摘 要:荔枝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類作物,在廣西浦北縣的農業經濟結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以來,荔枝種植產業一直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通過科學合理地種植這一類經濟作物,不僅可以顯著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然而,隨著種植年限的不斷增加,荔枝栽培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病蟲害高發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許多農戶由于缺乏及時識別病蟲害的能力以及科學防范病蟲害的知識,導致防治效果不盡如人意。病蟲害對荔枝的生長發育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增加了后續防治工作的難度。因此,在未來的荔枝栽培管理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積極引入和應用新技術、新手段,確保用藥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從而降低藥物殘留,確保荔枝的品質和安全,為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浦北縣;妃子笑荔枝;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浦北縣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是廣西33個農產品主產區之一。當地將荔枝作為欽州市“一鎮一品”重點發展,成功打造了浦北妃子笑荔枝這一廣西特色農產品。2020年,浦北縣妃子笑荔枝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稱號。此外,當地還成功創建了浦北佳荔水果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截至2023年,浦北縣荔枝種植面積已達31萬畝,預計產量為16.3萬噸,其中主要品種妃子笑的種植面積為16.5萬畝。
在產業發展的推動下,地方農業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從技術層面入手,大力推廣“改低創高”技術。通過嫁接技術培育出高產量、高品質的荔枝新品種,有效克服了“小年”現象對產量的影響。然而,隨著荔枝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市場需求量的持續增長,傳統種植模式導致的病蟲害高發問題日益突出。為此,地方農業部門在不斷完善種植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需要引導種植戶轉變傳統觀念,將關注重點轉向病蟲害的科學防范。通過早發現、及時識別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降低病蟲害對荔枝產量和品質的不良影響,確保防治工作規范合理,從而保障荔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浦北縣妃子笑荔枝主要病蟲害的發病原因
荔枝作為一種高經濟價值的熱帶水果,其種植面積在浦北縣不斷擴大,然而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影響了荔枝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荔枝栽培管理過程中探究妃子笑荔枝病蟲害發生流行的原因顯得尤為重要。從氣候條件的角度來看,浦北縣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降雨量豐富,良好的氣候特點為妃子笑荔枝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同時也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溫床,高溫高濕的環境有利于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發生和傳播。此外,荔枝蒂蛀蟲、荔枝蝽等害蟲在高溫季節繁殖速度加快,導致害蟲數量大幅增加,從而加重了荔枝的病蟲害問題。從栽培管理方式來看,栽培不合理也是造成病蟲害發生的重要原因。當前浦北縣部分荔枝種植園在栽培管理上存在重產量輕管理的現象,密植種植雖然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但也容易導致植株之間通風透光性差,濕度增高,病蟲害發生概率增加,再加上部分種植戶在施肥、澆水等環節缺乏科學管理,導致荔枝樹營養失衡,抗病蟲能力下降。從防治方法來看,藥型不當導致病蟲害耐藥性逐漸增強。部分種植戶過度依賴農藥,頻繁使用甚至濫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加大了防治難度,農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破壞生態平衡,殺死荔枝園中的天敵,反而助長了病蟲害的繁殖和傳播。
2浦北縣妃子笑荔枝主要病蟲害的危害特點
2.1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樹上常見的病害,主要由霜疫霉菌引起,在浦北縣等地區時有發生,尤其在連續陰雨天氣后,容易大范圍爆發,對荔枝的生長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荔枝霜疫霉病主要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下發生,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的降雨較多的時期,連續陰雨天氣會降低樹體的抗病能力,同時提供病菌繁殖和傳播的理想條件,病菌主要通過雨水和空氣傳播,當果園濕度過大、氣溫在15-25℃之間時,病害發生的風險最高。該種病害主要影響荔枝的果實和葉片,發病初期果實的表面會出現淡黃色的小斑點,隨著病情的加重,斑點會逐漸擴大,顏色也會變為深褐色,并出現水漬狀。受感染的果實會變軟、腐爛,并散發出異味,最終導致落果。葉片受害時,首先出現黃綠色的小斑點,隨后斑點擴大,顏色變為深褐色,病斑邊緣圍以黃色暈圈。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逐漸連接成片,導致葉片枯萎并最終脫落。
2.2荔枝炭疽病
荔枝炭疽病是由荔枝炭疽菌的真菌引起的,該病主要侵染荔枝樹葉片、果實和枝條。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和病殘體上越冬,主要通過風雨、昆蟲等傳播,從傷口、氣孔等侵入寄主,發生的適溫為25-30℃,相對濕度在80%以上,果園管理不善、枝葉過密、通風透光不良、氮肥施用過多等條件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果實受害初期出現褐色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病斑邊緣紫紅色,中央灰白色,后期病斑上產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葉片枯死,提早脫落,品質降低。枝條上的病斑與葉片上的病斑相似,但病斑較小,一般呈橢圓形或梭形,邊緣紫紅色,中央灰白色。嚴重時,病斑環繞枝條,導致枝條枯死。
2.3荔枝潰瘍病
荔枝潰瘍病是由真菌引起,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次年春季氣溫回升時,病菌開始活躍,通過風雨等途徑傳播,病菌主要通過雨水、空氣和修剪工具帶病苗木、嫁接枝條等途徑進行遠距離傳播等傳播。荔枝潰瘍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在春季和秋季尤為嚴重,特別是在雨后和濕度較大的環境下,病菌繁殖加快,病情迅速蔓延。潰瘍病的發生與氣候、土壤、品種和樹勢等因素密切相關,氣溫在15-30℃、相對濕度在60%以上時、土壤排水不良、地勢低洼、樹勢衰弱、修剪不當、負載過重的果園發病較重。發病初期,葉片出現黃色小點,隨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邊緣呈黃色,中央呈灰褐色,表面粗糙,病斑周圍有一圈黃色暈環,隨著病情發展,病斑合并,導致葉片干枯、脫落。枝條受到危害之后初期出現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導致枝條皮層變軟、下陷,病斑表面粗糙,呈灰褐色,嚴重時病斑連接在一起,導致枝條干枯、斷裂。果實受到危害后表面出現黃色小點,隨后,病斑逐漸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呈現粗糙質感。呈灰褐色,病斑周圍有一圈黃色暈環[1]。病斑處果肉變軟,口感變差,降低果實品質。樹干受到危害后先是出現褐色病斑,隨后病斑逐漸擴大,導致樹干皮層變軟、下陷,病斑表面呈粗糙,呈灰褐色,病斑周圍環繞著一圈黃色暈環,嚴重情況下病斑相互連接,最終導致樹干干枯并發生斷裂。
2.4荔枝蒂蛀蟲
荔枝蒂蛀蟲主要危害荔枝樹,在浦北縣1年可發生多代,一般每年發生3-4代,第1代幼蟲主要發生在春季,第2代和第3代幼蟲發生在夏季,第4代幼蟲則在秋季較為嚴重,主要通過蟲卵和幼蟲在寄主植物間傳播,也可通過風力、雨水等自然因素進行傳播,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發生較為嚴重,特別是在荔枝園內密度大、管理不善的荔枝樹。荔枝蒂蛀蟲的幼蟲在葉片上取食,導致葉片出現孔洞、缺刻,嚴重時整片葉子被吃光,影響光合作用,危害花朵之后導致花朵凋謝,影響荔枝的產量。隨著幼蟲的逐漸生長和果實的膨大幼蟲在果實蒂部蛀入,導致果實出現蛀孔,果肉變軟、腐爛,嚴重時整個果實脫落,受害果實不耐儲存,易發霉變質。果實采摘之后,荔枝蒂蛀蟲的幼蟲在樹干蛀入,導致樹干出現蛀孔,影響樹體的生長和養分運輸,嚴重時導致樹勢衰弱,甚至死亡。
2.5荔枝蝽象
荔枝蝽象屬于半翅目蝽科害蟲在廣西浦北縣地區1年發生多代,以成蟲在樹冠下部、雜草叢生的地方越冬,成蟲有群集、假死的習性,若蟲有分泌臭味的習性,成蟲和若蟲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荔枝樹葉片、果實和嫩枝的汁液,導致植株生長不良。葉片受害后正面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漸擴展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病斑,病斑邊緣呈紫紅色,中央部分為灰白色,后期在病斑上出現黑色小點,片變黃、枯萎、脫落,隨后果實表面出現黃褐色小點[2]。嫩枝受到危害后病斑與葉片上的病斑相似,然而,病斑相對較小,通常呈現橢圓形或梭形,邊緣為紫紅色,中央則為灰白色。嚴重情況下,病斑環繞枝條,致使枝條枯死。
2.6荔枝蚜蟲
蚜蟲對荔枝樹的主要危害包括刺吸樹體汁液,造成樹體營養不良,影響荔枝的生長和產量。蚜蟲的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容易在荔枝園中爆發成災,主要聚集在荔枝樹的嫩枝、嫩葉和花朵上,通過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吸取過多汁液會導致荔枝樹出現萎蔫、黃化、生長緩慢等癥狀。同時,蚜蟲唾液中的毒素可能會引起植物組織壞死,進一步影響植物的生長。荔枝蚜蟲的發生和危害受氣候條件、荔枝樹生長狀況、蚜蟲的天敵數量等多因素影響。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蚜蟲的繁殖速度會加快,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爆發。荔枝樹生長旺盛、汁液豐富的季節,蚜蟲的危害更為嚴重,此外,荔枝園中蚜蟲的天敵數量不足,也會導致蚜蟲的發生和危害加劇。
3防治措施
3.1殺蟲燈防治
殺蟲燈防治荔枝蟲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物理防治手段,在荔枝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有著很好的應用效果。在選擇殺蟲燈時,應選擇符合國家標準、具有高壓電網殺蟲功能、具備光控、時控、雨控功能的農用殺蟲燈,同時根據荔枝種植面積和地形,選擇適當數量的殺蟲燈,目前應用較為常見和經濟節約的殺蟲燈主要是太陽能風吸式殺蟲燈。將殺蟲燈安裝在荔枝園內,安裝高度為2.5m左右,每盞殺蟲燈可以控制20-30畝的荔枝園,安裝位置應避開高大建筑物和樹木,以確保燈光照射范圍均勻,安裝時注意殺蟲燈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20m。根據荔枝害蟲的活動規律,建議在晚上7點至早上5點之間開啟殺蟲燈,以便在害蟲活動期間進行誘殺[3]。應用期間要做到每間隔2-3周檢查殺蟲燈的運行情況,確保燈光、電網和控制系統正常工作,及時清理殺蟲燈收集器內的死蟲,以免影響殺蟲效果,同時定期評估和監測荔枝園內的蟲害情況,觀察害蟲種類、數量和危害程度,根據監測結果,調整殺蟲燈的設置和防治策略,以確保荔枝的生長安全和質量。
3.2性誘劑防治
性誘劑是一種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是通過模擬害蟲性信息素來吸引同種害蟲,并將其誘捕,從而達到減少害蟲數量的目的,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對非目標昆蟲影響小,同時不會產生抗藥性,對環境友好。在荔枝樹上使用性誘劑可以有效防治諸如荔枝、蝽象、蒂蛀蟲等害蟲。針對荔枝樹上常見的害蟲種類,選擇相應的性誘劑,然后根據性誘劑的類型,選擇合適的誘捕器,常見的誘捕器有水盆式、粘膠式,推薦使用膠粘式的誘捕器,每畝果園可以設置2-3個,將誘捕器懸掛到荔枝植株上,距離地面1.0-1.5m,以更好地誘捕害蟲成蟲,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每種害蟲的性誘劑都有特定的配方和濃度,需按照說明書進行正確放置[4]。應用期間要堅持每間隔1-2周檢查誘捕器,及時清除誘捕的害蟲,以確保誘捕效果,同時在使用性誘劑時,要注意天氣、溫度等因素,避免性誘劑的交叉使用,以免影響效果。
3.3化學防治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注意藥物的使用量和噴灑頻率,可采用多種藥物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并要始終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結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荔枝霜疫霉病危害初期,采用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10-15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炭疽病在防控過程中,推薦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隔10-15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荔枝樹潰瘍病防控過程中,應該選擇使用農用鏈霉素5000-7000倍液,或者噻菌銅600-800倍液,或者噻唑鋅使用2000-3000倍液,或者新植霉素使用4000-6000倍液,或者中生菌素使用300-500倍液,每隔7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荔枝蒂蛀蟲在幼蟲危害初期,推薦使用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每隔10-15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荔枝椿象危害初期可以用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每隔10-15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荔枝蚜蟲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每隔10-15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5]。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未來荔枝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除了持續改進和完善荔枝的種植管理環節之外,還必須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科學防范病蟲害方面。在病蟲害的種植管理過程中,需要引導廣大種植戶摒棄傳統落后的防治理念和防治模式,轉而采用更為科學和環保的方法。除了傳統的應用化學藥物進行病蟲害防治之外,還可以積極推廣應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種手段。通過構建一個綜合性的防治模式,可以顯著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成效,從而有效降低病蟲害對荔枝生長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這樣不僅能夠提升種植效益,還能夠顯著提高種植質量,確保荔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葉清,陳艷艷,陳春帆,等.荔枝蒂蛀蟲綠色防控研究進展[J].亞熱帶植物科學,2022,51(2):148-154.
[2]黨裔育.荔枝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27):20-21.
[3]吳盛豪.海南荔枝主要病蟲害的防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9):60-61.
[4]符光執.海南荔枝病蟲害的綠色防控[J].現代化農業,2023(4):20-22.
[5]周志強.荔枝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南方農業,2021,15(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