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真實性;活態性;建筑遺產;活態遺產;適應性更新
在探討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問題上,真實性和活態性的統一是重要且復雜的議題。在城市化迅速推進的當代,建筑遺產作為歷史見證,其保護應關注物質與結構的完整性,即所謂的真實性;同時,還應注重其作為社區組成部分的功能,即活態性,適應現代用途,這是遺產保護領域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當前建筑遺產的保護實踐中,秉承真實性、追求活態性逐漸成為共識,其關鍵點在于,位處同一地域、同一類型、同一文化背景中的建筑遺產如何開展保護更新,才能避免落入同質化的窠臼?
本文選取荷蘭3處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遺產作為案例,它們在地理和文化背景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保護與更新的策略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征。通過深入分析布羅恩克教堂的全面更新、圣米歇爾斯大教堂的部分更新以及圣母大教堂的保守修復策略,旨在探討在同一歷史環境下如何針對同類建筑實施差異化更新,同時在真實性與活態性之間尋求平衡;期望為城市中同類建筑遺產的保護提供新的視角和策略,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文化需求。
一、文獻回顧
在探討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關鍵問題時,真實性與活態性這兩個概念無疑占據核心位置。從《威尼斯憲章》到《奈良真實性文件》,再到全球實踐案例,真實性的討論始終關注如何保留文化遺產的原始面貌和深層意義,而活態性則關注文化遺產的持續使用和社區生活的融合,強調其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當代社會功能的承載體。兩個維度雖從不同角度切入,卻共同指向了一個挑戰:如何在保護遺產的真實性的同時,確保其活態性,使文化遺產保護既不脫離其歷史文脈,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一)真實性
真實性(Authenticity)一詞又譯作原真性,源于西方遺產保護領域,脫胎于對文化遺產尤其是有形遺產的保護之中[1]。在《威尼斯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 1964)中,真實性首次被寫入國際遺產保護文件,其序言明確指出:“把古代遺跡看作共同的遺產……將它們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職責”,奠定了真實性在現代遺產保護中的核心地位,但憲章中對真實性的定義并不明確,僅在第9條中提及“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2-4]①。繼之《奈良真實性文件》(Nara Document onAuthenticity, 1994)進一步闡明:“欲全面評估文化遺產之真實性,必須首先認知與理解遺產初創及其后演變之特質及其所蘊含之意義與信息源。‘真實性’涵蓋遺產之形式與設計、材質與實質、功能與用途、傳統與技術、地理位置與環境、以及精神與情感”[5]。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實施lt;世界遺產公約gt;的操作指南》(2021)第78條指出,遺產之被視為具有突出普遍價值,條件是其必須同時具備完整性和/或真實性特質,并通過適當的保護與管理機制確保其得到妥善保護[6]。
自1985年中國正式成為《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后,真實性作為一個實踐性概念進入國內學術界視野。在概念引入時期,建筑學領域諸多學人為真實性的引介與推廣做出重要貢獻,其中代表性的觀點為建筑遺產的真實性不僅是物質結構的保持,更重要的是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傳承[7],保護工作必須基于對建筑遺產真實性的全面理解,包括其歷史、藝術和社會層面的價值[8],亦強調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對文化遺產真實性進行多元詮釋[9],在保護和修復工程中仍需優先考慮遺產的原始狀態和歷史真實[10]。這一階段學者們普遍認同在遺產保護中維持真實性的重要性,認為建筑遺產的真實性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
1999年中國成為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成員以來,圍繞遺產真實性的研究數量激增,對于遺產真實性的討論進入批判性反思階段,從簡單的保護向更加復雜的社會文化互動擴展。有學者指出,遺產地的展示往往更側重于吸引游客,或可導致對遺產真實性的簡化甚至曲解,故真實性保護與利用性展示之間需要找到一種平衡,以確保遺產的真實性不被商業化的需求所侵[11];亦有一個重要的討論聚焦于“真實性”概念在東西方文物建筑保護中的應用差異[12],強調文化敏感性在理解和傳達遺產真實性中的重要性[13],例如討論中國文化中“重建”作為一種傳統做法,以及它在現代遺產保護策略中的合理性和必要[14];在此基礎上,有學者通過分析古代土木水工、農耕文明及禮制文化對遺產保護態度的影響,提出一種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理解和實踐遺產保護“真實性”的視角[15]。在我國學者的思辨討論中,遺產的真實性不僅是靜態的物理屬性,更是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被賦予意義的動態過程[16]。
理論性反思亦影響近年工作實踐。有學者對藏族民居建筑遺產的風貌演變及其保護傳承進行深入研究,從建筑平面布局、結構改造到材料選擇的角度,系統分析藏族民居隨時間演變的真實性問題,并提出保護傳承的策略[17];另有學者關注名人故居的修繕,強調通過最小干預原則來保護歷史建筑的真實性,追求真實性與現代需求之間的平衡,提出如何更好地呈現建筑遺產歷史真實性價值的方法[18]。
總體而言,真實性經歷了從物質層面到多維度動態理解的演變過程。理論上,它不僅是對歷史物質性的尊重,更是文化價值的體現;實踐中,它需與活態性、現代社會需求、全球化語境相平衡[19]。隨著對真實性的批判性反思,越來越多的研究強調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遺產的原始特性及其背后的深層文化意義。這些研究反映一個關鍵認識:真實性不是一個靜態的屬性,而是一個需要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重新定義和理解的動態概念。此外,合理的修繕和保護策略不僅需要遵循科學的方法,也必須兼顧尊重地方文化與記憶。未來的保護實踐應繼續探索更多元的視角和方法,以確保建筑遺產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以長久保持。由此,一個兼具學理與實踐意義的議題隨之浮現:在全球化和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代背景下,在我國特殊的文化語境中,如何能確保遺產的真實性保護措施既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又不犧牲其歷史和文化真實性?
(二)活態遺產
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源自《佛羅倫薩憲章》(The Florence Charter, 1982)中的“活態古跡(Living Monument)”,此概念著重于文化遺產在地區內的持續使用與傳承,強調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20]。2003年,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提出“活態遺產地計劃”(Living Heritage Sites Program),該計劃突出活態遺產研究應關注遺產與其所在環境、社區及居民之間的深層聯系[21]。2009年,《活態遺產保護方法手冊》(Living Heritage ApproachHandbook)進一步闡釋了“活態遺產保護方法(Living Heritage Approach)”[22],該方法關注遺產核心社區的持續性及其價值,定義活態遺產為“由歷史上不同的作者所創造,至今仍在使用中的遺址、傳統及實踐,或那些核心社區位于其中或其附近的遺產地”[23]。此定義為活態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新的視角與途徑,開拓了該領域研究與實踐的新思路。
活態遺產概念不斷演化并廣泛應用于各遺產領域。我國學者結合各遺產類型,如工業遺產、文化線路、人居型遺產、文化景觀、歷史城鎮型遺產等開展一系列研究,依托活態遺產保護方法進行探索。部分學者聚焦于工業遺產,探索活態遺產的保護與更新方法,追求工業遺產在保護過程中對歷史真實性和現代功能性的平衡[24]。對于文化線路類活態遺產的保護,有學者從遺產管理角度剖析,指出復合管理主體的協作是保護活態遺產的內在要求,全面系統的法律、規劃構成根本保障,專業分工的遺產監測及公眾參與形成有效支撐[25]。或通過分析傳統生活與傳統空間相互依存共生的人居型世界遺產,指出建立遺產保護與人居改善的雙重目標以及“以居民為核心”的保護方法的重要性[26]。亦有學者從文化景觀動態變化的視角,探討遺產村落的保護與再生路徑,強調理解和維持遺產村落的活態性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7]。圍繞歷史城鎮型活態遺產,學者關注空間消費過程中利益網絡的變遷,揭示經濟活動如何影響活態遺產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面貌[28]。
近年來,當關注具體的活態建筑遺產時,大部分學者認為需考慮其在社區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如何在保護歷史價值的同時,確保其繼續為所在地社區服務,這要求保護策略不僅重視建筑的真實性保存,還需強調作為社區場所的活態性更新。如通過對傳統民居院落形態更新策略的研究,剖析建筑物的物理更新來維持社區的文化和社會結構,同時強調傳統技藝和當地居民參與對活態遺產保護的重要性[29]。亦有學者在關于神廟建筑群的研究中,探討信徒的身體實踐、感知與物質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共同作用于遺產地的持續性和活態性[30]。有學者強調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的活態保護應采用“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保護工作應與城市發展相融合,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和生活需要[31]。
梳理當前學界對活態遺產的研究,可見大多數學者從單一案例或特定遺產類型出發,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索,這些研究雖已積累豐富的實證數據和理論見解,但還未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方法論。綜上,活態遺產保護需要綜合考慮歷史價值、社區需求和現代功能的融合,保持其功能性和社區的活躍參與。在這樣的雙重需求下,此方法不僅促進遺產的物理保存,還強化遺產作為社區生活組成部分的角色,從而保證其真正的“活態”屬性。在追求活態性的同時,如何保證建筑遺產的真實性,特別是在對同類建筑遺產進行差異化更新的過程中,應如何平衡歷史真實性與現代功能需求的矛盾?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關乎理論的深化,也關系到實踐中具體保護和更新策略的制定。
二、案例分析
本文的數據與資料主要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獲得。2024年,筆者對荷蘭北部茲沃勒市的布羅恩克教堂、圣米歇爾斯大教堂以及圣母大教堂3處建筑遺產進行多次實地調研。數據采集的方法包括無結構式訪談和參與式觀察,訪談的對象包括遺產保護專家、建筑師以及當地社區居民,以獲取他們對這些建筑遺產保護與更新策略的看法和意見;參與式觀察則涉及在不同時間段和使用情境下對這些建筑的現場觀察和記錄,重點關注建筑的使用狀態、維護狀況以及其在社區生活中的角色和功能變化。通過這些方法收集到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分析建筑遺產在保護和更新策略中的差異化表現,以及如何平衡真實性與活態性提供實證支持。
(一)完全更新:從傳統神圣空間到現代書店文化綜合體
坐落在荷蘭茲沃勒老城區的布羅恩克教堂(Broerenkerk)建于15世紀,幾個世紀以來,它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亦是社區文化和社交的中心,獨特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歷史沉淀使其成為城市的象征[32]。1983年教堂停止宗教活動并逐漸失去原功能,1983—1988年間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2010年起荷蘭國家文化遺產局在此組織各種臨時活動和展覽,但該建筑始終未被賦予確切的新功能。
很長一段時間里,布羅恩克教堂的新用途應該為何飽受爭議。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書店經營者向市政府提議在教堂內開設書店,引發廣泛的爭論,當地居民、市政府與遺產委員會對此皆有不同意見。為保護這一建筑遺產并重新定義其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市政府最終決定將其轉變為一個多功能的文化空間——范德維德(Van derVelde)書店文化綜合體。
布羅恩克教堂的改造由當地頗負盛名的建筑設計團隊負責,采取諸多措施以實現在不破壞原有建筑結構和外觀的情況下轉換其用途。如引入一個三層書架系統,既保留教堂的開放空間,又加入現代元素,且書架系統沿教堂的長軸布置,與原有的拱頂和窗戶設計相協調,確保不遮擋任何歷史性視線,使來訪者能與數世紀前朝圣者的視野相同。同時,教堂內部的主要裝飾,如彩繪玻璃窗和雕刻細節均得到保留和修復。此外,新增的結構如中央樓梯和現代照明設計,以及教堂外側新擴建的平房餐飲設施,亦尊重并融合原有結構(圖1)。另一嘗試是增加獨立的三層建筑位于教堂側面,未來可以在不影響教堂的情況下拆除。這種設計不僅保持布羅恩克教堂的結構完整性,還使之成為集書店、展覽空間和咖啡廳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改造轉型后此書店設有1000平方米購書空間、200平方米餐飲空間與200平方米展覽空間,及辦公室、廚房和倉庫。
除物質性的改造外,這一文化綜合體的非物質性功能也發生轉變,成為開展公共教育、科普教育、交流研討等城市活動場所。大尺度的更新吸引眾多居民和游客,徹底的轉型使這座建筑遺產改變廢棄或閑置的命運,再次成為社區的焦點,亦提高公眾對建筑遺產保護的認識。據實地調查所獲數據,85%的游客表示更愿意參觀經過改造的布羅恩克教堂,而不是傳統的宗教場所(圖2),并對教堂轉型為書店文化綜合體表示支持,他們認為這種轉型增強了社區的文化活力。
(二)部分更新:從中心大教堂到聯接城市市集的靈活適應
圣米歇爾斯大教堂( G r o t e o f S i n t -Micha?lskerk)是茲沃勒市的一個歷史地標,其建筑風格具有典型哥特式元素,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建筑的發展趨勢,位于老城區中心[33]。隨著時間推移,圣米歇爾斯大教堂的儀式性功能需求逐漸下降,當地居民對現代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為適應這一變化,圣米歇爾斯大教堂采取部分更新的模式,以增強功能性,同時保持歷史價值。
圣米歇爾斯大教堂選擇在不影響宗教功能的前提下,增加新元素,保留大部分儀式性區域,改變教堂小部分的內部功能。教堂的主體結構完全沒有改變,僅選擇在教堂內部劃分咖啡區、公益紀念品售賣區、展覽區,這些區域的設計充分考慮與原有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圖3)。如咖啡區使用與教堂內部石材相仿的材料,公益紀念品售賣區利用教堂原有的小拱門空間,使新功能區自然融入整體建筑中。咖啡區和公益紀念品售賣區為教堂帶來新的訪客,同時為教堂的日常維護和活動籌集資金。
在部分更新的過程中,考慮到圣米歇爾斯大教堂位于老城區中心的地理位置,更新團隊對教堂的戶外廣場功能進行轉化,將原本的儀式性聚會區域更新為展示和銷售當地藝術品、手工藝品的場所。茲沃勒的老城區每隔一日即有城市市集,以滿足居民生活購物需求,由此一來,戶外廣場的新功能便與老城區日常的城市市集相聯接。此舉一是可幫助當地小商戶經濟的發展,二是可為社區居民提供聚會和交流的新場所。通過更新,將教堂轉型為一個既能展示其豐富歷史,又能滿足現代公眾需求的場所。實地調查獲取圣米歇爾斯大教堂在更新前后12周內宗教儀式參與人數的變化數據(圖4)顯示,更新后教堂人數比更新前有明顯增加。新增的咖啡區和紀念品售賣區吸引了更多訪客,并延長其停留時間,同時未影響教堂宗教儀式的核心功能。
(三)修復保護:保持原有功能并凸顯建筑遺產的教育價值
自15世紀建成以來,同樣位于老城區的圣母大教堂(R.K. Kerk O.L. Vrouwe Hemelvaart)曾見證茲沃勒城市發展的諸多重要歷史事件,是當地宗教活動的中心,亦是市民社交和文化交流的場所[34]。數個世紀以來,圣母大教堂長期作為城市的神圣空間而存在,因此采取保持原有功能的策略,為保持教堂的結構安全和美學價值,開展一系列修復和保護工作。
修復保護主要涉及幾個方面:一是結構安全,加固教堂的基礎和主體結構,確保長期穩定性,尤其關注石材的侵蝕問題,采用現代技術復原古老石材,同時保持外觀的歷史感;二是美學修復,使用專業修復技術,細致恢復教堂內部的壁畫和彩窗以及藝術品,以確保每一處細節都能反映出歷史原貌;三是整合現代設施,為適應現代游客參觀的需求,教堂內部整合現代化設施,如改善照明系統和增設無障礙通道,同時亦保證不影響教堂的歷史結構和內部裝飾(圖5)。通過修復和保護,圣母大教堂保持了歷史的連續性,以及作為城市重要建筑遺產的核心地位。
如今圣母大教堂仍為神圣性儀式空間,主要功能保持不變,可供大眾游客自由參觀以及進行個人祈禱,特定時間舉行導覽講解教堂的歷史、藝術以及文化價值;此外,成立“教堂作為舞臺”小組,對教堂的管風琴等傳統樂器進行公益演奏與傳播,增強與社區乃至整座城市的聯系,為公眾了解當地文化信仰和城市歷史提供窗口。
三、討論與分析
3處不同的建筑遺產保護利用案例,為觀察建筑遺產保護過程中真實性與活態性如何被差異性地理解和實現提供思路。本節旨在綜合這些實例中的關鍵發現,結合當地的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進而批判性地審視建筑遺產保護策略在理論與實際應用中的交匯點。
(一)國家文化遺產法在地方保護與活化實踐的應用
布羅恩克教堂、圣米歇爾斯大教堂和圣母大教堂作為荷蘭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展示了不同建筑遺產在歷史街區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保護利用策略的差異性。在荷蘭《遺產法》(Erfgoedwet)的指導下,這3處建筑遺產通過法律保障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延續,因地制宜地承擔多元化的社區和文化功能。表1為3處建筑的功能定位以及具體保護規定的對比。
《遺產法》是荷蘭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法律,2016年正式生效,整合并取代了此前的多部相關法規(如《古跡法》《考古法》等),通過國家與地方分級保護體系,為文化遺產提供全面支持[35]。該法旨在為荷蘭的文化遺產提供統一、系統的保護機制,同時明確遺產的分類、責任劃分和管理方式,以實現遺產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價值最大化。它明確了文化遺產的類型及其保護對象,涵蓋國家古跡、地方古跡、考古遺產、博物館藏品、無形文化遺產、移動文化遺產等③。
以《遺產法》為核心框架,荷蘭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按照國家級和地方級兩個層次實施保護。國家級文化遺產為國家古跡,由荷蘭國家教育、文化與科學部(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en Wetenschap)統一監管。荷蘭文化遺產局(Rijksdienst voor het Cultureel Erfgoed)作為核心執行機構,全面負責國家級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所有被認定為國家古跡的文化遺產會被登記在國家遺產名錄中。這一名錄為文化遺產提供法律保護依據,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資助,推動遺產的修復、維護與展示④。
地方級文化遺產(Gemeentelijk/Provinciaal erfgoed)由市級和省級政府負責管理⑤。地方遺產的認定標準和管理方式依據地方條例制定,通常涵蓋與地方歷史、文化和社區緊密相關的文化資源。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地方條例與保護措施,為地方古跡和保護區提供法律保障。例如,通過指定保護區(Beschermde stads-en dorpsgezichten),維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和村莊整體環境的完整性。這一分級與協作的保護機制體現了荷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綜合性與靈活性。國家層面強調對具有廣泛歷史、文化和科學意義的遺產的保護,而地方層面則更注重社區文化和地方歷史的傳承與發展。
前述3處建筑遺產作為國家級文化遺產,在荷蘭《遺產法》的法律框架下,不僅在歷史街區中承擔重要的文化和社區功能,還體現出保護與活化的平衡,為探討建筑遺產的真實性與活態性提供思路。這種差異化的保護實踐展現了遺產在當代社會中的多元價值,也為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的理論與實踐交匯點提供啟示。
(二)真實性與活態性平衡下的城市建筑遺產
1.一致追求:作為底色的真實性
在全球遺產保護的范疇內,真實性一直是衡量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關鍵標準之一[36]。布羅恩克教堂、圣米歇爾斯大教堂和圣母大教堂真實性不僅體現在保持歷史建筑的物質完整性上,更關鍵的是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傳承;保護策略都顯示出對真實性的尊重和重視,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布羅恩克教堂的更新通過引入現代功能,如書店和展覽空間來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同時保持其歷史外觀和結構的完整性。這種策略不僅使教堂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綜合體,還保留其作為社區中心的歷史角色。但是,這一策略也引發關于功能轉變是否會削弱建筑原有宗教意義的討論。因此,雖然其物質真實性得到保護,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真實性是否同樣得到維護,仍需進一步探討。圣米歇爾斯大教堂采取的部分更新策略,通過最小干預的方式,在保留宗教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咖啡區和紀念品售賣區。這種策略確保建筑的物質真實性和部分文化功能的延續,但也面臨如何在不改變教堂主要宗教功能的前提下提升活態性的挑戰。圣母大教堂的策略重點在于修復和保護,通過對結構和美學元素的修復,維持其作為歷史地標的地位和視覺標識性。雖然這種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護建筑的歷史真實性,但也限制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多樣性和活力。
2.差異路徑:活態遺產的梯度式更新
活態遺產的保護并非單一模式的復制,而是要根據不同建筑遺產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更新策略[37]。3處建筑遺產的更新方案體現了從全面創新到保守修復的不同策略,展現了活態遺產在實踐中的多樣化路徑和層次性處理。
布羅恩克教堂通過功能創新增強活態性,從傳統宗教場所轉型為多功能文化空間,提升經濟價值和社區認同感。圣米歇爾斯大教堂采用保守的部分更新策略,在維持宗教儀式核心地位的同時增強多樣性。圣母大教堂則以修復保護為主,強調物質真實性,保留歷史連續性。每一種策略都是在尊重建筑遺產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根據建筑自身的歷史價值、社會需求及可能的未來功能進行設計和選擇。通過這樣的梯度式更新,不僅保證建筑遺產的本體和文化保護,也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活用開辟路徑。
3.度量之問:程度與邊界
真實性和活態性雖然是遺產保護的兩大支柱,但它們之間的張力也常常引發關于歸屬、控制權和參與權的紛爭,這種紛爭在東西方語境中都存在,西方學者側重于追問真實性的程度[38-41],東方學者開始基于批判視角反思活態性的邊界[42-44]。而聚焦建筑遺產保護領域,一個經久不衰的問題是如何確保遺產不僅保留歷史意義,同時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實則亦是如何平衡真實性與活態性的問題。現代社會的需求常常推動著歷史建筑的功能性轉變,而這種轉變往往又會引發對真實性的爭議。
誠然真實性是一個需要在迅疾變化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重新定義和理解的動態概念,而非靜態屬性,進一步的問題在于,何種程度的真實性為真?若建筑遺產的歷史真實性與結構真實性是首要追求,那么文化真實性與主觀真實性又應被置于何地?
前述布羅恩克教堂的全面更新、圣米歇爾斯大教堂的部分更新和圣母大教堂的保守修復,都體現不同策略下的真實性的平衡嘗試,這些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僅展示了更新策略的多樣性,亦是多種利益和視角下的選擇。荷蘭在同一類型建筑遺產的不同更新策略是對上述問題的實踐性回應,3個案例均涉及建筑本身的物理與功能性的更新,以及文化意義、社區歸屬感和歷史價值的再評估,但是維持真實性的側重點并不全然相同。布羅恩克教堂全面更新聚焦于維系建筑文化意義的真實性,即其原本作為神圣空間的教化功能與現作為文化綜合體的教育功能相一致;圣米歇爾斯大教堂的部分更新更關注社區凝聚的真實性,即其作為社區交往活動中心的功能性延續;圣母大教堂的保守修復關注歷史與結構真實性,即秉承其作為歷史地標的地位。回顧文獻與案例可知,建筑遺產的真實性不僅限于物質結構的保持,也應包括文化和社會功能的持續性,進一步而言,同類建筑遺產的真實性側重點亦可以做差別化處理。
在討論建筑遺產的活態性時,研究重點轉向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功能和影響,即如何使建筑遺產在不犧牲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前提下,適應現代用途并積極參與現代社會活動。由此引發的思考是,活態性的邊界在何處?活態保護抑或活化利用在多大尺度之下進行利用更新,而不破壞建筑遺產的真實性?
3個案例為不同的活態性更新策略。布羅恩克教堂通過轉變為文化綜合體的全面更新,實現從傳統宗教場所向現代文化空間的轉型,這種廣泛的功能轉變很容易引發對歷史真實性的爭議,特別是當新功能可能影響或掩蓋建筑原有的歷史意義之時。圣米歇爾斯大教堂的部分更新策略則是一種更為克制和謹慎的活態性應用,保留大部分儀式性空間和功能,僅在不影響宗教活動的前提下增設新的社交和文化功能,這一方案有可能被視為妥協性的選擇。圣母大教堂采取的修復保護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護建筑的歷史真實性,面臨的是宗教功能喪失后的可持續性問題。從理論上看,活態性的追求應當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旨在尋找維護遺產真實性與滿足現代功能需求之間的最佳點。然而,在實踐中這種平衡常常是困難的,需要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細致的協調和謹慎的權衡。活態性的邊界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包括社區需求、歷史價值、文化意義以及建筑本身的物理條件。
四、結語
從布羅恩克教堂的全面更新到圣母大教堂的修復保護,展示了如何在維護歷史真實性的同時增強建筑的活態性,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多種保護方式挑戰了采用統一標準界定真實性與活態性的傳統方法,強調實踐中對不同遺產采取差異化處理策略的必要性。建筑遺產保護不必遵循單一模式,真實性與活態性的標準也需要因地因時制宜,應考慮每一處遺產的特定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制定符合其獨特性的保護與活化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保留城市建筑遺產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防止城市化過程中的同質性更新。
此外,真實性與活態性的平衡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在變化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重新定義遺產的價值和意義。這一平衡過程不應僅見于技術或管理層面,還要進入更廣泛的公共參與和文化民主領域。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當地社區居民、專業建筑師、政策制定者等等共同參與到真實性與活態性的討論中,通過公開透明的交流和協商,共同制定最合適的保護策略。故此,探索真實性與活態性之間的平衡這一過程需要時間、耐心以及對歷史和現實需求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