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語是很美秒的。作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的《全球西班牙語史》一書,是可作為西班牙語學習者在這條引人入勝而并非輕松的求知路上的導游,當然,這本書也適用于所有對語言史或語言地理感興趣的讀者。這部厚重的學術著作為西班牙語繪制了一張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都極為廣闊的全景圖,尤其是在空間維度上,全書3/4的篇幅都用來描述西班牙語在不同地區呈現的面貌,且并不僅限于西班牙和西班牙語美洲,還囊括了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洲,真正體現了書名的“全球”性質。
美國拉丁裔居民使用的將英語和西班牙語混在一起的Spanglish,在巴西和烏拉圭的接壤地帶使用的葡式西語(或西式葡語),1492年被逐出西班牙的猶太人帶到中東地區并代代相傳的、保留了中世紀西班牙語諸多特點的拉迪諾語,至今仍在菲律賓三寶顏市使用、混雜了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他加祿語的查瓦卡諾語……這些散落在全球各個角落的非主流同時也極具研究價值的西班牙語,與伊比利亞半島和拉丁美洲通行的正宗西班牙語一道,都成為這部著作的考察對象。通讀全書,可以感受到這門語言令人驚嘆的生命力——使用者多達5.91億(2021年)的全球性大語種。
“史”,意味著變遷。西班牙語史就是西班牙語不斷吐故納新、增減變異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和政治變革、社會變遷的過程緊密相關的。為此,《全球西班牙語史》一書在探討每一個特定國家的西班牙語時,首先介紹該國簡史,之后對該國西班牙語進行描述。以“巴拿馬的西班牙語”一章為例,先談巴拿馬地理概況,再簡述巴拿馬歷史,分為前殖民時期、西班牙殖民時期和獨立之后;接下來分別談到英語、法語、非洲語言和土著語對巴拿馬西語的影響,這些影響與巴拿馬的復雜歷史有著深層聯系;之后進入重點,在語音、句法和詞匯三個層面詳細描述巴拿馬西語的特點,輔以實例。對于西班牙語學習者來說,這些例子多是頗為怪異的,甚至以教科書的視角來看是錯誤的,但恰恰是這些“錯誤”,構成了巴拿馬西語的特色。
對美洲西班牙語歷史的了解,也有助于我們看到殖民史的更細微的層次。對西班牙征服美洲歷史的粗線條說法可以是,比如說:“西班牙人摧毀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以西班牙文化取而代之。”西班牙語是不是完全取代了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呢?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首先,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語言極為多樣,且地位不等——本來,在西班牙征服者抵達美洲大陸時,美洲本土居民之間就存在著緊張關系,北邊的阿茲特克帝國在不斷吞并弱小部族,納瓦特爾語便隨著帝國范圍的擴大而擴展至更多的地區,南美的印加帝國則在全境推廣克丘亞語,以取代被征服部落的語言,實現大一統。西班牙人武力摧毀了這兩大帝國后,一度使這些地域的語言多樣性得以恢復,但西班牙人很快意識到,與當地人士合作,沿用納瓦特爾語和克丘亞語對殖民地上的語言各異的印第安人進行統治,是比強行推廣西班牙語更為便捷的路徑,且用這兩種本土通用語而非西班牙語進行布道,也能更為有效地吸引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就這樣,納瓦特爾語和克丘亞語成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權威、統治被征服者的工具。也正因為在西班牙殖民時期與西班牙語并行存在、交互使用,它們滲透進西班牙語中,對其語音、句法和詞匯都加以影響,分別造就了墨西哥西班牙語和秘魯西班牙語的獨特面貌。這些有趣而引人深思的史實,便可在《全球西班牙語史》一書中了解到。
在西班牙語的繁復圖景中,甚至也可以看到中國人留下的痕跡。在該書“秘魯的西班牙語”一章中,就有一小節專門介紹中文對秘魯西語的影響。今天的中國與秘魯、中國與拉丁美洲互為重要合作伙伴,“從錢凱到上海”,跨越太平洋的航線連接起相距甚遠卻也渴望了解彼此的兩個世界。在這種日益密切的交流往來中,西班牙語必然會發揮積極的作用,而西班牙語的圖景也必然會因之而更為豐富。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