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界定了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概念,研究了鄉鎮資源空間和產業空間的演進特征,并歸納出要素耦合、模式耦合、勢能外溢的鄉村產業空間融合機制。通過對城鄉供需關系、資源轉換強度的空間偏轉機制進行判別,闡釋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的屬性內涵,梳理了三類“農業空間+”的組織方式,并提出了雙高綜合型、資源轉換單高型、供需推動單高型和雙低突破型4種產業融合模式,指導傳統農業型鄉鎮土地資源配置和產業空間格局優化。最后,從穩農、提農、活農3個方面提出了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提質優化策略。
關鍵詞:產業空間; 融合機制; 傳統農業型鄉鎮; 鄉村規劃; 集聚方式
中圖分類號:F127;F32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5)03-0244-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3.03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pati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agglomer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wnship industry
LIU Lan-jun1, CHEN An1, QI Xian-huan2, PAN Yue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2.Hanchuan Zhengfang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 Ltd., Hanchuan" 431699,Hubei,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ural industrial space was defined, an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 space and industrial space in townships were studied.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industrial space, including factor coupling, mode coupling, and potential spillover, was summarized. By distinguishing the spatial deviation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and resource conversion intensity, the attribut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wnship industrial space was elucidated, three types of “agricultural space+” organizational methods were sorted out, and four industrial integration models were proposed: Dual high comprehensive type, resource conversion single high type, supply-demand driven single high type, and dual low breakthrough type, to guide th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patial patter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wnships. Finally,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pac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wnships were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Stabilizing agriculture, improving agriculture, and revitalizing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dustry spa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rural planning; agglomeration mode
傳統農業集群研究不被西方經濟學家重視,其原因在于新古典經濟學中對農業部門存在的規模收益不變和完全自由競爭兩個基本假定[1]。隨著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業科技快速發展,農業產業集聚成為農村經濟組織的重要形式,主要劃分為兩類:資源集聚型和創新集聚型,農業產業集聚通過產業鏈網和產業空間互動實現產業最大程度的提質增效,其在空間上具備高度集聚特征[2],促成農業集聚競爭優勢[3]。通過整理全國多個農業集群案例,研究不同農業集群形成與演變機制、特點和規律[4],將其視為一個系統性工程,資源、設施、組織、市場和政府是該系統性工程運行的核心要素。已有學者運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集體效率模型和動態模型等研究集群形成動力機制,并討論了市場機制和政府各自的主導作用,分析了產業集群的周期階段特征及其經濟主體類型的作用[5,6]。王薇等[7]提出要打破集群固化狀態,從制度變遷下的“路徑依賴”轉變為“嵌入式依賴”,該研究對后期的集群空間優化有較大益處。
針對中國傳統農業型鄉鎮面臨勞動力與資源要素持續流出以及鄉村的一線勞動力、基層技術人員、經濟管理人才“斷代”嚴重的現實困境[8],中共中央持續18年(2004—2021年)推出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旨在從經濟救助、政策支持等多個層面[9,10]為傳統農業發展保駕護航。然而,由于對傳統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與路徑認知存在局限性,經濟條件、社會組織以及鄉村規劃技術缺乏完善性[11],過去農村勞動力資源“剩與缺”的矛盾正逐漸延伸至空間層面[12]。普遍來看,這種空間表征是城鄉之間市場機制差異與供需關系影響下資源空間與產業空間的分異[13],阻礙了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人口、空間布局的進一步有效配置。同時,在城鄉消費結構逐漸改變的背景下,鄉村資源空間與產業空間的分異使眾多學者開始關注如何提高農業空間生產潛力以及挖掘深層次效益[14],通過地理區位、人均收入、人口規模、農業條件、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等,采用多因子疊加的方法選擇評價因子,再賦予權重值即可進行定量評定[15-17]。本研究結合傳統農業鄉鎮資源空間和產業空間特征,重點研究了產業融合理論視角下傳統農業型鄉鎮現代化發展的新思路,討論了區域性復合體系中城鄉供需關系與資源轉換強度的耦合邏輯,以及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模式與實現路徑。
1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融合機制研究
1.1 構建以鄉(鎮)域空間為研究范圍的必要性
首先,鄉鎮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紐帶,其在中國城鄉體系中扮演著“鄉首城尾”的角色,是城鄉統籌發展中的重要戰略節點[18]。其次,鄉鎮具有行政組織構架和地理空間邊界的完整性,以鄉(鎮)域空間為研究范圍,一方面有利于鄉村承接區域經濟政策,另一方面可促進城鄉之間的聯系。并且,在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變遷的過程中,鄉鎮的功能與地位存在多樣性,例如將農業鄉鎮轉變為工業鎮或者城鎮,以調節某區域空間經濟布局。同時,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政策設計,其目的在于打破傳統農業型鄉鎮經濟效益不平衡的勞動方式與收益模式,而以鄉(鎮)域為空間單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有助于形成綜合效益增長的新模式。
1.2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融合邏輯
在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業和服務配套業等新型融合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下,傳統農業型鄉鎮供給的產品價值將逐漸無法滿足多層次的城鄉消費需求。本研究從差異化產業融合機制、緩解資源和供需之間的矛盾入手,為整合鄉村自然資源和優化空間格局提出了具體的邏輯路徑(圖1)。
基于限制條件不同,鄉鎮產業發展類型的差異性主要反映在資源轉換力、供需推動力兩個方面,鄉鎮產業演變越符合自然資源條件,其對應的市場要素形成的供需推動力與消費能力也逐層遞增[19]。高效耦合資源轉換力和供需推動力的關鍵在于產業融合方式,其具有凸顯市場與供需之間矛盾特征、界定鄉鎮資源空間與產業空間平衡的作用。基于此,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融合的內在要求體現為穩固提升、強化補足與耦合協調,即基于現狀資源,以創造價值所取得最大收益的能力來穩固提升傳統農業型鄉鎮;強化市場需求能力及補足發展所欠缺的要素;識別資源空間與產業空間的矛盾與優缺,耦合協調產業結構,穩定經濟結構。
1.3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融合機制
1.3.1 傳統農業型鄉鎮的要素耦合 從空間上看,鄉鎮產業空間演變模式是由局部的專業化逐漸擴展到精明的專業化,形成最優經濟效益,其具有空間集聚性和產業關聯性特征。要素耦合是指在傳統農業型鄉鎮資源的最優配置視角下,產業融合將產業要素劃分為以供需拉動力為第一、資源轉換為其次的2種類型,并在空間上形成對應的“空間要素”映射。空間要素根據產業要素映射的不同,同樣也分為2類,即支撐產業要素對應的生活、生產、勞動力的地理空間;反映資源要素空間布點位置與產業要素關系的區域格局。
1.3.2 傳統農業型鄉鎮的模式耦合 地理空間與區域格局共屬區域發展客體,產業-資源和供需關系轉換是通過一定方法與措施相互制衡的,傳統農業型鄉鎮以此為思路進行“模式耦合”設計。具體而言,傳統農業型鄉鎮具有城鄉要素互聯互通的盈利需求、鄉鎮資源要素尋找市場的供給需求,這2種需求是鄉鎮發展的內在訴求,也是鄉鎮產業空間演變的外部拉力和內部推力。隨著空間的階段性發展,鄉鎮產業具有沿著高等級增值效益發展的“本能”,推動產業精明化、專業化“內嵌”于整個區域產業空間中,即出現了鄉鎮產業效益的輻射區,并與“產業-空間”耦合要求相適應,推動鄉鎮產業體系融合發展。
1.3.3 傳統農業型鄉鎮的勢能外溢 勢能外溢是指效益輻射區的增幅,擴散中鄰近區域的空間形態與產業結構必然會產生“適應”和“沖突”的交織變化關系。鄉鎮資源要素、勞動力要素和農業空間的內部沖突、互補及聯系,將形成新型產業網絡,進一步演變為具有某種特質的規模產業集群,產業形態與結構也會產生根本性變化。在此過程中,鄉鎮產業結構、生產行為和生態格局重組產生了耦合外溢效應勢能,對傳統農業型鄉鎮之間的農業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產生了沖擊影響,進而營造良好的產業投資生產環境,對區域產業經濟效率提升起到了顯著作用。
2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集聚方式
2.1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集聚方式構建
傳統農業型鄉鎮收入水平、區位、消費能力情況影響了區域整體產業結構,而供需關系及鄉鎮資源轉換力之間的關系會對產業融合方式產生一定的偏轉影響(圖2),基于此傳統農業型鄉鎮的產業融合發展方式可以劃分為4種類型:雙高綜合型、資源轉換單高型、供需推動單高型、雙低突破型(圖3)。
2.1.1 雙高綜合型融合方式:社會資本撬動鄉村經濟模式——以福建省晉江市為例 福建省晉江產業致力于全面發展,依托社會資本,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松,晉江模式核心思想是引導和應用民營資本,探索民營資本與集體經濟的有機融合,緊抓地方產業資源特色,培育壯大經濟實體,發展鄉村產業經濟。城鄉供需、資源轉換強度“雙高”的內外要素支撐傳統農業型鄉鎮追求現代化生活品質,產業具備了功能異質性融合可能。不同層次的產業專業化和同層次要素之間,通過互相交叉、合作發展,促使傳統農業型鄉鎮具備水土保持、旅游觀光、民俗傳承、科技教育等多種功能,如產業互補融合、功能之間融合、鄉村融合等。鄉鎮產業融合的多重性促使鄉鎮發展動力向生產高質量農副產品與高水平消費空間轉變。
2.1.2 資源轉換單高型融合方式:特色產業專精模式——以山西省大同縣為例 山西省大同縣按照“精于一門,精益求精”的產業發展思路,2011年以來,大同縣云州區在科學分析研判經濟效益、市場前景等因素的基礎上,把做大做強黃花產業確立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和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依靠“一區一業一品牌”專精“黃花”品牌,以“一切圍繞黃花產業發展,一切服務于黃花產業發展”為內涵,解決黃花發展的各種問題,譜寫了傳統農業型鄉鎮發展的全新模式。資源要素優勢為傳統農業型鄉鎮發展注入動力,這體現在傳統農業型鄉鎮能夠利用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靠近原材料基地等優勢,依托有限的市場創造單個產業的較高附加值,從而增強自身競爭力。傳統農業型鄉鎮以優勢資源推動供需市場的多層次“橫向”融合,深入挖掘鄉鎮資源潛力,依托城鄉供需市場進一步細分產業鏈,使產業空間兼具多種屬性功能,即從傳統農業空間向研發、消費、服務等多重空間演變。
2.1.3 供需推動單高型融合方式:勞動力回流模式——以遼寧省十家子村為例 遼寧省朝陽縣始終貫徹“輸出勞動力,帶回生產力”的思想,找到了鄉村與城市接軌的“秘籍”。遼寧省朝陽縣下屬鄉村發展思路是基于社會網絡,完善農民工返鄉回流機制,引入創新思維,利用社會網絡與信息網絡聯結鄉土與消費端,是基于鄉村社會資本條件下對鄉村產業發展進行一種全新角度的探索。城鄉要素單向流動導致鄉鎮衰敗,傳統農業型鄉鎮發展需要引以為戒。供需單高強化了區域產業鏈中、上游的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與下游集聚基層生產、生產與服務環節相耦合。以專業化資源轉換力為導向,傳統農業型鄉鎮發展具有多功能優勢,“縱向”融合研發、生產、育種、銷售、服務等各產業鏈層級,并以“雙向流動”為前提,保障了資源要素從“低處”向“高處”循環流動。
2.1.4 雙低突破型融合方式:“兩山理論”生態產業模式——以浙江省安吉縣為例 2005年,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的“兩山理論”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既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兩山理論”是無數次煎熬和失敗經驗淬煉出來的最終結果,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民”,從“坐吃山空”到“遍地生財”,“開源節流”的美好夢想映射進了現實。對城鄉供需、資源轉換條件較差的鄉鎮而言,一定程度上是要素集聚和優化發展的過程,轉變生產力與生產要素實現農業資源的結構性整合是鄉鎮發展的首要前提。在較弱的供需和資源轉換背景下,傳統農業型鄉鎮更強調農業生產力的突破,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動力把各種要素帶到鄉鎮,自身要素能力同樣重要,即致力于通過轉變鄉鎮自身產業結構吸引外部市場、技術與人才,依托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等方式構建多層次現代農業“循環”途徑,構建基礎性鄉鎮生態產業循環鏈,逐步增加資源轉換力和市場吸引力。
2.2 融合視角下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集聚發展
傳統農業型鄉鎮難以完全遵循理論的運行邏輯,產業融合往往存在發展的不經濟現象,而重視鄉鎮發展特有的規律。根據傳統農業型鄉鎮的兼容性條件,專精于農業-現代農業、農業-加工產業或農業-服務產業的某一種類型進行升級,將獲取更高的綜合效益(圖4)。
2.2.1 基于“農業-現代農業”的鄉鎮產業空間集聚發展 “農業-現代農業”融合是傳統農業型鄉鎮向現代農業強鎮轉型過程中的經典產業融合類型。一方面,現代農業利用物理技術、生物工程、智慧農業等手段,解決傳統農業普遍存在的存量大、發展低效的矛盾,提升農業生產力,實現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的升級轉變。另一方面,現代農業能夠增強對農業加工、農具生產、溝渠灌溉等農用基礎設施為主的工業產品的需求,以及對種植、管理、培訓和租賃等服務市場的需求,從而橫向或者縱向延伸產業鏈。
2.2.2 基于“農業-加工產業”的鄉鎮產業空間集聚發展 加工業是對農業價值及文化價值的二次附加創造,這表現在產業融合項目的管理和運作過程中需要特定的農產品材料或依托特定文化背景。由于傳統農業型鄉鎮中城鄉供需、資源轉換力的影響權重不同,“農業-加工產業”融合會側重城鄉供需或資源轉換力的某一方面,進而形成以資源加工為重心的農副加工鄉鎮或者以市場為重心的配套工業鄉鎮。例如,城市群周邊傳統農業型鄉鎮承擔著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的職能,為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質產品,具備發展為農產品加工小鎮的優勢。同時,隨著區域內若干個集聚中心的形成,效益輻射范圍擴大,生產技術由集聚中心擴散傳導至周邊區域,形成多支鏈的立體產業鏈。
2.2.3 基于“農業-服務產業”的鄉鎮產業空間集聚發展 傳統農業型鄉鎮自然環境破壞較小,依靠土地整治、打造特色品牌、標志性要素吸引游客、技術、網絡流量及資金投入,有著天然的生態旅游后發優勢。傳統農業型鄉鎮選擇“農業-服務產業”融合發展類型,關鍵在于明確市場與品牌的契合點,利用服務產業與農業產品互通的特點,構建旅游、文化、創意、科技等多種方面的“復合產品”產業鏈,形成以某種特質為主導的鄉鎮品牌。
3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空間提質優化策略
3.1 一產穩農:基于供需與資源要素合理選擇發展模式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集聚融合理論旨在解決傳統農業型產業層級閉塞、同質性強、經濟效益低下的現象。鄉鎮產業空間演變是資源集聚、產業重構及空間重組一體化的動態過程,根據產業集聚演變趨勢產業空間可分為要素耦合、模式耦合和勢能外溢,其分別對應供需推動力和資源轉換強度的空間偏轉機制下的產業集聚融合發展模式。
傳統農業型鄉鎮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應綜合考察傳統農業型鄉村特有的山、水、林、田、湖等資源條件,以及鄉鎮發展所必需的市場環境、區位條件、勞動力人口等條件,通過產業融合、產業分工等方法與措施完成要素轉化,轉變為最適宜的鄉鎮發展模式。例如,雙低突破型鄉鎮走生態產業模式,推廣發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種植、特色水產培育、蔬果種植等綠色復合型農業體系,有目的、有秩序地推進農用地整治;資源轉換強度單高型鄉鎮走特色產業專精模式,專精一種產業,通過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綜合效益,使得“小特色”也能形成“大產業”。
3.2 二產提農:厘清政策保障下工業反哺農業的元問題
“工業如何反哺農業”是傳統農業型鄉鎮實現“工農融合”最根本的問題。鄉鎮農業-工業融合的優點十分突出,相對應的風險也大,監管與實施稍有懈怠則會導致嚴重生態環境污染,傷到農業根基。因此明確鄉鎮“工業如何反哺農業”、如何進行提農定位與發展重心的保持非常重要。具體可分為功能定位、價值取向、政府保障3個層面。第一,在功能定位層面,進一步提高農業加工技術含量、擴大農產品加工領域,實現傳統農業-加工業融合上的創新突破;第二,在價值取向層面,優化產業運營模式,以中低端傳統產業銜接高端現代需求,走二產提農之路;第三,在政府保障層面,“工農融合”以政策為支撐,高質、高效地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地方政府部門應當針對各區域不同的勞動力狀況和基本資源稟賦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強化區域間協作。
3.3 三產活農:農業產業功能帶動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
第三產業是將鄉鎮深厚的生態資源家底效益最大化的路徑之一。拓展農業本身的功能,生產旅游、文化、創意、科技等多種方面的“復合產品”,是實現傳統農業型鄉鎮三產“活農”的關鍵。以此為出發點,本研究建議將服務業作為各個產業鏈分支的銜接環節,帶動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
在產業體系層面,充分利用優質服務產業與農業互通的聯系特點,形成基于某種資源特質互補融合的產業;在實施監管層面,政府需要牢牢守住產業融合底線,主動規范產業融合市場秩序。在傳統農業型鄉鎮實施監管時,既要通過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激活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又要明確發展的底線;在實踐傳導層面,傳統農業型鄉鎮需要下定決心制定并履行規劃,以政府服務為主,社會監督服務為輔,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將規劃切實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 曾 光,聶 鑫,路 宇,等.地方經濟結構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基于317個地級市農產品加工業的實證[J].世界農業, 2022(9):76-87.
[2] 李春海,張 文,彭牧青.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及其導向:組織創新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3):49-58.
[3] 韋 光,左 停.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與“地理標志”區域品牌建設——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戰略選擇研究[J].經濟界,2006(2):90-96.
[4] 方 寧,楊東旭,向延平,等.湖南省人-地-水系統耦合協調度時空演進與影響因素[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3,42(1):32-37.
[5] 楊 忍,張 昕,林元城.農業型專業村地域類型分化特征及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啟示——以廣東省為例[J].經濟地理,2021," "41(8):34-44.
[6] 唐 燕,孟繁玥.中國資源再生利用的生態效率演變特征與空間分異格局[J].應用生態學報,2021,32(3):983-992.
[7] 王 薇,李 祥.農業產業集群助推產業振興:一個“主體嵌入-治理賦權”的解釋性框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4):39-49.
[8] 包惠玲,田 甜.“后扶貧時代”重慶脫貧攻堅的難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5):193-195,226.
[9] 毛 利,李 昱,朱云潔,等.數字經濟時代江蘇省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困境與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0):143-146.
[10] 周林潔,傅帥雄.鄉村振興戰略下解決“三農”問題的邏輯、關鍵與路徑[J].農業經濟,2023(3):38-40.
[11] 姜長云.發展數字經濟引領帶動農業轉型和農村產業融合[J].經濟縱橫,2022(8):41-49.
[12] 潘 悅,韓 瑞,龐 添.“三權分置”對鄉村產業空間的激活效應研究[J].規劃師,2021,37(14):27-33.
[13] 趙永平,漢玉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動態演進、空間分異與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34(5):28-38.
[14] 耿 虹,武 丹,王小莉,等.滇西欠發達地區鄉村隱性旅游資源“顯性化”開發路徑探究——以普洱市振太鎮秀山村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2,37(5):17-23.
[15] 鄭天銘,張旻薇,劉合林.多方需求矛盾協調導向下鄉村空間管制的劃定邏輯研究[A].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鄉村規劃)[C].2021.1182-1190.
[16] 蔡曉波,謝沂希,趙芹芹,等.縣域空間規劃技術路線和空間分類體系探討[J].四川農業科技,2019(9):55-58.
[17] SEOL W,KIM K S,KIM 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workspace boundary determination in joint space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J].Electronics letters,2020,56(6):286-288.
[18] 朱介鳴.鄉鎮在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的地位和功能:基于案例的分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5(1):32-38.
[19] 尹 瀟.產業集群思路下湖北省傳統農業型鄉村發展提質策略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