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推出的新聞專題片《絲路上的中國醫生》以中國援外醫療隊為敘事主線,聚焦其跨國支援的感人事跡,以“共享”與“認同”為精神內核。從轉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該作品采用“定制化+敘事化”的傳播策略,將共情因素融入視聽語言,在文化差異中尋求價值共識。節目塑造了不畏艱苦、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生形象,進一步豐富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內涵。
關鍵詞:轉文化傳播 國家形象 “一帶一路”倡議 《絲路上的中國醫生》
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也是中國向海外派遣援外醫療隊60周年。山川異域,醫術無界,白衣執甲。60年來,中國累計向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援外醫療隊員3萬人次。為了向世界講好中國“一帶一路”故事,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以中國援外醫療為切入點,于2023年10月推出新聞專題片《絲路上的中國醫生》,面向全球230個國家和地區播出。該專題片共五集,記錄了中國醫生在塞拉利昂、尼泊爾、摩洛哥、坦桑尼亞、東帝汶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跨國援助的故事。播出后,該片收視率表現優異,前四集獲同時段省級衛視收視率排名第一。2024年11月7日,該片榮獲第34屆中國新聞獎典型報道一等獎。本研究基于該專題片,從轉文化傳播的視角探討這一實踐案例,分析其創新國家形象的傳播策略,以期為中國故事的書寫提供經驗與借鑒。
一、從“跨”到“轉”:國家形象傳播的理論邏輯
跨文化傳播的核心是“跨”(Cross),而轉文化傳播的核心是“轉”(Trans)。跨文化傳播強調不同文化間的接觸,但其實際效果往往表現為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征服和吸納。互聯網時代,跨文化傳播理論已經無法充分詮釋全球社會與文化的復雜變局。在此背景下,學界提出了“轉文化傳播”這一概念。轉文化傳播指的是兩種或多種文化在交流和對話中產生的文化轉型和變異。如今,各國文化越來越呈現雜糅的特征,媒介文化傳播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難用單一的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來界定具體的文化現象。轉文化傳播概念有效概括了這一文化雜糅的過程,既強調文化間的互動、交流、融合,又揭示了其中轉變和轉型的動態過程,突破了原有文化的孤立狀態。這一概念為理解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產品生產與傳播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
轉文化傳播并非傳者對受者的文化征服,而是兼顧傳播受眾的文化利益。轉文化傳播注重全面、客觀、生動地展現文化元素,能夠有效避免意識形態沖突,為國家文化形象的良性傳播提供助力。《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新聞專題片是轉文化傳播的典型案例,也是創新國際傳播表達的有益嘗試。就傳播內容而言,該片通過展現中國援外醫療隊在異國他鄉救死扶傷的故事,細膩描繪了中國醫生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工作和生活,將中國醫療精神和中醫藥文化具象化傳播,讓觀眾認識到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更包含文化交流和人文關懷,從而讓中國形象更加豐富、立體。
二、共享與認同:《絲路上的中國醫生》的國家形象傳播內涵
《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新聞專題片深刻詮釋了共享與認同的核心要義。共享即價值共享,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達成的價值共識;認同則需要通過有效的傳播實現深度的共鳴。該片通過共享與認同的雙重路徑,拓展了中國形象的內涵維度。
1.通過真實敘事展現“可信”的中國形象。《絲路上的中國醫生》在平衡藝術追求與新聞真實性的過程中,以真實話語描述共情故事,以個體精神反映國家信仰,有效達成了價值共識。例如,在《絲路上的中國醫生·塞拉利昂》中,中國醫生在搶救病患兒童時坦言:“就這個醫療條件和他本身所患的疾病來說,我們沒有辦法去保證他如何,但是我們能保證的是,我們會全力以赴去救治這個孩子。”中醫游雄在不足10平方米的診室內,半年間接診超3000名患者,用完了近8萬根針灸針。《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桑給巴爾》中,中國醫生趙小軍在結束了最后一臺手術時說:“我想只要我們在這一天,我們就代表中國醫療隊,為當地的老百姓做點事。”在趙小軍醫生所在的納茲莫加醫院,所有危重病例均需經中國醫療隊診治,中國醫生團隊已成為該院的醫療質量保障。真實的細節刻畫與話語表達成功塑造了立體豐滿的中國醫者形象。中國醫生樸實的陳述承載著崇高的精神品格與國家信仰,他們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醫德,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與理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
2.基于情感傳播構建“可愛”的中國形象。“愛”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感,這種情感的生發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環境。60年來,中國不斷向海外派遣援外醫療隊。在異國他鄉,“可愛”的中國故事精彩上演。然而,此前卻一直缺少能將這些故事高效傳播給國際受眾的優質內容。《絲路上的中國醫生》將“可愛”中國故事帶給國際觀眾,運用情感策略以情動人,打通情感通路,讓國際觀眾在情感層面實現與故事的深度相通與強烈共鳴。例如,《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摩洛哥》以摩洛哥居民法蒂瑪的視角,講述了中國醫生與當地居民的真情互動:“來過塞達特的每一個中國醫生都認識法蒂瑪。”中國醫生以真情對待法蒂瑪,法蒂瑪同樣以真情回饋遠道而來的中國醫生:一張張合影、餐桌上法蒂瑪為迎接客人而準備的摩洛哥薄荷茶以及糕點等,都是中國醫生與當地居民情意相通的見證。離別時,張建海醫生回復摩洛哥同事扎卡里亞用中文和英文寫的兩封感謝信:“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在《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東帝汶》中,四川骨科醫生曾浩因手術推遲而略顯急躁:“郁悶,又把手術給我停了。”這種急躁恰恰是其真情流露——治病救人是醫生刻不容緩的使命。張建海與曾浩是千千萬萬援外中國醫生的縮影:他們既有精湛的醫術,亦懷仁愛之心;既有職業擔當,亦有細膩情感。《絲路上的中國醫生》以情動人,借中國醫生的真情與個性,描摹了具體生動的“可愛中國”形象。
3.消除外界誤解塑造“可敬”的中國形象。“可敬”體現著對國家的尊崇感,這種尊崇感根植于國家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基礎之上。要打造“可敬”的國家形象,就要以“可信”傳遞信任,以“可愛”拉近距離,最終邁向“可敬”國家形象的更高層次。然而,要實現“可敬”國家形象,首要任務是化解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誤解與擔憂。在部分國家政府以及海外部分媒體帶有偏見、歪曲事實的渲染與宣傳影響下,一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容易將中國的對外投資與援助誤讀為對其自身發展的沖擊與威脅,進而對我國國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新聞專題片選取了醫療民生這一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選題,講述鮮為人知的中國醫生故事,展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蘊含的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中國方案,對誤解進行了澄清。《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桑給巴爾》講述了中國醫療隊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提供醫療服務的故事。自1964年起,中國醫療隊開始為當地提供醫療援助。截至專題片播出時,累計已有33批醫療隊奔赴此地,共診治病人700多萬人次,開展各類手術20多萬例,搶救危重病人4萬多人次。阿卜杜拉·姆才醫院前院長哈吉先生見證了中國醫療援助體系的建設與發展。節目通過展示他的自述及老照片,讓觀眾直觀感受到中國醫療隊對桑給巴爾的幫助,感受到當地醫生和百姓對中國醫療隊的認可。中國醫生的高超醫術、中外醫患之間的真情互動,以及中國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展的對外醫療援助,共同塑造了可敬的中國形象。
三、《絲路上的中國醫生》國家形象的傳播策略
《絲路上的中國醫生》新聞專題片創新運用轉文化傳播范式,采用“定制化+敘事化”傳播,從共情視角構建視聽語言,在價值理念傳遞中尋求共識,促進文化認同,是創新國際傳播手段的有益嘗試。
1.“定制化+敘事化”傳播策略。“定制化+敘事化”是轉文化傳播理念下的一種傳播策略。“定制化傳播”指基于目標受眾偏好進行精準化內容設計,“敘事化傳播”則強調通過故事化表達實現意義共享,涵蓋精英敘事與平民敘事等多元手法。在選題及內容呈現上,《絲路上的中國醫生》基于現實實踐及文化語境,針對目標受眾使用定制化傳播策略,深度挖掘歷史,展現“山海之約”。始于古代的絲綢之路連接亞歐非大陸,是國家間進行政治、經濟及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中醫藥文化跨國傳播的歷史見證。《絲路上的中國醫生》以中國醫生跨國援助為選題,一方面呼應古今,講述絲路上的醫者仁心,另一方面化解國際受眾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誤解,讓國際受眾了解到“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經濟融合與文化包容的實質內涵。在《塞拉利昂》與《東帝汶》兩集專題片中,中國醫生不僅忙于看診,也忙于“授業”,將針灸、拔罐等中醫技法教授給當地居民。來自中塞友好醫院的塞拉利昂中醫學生阿齊茲立志成為“國家首個中醫”。在《桑給巴爾》一集中,中國醫療隊致力于培訓當地醫生,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落地。在敘事策略選擇上,《絲路上的中國醫生》綜合運用平民敘事、精英敘事等手法,講好中國醫生跨國援助故事。在平民敘事方面,該片通過穿插中國醫生、病人以及當地醫療工作者的話語獨白,拉近與國際受眾的心理距離。如在《摩洛哥》一集中,醫護人員扎卡里亞在給中國醫生張建海的離別信中寫道:“親愛的張醫生,告別之際,我要表達我對你在醫院一起工作的感激之情。你的友情、奉獻和善良讓人難以忘懷。祝你一路順風,不久我們再聚。”在精英敘事層面,該片引用當地專家、政府官員等權威信源,如摩洛哥衛生部規劃財政司司長說道:“中國醫生們在這里開展了重要的工作,我很感謝他們。”這些陳述增強了敘事的可信度與深度。兩類敘事手法相輔相成,既凸顯個體情感共鳴,又強化了國際社會對中國醫生的專業認可,共同提升了專題片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2.視聽語言的共情呈現。在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過程中,新聞專題片中的視覺元素具有形象直觀的傳播優勢。創新視聽語言成為電視專題片建構和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抓手。《絲路上的中國醫生》創新性地融入共情元素,通過理解他國、關愛他國的視聽表達,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象化呈現,并通過情感傳播手段豐富了國際受眾對我國形象的認知。
共情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絲路上的中國醫生》通過視聽語言實現了多重共情。首先是中國醫生與當地居民的共情。該片聚焦塞拉利昂、東帝汶等國的真實醫療場景,通過簡陋的醫療設施、艱苦的工作環境等視覺符號,具象化呈現中國醫生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踐行。例如,《東帝汶》一集中,中國醫生提到“中醫,仁術也”,傳達了“醫者仁心”的中華傳統文化理念,體現了中國醫生以仁愛之心對待當地居民,實現了第一重共情。其次是受眾與中國醫生的共情。該片突破傳統醫療敘事框架,通過穿插表現中國醫生與家人視頻通話、在異國他鄉慶祝生日、參與當地節日等生活化場景,生動展現了兼具專業精神與人文情懷的醫者群像,拉近了受眾與中國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通過中國醫生與當地居民的共情、受眾與中國醫生的共情,受眾、中國醫生以及當地居民之間構建起一條完整的情感通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醫生作為情感紐帶,使受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更加直觀深刻,也讓我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更為立體。
3.求同存異的價值理念傳遞。在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或者一味迎合他者均存在局限,更為適宜的方式是求同存異,即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同時,尊重并包容他者,在傳遞我方價值理念的同時,避免貶損他者的價值理念。《絲路上的中國醫生》雖以中方立場為主敘事視角,但并沒有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行帶有偏見的“凝視”,而是以客觀的鏡頭語言記錄真實,在價值理念傳遞上力爭求同存異。該片以傳統中醫“醫者仁心”的價值理念為出發點,探尋雙方在“醫者仁心”理解上的最大公約數,繪就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同心圓。例如,在《尼泊爾》一集中,中國醫生發現尼泊爾因傳統口腔習慣導致居民口腔癌高發。針對這一現象,中國醫生在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后發起義診。正如片中的中國醫生所言:“改善他的生活習慣,提高他的健康理念,可能比治療這個腫瘤意義更重大。”通過求同存異的價值傳遞,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認同得以深化,推動共同構建更加包容的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專項重點項目“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3A07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丁蓉.大國工匠與“中國制造”的交互共生——“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傳播學思考[J].中國電視,2018(08).
[2]史安斌.從“跨文化傳播”到“轉文化傳播”[J].國際傳播,2018(05).
[3]劉瀅,張毓強.轉文化傳播: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升級新可能——基于《功夫熊貓》《花木蘭》等案例的討論[J].對外傳播,2021(02).
[4]劉瀅,伊鶴.回顧與前瞻:國際傳播研究的新思考、新概念與新路徑[J].新聞與寫作,2021(03).
[5]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6]姚志奮.國家形象對外“轉文化”傳播的理論重構與實踐選擇——以辜鴻銘與李子柒的文化傳播為例[J].理論導刊,2021(10).
[7]馬龍,李虹.論共情在“轉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機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02).
[8]沈正賦.中國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的邏輯建構與策略優化[J].南京社會科學,2023(02).
[9]宋弘,羅長遠,栗雅欣.對外開放新局面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來自“一帶一路”倡議的經驗研究[J].經濟學(季刊),2021(01).
[10]黃洪珍,金穎,孫詩雨.接受與認同:重大題材電視專題片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電視專題片《領航》為例[J].電視研究,2023(03).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