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來,不少外國游客紛紛涌入中國,“China Travel”“144小時中國游硬控老外”“City不City”等相關話題迅速在網絡發酵,掀起了“老外中國游”的熱潮。特別是隨著我國72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與優化,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不僅為外國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引發了一場關于中國文化深度體驗的浪潮。外籍博主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其創作的網絡“熱梗”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對中國文旅形象的構建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外國博主 網絡“熱梗” 文旅形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24年7月5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長190.1%。上述數據一方面反映出中國過境免簽政策持續實施與不斷深化所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所展現出的對外國游客的強大吸引力。“外籍博主”憑借其獨特視角、生動語言以及跨文化敏感度,創作了一系列跨越國界的網絡熱梗,成為連接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重要紐帶。網絡熱梗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以其“高傳播性、強互動性”為中國文旅形象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
一、外籍博主“爆梗”的文化傳播現象分析
當前,在全球化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梗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跨越國界限制,形成了文化傳播與受眾互動的全新景觀。美國博主保羅·邁克·阿什頓(Paul Mike Ashton)網名保保熊,其以在中國旅行時通過中英文“混搭”的方式創造的“City不City”熱梗,賦予了英文單詞“City”全新的內涵。在此語境下,“City”被注入了“城市化、洋氣、時髦”等多重含義,這一獨特的表達方式也憑借其搞笑的語音語調迅速在網絡空間走紅,進而演變成一種評價城市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流行語匯。這一現象不僅凸顯了互聯網作為“文化加速器”的作用,還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于身份認同與文化融合的迫切需求,體現出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創新性”特征。
“City不City”熱梗的走紅絕非偶然,隨著中國免簽“朋友圈”的持續擴容,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來“打卡”。此外,也有不少外籍博主在微博、小紅書、TikTok、YouTube、Instagram等國內外社交平臺上,記錄并分享自己的在華體驗,深度挖掘中國的文化及生活。例如,美國博主凱瑟琳,在抖音、B站、YouTube等國內外視頻平臺開設自媒體賬號,通過親身體驗分享中國鄉村生活,多角度展現中國鄉村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以及農村居民的日常風貌,她希望能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向世界傳播更加真實、客觀、生動的中國。這些外籍博主通過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現了中國城市及鄉村的現代風貌,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有效促進了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隨著“City不City”等網絡熱梗的持續發酵,其已逐漸超越了簡單的語言游戲范疇,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映射出年輕一代對于城市生活多樣性與品質追求的共鳴。特別是網絡熱梗的廣泛傳播,既加劇了互聯網文化全球化趨勢,也體現出社交媒體平臺在文化傳播中的核心地位,更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平臺。總而言之,外籍博主“爆梗”現象頻頻出圈,不僅歸功于中國深厚文化的“軟實力”,更離不開中國強大的“硬實力”。如今,外籍博主的網絡熱梗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對話當中,以其獨特的視角生動地詮釋著中國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文化界限,成為連接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新橋梁。讓世界各地的朋友,得以窺見中國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
二、外籍博主網絡“熱梗”的跨文化傳播邏輯
網絡熱梗的傳播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其背后的傳播邏輯深刻影響著信息的流通與文化的交融。內容關注度作為網絡熱梗的傳播起點,其形成依賴于內容本身所具備的新穎性、趣味性及時效性。通過觸發受眾群體的共同情感,促使內容進行裂變式傳播,特別是在網絡的“放大”作用下,網絡熱梗得以在短時間內急劇擴散,成為跨文化傳播的流行符號。
1.網絡熱梗內容的關注度。網絡熱梗作為“梗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具體體現,已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其特點在于迅速傳播、社群共識以及所承載的深層次文化內涵。這些網絡熱梗憑借其獨特的創意呈現與精煉的表達方式,迅速吸引公眾的眼球,并引起廣泛的模仿與討論。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由于受眾文化背景、生活閱歷的不同,對傳播內容的理解容易出現偏差,進而造成傳播效果打折扣,而像“City不City”這類簡單、幽默的表達方式,則有效地降低了傳播隔閡,減輕了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進一步拓寬了共通意義空間。當前,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代表的外籍博主,如郭杰瑞、馬思瑞、克里斯等,在網絡熱梗的傳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外籍博主憑借其幽默風格與跨文化視角,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成為網絡文化和流行趨勢的重要引領者。因此,在網絡熱梗內容的關注度方面,外籍博主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并對視頻內容進行創意表達,不僅成功捕捉到當下的流行話題和用戶興趣點,還巧妙地運用視覺沖擊吸引用戶的注意,使視頻內容具有吸引力與話題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2.激發用戶產生情感共鳴。外籍博主網絡熱梗現象的背后,其原因可歸結為對跨文化共鳴要素的精準捕捉。具體而言,這些網絡熱梗匯聚了人類共有的“幽默感知”、對社會現象的普遍關切,以及對勵志精神的共同追求。網絡熱梗文化符號的傳播,使其內容可以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構建起不同文化背景個體間認知與情感的橋梁,從而觸發了用戶對旅游目的地的好奇和向往,也激發了全球范圍內受眾的強烈共鳴。英國博主Jason在中國,在抖音平臺發布題為《英國博主:來西安這么多次 這次居然哭了》的視頻內容。在該視頻中,他講述了游覽西安時,觀賞《駝鈴傳奇》表演后內心久久不能平復的深刻體驗,他被真實還原的絲綢之路震撼著心靈,也展現出對這段歷史文化的深刻敬畏。這些現象深刻揭示了外籍博主通過多元化的敘事策略,有效搭建起跨文化的情感共鳴機制。因此,部分外籍博主利用網絡熱梗作為互動媒介,促進受眾積極參與和深入討論的同時,還成功構建了以共同興趣與情感聯結為紐帶的虛擬社群,這不僅增強了受眾的歸屬感與忠誠度,還極大地加速了信息的流通與影響力的擴散,形成了文化傳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3.推動內容的裂變式傳播。在數字語境下,網絡熱梗可視為互聯網“迷因”的具象化體現。“迷因”(或稱模因、米姆)這一概念,源自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的闡述,它被視為文化傳播與模仿過程中的基本單元,也被喻為“文化的基因”。道金斯強調,“迷因”通過模仿機制在個體間進行傳播,而迷因理論則進一步揭示了信息內容通過模仿與復制手段實現廣泛傳播的社會現象。“City不City”作為網絡迷因,其精煉的符號表達誘發了受眾的模仿與復制行為,還激發了受眾的創造潛能。在傳播過程中,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通過不斷地模仿與再創作,共同推動了這一網絡迷因的“病毒式”擴散與傳播。此外,網絡迷因的迅速演變與不斷創新,正是其獨特吸引力所在。在互聯網環境中,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為“迷因”的自我復制與變異提供了不竭動力,促使新“梗”不斷、層出不窮。社交媒體平臺作為“迷因”內容傳播的主要途徑,利用算法推薦機制,精準推送內容,加劇其曝光速度,繼而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互動功能激發受眾的參與熱情,使其成為“裂變式傳播”的關鍵因素。
三、外籍博主網絡“熱梗”對中國文旅形象的傳播構建
作為新型文化傳播載體,外籍博主所創造的網絡熱梗,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更對中國文旅形象的構建產生了深刻影響。文旅作為軟性傳播力量,展現出靈活性、滲透性的優勢,能夠有效地跨越國界,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通過外籍博主的視角傳遞給全球受眾。通過中國城市形象、文化印記、美食美景和生活方式的分享,不僅能夠激發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也能夠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知名度與全球吸引力。
1.城市鏡像:在網絡熱梗映照下的城市形象重塑。城市形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更是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外籍博主利用網絡熱梗作為新興傳播媒介,以其獨特視角呈現中國城市的多元面貌,為中國城市形象的重塑找尋新的路徑。在理論層面,媒介環境學的先驅學者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等,已明確闡述了媒介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功能,而在實際操作中,城市形象的構建是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復雜過程。外籍博主在中國城市形象塑造方面,不僅是城市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國家形象的塑造者。例如,英國博主Jason在中國,去武漢沉浸式體驗了光谷空軌以及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直呼“太瘋狂”,相關視頻獲得上百萬次播放量,“賽博武漢”網絡熱梗成功出圈,外國網友紛紛贊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現代化成就。此外,外籍博主伊博,精通東北話,在視頻中頻繁融入“麻溜的”“老鐵”等充滿地域色彩的網絡熱梗,生動展現了東北地域文化。這些生動實踐不僅展示了外籍博主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價值,也為中國城市形象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啟示。
2.文化印記:網絡熱梗在傳播中的文化認同構建。外籍博主網絡熱梗的興起,正成為跨越文化障礙,尋求文化共性的關鍵路徑,“洋網紅”巧妙利用共通的語言修辭,調整文化的表達方式,提升了內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程度與共鳴效應。例如,美國博主保保熊,對“City不City”的獨特發明,來源于此前國內熱議的“City walk”,特別是中英文“混搭”的語言表達方式為他帶來了靈感,因此,網絡熱梗與當地文化互相融合后,成為文化認同構建中的重要紐帶。此外,外籍博主亞當,將“剛來中國時”與“來中國三年后”的自己進行對比,展現了跨文化交流中個人體驗與身份認同的演變,進一步拓寬了文化認同的內涵。美國心理學教授費尼提出了文化認同形成的三階段模型:未經核實的文化認同期、文化認同的尋求期、文化認同的完成期。例如,在“China Travel”系列視頻里,中國元素的生動展現,有效激發了全球觀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期待,這種文化自信的顯著提升,為跨文化傳播的話語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3.美食風味:外籍博主敘事中的美食互動體驗。美食作為文旅體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過外籍博主的敘事,激發了廣大受眾的味蕾欲望與旅行沖動。外籍博主將美食的制作流程、品嘗體驗及文化內涵,以獨特的表達手法進行呈現,借助對食物的評價或夸張的表情,成功吸引了廣泛關注,構建出易于感知、極具吸引力且充滿特異性的美食符號體系。外籍博主埃尼斯enes,最常用的“梗”便是“中國的晚上確實太不安全了”,探究其語境的背后,發現他所指的“危險”實則是夜晚美食的誘惑。此外,外籍博主鐵蛋兒,在中國生活多年,他的標志性口頭禪是“今天吃點啥呢,看看你們的想法”。他通過網友的點贊、評論及留言,選擇網友力薦的美食,親身品味并享受各類獨具魅力的中國味。因此,外籍博主對美食的傳播,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味覺體驗分享,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促進受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解與尊重。通過美食描述,幫助受眾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感受到美食背后蘊含的獨特文化內涵,深化了開放、包容的文化認知與互動體驗。
4.生活畫卷:網絡熱梗跨越文化鴻溝展示中國多彩生活。外籍博主利用網絡熱梗所展現出的日常生活場景,為受眾打開了了解異國文化的窗口。這些網絡熱梗融合了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以客觀、真實、生動的筆觸,多維度地描繪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面貌,有效跨越了文化差異的鴻溝。外籍博主鐵蛋兒,憑借地道的東北口音及幽默風趣的視頻內容在短視頻平臺走紅,他的網絡熱梗主要來自自己的搞笑言論。例如,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與中國人交流、模仿大爺大媽的聊天方式、對新來的老外進行“靈魂追問”等,這種幽默且充滿生活氣息的互動方式深受網友的喜愛。他還在視頻中分享自己在中國生活的點滴,包括美食、文化、旅行等方面的體驗,用其獨特視角向外國觀眾展示真實的中國。這些視頻不僅讓外國觀眾更加了解中國,也讓中國觀眾看后倍感親切。外籍博主通過原創視頻講述中國故事、展現生活畫卷,不僅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現代化進程的輝煌成就,還傳遞了中國人情社會的溫馨與活力,有效打破了海外對中國持有的刻板印象,推動中國文旅形象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傳播。
四、結語
在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當下,外籍博主網絡熱梗的興起不僅豐富了互聯網文化的多樣性,更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播力量,深刻影響著受眾對中國文旅形象的認知與構建。這些網絡熱梗通過娛樂化、碎片化的呈現方式,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為受眾展示了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外籍博主憑借其雙重文化背景和身份優勢,在網絡熱梗傳播過程中發揮著橋梁作用,有效降低了文化折扣,促進了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共同構建起開放、包容、真實的中國文旅形象,讓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促進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作者劉冠宏系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副教授;項菲系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李丹 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
參考文獻
[1]程曼麗.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0(04).
[2]趙泓,萬雨晴.凝視視角下反應視頻中的跨文化互動探析——以嗶哩嗶哩網站“洋網紅”反應視頻為例[J].電視研究,2022(03).
[3]彭蘭.視頻號的激活與突破:強社交平臺的視頻化之路[J].新聞與寫作,2023(03).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