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智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師生群體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和更高的專業要求,并集中體現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的發展。具體而言,需要拓展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明確學科群落建設方向;同時搭建數字化合作平臺、強化學科群落組織管理;夯實學科知識結構,完善學科群落人才培養方式,從而有效推動其發展。
關鍵詞:數智時代 播音與主持藝術 學科群落 數字平臺
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不斷突破,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正在與科技、藝術、人文等多方資源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前瞻性功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這為高等教育的發展錨定了目標,數智時代的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正面臨新的挑戰,理應在新文科建設的整體框架下積極踐行交叉學科融合探索。在學科建設的實際探索中,學科群落被大量學者提及。學科群落是從生態學領域借鑒的概念,旨在用生態學中的群落關系來形容現代化學科建設中的多學科關系。與生態群落關系類似,學科群落注重考查多個學科之間動態適應性和學科組織模式的契合性。學科群落是學科之間動態平衡的組合結構關系,它要求各個學科在多元互動環境下形成學科之間的互利關系。因此,學科和學科群落的關系,類似于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探討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的學科群落發展路徑,目的是促進多學科教學力量和教學資源的整合,從而推動各領域學術生態的繁榮,為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一、學科群落及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發展的研究概況
關于高等院校學科群落結構的相關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一方面,是相關概念的辨析,一些學者分別就學科門類、學科與專業的關系、學科群落功能等問題做了詳細闡述,其中學科群落被定義為“學校的學科設置及分布”,高等學校學科群的建設過程,就是不斷滿足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需求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對學科群落發展理念、內容及方法的研究。如潘懋元談到高等院校應優化學科結構和避免辦學同質化;王銳英強調應該以“生態群落”型學科體系為教育發展目標;張麗提出四種學科群落構建模式與實現途徑;袁鼎生闡述了從不同側面登上學科高原從而形成學科群的良性循環。
通過對學科群落發展脈絡的深入探究發現,諸多同類或異類學科在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定組合結構單元,并隨社會生態、科技生態、教育生態的變革而演變與進步,具有一定的互動適應性。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同樣包含同類學科群(廣播電視學、戲劇影視文學等)和異類相關學科群(新聞學、語言學等)。具體來看,其內在結構包括了主體學科、基礎學科、通識學科及相關學科,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主要以播音與主持藝術為核心驅動,在學科群落演變過程中實現從知識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學術研究范圍延伸到社會服務功能釋放等多維度的持續融合與進階發展。
二、數智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科建設問題
數智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必須通過學科改革推動教育質量提升,以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尤其是對人工智能技術及其相應教育資源應用的吸納。但是當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的建設普遍存在忽視學科建設、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聯發掘不足、專業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為此學科群落化發展在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建設勢在必行。
1.建設方向不明確。目前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建設主要是側重專業建設,大部分院校能夠明確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的畢業要求,注重從人才的多樣化素養提升上考慮學科的優化方向。數智時代的教學轉型要求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互動,整合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源,然而這一建設方向并未得到普遍明確。究其原因,是藝術類學科與非藝術類學科之間存在壁壘,以及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與其他藝術學科的素養建設存在差異。這導致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互動關系被削弱,進而影響了學科群落的落地實踐。
2.疏于學科和學科群落組織建設。當前關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建設主要聚焦于專業建設領域,對于學科群落的組織方式缺乏實踐探討。然而,專業建設與學科群落建設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專業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完善教學培養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內容,但是單一的專業建設無法完全滿足數智時代的教學轉型需求,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與主持活動中的創新性應用亟須在教學活動中有所體現。為此,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必須通過學科群落的建設提升學科綜合競爭力、促進知識交叉融合創新、培養跨學科人才。
3.不能跟緊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在數智時代,智能媒介成為廣播電視臺以及傳媒公司的新工具。因此,當前市場對于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的素養需求也發生一定轉變。除了傳統的新聞、播音主持專業素養之外,當前市場基本要求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音頻錄制或者視頻剪輯制作能力以及網絡活動策劃能力,而能夠運用智能媒介技術協同參與播音與主持活動的能力正在成為新的核心競爭能力。當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建設發展存在遲滯性,在引領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方面發揮的功能較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媒體行業和市場需求倒逼專業教育改革的態勢。因此,面對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科建設問題,高校應積極探索學科群落建設方式,其群落組織結構所具備的優勢可以成為新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科發展的重點方向。
三、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發展路徑
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發展應該從拓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明確學科群落建設方向;搭建數字化合作平臺,強化學科群落組織管理;夯實學科知識結構,完善學科群落人才培養方式;從而依次解決當前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建設存在的問題。
1.拓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明確學科群落建設方向。要解決當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建設方向不明確的問題,需要從數智時代播音與主持人才培養的需求出發,探討不同專業對于人才培養的共同點。基于共同人才培養需求,拓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從而指導學科群落的建設。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夠滿足數智時代多元化需求的優秀人才。在不斷深化的學科融合體驗中,受教育群體的讀寫能力、人機協同技能、高水平認知能力越發凸顯,創新受教育群體的專業教育體驗越發重要。因此,綜合分析受教育群體的關鍵能力和院校屬性理應成為關鍵環節,教育者還應深入分析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人才培養的核心要務,嘗試將受教育群體的核心素養能力細化,并分析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共性。
數智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的素養能力主要包含:語言藝術表現能力、媒介知識創造能力、文化傳播應用能力、自我認知規劃能力、社會認知判斷能力。而語言類、文學類、廣播電視編導類、傳播學、網絡與新媒體等學科也存在相同的能力培養目標。因此,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可以與這些學科組成學科群落關系,相互之間共享與能力培養共性相關的教學資源,或者協同打造相關的教學課程體系。此外,為了避免學科群落的不合理發展引發內部合作關系混亂,造成資源的內耗。學科群落生態的維護需要限制內部的學科成員數量。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為例,語言藝術表現能力、媒介知識創造能力、文化傳播應用能力在教學中占據主要地位,而社會認知判斷能力與自我認知規劃能力在教學中占比更少。因此,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科群落建設可以考慮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排除,只維系基礎的學科合作關系。
2.搭建數字化合作平臺,強化學科群落組織管理。學科群落的建設借鑒了生物群落形成方式。在組織管理原則上,也應該尊重學科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重視學科的發展理念。當前學科群落管理方式主要以校方管理層主導決策、院方管理層主導項目的方式展開。伴隨著數字化技術在高校教學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當前學科群落的管理也應該積極融入數字化媒介,以融入數字化合作平臺為項目核心制的院方管理提供便捷。
學科群落內各個學科的關系不是單一的資源提供者和應用者的關系,學科群落更核心的目的是完成資源的整合,不同學科的教師通過學科群落的平臺協同合作將資源轉化為教學助力。因此,學科群落的工作流程需要一個數字化的合作平臺。為了適應高校的管理,數字化平臺參與學科群落應用方式,需優先采用全校參與模式,即院校全部學科共用一個數字化平臺,而各學科群落成為院校大平臺內部的不同模塊。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為例,參與學科群落的組織結構方式,主要目的是為人才培養提供更體系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在學科群落中以項目、資金等形式出現,項目的來源一方面需要校方與社會團體、企業進行合作溝通,另一方面則是院校內部教師主導的科研項目、學生主導的創業項目等。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數字化平臺,能夠實現資源流轉的便利性,能夠實現各學科師生對項目信息、資源信息的捕捉。
在構建二級學科群落的過程中,還需注重播音與主持專業教育時間維度的縱貫屬性,保證學科指向與教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發展性。因此,研究人員要全力落實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發展的同期群研究和趨勢研究兩部分內容,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理論為基礎,輻射并深入多學科專業教育理論,認識新的學科共生現象,探尋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學科間顯性及隱性的功能關系問題,總結數智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的學科群落發展規律。
3.夯實學科知識結構,完善學科群落人才培養方式。在確定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的學科群落建設方向以及管理方式之后,還需要完善學科群落組織方式下的人才培養方式。首先,播音與主持專業等藝術類學科在群落內部需要縮小視角,以中觀及微觀學科視角融合多學科理論知識結構、能力規劃及群體素養,推進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建設。播音與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從視聽語言創作、視聽語言傳播及視聽語言智能技術等層面實現專業知識圖譜的創新。在數智時代打造科學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發展模式,成為打破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發展困境、激發學科整體競爭力、建立良好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生態系統的重要突破口。為此,教育從業者應對其學科群落發展路徑進行更為多元的探索。
其次,學科群落內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通過數字化合作平臺增加學生的多元實踐培養機會。通過對學科群落資源和項目的整合,教師應該積極展開合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多元技能訓練的舞臺。例如,開展學科群落內部的專業技能競賽,或者與社會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訓項目。學科群落的合作關系中,需要教師將產業項目轉化為教學資源,也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將研學成果轉化為消費產品。學科群落內部的數字化平臺應該積極與社會大型媒體平臺開展合作,幫助學生上傳自己表演或者編導的作品,提升學生以及學科群落在媒體上的影響力;或者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團體舉辦的演藝活動,豐富學生的工作經驗。
最后,數智時代的播音與主持專業教育需要深入挖掘專業教育知識體系、教育群體(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的核心價值,凸顯視聽語言創作主體的具身優勢。在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中需要提倡“數智校園”和“智慧課堂”,尋求數智化社會發展趨勢下藝術教育與藝術科技的共生之道,從而構建符合院校特色的學科群落發展模式,滿足媒介社會的人才需求,踐行新文科生態系統建設要求。
四、結語
隨著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蓄勢待發,學科發展呈現出集成創新、交叉融合、多點突破的發展態勢。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具有極強的交叉屬性,但其專業教育理念仍固化于傳統的學科分類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語言傳播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立足于院校屬性而確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化發展理念、構建學科間聯動的動態學科群落發展模式,有助于適應社會發展以及知識創新需求,打造協同育人的多元化學科生態系統。在學科群落的建設方向中,應該增加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掘不同學科之間的能力培養和素養培養的共性,從而明確學科群落建設方向。立足于學科共性構建學科群落,并利用數字化平臺管理學科群落,整合學科間的資源流動,共享相關項目信息。最后,學科群落應在人才培養中為學生提供多元實踐機會,并提煉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落構建的關鍵信息,不斷推進數智時代學科發展的知識創新。
(作者系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講師)
本文系遼寧師范大學2023年度校新進博士科研啟動項目“中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群構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J20230019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良雨,沈華.學科群落生態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9).
[2]張德祥.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關系審視[J].教育研究,2016(08).
[3]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2016(01).
[4]李志平.高等院校學科群結構與功能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7(03).
[5]潘懋元.高校辦學應避免同質化[J].教書育人,2012(12).
[6]王銳英.學科專業創新機制發展策略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11).
[7]張麗.構建多學科群落的途徑研究[J].大學(研究版),2019(06).
[8]袁鼎生.前沿學科群的整體生發:以中國—東盟比較學科群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9]趙勇.智能機器時代的教育:方向與策略[J].教育研究,2020(03).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