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女性主義研究的興起與媒介研究的深入,女性媒介形象一直都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女性媒介形象作為社會性別觀念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社會對女性的認知與評價,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影響了女性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角色。因此,深入研究女性媒介形象的演變過程,對于理解社會性別觀念的變遷、推動性別平等與女性解放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由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韓敏教授所著的《浮出社會地表:“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研究》一書深入剖析了我國“十七年”時期(1949年至1966年)女性媒介形象的構建與傳播,不僅具有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還有豐富的案例研究,為理解“十七年”時期的社會性別關系提供了獨特的媒介視角,為當代媒介文化研究和社會性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參考。
女性媒介形象演變的歷史脈絡。女性媒介形象的演變不僅反映了社會性別觀念的演進,也映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特征。從理想化和符號化的古代女性媒介形象,到近代開始呈現女性職業、政治和社會活動的媒介形象,再到現代社會中女性自由、多元和立體的媒介形象,女性媒介形象經歷了復雜而多樣的變化。在本書中,作者認為“十七年”時期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階段,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女性媒介形象的生產與傳播呈現出了更為獨有的特征。一方面,政府通過主流媒體大力宣傳“男女平等”的社會觀念,倡導女性參與社會生產,從而塑造了一批積極向上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由于政治運動的影響和嚴格的媒介審核,一些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女性形象被邊緣化或遭排斥。因此,“十七年”時期的女性媒介形象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和審美觀念,也深刻影響了公眾對女性的認知和社會性別觀念的變遷。
“十七年”時期女性媒介形象的構建。在本書中,作者深入考察了不同媒介形態中女性形象的呈現,認為“十七年”時期的女性媒介形象與政治意識形態、文化教育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變遷緊密相連。首先,女性參與政治、社會活動被視為實現國家現代化、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與國家的政治目標、社會理想緊密相連,成為一種政治宣傳的工具。其次,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女性受教育權的提升,這一時期的女性教育形象往往與知識、智慧、獨立等詞匯一起呈現,女性被賦予了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另外,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和倡導性別平等的觀念愈發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出家庭,勤勞、善良等詞也反映了當時女性積極參與社會生產以及社會奉獻的美好愿景。“十七年”時期的女性媒介形象在政治宣傳、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等多個領域都呈現出鮮明的特點,本書通過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女性媒介形象,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現代社會性別關系的形成與演變。
女性形象演變呈現的社會性別觀念解放進程。女性媒介形象是社會性別觀念的鏡像反映,其變化不僅映射了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認知變遷,也成了推動性別平等與女性解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女性媒介形象的演變不僅塑造了公眾對女性的認知,也深刻影響了女性的自我認同。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和潛力,這種自我認同的提升為女性的解放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女性媒介形象的積極呈現和傳播,促進了社會對性別平等的認知和接受。這種認知和接受的深化,為后續的性別平等立法和女性權益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本書用了大量篇幅對此展開研究,通過豐富的案例和細致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媒介形象演變與社會性別觀念解放之間的緊密聯系。
本書通過對中國“十七年”時期女性媒介形象的深入剖析,展現了女性媒介形象隨社會性別觀念演變而變化的復雜歷程,揭示了這一演變在推動性別平等與女性解放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書不僅是媒介文化研究和社會性別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更是推動性別平等與女性解放事業發展的重要參考。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成立初期婦女解放話語的媒介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4BXW0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