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對于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刻理解新時代以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全面把握黨擘畫的宏偉藍圖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開創性歷史性成就,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和實踐蘊意。高校要堅持“大思政”育人理念,深入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遵循黨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根本要求,堅持將思政課教材體系轉化為知識體系,切實發揮思政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鑄魂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關鍵詞:黨的創新理論;高校;思政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4 — 0077 — 04
一、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蘊意
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路徑,對于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理價值和實踐蘊意。
(一)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課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黨的創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以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引領青年大學生,為其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確保黨和人民事業后繼有人的根本路徑?!巴七M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及其形成的科學體系不斷豐富發展,黨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高校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根本依托,是面向青年大學生必須傳遞的關鍵內容。高校應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2]這個根本問題,推進思政課課程建設。高校思政課根本著力點在于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于使青年大學生深刻認識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在于幫助青年大學生全面深刻了解新時代以來的偉大變革,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在成長道路上始終堅定不移跟黨走,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必然要求[3],要結合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要結合國際國內時政和社會熱點等現實問題,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切感悟新時代黨以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偉力,源源不斷地把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激勵自身成長發展的不竭動力,形成正確的理論認同、價值認知、行為規范,成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時代新人。
(二)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是課程目標建構的價值取向
高校思政課課程目標和重要使命是增強青年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意識。高校思政課要更加注重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更加注重引導青年大學生朝著黨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需要的方向成長發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學生成長發展規律進行課程目標一體化設計。思政課內容與黨的創新理論具有內在一致性[4],應持續充分融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強化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實效,堅持把課程育人的落腳點落到引導青年大學生學會和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上來,堅持把“三個為什么”講深講透講活,使青年大學生深刻認識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進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貢獻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因此,必須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理論和實踐教學各環節,在課程育人和課程建設等方面開展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研究實踐。
(三)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是由課程本質屬性決定的
政治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講出思政課的政治性是思政課的基本要求。思政課是學理解析的政治課,是對青年大學生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過程中,首先就要講政治。政治認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首要核心素養,這是思政課區別于其他專業課程的本質屬性。堅持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建設中,是由高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必然要求所決定的。高校要從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視角,把握思政課教學原則,在思政課內容和形式上實現與時俱進。高校思政課在授課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按照學理性與政治性相統一的原則升華課程內涵,準確地向青年大學生系統講授黨的創新理論科學體系,切實落實好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職能。
二、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方法原則
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應根據各門課程特性,合理界定工作側重點,保持課程內在相互貫通,要凸顯理論回應現實、理論融匯實踐的育人理念,注重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青年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增強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推進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同步推進、同頻共振。
(一)堅持目標導向,強化育人效果
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應聚焦培養時代新人的根本目標,錨定思政課課程育人和課程建設的著力方向,在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和增強思政課育人過程中把準實踐航向。高校要緊緊圍繞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建設的目標要求,準確把握青年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現狀和成長成材規律,在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習實踐中,有效引導青年大學生強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高校堅持將黨的創新理論教育與加強青年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合,既要闡釋黨的創新理論蘊含的道理,更要注重解決青年大學生所思所想的現實問題,讓青年大學生深刻體悟黨的理論創新的實踐偉力,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刻體悟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筑牢思想之基、理論之基,從宏觀和整體角度更好更系統地掌握黨的創新理論體系的深刻內涵。
(二)統籌課程資源,注重協同推進
從目前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釋析,高校思政課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在內的比較完整的思政學科體系,各門課程之間具有較為緊密的內在關聯性。高校要及時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系統融入思政課教材體系和知識體系,對理論課教學內容和課程實習實踐進行科學設計,通過課程的系統教學,培養知、情、意、行相統一的知識構建和實踐體系。高校要注重統籌和發揮思政課課程體系框架下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整體協調、協同推進,加強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與此同時,要注重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深入挖掘高校教學體系內各門專業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元素,將黨的創新理論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中,加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協同,確保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頻共振,形成各門課程協同育人的課程建設格局,有效提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課程育人的覆蓋面和育人實效性。
(三)創新實踐教學,發揮典型效應
高校思政課除了注重理論教學環節,更要注重實踐教學效果。課程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建設包含的必備環節,是高校思政課強化課程知識體系學以致用的基本路徑。將黨的創新理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知識體系,需要高校最終聚焦實踐育人,始終堅持在實習實踐中強化課程育人實效,充分發揮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涌現出的典型榜樣和先進事跡的教育引導功能,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以來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入理解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題材。高校須根據每門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所要融入的內容,強化榜樣引領作用,充分利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的典型故事,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深刻體悟黨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創造的豐厚時代價值。
(四)樹立歷史思維,深化四史教育
在高校思政課課程建設中,要樹立歷史思維,堅持從歷史視角、運用歷史觀點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堅持運用大歷史觀和整體性戰略思維思考問題。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堅持運用歷史思維分析和解決青年大學生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課程知識體系建設,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繼承和弘揚黨的智慧和力量。在四史育人中,要將黨史故事以講述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環節。故事以其獨特的情感張力和吸引力更能深入人心,促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共鳴[5]。高校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蘊涵的歷史思維,引導青年大學生把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置于百年黨史之中,以宏大的整體性歷史視野深刻透視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和價值蘊意,深刻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科學體系的精髓要義。
(五)深化理論研究,闡明深刻道理
高校要堅持立足日日新的思維和全局性的視野深刻闡釋蘊含黨的創新理論之中的深刻道理。講好思政課的道理始于問題[6],高校要以“如何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為問題導向[7],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問題進行探究,既要在理論研究上持續深化,又要在教學實踐一線推動課改。高校要緊緊圍繞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整體性系統性研究闡釋,以體系化學理化為著力點,將其中的原理性理論成果轉化為知識話語、學術理論,堅守理論創新的魂和根,將黨的創新理論原理性理論成果轉化為知識話語。要推進黨的創新理論與課程教研深度融合,通過實景化知識場域引導青年大學生真實感受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將蘊含黨的創新理之中的深刻道理講清楚,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將黨的創新理論講活講透,用真理說服人,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理解。
三、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將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用好用透,闡釋清楚中國道路的深刻理論根基,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互動處深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探索構建能夠有效推動融入體系建構的實踐路徑。
(一)科學構建融入體系
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融入思政課課堂,要做好理論創新成果的教學轉化工作,深刻理解新時代既有理論創新成果,轉化運用到思政課課程體系中;同時,對與思政課緊密相關,但理論界還沒有系統解決的理論難題,在守正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做課堂教學中的理論供給者。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構建系統性融入體系,要把握融入重點,遵循單一課程與整體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確立每門課程融入的層次和內容,從課上與課下銜接的視角,深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形成針對性和實效性相統一的系統性教學方式,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理支撐作用,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通過“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系統掌握好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拓寬思政課課程視域
高校思政課建設要不斷拓寬教學思路和課程育人視域,應著力在課程形態上改革創新。思政課教育的內在規律從時間、空間和場域強調了思政課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思政課各門課程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鏈條,包括思政課教育環節的連貫性、各個階段實施的銜接性和時間空間融入的持久性。思政課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知識體系,既有其核心知識內容,也有交叉延伸內容。依托思政課育人,要求推動構建大視野、大空間、大情懷的思政課形態,在偉大的時代、鮮活的現實中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構建思政課橫向體系,不斷凝聚起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三)優化思政課教學方式
思政課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和優化,關鍵在于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把蘊含于黨的創新理論之中的道理學理哲理講深、講透、講活。高校要堅持更新思政課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體系,探索提升教學效果的實踐路徑,推動構建大思政教學格局,不斷提升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效果。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優化設計,要堅持以提高青年大學生的理論水平、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為根本著力點,科學設定育人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知識體系、實踐體系的優化設置。順應數智時代發展,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手段,推動教學方式改革創新,秉持系統思維、掌握科學方法,不斷提升思政課教改實效,創新思政課教學形式,應著力以新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手段創新,充分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賦能思政課建設,開展信息化思政課課程載體建設,持續深化對思政課建設的深度思考,有力有效提升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四)促進理論教學向實踐轉化
高校要有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三進”目標落地見效,確保思政課不僅在課堂上講,而且在社會生活中講。通過在思政課授課過程中設置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環節,善用“大思政課”合力育人優勢,深度結合社會現實,推動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環節有機統一,促進“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加快開辟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新局面。高校要通過借助社會實踐等多樣形式推動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引導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通過國情調研、社會服務、學習宣講、援邊支教、科研實踐等實踐形式,將所思所學轉化為具體行動。通過思政理論課與實踐環節有機結合,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五)以創新教學載體提升教學效果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載體包括課堂載體、文化載體、實踐載體、活動載體、網絡載體等。教學載體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學內容信息的承載與傳遞,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與實施等,都離不開教學載體。高校要梳理教學載體的表現形態、明確教學載體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教學載體,有力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青年大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知信行統一,需要通過課上課下一體化、課內課外相銜接來鞏固教學效果,要做到統籌規劃、科學安排,著力在創新教學載體上下功夫,幫助青年大學生更加直觀地系統學習。高校要堅持主動契合青年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信息接受方式,構建起由點帶面的全方位課程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六)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機制
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這要求思政課教師本身的政治素質過硬,能夠切實履行思政課教師育人職責。辦好高校思政課關鍵在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素養的提升,關鍵在于不斷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在高校育人體制內,思政課教師承載著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主體使命,應切實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持續增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情懷和使命擔當。高校要高度重視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引導思政課教師以更勤勉的態度提升修養,注重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高校要注重充分發揮思政課在黨的創新理論“三進”中的課程引領作用,通過設置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專門性、滾動性項目,把教學張力變成育人合力,增強課堂育人實效。
總之,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一項需要長期建設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性,在系統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基礎上,建構科學的融入體系,以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思政課教學,聚焦思政課育人效果、方式方法、策略實施等具體性問題,搭建全方位多領域的教學空間,有力有效促進黨的創新理論在融入思政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統一過程中發揮育人作用。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姬樂聞,徐秦法.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的四重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5).
[4]董自穩.將黨的創新理論全面融入思政課[J].當代廣西,2024 (16).
[5]王彥龍,陳德山.活化思政課:“故事進課堂”的融合與實踐全景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10).
[6]劉萍萍.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問題探究[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 (10).
[7]孫曉琳.論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邏輯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2024(11).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