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東北地區是發展華中的戰略支點,是新四軍與八路軍相連接的重要通道。1940年4月28日至6月12日,劉少奇到皖東北地區等候八路軍南下,指導當地黨組織和群眾進行根據地建設、開展抗日反頑斗爭。在皖東北的一個多月里,劉少奇傳達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密切聯系群眾,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導根據地建設和地方黨組織建設,親臨一線指揮安河、江橋、胡橋等戰斗,取得了反“掃蕩”和反磨擦斗爭的勝利,為皖東北根據地留下了寶貴經驗,增強了廣大干部建立和發展皖東北根據地的信心,把一把“刺刀”插進了敵人的“咽喉”。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淪陷后,日軍侵華的步伐進一步加緊,矛頭直指華中地區。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日軍繼續分兵西進和北上,北上日軍于1938年初占領蚌埠和宿州,5月又占領徐州,隨后沿隴海鐵路西進,侵占開封等地,華中大面積國土淪入日軍鐵蹄之下。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慘絕人寰,淪陷區老百姓飽受奴役之苦。為阻止日軍進一步西進,6月9日,蔣介石下令炸毀花園口段的黃河大堤,大片黃泛區形成,皖東北地區一片澤國,幾百萬人民慘遭洪水浩劫。國民黨軍隊一路南逃西撤,潰不成軍,地方政權土崩瓦解,一時土匪四起,橫行鄉里。地方豪強武裝各自為政,橫征暴斂,偽軍組織為虎作倀,魚肉百姓,加劇了皖東北人民的災難。

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立即發表通電,提出“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強調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皖東北地區的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行動起來,組織人民開展抗日救亡和自衛斗爭。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于徐州失守后華中工作的指示》,要求動員大批學生、工人、革命分子到鄉村去,組織與領導群眾,發動游擊戰爭,建立游擊區。廣州、武漢相繼失陷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中共中央政治局進一步明確了發展華中地區的戰略意義。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斗爭的方針,決定把黨的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后,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通知:“茲特決定:以胡服、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為中央中原局委員,以胡服兼中原局書記。所有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概歸中原局指導。”193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決定,隴海路以南的軍隊和地方黨,劃歸中原局管理,進一步理順了皖東北革命的領導機制。
皖東北淪陷后,中共安徽省委成立了皖東北特別支部,江上青任特別支部書記,在皖東北開展統戰工作,為創建根據地做準備。1939年3月,以張愛萍為書記的中共豫皖邊省委成立。張愛萍率干部赴皖東北開展工作,并通過江上青等同志,充分利用了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專員、國民黨中央系的盛子瑾和接管安徽的國民黨桂系之間的矛盾,推動統戰工作。隨后不久,劉少奇致電彭雪楓并楊尚昆、朱瑞,提出迅速派部隊與干部開展蘇皖邊區工作,建立在該地區的基礎。
華中地理位置特殊,臨近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也是東北、華北的日寇南下必爭之地,反動力量尤為強大。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沒有完全忽略在華中的軍事部署,桂系李品仙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派馬馨亭帶著隊伍進入皖東北,意圖取代盛子瑾,破壞抗日統一戰線,限制中共力量在皖東北地區的發展。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磨擦,對我根據地發動襲擊。1940年1月,桂系頑固派馬馨亭帶部進犯皖東北,企圖將我軍和盛子瑾趕出皖東北,張愛萍同志和盛子瑾上前指揮,取得大柏圩戰斗的勝利,馬率殘部逃走,有力地回擊了頑固派的襲擾磨擦。
黨中央很早就著手部署八路軍南下華中。1938年底,黨中央確定“發展華中”的戰略方向后,就開始考慮這一戰略的實施主體,最初計劃由八路軍南下來承擔這一重大任務,并部署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2700人南下,支援豫皖邊的彭雪楓部。后考慮到統戰因素,該團留在蘇魯皖邊的微山湖地區發展,很快建立起根據地,部隊壯大到8000人,部分兵力已在皖東北地區活動,此外,黨中央命令陳光、羅榮桓率115師主力東出太行,進入山東,其最初的目的也是支援華中的彭雪楓部。但不久因考慮到與國民黨的統戰關系,八路軍南下暫緩實施,“發展華中”戰略必須改變實施主體,由新四軍來擔任。
1939年9月,劉少奇肩負重任二度入華中,經河南確山、安徽新興集,于12月上旬到達皖東定遠縣。劉少奇認為皖東已失去大發展的機會,在提出了向東發展建立蘇北敵后根據地的方案后,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他在穩定皖東根據地后,把目光轉向了皖東北。1940年初皖東北革命形勢得到好轉,江華率領的八路軍蘇皖縱隊已到達皖東北,皖東北各方軍事力量匯聚,劉少奇決定將這里作為東進蘇北的戰略支點。他隨即對華中的軍事力量進行了部署,擬調新四軍第4、5支隊四個團過淮河,鞏固和擴大皖東北根據地的力量,并以此為戰略支點,東進蘇北敵后。但隨之而來的皖東反磨擦斗爭,打亂了淮南新四軍北渡淮河的計劃,只得另行考慮。
1940年3月,國民黨李品仙部與韓德勤部合力夾擊皖東根據地,皖東局勢急轉直下。3月9日,劉少奇致電中央,提出“華北八路軍可否準備三個以上的主力團”“來華中作戰”。這是他第一次提出八路軍南下的問題。黨中央認真研究了劉少奇的要求,決定派山西的黃克誠部和山東的彭明治、朱滌新支隊赴華中協助彭雪楓部。但此時的八路軍總部,考慮到華北的鞏固,仍沒有下最后的決心。3月23日,黨中央再次催促八路軍總部,表示,“陳(士榘)支隊目前即可準備向淮河開拔,增援新四軍,不會影響晉西北的鞏固”,“如三四四旅不能馬上增援,請朱彭由一一五師在山東部隊中抽一部過隴海路去”。3月29日,黨中央又致電朱彭支隊,表示“完全同意朱彭之決心”。需指出的是,黨中央此時對八路軍南下作出這么大決心,不僅是考慮到支援新四軍發展蘇北,而是有著更加復雜的綜合考量。
毛澤東4月4日致電劉少奇:“即到張愛萍地區等候克誠。”4月15日,中央軍委來電,115師蘇魯豫支隊約1.2萬人“不日由蘇魯邊出動,向蘇北前進,估計約三星期內外可與胡服方面配合夾擊韓德勤”,于是,劉少奇于4月21日啟程前往皖東北,一邊等候南下的八路軍,一邊指導皖東北工作。4月28日,劉少奇北渡淮河,來到新四軍第6支隊4總隊司令部駐地泗縣羅崗。但時勢總是復雜多變,受到國共劃分作戰區談判的影響,黨中央命令黃克誠部原地休整,遵令南下。山東彭朱支隊也因石友三和地方頑固武裝的圍堵而延遲南下。這令已經到達皖東北的劉少奇焦急萬分,5月7日,他致電中央:“(國民黨)江蘇部隊配合敵人進攻我皖東北泗縣之張愛萍、黃春圃部甚急。”請“速令八路軍啟程趕來救急”。5月22日,劉少奇再次催促中央:“我來皖東北已等候廿多天,八路尚不見來,使我進退兩難。望你們答復我,克誠及彭朱支隊何時可到皖東北,以便我好布置工作,令各方配合動作。”5月24日、26日又發兩封電報給中央,再次要求八路軍“星夜趕來皖東北”。從往來電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皖東北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八路軍的南下對開辟皖東北乃至華中抗戰新局面至關重要。劉少奇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反復催促中央、催促八路軍抓緊南下。此時,身在皖東北的劉少奇成為日寇和反動派的打擊目標,劉少奇隨身攜帶的電臺受到威脅,指揮全局變得越來越困難。6月1日,他向中央提出,如果八路軍仍不能盡快南下,他就得回皖東主持大局。在劉少奇的不斷催促下,彭明治、朱滌新率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一部首先抵達皖東北。至此,八路軍南下在黨中央和劉少奇的多方努力下終于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由于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有很多事務要處理,劉少奇于6月12日返回皖東半塔集。黃克誠縱隊則在劉少奇離開一個多月后也到達了皖東北。
劉少奇到皖東北,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指導根據地的建設工作。一直以來,劉少奇對敵后根據地建設有著深入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到華中以后,他創造性地深化拓展了毛澤東敵后根據地建設思想,大刀闊斧地領導華中黨和群眾創建根據地,他形象地將敵后根據地比作為抗日的“家”。劉少奇初到皖東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根據地建設,為黨和新四軍立足華中做長遠的準備。他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執行黨中央的正確決策和部署,著力清除錯誤思想的干擾,結合華中革命的實際情形,繼續思考和探索敵后創建革命根據地理論,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作為華中革命根據地中發展較早的皖東北,在張愛萍和皖東北黨組織的努力下,黨組織和群眾的抗日力量和信心大增,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劉少奇剛到華中不久,就對皖東北的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1939年12月,他在給山東分局的電文中就提出了建立蘇皖邊區委員會的建議。1940年2月,中原局發出了建立皖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提出了在皖東北成立黨領導下的抗日反奸根據地的總任務,提出了當年6月底在蘇皖邊發展至3萬人槍,組織不脫離生產的30萬自衛軍的目標。劉少奇認為,實現在蘇北及皖東北“成立黨所領導下的抗日反奸的根據地”的總任務,便是“在全國加強了抗戰力量,加強了爭取時局好轉和克服投降危險的必要條件”。劉少奇還指示,必須在皖東北“堅決的建立政權,派遣最好的干部(如省委、縣委的委員等)去做縣長、區長”。大柏圩戰斗結束后,劉少奇得知我黨在皖東北的力量占優勢,于2月11日電告中共中央書記處:目前我方在皖東北的力量已占優勢,決定調劉瑞龍去皖東北任軍政委員會書記。2月底,在盛子瑾被迫外逃的情況下,蘇皖區黨委在中原局和劉少奇的指示下,全面接管了皖東北,創立了更加獨立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下創建較早的19個抗日民主根據地之一。
劉少奇到皖東北時,正是淮河兩岸小麥收割的季節,淮北平原一片金黃。劉少奇一刻也沒有耽擱,很快找來蘇皖邊區黨委負責人劉瑞龍,指示邊區黨委抓緊時機,發動群眾,保衛麥收,實行減租減息。邊區黨委按照劉少奇的指示,立即組織工作隊,調查租佃關系,研究制定減租減息的具體辦法,發動群眾組織工農青婦救國會、自衛隊等。為幫助皖東北根據地建設,劉少奇還從淮南調來財經工作經驗豐富的范行之、陳醒等同志,負責皖東北的財政稅收工作。
為進一步統一皖東北干部群眾思想,他認真聽取劉瑞龍、張愛萍、金明、江華等負責人的匯報,詳細詢問每項工作,經常辦公至深夜。劉少奇到皖東北就計劃召開黨政軍干部大會,給干群做報告。會場設在朱湖的一片樹林里,僅一桌一凳、茶壺杯子和幾包香煙,到會的部隊和干部有400來人。劉少奇在會上作了《在敵后怎樣建立民主的抗日根據地》的報告,就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統戰工作、軍事斗爭、軍政關系、群眾工作、兄弟部隊間的協同配合等方面闡述了黨中央的精神,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詳細論述了創建敵后根據地的重要性和具體形式、條件,指出抗日民主政權的任務,提出必須建立堅強的、廣大的、有統一指揮的正規部隊和游擊隊,動員最廣大的群眾參加抗日戰爭,參加人民自衛軍及政權建設。他還提出要實行各種有力的經濟和文化政策,組織民眾,教育民眾。他認為,敵后根據地要大力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加強對黨員的教育。他把“抓武裝、抓政權、抓發動群眾、抓財政經濟、抓發展黨、抓干部培訓”稱為鞏固抗日根據地的“六大寶”。這篇報告不僅為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對黨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建立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方針政策的具體運用和發揮,是黨的敵后根據地建設理論的重要文獻。
八路軍戰略方向的調整和皖東、皖東北等華中革命軍事力量的壯大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恐慌,華中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中心地區。與此同時,隨著皖東北局面逐漸打開,日、偽軍也加強了對該地區的控制,擴大對皖東北地區的“掃蕩”。劉少奇到達皖東北的第二天,駐扎泗縣、五河的日、偽軍聞風出動,對劉少奇駐地進行襲擾,很快占領了上塘集、馬公店和鄭集。劉少奇沉著冷靜,和4總隊一起立即投入反“掃蕩”戰斗中。為避敵鋒芒,他隨大部隊進行轉移,連夜前往濉河北。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江蘇常備7旅旅長王光夏從東面向皖東北發起進攻,占領了朱湖等地。劉少奇、張愛萍果斷決策,乘王光夏立足未穩,主動向其發起猛攻。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我軍奪回了朱湖等地,為召開黨政軍干部大會提供了條件。又經過四天奮戰,王光夏部被迫退回成子湖一線。泗縣日軍也被我主力擊退,縮回泗縣縣城。反“掃蕩”反磨擦第一個回合結束。

被擊退的王光夏賊心不死,很快又勾結湖匪高鑄九等部卷土重來。經過劉少奇的反復催促,蘇魯豫支隊的胡炳云大隊于此時到達了皖東北。胡炳云率領的蘇魯豫支隊1大隊多次痛擊敵軍,曾在睢寧縣南部的魏洼村,包圍了下鄉搶西瓜的百余名日軍,除3名鬼子駕駛員逃脫外,其余日寇全部被殲滅。胡大隊在微山湖地區威名遠揚,當地流傳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胡老大”的順口溜。在劉少奇的統一指揮下,皖東北各支力量協調配合,經過兩天的激戰,又殲滅了王光夏兩個團,將其趕回了運河以東的泗陽縣城,安河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隨后,蘇魯豫支隊胡炳云部與隴海南進支隊鐘輝部聯合攻打日偽據點張樓。
5月底,在皖東遭到劉少奇反擊退守蘇北的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糾集王光夏等部,從東北方向進犯皖東北。6月5日,宿遷日軍200余人襲擊八路軍蘇皖縱隊機關駐地江橋。劉少奇調兵遣將,命隴海南進支隊趕赴江橋,支援縱隊警衛營,對圍攻江橋的日軍發起猛攻。6月8日,劉少奇在鄭集附近水牛沖召開皖東北地區黨委負責人會議時,徐州、蚌埠的日軍集結向水牛沖撲來。劉少奇詳細詢問了作戰部署情況,最后果斷決策:“好,你們打吧!我們開會,這叫打仗、開會兩不誤。”最終,八路軍、新四軍采取靈活戰術,把日軍擊退至泗縣、靈璧。在劉少奇的領導下,皖東北軍民取得了反“掃蕩”和反磨擦的初步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根據地。
劉少奇對反“掃蕩”和反磨擦的態度是明確而堅決的。他一直強調,毛澤東同志指示我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對日軍的“掃蕩”必須予以堅決回擊,對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磨擦事件,必須有理有據地予以反擊。他告訴同志們:“現在的情況很嚴重,但是,打了情況就會變好。”“一定要把這些道理在部隊里進行深入的動員。”劉少奇的皖東北之行,基本掃清了王明“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在皖東北的錯誤影響,解放了干部群眾的思想。
劉少奇在皖東北只待了一個多月,卻與淮北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他的崇高風范和優良作風,激勵著皖東北的每位同志。劉少奇剛到皖東北就立即投入工作,一刻也不肯休息。他聽取匯報、研究工作常常到深夜,蠟燭換了一根又一根,香煙吸了一支又一支,全神貫注地沉浸在工作中。5月11日,劉少奇、李先念等同志并報中共中央,提出派出精干部隊回到確山竹溝一帶活動,創立根據地。5月24日,蘇中地區的葉飛、管文蔚部正受到了日寇和頑固派的圍攻。身在皖東北的劉少奇,心中始終裝著華中的抗戰形勢,靠一份份電報指揮全局。
心系根據地群眾,是劉少奇的一貫作風。他在皖東北積極了解實際情況,體察老百姓的困苦。5月,他給華中各部隊和各區黨委發出指示,“麥收已到”,“必須以保護麥收為中心”,“在不妨害作戰與工作的條件下,最少幫民眾割三天麥子,不吃民眾的飯”。5月9日,劉少奇要求各區黨委、政府發布關于減租的法律,組織成立解決租佃糾紛的調解仲裁機關,切實減輕百姓負擔。劉少奇鼓勵皖東北群眾與湖匪灘霸做斗爭,保衛革命果實。他指導洪澤湖以北地區十幾個鄉鎮的萬名群眾,拿起了大刀長矛這些原始武器,以人民軍隊作為后盾,一舉奪回了長期被惡匪霸占的穆敦灘。1940年皖東北經濟嚴重困難,劉少奇看到很多群眾沒有糧食吃,就動員黨政機關和部隊節約糧食,救濟貧困群眾。他自己也帶頭省吃儉用,一天只吃兩頓飯,將剩下來的糧食分給群眾。劉少奇每到一處都與群眾打成一片。他在減租減息會議上認識了充滿革命熱情的婦女干部杜大娘。因為劉少奇態度親切,很快讓大家放松下來暢所欲言,并且結下深厚友誼。劉少奇始終掛念皖東北的干部群眾。1958年劉少奇到淮陰專區視察,專門會見了杜大娘,噓寒問暖話家常。
劉少奇的皖東北之行已經過去85年。研究回顧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仍然具有鮮明的歷史和時代價值。劉少奇在皖東北的短暫實踐,為我們處理復雜矛盾、凝聚各方力量提供了歷史借鑒,彰顯了黨的領袖人物高超的戰略智慧和領導能力。劉少奇在皖東北艱苦奮斗、心系群眾,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發揚優良作風的光輝典范,對我們黨當前加強作風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三級調研員)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