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湘大地,素有“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美譽。這片土地孕育出無數仁人志士,陳樹湘便是其中一位。這個名字在黨的歷史上熠熠生輝,他的一生短暫卻波瀾壯闊。他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深刻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
陳樹湘于1905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福臨鋪一個貧苦佃農家庭,命運的苦難似乎從他出生起便如影隨形。5歲時母親因病離世,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父親一人身上。受生活所迫,年僅8歲的陳樹湘不得不去地主家做長工,放牛、割草等農活樣樣都干,稍有差池,就會遭到地主的欺凌和打罵。但生活的磨難并沒有將他擊垮,反而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反抗不公的種子。
1914年,長沙地區遭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為了活命,陳樹湘跟隨父親背井離鄉,流落到長沙市小吳門外的陳家垅。在此地,父子二人依靠種菜、賣菜維持生計,生活依舊困苦。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長沙街頭迅速被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籠罩。14歲的陳樹湘目睹了如火如荼的愛國運動,心中積壓多年的對命運不公的憤懣和抗爭情緒被激發。他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投身搗毀奸商洋行、抵制日貨等進步活動中,逐漸成長為一名進步的熱血青年。
陳樹湘16歲那年,命運的轉折悄悄降臨。1921年,中共湘區委員會機關設在長沙小吳門外清水塘22號,與陳樹湘的住處相隔不遠。他常幫父親挑水送菜,在這過程中結識了毛澤東、何叔衡、夏明翰等中共黨員及進步人士。這些共產黨人經常給陳樹湘講述革命道理,分享先進思想,使他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打開了認識新世界的大門,內心深處萌發了革命的意識。共產黨人的言傳身教如同明燈,照亮了陳樹湘原本黑暗的生活,讓他看到了改變社會、拯救人民的希望。1922年秋,在夏明翰、賀恕的介紹下,滿懷革命熱情的陳樹湘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踏上了革命道路。他結合親身經歷,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積極啟發農民的思想覺悟。在參與農民運動的過程中,陳樹湘不斷經受鍛煉和考驗,革命意志愈發堅定。他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一定要讓革命之花遍地怒放。1925年,在周以栗、滕代遠的介紹下,20歲的陳樹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啟了新的革命征程。
從一位飽受苦難的貧苦菜農,到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陳樹湘在革命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他的選擇,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更為后來的英勇斗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入黨后的陳樹湘心中已然深植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堅定信念。1926年,國民革命軍進入長沙。為支援北伐,陳樹湘深入鄉里,憑借出色的組織能力和飽滿的革命熱情,推動當地農民協會的發展,組建農民自衛隊。北伐期間,他團結帶領長沙近郊的一批農協骨干,主動跟隨北伐軍攻打長沙。在血與火的戰場上,陳樹湘沖鋒在前,毫不畏敵,更是抓住戰機,成功奪取潰兵槍支10余支。有了這些槍支的補充,陳樹湘等建立了一支以梭鏢為主,兼以槍支、大刀、長矛為武器的農民自衛武裝,走上了拿槍為窮苦人打天下的道路。
1927年,對于中國革命來說是充滿動蕩與轉折的一年。“馬日事變”標志著湖南大革命由高潮走向低潮。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下,無數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看著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場景,陳樹湘悲憤交加。但他沒有被這白色恐怖嚇倒,心中只有一個堅定的聲音,那就是“要反抗!”陳樹湘秘密來到武昌,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北伐軍葉挺部警衛團,先后擔任班長、警衛團排長,決心用鮮血和生命捍衛革命理想。在這支隊伍中,陳樹湘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南昌起義前,陳樹湘所在警衛團接到命令趕赴南昌。但在行軍途中,他們得知南昌起義部隊已向南轉移的消息后,便迅速調整戰略,轉而奔赴湘贛邊界,投身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中。秋收起義后,陳樹湘堅定不移地追隨毛澤東,向井岡山進軍,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首批開拓者之一。
陳樹湘不僅身體素質過硬,作戰時身手敏捷,而且思維活躍,面對復雜多變的戰場形勢總能迅速做出判斷,為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立下赫赫戰功。毛澤東向來善于識人用人,很快便注意到陳樹湘在戰斗中的出色表現。在毛澤東和朱德的悉心培養下,陳樹湘憑借自身努力與卓越的軍事才能,從班長、排長升任紅四軍第31團連長、特務營黨代表、紅2縱隊第4支隊政治委員等職務。他的英勇事跡在部隊中口口相傳,激勵了許多戰士。
1933年,為配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紅19軍按照“精干有力”的原則縮編為紅34師,原第53、54、55師則分別縮編為第100、101、102三個野戰團。陳樹湘由紅54師師長改任101團團長。面對職務的變動,他毫無怨言,率部迅速投入新的戰斗,配合紅軍主力先后取得寧都泉上、連城朋口大捷。
地處江西寧都東北郊的泉上土堡中囤積著國民黨軍大量戰略物資,直接威脅附近蘇區的安全。1933年7月,紅軍決定攻打泉上土堡,陳樹湘率領的101團肩負阻敵增援的艱巨任務。在霧閣地區,陳樹湘精準分析敵軍動向,巧妙利用地形優勢,帶領全團戰士設下埋伏。當敵人的增援團進入伏擊圈后,他一聲令下,戰士們如猛虎下山般沖向敵人,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成功全殲敵人的增援團,為攻打泉上土堡的部隊創造了有利條件。緊接著,在清流縣城中,陳樹湘再次帶領101團展現出強大的戰斗力,擊潰了援敵一個團,又一次取得了關鍵的勝利。陳樹湘不但擅長主動出擊、攻堅破敵,更精通防守阻擊戰,在戰場上靈活應變,盡顯全面的軍事才能。1934年3月,陳樹湘被任命為紅34師師長,開始了他革命生涯中又一段重要征程。
經過無數次戰火洗禮,陳樹湘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紅軍將領。他的名字,在紅軍中如雷貫耳,令敵人聞風喪膽。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開始長征。此時的戰略計劃是強渡湘江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為確保行動順利,部隊安排紅五軍團擔任全軍后衛,而陳樹湘所在的紅五軍團第34師肩負著殿后重任。11月,紅軍渡過瀟水,蔣介石迅速洞悉紅軍意圖,緊急調集中央軍、桂軍、湘軍,于瀟水和湘江之間布下一個袋形陣,集結約30萬兵力,妄圖將紅軍徹底殲滅。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革軍委命令紅34師仍為全軍后衛,掩護主力紅軍搶渡湘江。陳樹湘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與危險,彼時紅34師兵力只有6000多人,敵軍數倍于己,力量極為懸殊。但他絲毫沒有猶豫,當即表示:紅34師堅決完成中革軍委交給的光榮任務!
11月27日,紅軍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湘江戰役正式打響。陳樹湘帶領紅34師剛在湘江東岸、廣西水車一帶建起陣地,便遭到蔣介石嫡系周渾元部4個師的重重包圍。面對敵人一輪又一輪的猛烈進攻,陳樹湘鎮定自若,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從容地指揮紅34師全體指戰員從三面奮力抵抗,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周渾元部的沖鋒。英勇的紅34師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頑強地拖住敵人,為紅軍主力爭取了寶貴的渡江時間。經過多天浴血奮戰,紅34師由最初的6000人銳減至不足1000人。但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紅軍主力于 12月1日順利渡江。
然而,當紅34師來到渡江口時,湘江沿岸所有渡口都被敵人封鎖,他們被阻隔在湘江以東,無法渡江與主力部隊會合,陷入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中。面對四面受敵的困境,陳樹湘沒有放棄,帶領剩余的戰士們繼續頑強抵抗,尋找突圍的機會。12月3日,陳樹湘收到了退回湘南打游擊的指示,他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做出兩個重要決定:一是從敵人薄弱部位突擊出去,到湘南打游擊;二是萬一突圍不成,誓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這不僅是一項軍令,更是全體戰士的錚錚誓言。
突圍戰的難度超乎想象。12月10日,當紅34師余部在湖南江華搶渡牯子江時,遭到了地方民團的伏擊。陳樹湘身處船頭,全然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指揮作戰,不幸腹部中彈,鮮血直流,傷勢極為嚴重。渡船靠岸后,戰士們迅速為他進行了簡單包扎,并制作了一個簡易擔架,抬著他突破敵人的層層圍堵,朝著道縣四馬橋鎮方向艱難前進。行至四馬橋鎮早禾田村時,僅剩100余人的紅34師又遭到道縣保安團的阻擊。身負重傷的陳樹湘堅持在擔架上指揮戰斗,成功打退敵人。事后,陳樹湘冷靜地分析形勢,迅速進行戰斗部署:由王道光帶余部突圍,自己則留下來掩護。12日,陳樹湘剛剛布置好掩護陣地,江華、道縣、寧遠三縣的保安兵便蜂擁而至。為了掩護戰友安全轉移,陳樹湘強忍傷痛,艱難地站起身來,舉槍不斷射向敵人,最終因彈藥耗盡,不幸被俘。
敵人得知抓了一名紅軍師長,欣喜若狂,妄圖從陳樹湘口中獲取紅軍的重要情報。道縣保安團第1營營長何湘親自出馬,先送飯送藥,又許以高官厚祿,試圖讓他投降。但陳樹湘面對種種誘降手段,態度堅決,拒醫拒食拒降。他怒目而視,痛斥敵人的罪行,毫不畏懼敵人的威脅。
敵人見陳樹湘寧死不屈,決定將他押解到道縣縣城,向上司邀功請賞。12月18日拂曉,敵人將陳樹湘抬上擔架,前往道縣縣城。行至道縣蚣壩鎮石馬神村麒麟廟時,陳樹湘乘敵不備,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咬緊牙關,忍著劇痛,用手從傷口伸入腹部,使出全身力氣,絞斷腸子。他以這種壯烈的方式,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英雄陳樹湘的犧牲,無比堅定,盡顯悲壯。作為紅軍師長的他,以斷腸明志的壯舉,成為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豐碑。時光流逝,精神永存。陳樹湘對黨忠誠、英勇無畏的精神,歷經歲月滄桑,依舊代代傳承,激勵著中華兒女賡續紅色血脈、勇擔歷史使命。
(徐成盼,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周忠麗,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