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回首烽火歲月,無數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投身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在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有一位女英雄以大無畏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信念,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壯麗樂章,她就是孫曉梅。作為抗戰時期知識女性投身革命的杰出代表,孫曉梅在短暫青春年華里留下的雜文、日記、書信等遺墨,真實記錄了一名愛國青年、一位巾幗戰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這些文字,既是歷史見證,更是精神豐碑。
孫曉梅,1914年出生于浙江富陽龍門鎮一個書香世家,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曉梅”是她1936年在杭州求學時的筆名,后一直沿用。1938年,民族危亡之際,24歲的孫曉梅投筆從戎,徒步前往皖南云嶺參加新四軍。1939年,她從新四軍教導總隊女子八隊畢業,被分配到軍政治部做農村經濟調查工作。1940年夏天,她奉命奔赴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做民運工作,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調任武進縣委婦女部部長,被贊為軍中“一枝梅”。1941年,為打通長江南北的政治交通,她穿越封鎖線護送干部、聯絡通信。1943年5月,在護送我黨干部渡江返回途中被捕,犧牲于南京老虎山。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追認孫曉梅為革命烈士。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推動實現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根據雙方協議,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兩支隊伍共同投入這場關系民族存亡的殊死決戰。
全國抗戰爆發后,在杭州做教師的孫曉梅懷著一顆赤子心全力投入保家衛國的行列。在學校,她針砭時弊,揭露日軍罪行,同時聯絡愛國師生,介紹進步書刊,發表抗日文章,啟發大家的革命覺悟。淞滬會戰以后,杭州、富陽淪陷。無奈之下,孫曉梅只能返回家鄉龍門避難。
受戰事影響,家鄉學校關門,學生停課。報國心切的孫曉梅深知,抗戰要取得勝利不僅需要槍炮和兵力,更需要民眾思想的覺醒。于是,她利用教師身份的便利,參加“抗戰補習班”,教授知識的同時,以《龍光周刊》墻報為陣地寫了《學步》《個性的剖析》《成事立業的秘訣》《人和職業》《生活上的矛盾》等大量文章,呼吁中國青年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密切聯系在一起,去求知、去戰斗、去報國。她說:“一件事能成功,正如山泉一般,不和巖石泥沙奮斗,決不會歸入海洋。”在《青年應走的徑途》一文中,她從方法論上對青年的修養提出四條建議:養成一個健全的身體,養成一個好學的習慣,立下一種堅決的意志,養成一種刻苦的耐勞的精神。她寫道:“一件偉大的事業,不埋頭苦干,流盡血汗,是不會成功的。”這些極富宣傳性、鼓舞性和號召力的文章,在龍門青年中有很強的號召力,這份地方墻報也成為當地青年交流思想的陣地。
龍門村的郵所是孫曉梅了解時事的窗口。1938年10月,孫曉梅收到堂弟孫成修的來信。信中,孫成修講述自己從延安瓦窯堡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后,在安徽皖南云嶺加入了新四軍,那里還有來自五湖四海參軍報國的熱血青年,他動員孫曉梅也加入新四軍。
這封來信讓孫曉梅激動不已,她等待已久的參軍抗日的機會終于來了。告別母親,告別家鄉,她帶領幾名進步青年,扮成難民步行來到皖南涇縣。
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涇縣云嶺鎮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24歲的孫曉梅換上戎裝,與大家一起進入新四軍教導總隊學習。新四軍教導總隊共有1000多人,孫曉梅在第八隊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薛暮橋擔任政治教官。孫曉梅抓住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儲備知識,武裝自己。學習之余,部隊學員還要做民眾的動員工作。孫曉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群眾的家庭生活訪問和思想動員工作,真摯熱情的性格讓她很快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忙碌的生活沒有讓她覺得辛苦,反而更覺有意義。

這年冬天,她在云嶺寫下給家鄉的第一封信。這封信寄給了家鄉的有識之士孫擔青。在這封信里她非常關心家鄉革命活動的進展,向擔青先生袒露“因為學識的淺薄,經驗的缺乏,所以在故鄉的很多工作不曾辦妥”,并詢問家鄉的“減租運動”和農會建立情況。她還在信中描述了新四軍充實有序的生活,希望在“一個新的環境中來學習自己,訓練自己,希望好好地培養起實力,來肩負起改造故鄉的職責”“學習期滿后,我們一定要求回到故鄉工作”。
在云嶺的學習經歷和所見所聞,讓孫曉梅的思想更加成熟,對將來要從事的事業也愈發篤定。從這封信中,讓人深深感受到她對故鄉的依依眷戀和堅定守護之情。
1939年1月,日軍對皖南戰略要地繁昌展開了“掃蕩”。新四軍將士拼死還擊,保衛繁昌,戰斗持續了半年之久,創下了繁昌保衛戰五戰五捷的驕人戰績。
1939年3月,孫曉梅從教導總隊畢業后來到繁昌等地,參加農村經濟狀況調查工作。在調查中,她發現當地婦女搓草繩,做擔架,守護傷病員,挑補給進戰壕,挖坑掩埋烈士遺體……到處都活躍著她們的身影,在保衛繁昌、抗擊日軍侵略者的戰斗中發揮重要作用。孫曉梅為農村女性的勇敢和大義所感動,也為全民族抗戰的決心和熱情所感召,寫下長篇通訊《繁昌戰斗中的婦女們》,記錄了平凡偉大的婦女同胞英勇無畏的戰斗風采。其中一章記載,一個老婦人唯一的兒子在戰斗中犧牲了,老人忍住內心的悲痛說:“我的兒子,雖然死了……我要告訴別人的母親,叫兒子都去當兵,打鬼子……”
這篇文章發表在1940年4月1日出版的抗戰刊物《戰旗》上,反映了堅毅不屈的女性形象,成為全民族奮勇抗戰的生動縮影。繁昌調查之后,孫曉梅把這些素材提供給戰地服務團。服務團的戲劇工作人員據此創作了多幕劇《繁昌之戰》,演出后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1941年初,皖南事變爆發。周恩來在《新華日報》悲憤地題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此次事變中新四軍損失慘重,全國抗日局面更加艱難復雜。
皖南事變的消息很快傳到孫曉梅的家鄉富陽龍門。當時國民黨頑固派四處造謠,說新四軍已經被消滅。這讓孫曉梅的母親陸琰更加擔憂女兒的安危。于是,陸琰給女兒寫信,讓她回家與親人團聚。
此時,孫曉梅正在鎮江的敵后根據地組織群眾參軍,發展抗日力量。收到母親的來信后,孫曉梅思緒萬千,在給母親的回信中表明心跡:“我是一個有理智和勇氣的青年,我有我的人生目標、理想信念。母親,我不會讓自己盲目地陷入黑暗的深淵里去。”

在信中,她代胞弟孫承燾向母親說明,“在這時候,不是年輕人貪圖享樂的時候……我們姐弟幾個都在斗爭中堅強與長大了……我們有力量戰勝我們的敵人,來爭取青年人最后的勝利和解放!”在信中,她無比熱烈地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信心,并以孫中山、秋瑾為例表明自己的志向,勸導母親“不要誤信謠言,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會錯的”。
一位期盼孩子回家的母親收到回信后并沒有得到多少寬慰,反而愈加著急了。于是,她又請妹妹給孫曉梅去信。這一次,孫曉梅在回信中更加堅決:“國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關頭,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梅等雖非岳飛以及其他人可比擬,且亦無岳飛之時機、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為梅等學習。”她向兩位至親袒露自己對于革命理想和革命道路的堅定——“努力追隨歷史之輪,決不做民族的罪人”。
信尾,她惦念起家鄉的父老鄉親,詢問姨母全村人有無因戰事受凍挨餓。這是孫曉梅離開家鄉的第三年,她一直記掛著家鄉、親人,艱苦的革命生涯也讓她愈加相信,只有國家民族的自由和獨立,才能保全家庭的幸福和團圓。
1941年底,為了打通長江南北兩岸的聯絡通道,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共長江工作委員會,孫曉梅被調往長江工委,負責長江工委與路北特委之間的政治交通工作。在長江工委書記彭炎的領導下,孫曉梅和戰友們喬裝打扮,穿越封鎖區,出入敵占區,秘密開辟了水上交通線,為長江兩岸傳遞情報和物資。
和尚洲是長江工委隱蔽交通站的聯絡樞紐。1942年6月,和尚洲的聯絡人被暗殺,這意味著這個重要的交通站很可能會暴露,長江交通線隨時面臨中斷。孫曉梅和彭炎查清真相后立即開展和尚洲鋤奸懲兇行動,奪回這個重要戰略要地。她果斷的工作作風和大無畏精神深受同志們欽佩,大家都稱她為“女中丈夫”。
1943年3月,日軍為進一步進行經濟掠奪,發動大規模“清鄉”。孫曉梅不畏艱險,往來“清鄉區”,完成了傳遞情報、護送人員和運輸物資等一系列艱巨的任務。4月27日,在護送新四軍教導隊政治教員姚耐等同志到達長江北岸后,孫曉梅不幸被日軍憲兵隊逮捕。面對敵人的酷刑,她堅貞不屈,始終沒有吐露任何情況。5月初,孫曉梅被殺害于南京龍潭鎮老虎山。

1983年,孫曉梅的戰友、曾任長江工委書記的彭炎重走故地時,回憶起孫曉梅千百次逐浪大江、無數回穿越封鎖的英勇事跡,作詞一首以表哀思和緬懷:
當年女杰爭戎行,梅格更寒香。辟開天塹通道,等閑射天狼。獨來往,斗霜雪,戰大江。踏破鯨窟,鳴鏑渡頭,逐浪飛槳。
錢塘揚子怒濤狂,潮卷血玄黃。重來尋聲戰侶,殿閣落蒼茫。五更鐘,千山雨,一葉航。華嚴殘月,壩上孤燈,沙岸斜陽。
興亡彈指換滄桑,水闊云天長。磊落倔強肝膽,壯氣彰八荒。戰士志,風神仰,梅標芳。血沃江洲,月明吳越,心共瓣香。
(作者系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館員、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館員)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