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功,1910年出生于日本,1929年中學畢業后前往上海東亞同文書院留學。1930年在中共黨員王學文的領導下,中西功開始參與中國革命工作。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西功加入潘漢年情報系統,獲取遠東慕尼黑陰謀、日軍南進等一系列重要情報,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貢獻。1942年6月,中西功在上海被捕,后被押回日本東京接受審訊。
近日,筆者入手一份日本警視廳特高課第22回中西功審訊筆錄。東京警視廳共對他進行了33次審訊,其中第22回的主要內容為中西功協助中國共產黨開展對日士兵反戰宣傳的有關內容。
新發現的這一檔案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中西功和西里龍夫等日本共產主義者的革命活動,同時也為抗日戰爭時期對日士兵反戰宣傳研究留下寶貴資料。
1930年起,中西功身為東亞同文書院學生,開始在中共黨組織領導下開展對日本士兵的反戰宣傳,主要對象是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那時,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約有一兩千人,人數居外籍駐滬士兵之首。

中西功等左翼學生在“擁護中國革命”和“不干涉中國內政”這兩個宣傳口號引領下開展對日士兵反戰宣傳。具體工作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外國士兵工作委員會指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大批日軍侵入中國。在此種形勢下,中西功感到“中共領導下的對日士兵反戰宣傳工作不論是方式還是內容都與過去有所不同”。此種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與過去相比,在中國大陸開展對日士兵反戰宣傳工作的不僅僅是幾個日本同志,而是演變為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共成立了對日本士兵開展反戰宣傳工作的專門機構——對敵工作部,并將此項工作作為中共對日斗爭的重要環節。
二是對日士兵反戰宣傳工作是新形勢下連接日中兩國革命的一根紐帶,這項工作不僅對中國革命意義重大,對日本革命來說同樣有著重大意義。它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整個東亞地區革命的成敗,有著過去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特殊重要性。
1938年5月,中西功回到上海,重新開始協助中共開展工作。他逐漸感到與日本同志直接從事這項工作相比,中共黨組織應該直接抓這項工作,日本同志可以提出改進意見或者幫助編寫對日士兵工作宣傳資料。
6月,中西功與陳一峰接上關系。陳一峰是上海西岑人,是潘漢年情報系統成員,擔任中西功的聯絡員。中西功首先向陳一峰談了自己對日軍現狀的看法:“現在的日本軍隊多次打敗了中國軍隊,可以說是一支在中國土地上完全取得勝利的軍隊。同時這支軍隊長期受到反華教育,非常看不起中國人和中國軍隊。這種輕視中國人的態度導致他們在中國土地上對中國人民實施了各種暴行。這反過來又激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反抗和對日軍的刻骨仇恨。耳聞目睹了這一切的日軍即使生活上再艱苦也不會向中國軍隊投降,他們害怕中國人不會寬恕他們。再加上日軍士兵長期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認為被敵方俘虜是一件極不光彩的事情,因此日軍士兵一般不會輕易放下手中的武器。”
接下來,中西功對日軍內部的等級情況進行了分析:“戰斗在第一線的日本士兵的生活極其艱苦。他們的精神空虛,再加上日軍官兵等級森嚴,懲罰制度殘酷。這又導致了上下級之間、官兵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在日本軍隊中,將校和候補將校之間存在著一種精神上的隔閡。日本軍隊中絕大多數士兵都是應征入伍的,他們并不十分信賴自己的指揮官。那種認為指揮官在戰爭中把士兵作為向上爬的工具,驅使士兵去流血犧牲的不滿看法在士兵中普遍存在。”
中西功還談到了戰時日軍士兵的心理狀態,“一般來說對戰爭持懷疑態度的日軍士兵不多,大部分最為擔心的問題是這場戰爭什么時候能夠結束,他們什么時候能夠回到日本自己的家中。南京攻城戰以前,大多數日本士兵都以為攻下南京后戰爭便能結束,他們就可以回到日本,所以在進攻南京時他們都發瘋似地拼命。廣大日軍士兵平時想的都是故鄉現在的情況怎樣,自己何時能回去和家人團聚,就連他們看報紙時也總是把各種事情和自己的歸國問題聯系到一起。所以說日軍士兵對戰爭的預期和早日歸國的愿望是對日士兵反戰宣傳的重要切入點”。

于是,中西功通過陳一峰向中共黨組織建議:“在日本軍隊目前的狀況下,開展對日士兵的反戰宣傳工作:首先,要有長期不懈努力的思想準備,僅僅限于一兩張傳單的宣傳方式不會有大的效果;其次,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采取靈活的方式來開展對日士兵反戰宣傳。這項工作應依靠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民眾組成的各類游擊隊來完成。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依靠中共軍隊和中國人民自身的行動和努力來改變日本士兵對中共軍隊的錯誤認識。要讓廣大日本士兵意識到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是一場深陷泥淖的戰爭,只要戰爭繼續下去,他們就要作出無謂的犧牲,就回不了故鄉與家人團聚。要盡可能地把日本國內目前的貧困真相讓廣大日本士兵知道;最后,在廣大日本士兵的各種訴求中,盡早回國是他們最急切的要求,也是他們最高的要求。對日士兵反戰宣傳工作中要充分抓住廣大日本士兵的這一心理狀況開展工作。”
在過去對日士兵的宣傳工作中,有不少是日軍士兵看熟聽慣了的口號和傳單。這些口號過于簡單,不能立刻打動他們,甚至非常抵抗。中西功建議,“中國共產黨的反戰宣傳總是說‘殺了你的上級向我們投降’‘反對日本軍閥的侵略戰爭’等。讓這些口號在日軍士兵的頭腦中扎根并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是絕對必要的。但問題在于,這得有一個過程”。他認為,初期階段的宣傳工作應該把重點放在使廣大日本士兵認識到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這場戰爭沒有任何前途和希望,那些職業軍人在這場戰爭中不斷得到好處,升官發財,下級軍官和廣大士兵則在做無謂的犧牲。
1938年6月,同為情報人員的西里龍夫到上海出差時曾建議中西功為中共軍隊編寫反戰傳單。中西功對此表示贊同,并在自己所住的麥德羅·波羅旅館里和西里龍夫一起草擬了傳單初稿。內容大致如下:
我們(中共軍人)是普通的勞苦大眾的軍隊,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土而迫不得已拿起武器和你們戰斗的,如果是日本軍閥驅使你們侵略中國的話,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和你們打仗,因為你們來中國以前也是普通的日本勞苦大眾,是我們的兄弟。
在這場侵略戰爭中,發橫財的只有三井、三菱等財閥和那些以戰爭為職業的軍官。板垣征四郎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在各地的戰斗中一敗涂地,葬送了無數日本士兵的生命,丟盡了顏面,可轉眼卻榮升為將軍、陸軍大臣。
另外,即使是日軍占領了武漢,這場戰爭也不會結束。我們中國人民和軍隊將堅決和侵略軍戰斗到底,直至最后一人。
在這場無底的戰爭中,日軍士兵的鮮血被榨干,像狗一樣死去。只有那些財閥、軍閥在用我們和你們的鮮血、生命來換取他們的大腹便便。不要再像狗那樣去送死了,立刻掀起一場反對侵略戰爭、爭取早日回國的運動。
事后,中西功和西里龍夫一起將草稿交給了陳一峰,由陳一峰上交黨組織。
為協助中共做好對日士兵反戰宣傳工作,中西功認為應有一個好的宣傳載體,辦報是首選。中西功提出了四條辦報建議:一是定期出報,要有連續性,爭取廣大日本士兵對這份報紙的信賴。二是報紙登載的文章要通俗易懂,把日本國內各地方的報紙、雜志上刊登的記事文章巧妙編輯成各種新聞刊登出來。三是辦報初期應該多報道一些有關日本社會矛盾以及對這場戰爭走向失去信心的文章。四是盡可能多地登載在各地發生的日軍士兵反戰、反對上級軍官的消息。

中西功說:“辦出的報紙如能獲得廣大日軍士兵的歡迎和信任,那么對日軍士兵的反戰宣傳工作就算取得了大半的成功。”陳一峰將中西功的建議報告了上級黨組織,后被黨組織采納,要求中西功尋找適當時機編出樣報。
1938年底,中西功在住處執筆編寫樣報。樣報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內容:一是隨著戰爭的發展,日本國內失業人數激增,根據經濟學家保守估計,失業人數已經達到50多萬。二是農村士兵家里由于勞動力不足,土地被地主霸占,被剝奪了土地的家人生活極其困苦。三是近期日本遭受旱災和水災的實際情況。四是介紹日本國內的戰爭獲利者是那些軍閥和大資本家。五是揭露戰爭對中級軍官家屬的影響,那些有大批士兵戰死的日本聯隊長的家屬引起了日本民眾的普遍憎恨,已無法在城市中生活下去。六是由于戰爭引起的汽油、棉花和布匹不足造成了許多社會悲劇。樣報內容多取材于日本雜志《日出》《談話》等。中西功編寫完樣報后,通過陳一峰上交給黨組織。
1939年三四月間,聯絡員鄭文道帶給中西功一本名為《日華會話要領》的小冊子,請中西功校對其中的日文部分。據鄭文道介紹,中國對日軍士兵開展反戰宣傳工作的首要做法是讓中共工作人員和新四軍戰士等想方設法在地方縣城、鄉鎮等地的茶館里接近日軍士兵。《日華會話要領》就是供他們和日軍士兵談話時使用。
《日華會話要領》小冊子原稿有十幾頁,包括了一些拉進談話雙方距離的問題,如“您的故鄉在哪個縣?”“您的故鄉景色非常美麗,遠近聞名,我想我一定能夠去玩一次。”“您家里都有哪些人?他們都從事什么職業?”“您家里人都好嗎?他們有信來嗎?”“這樣的茶館在日本也有嗎?”“來到中國生活后,您感到什么最好?”“好像在日本也有中國菜,不知道味道怎么樣?”“中國人之中有好人也有壞人,您對中國人的印象如何?”“您國家的農業和中國的農業有很大不同嗎?”
中西功認真審校了日文翻譯,后來黨組織將《日華會話要領》印制出來,作為新四軍士兵及對敵工作部人員的教材。
1939年夏季的一天,中西功在辦公室里看到津金常知正在整理從日本駐中國各地機關收集來的新四軍反戰傳單。津金常知當時在滿鐵駐上海事務所調查室負責新四軍調查工作。中西功便詢問了津金常知對這些傳單的感受。津金常知答道:“這些宣傳品都是一些粗制濫造貨,唯有那些印有繪畫及和歌的宣傳單還比較有趣。”
中西功發現,這些傳單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只是簡單地羅列口號,例如,“堅決反對這場為了日本軍閥和財閥的利益而發動的侵略戰爭!”“新四軍是中國勞苦大眾的軍隊!”“廣大日本士兵和中國勞苦大眾一樣都是親兄弟!”“廣大士兵們向上級軍官提出要求早日回國!”“殺了當官的向中國人民投降!”第二類主要揭露侵華戰爭的反動性,呼吁廣大日本士兵起來反對這場戰爭。第三類畫有日軍士兵家屬翹首期待親人早日回家團圓的畫面,有的還印有傷感意味十分濃厚的和歌。

中西功向津金常知借了若干份經過整理的傳單,交給了鄭文道,并談了自己對這些傳單的看法。他說:“第一類傳單中有些口號,如‘殺了當官的向中國人民投降’等,在目前的戰況下是不合時宜的。這種簡單的口號不會有好的效果。第二類傳單從內容上來說并不壞,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夠好的地方,日文翻譯得不太好,語法錯誤較多。第三類印有繪畫及和歌的傳單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構思上都是很好的,容易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
中西功在給鄭文道這些傳單時,將第二類傳單中的一些錯譯內容進行了修改,便于新四軍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
當時,南京黨組織專門組織了一批具有豐富反戰宣傳經驗的同志,對如何更好地開展反戰宣傳工作進行了長期的討論研究。
1941年二三月間,南京黨組織交給西里龍夫一個任務。戰場上日本士兵被包圍后,即便僅剩兩三個人,依然抵抗到底不投降。黨組織問西里龍夫,對于這樣的士兵,除了從肉體上消滅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讓他們放棄抵抗的辦法。接到這樣的任務,西里龍夫深受觸動:當時日軍在中國農村地區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面對如此兇殘的一支部隊,中國共產黨想的并不是完全消滅他們,而仍然希望他們放棄抵抗,保存自己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重視,對普通士兵不趕盡殺絕的政策,讓西里龍夫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優良作風,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是中國和日本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

西里龍夫從南京來到上海,和中西功共同研究對策。中西功認為,日軍士兵不放棄抵抗,是因為受到了日本軍隊對中共軍隊的妖魔化宣傳的影響,使得他們對中共軍隊有很深的畏懼,擔心自己投降后會受到生不如死的對待,所以才寧愿戰死,也不愿意投降。針對這一情況,如果用日語進行勸降喊話,也許能夠打消日軍士兵的顧慮。
西里龍夫和中西功編寫了一些戰場喊話內容,如“中共軍隊(八路軍、新四軍)不殺俘虜、不虐待俘虜、優待俘虜!”“我們這里有很多的飯和菜!”“你們已被包圍了,不要像狗一樣死去!”“如果你們想回家的話,我們發給路費!”“你們的親人在家里等著和你們團聚!”
此后,由中共軍隊中會日語的同志將這些口號的發音教給新四軍戰士,每當作戰的時候,會有專人向日軍喊勸降口號。
中國共產黨的反戰宣傳工作是對敵開展政治攻勢的關鍵環節,是瓦解敵軍的重要手段。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對敵反戰宣傳工作與軍事斗爭密切協同,對贏得抗戰勝利起到重要作用。中西功在審訊記錄中提及的開展反戰宣傳的幾個片段,是中共對敵反戰宣傳的滄海一粟,但卻為我們從日方親歷者的角度看待中國對日士兵反戰宣傳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