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崇德向善”不僅是連云港深厚歷史人文的沉淀,更是港城發展的不竭動力和不變追求。在這里,一輛“雷鋒車”樹起了一面城市精神的旗幟,贏得“中國第一雷鋒車”的美譽。
連云港“雷鋒車”組自1963年成立以來,6代500多位“雷鋒車”手傾情奉獻,以“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信念,累計免費運送旅客38萬人次,義務運送行包40萬余件,行程25萬多公里,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全國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讓雷鋒精神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璀璨綻放。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激起了新浦汽車總站員工學雷鋒、做雷鋒的熱情。
那時候,新浦汽車站距離火車站500多米,汽車、火車的班次都比較少。轉乘的旅客,特別是一些攜帶較重行李和行動不便的旅客,腳步一慢就容易誤點誤車。“能為這些旅客接送行包、扶老攜幼,不就是最好的學雷鋒行動嗎?”長途服務組的同志看到、想到、說到、做到,她們成立了為民服務小組,余友云、姚淑英、朱正英、郭蘭鳳等幾名女職工拿著三條小扁擔和幾根繩子,前往火車站為旅客免費挑運行李。她們每天早上5點多就到火車站接送旅客,一直干到晚上8點多,風里來雨里去,為旅客排憂解難。她們的學雷鋒行動得到了廣大旅客的肯定和好評。半年后,車站專門為她們購置了一輛平板車。從那時開始,全國第一輛“雷鋒車”便在連云港誕生了。
1964年春天,“雷鋒車”手郭蘭鳳下班時,看見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孩子焦急地站在車站門口。得知他們從新疆來贛榆柘汪鎮探親,到新浦汽車站時已經沒有去贛榆的班車時,郭蘭鳳熱情地把他們送到旅館安頓好,隨后她趕忙回家做好飯菜,送給這素不相識的一家人。不久,一張刊登著表揚信的《新華日報》寄到車站,這時大家才知道郭蘭鳳的感人事跡。
1975年的一天晚上“,雷鋒車”手李保英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獨自在車站徘徊。他叫刁洪海,一個人來連云港找媽媽。當時已經沒有班車了,李保英把小洪海帶回家,給他洗了澡,換上干凈的衣服。第二天一早把孩子送上班車時,小洪海揮舞著小手,深情地喊了她一聲“大姨!”從此,李保英真的成了孩子的親人。后來小洪海讀書、參軍、工作,李保英一直惦念著他。有一次,刁洪海的孩子住院治病急需用錢,她馬上送了500元錢資助他們。幾十年來,李保英照顧過很多像刁洪海這樣的孩子。退休后,李保英一直在社區堅持學雷鋒,收留了家門口的流浪漢,一照顧就是8年。她常常說:“我要永遠做雷鋒那樣的人。”
第一代“雷鋒車”手的故事還有很多。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收獲了最寶貴的財富——像雷鋒那樣愛崗敬業,千方百計提升服務質量;像雷鋒那樣助人為樂,把旅客當作親人。她們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代“雷鋒車”手不斷前行。
改革開放初期,外出就業人員增多,車站旅客日益多了起來。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雷鋒車”由平板車變成了三輪車。
在“雷鋒車”組的倡議下,汽車總站創新推出了全國首個“白天是車站,晚上是旅社”服務模式。她們將候車大廳的座椅拼接成簡易床鋪,為旅客提供臨時的休息場所。每逢除夕,她們還會在車站包餃子,與旅客共度佳節,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旅客們常常感慨:“連云港新浦汽車總站就像家一樣溫暖,在這里過年,感覺和家里一樣熱鬧!”
1984年,連云港獲批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來連云港的人越來越多,“雷鋒車”手們也越來越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雷鋒車”也遇到了不同的聲音。有的個體運輸戶認為免費的“雷鋒車”搶了自己生意,冷嘲熱諷道:“現在說是免費的,到地方就問你們要錢了。”還有一些旅客投來懷疑的目光,導致“雷鋒車”一度無人問津,“來去空空”。
面對爭議和質疑,“雷鋒車”組內部展開了一場大討論——發展市場經濟到底要不要拉“雷鋒車”?加強物質文明建設,還要不要精神文明?最終,大家一致認為:為人民服務,永遠不過時!學雷鋒做好事,絕對沒有錯!“雷鋒車”繼續堂堂正正行駛在大路上。她們用全心全意、始終如一的為民服務,踐行了“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承諾。
小小“雷鋒車”,拉出了一種傳統、一種風尚,也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接班人。
朱秀蘭是新浦汽車總站第一代“雷鋒車”手,然而命運弄人,36歲時她罹患癌癥。即便如此,她依然將生命的最后時光傾注在“雷鋒車”上,堅守崗位直至最后一刻。短短20天,她就收到近百封旅客的表揚信。在彌留之際,朱秀蘭撐起虛弱的身體,對年僅 15歲的女兒說:“長大了你能像媽媽一樣拉‘雷鋒車’嗎?”女兒肖彥泣不成聲地說:“媽媽,我能!”1984年,肖彥接了媽媽的班,成為一名光榮的“雷鋒車”手,她立志將“雷鋒車”一代一代傳下去。
第二代“雷鋒車”手徐梅,就是在“雷鋒車”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她對工作精益求精。為了讓檢票更快、更準、更穩,她把家里的孩子們招呼來,讓他們充當“旅客”,反復練習檢票幾萬次。她苦練普通話,學習魯南方言和啞語,甚至把周邊城市的轉乘車次都背了下來。1988年,業務過硬的她光榮當選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0年2月,第三代“雷鋒車”手朱汾和蓋麗慧發現車站一名孕婦即將臨盆,便立即用“雷鋒車”護送孕婦去醫院,并準備了分娩的必需品和嬰兒用品。嬰兒安全出生后,孩子的父親為孩子取名“路平”,感謝“雷鋒車”組為他們一家帶來“一路平安”。
第五代“雷鋒車”手權太琦曾任“雷鋒車”組組長。2002年第一天上班的情景讓她記憶猶新。韓秀萍站長拉著她纖細的手說:“從今以后,你可要用這雙小手把大溫暖送到旅客的心里去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她勇敢地站在第一線,檢票、核對健康表、消毒,保證了交通暢通和旅客的安全出行。她扛起了港城“學雷鋒”這面永不褪色的旗幟,不僅成為奧運火炬手,還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雷鋒車組每年都收到很多的表揚信,每封表揚信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1997年,連云港市委、市政府發出向“雷鋒車”組學習的號召,500萬港城人民同拉“一輛車”,共筑“一座城”,掀起了“與‘雷鋒車’同行”的熱潮。2005年3月,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13家大型新聞媒體的記者齊聚港城,集中采訪“雷鋒車”事跡。“雷鋒車精神”的內涵被概括為:助人為樂、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愛崗敬業、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團結協作、爭創一流的優良作風,堅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堅韌意志。

2012年,一個好消息傳來——“雷鋒車”組被中宣部選樹為全國重大典型。交通運輸部發文,號召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向連云港“雷鋒車”組學習。江蘇省委發文,號召開展向連云港市“雷鋒車”組學習活動。同年,中宣部、交通運輸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連云港市“雷鋒車”組先進事跡報告會,隨后在湖北、安徽等地組織巡回報告會。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學習雷鋒的熱潮。
如今,“拉好新時代的雷鋒車”成為新的努力方向。“雷鋒車”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創新服務方式,開通“雷鋒車”服務熱線,在高鐵站建立“雷鋒車”驛站,培育雷鋒的士,設立“雷鋒車”號敬老文明線和旅游文明線,把服務范圍拓展到社會各領域,在景區、車站設置“雷鋒車”便民服務點,為旅客提供文明出行引導。
“雷鋒車”組不斷延伸“雷鋒車”品牌的內涵和外延,打造了連云港市“雷鋒車”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和研學基地功能,開展多主題、多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
在連云港“雷鋒車”的帶動下,全國“雷鋒車”已增至5萬多輛。2023年,來自全國22支“雷鋒車”隊齊聚連云港“雷鋒車”組交流經驗,共話“如何弘揚雷鋒精神,拉好新時代雷鋒車”。
進入新時代,“雷鋒車”的精神正向各行各業深耕、傳播,大愛連云港的樂章越奏越響。“一群好人,滿城春風”,成為響當當的城市名片。
連云港市涌現出一批令人敬仰的先進典型,他們用平凡的行動詮釋了不平凡的精神。守島衛國32年的“人民楷模”王繼才,傾盡200多萬元積蓄幫扶寒門學子的“全國道德模范”方敬,20余年堅守鄉村郵路、行程10余萬公里的馬善民,海州女子清淘班,西棘蕩村黨委書記鐘佰均,最美基層法官姜霜菊等,都是這座城市的驕傲。據統計,全市已涌現出全國“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全國重大典型、全國文明家庭10人(組),中國好人123人(組),江蘇好人252人(組)。
這些凡人善舉,如點點微光匯聚成炬,照亮了城市的精神底色。連云港市正持續擦亮“一群好人,滿城春風”的城市名片,在中國式現代化連云港新實踐中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作者系中共連云港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黨史編研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