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蘭牧騎”是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嫩芽”,指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中央領導下成立的一支紅色文藝宣傳隊。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正式成立,時至今日,已經發展到75支隊伍3000多名隊員,被譽為“紅色文藝輕騎兵”。在6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烏蘭牧騎足跡遍布內蒙古自治區各個角落,為北疆文化建設乃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孕育了以“無私奉獻、團結拼搏、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為基本內涵的烏蘭牧騎精神。
烏蘭牧騎取得的輝煌成就,既得益于黨的文藝政策的指引和人民群眾的厚愛,更與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密不可分。其中,周恩來對烏蘭牧騎的建立、發展、壯大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12次在北京接見烏蘭牧騎隊員,觀看了相關演出。筆者使用《人民日報》《中國戲劇報》及烏蘭牧騎隊員回憶錄等相關史料,試圖還原周恩來總理與烏蘭牧騎間的不解之緣。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內經濟恢復發展,文化建設也亟待改善。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文藝的需求,內蒙古自治區先后成立了歌劇團、文化站、歌舞團等文藝團體。但是,由于內蒙古地廣人稀,這些文藝機構的輻射能力十分有限,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仍舊難以滿足。時任內蒙古自治區第一黨委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的烏蘭夫在農牧區調研時,也關注到這一問題。他認為,改變農村文藝生活匱乏、娛樂項目單一的局面,將黨的方針、政策及社會主義文藝作品送到基層農牧區,已成為自治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后,烏蘭夫在北京開會時,也多次談到內蒙古這一情況。1957年烏蘭夫向周恩來匯報此事,周恩來提出通過調研,探索一條符合內蒙古地區實際的特色文藝之路。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烏蘭夫返回內蒙古后,要求自治區文化局盡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辦法,滿足基層文化需求。195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派出文化組,前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調研。經過近三個月的考察,文化組根據農牧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總結出一套新的工作方法,即在原來文化館的基礎上增加少量人員,改編為流動性的文化服務隊——烏蘭牧騎。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以服務偏遠農牧民為宗旨的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正式成立。
烏蘭牧騎初創時期,根據農牧區的實際情況,嚴格控制人員規模,保證隊伍的精干高效。在服裝和道具方面,采用輕便靈活的服飾;在演出內容上,以小型多樣的節目為主,雖然人數不多,但隊員們“一專多能”,能夠適應各種場合,演出內容豐富;在演出風格上,緊密結合時事,以輕快的曲風頌揚革命精神。乘坐一輛馬車的十幾名演員,長年累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巡回演出。他們以天為幕,以地為臺,為農牧民帶去歡樂,傳遞黨的政策和關懷。
為了更好地服務農牧民,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在演出之余,還承擔著“宣傳、輔導、服務、創作、創新”等多重職責。他們積極參與集體勞動,與農牧民一起擠奶、放羊、喂馬、剪羊毛、挑水,幫助群眾治病、買藥,有的隊員還協助接生。遇到火災或洪災時,他們毫不猶豫地投身救火、抗洪的行動中。因此,烏蘭牧騎的隊員們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八大員”,即社員、演員、宣傳員、保健員、理發員、投遞員、炊事員和售貨員。烏蘭牧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贏得了農牧民的高度贊譽。
后來,當烏蘭夫再次到北京開會時,他向周恩來詳細匯報了烏蘭牧騎的成立經過及其為農牧民服務的事跡。周恩來高度贊揚了內蒙古自治區在文藝工作上的創新,并指出要進一步優化烏蘭牧騎的工作方式,以便在內蒙古乃至全國范圍推廣。當得知“烏蘭牧騎”在蒙古語中意為“紅色的嫩芽”時,周恩來說:“烏蘭牧騎,不就是紅色的牧區文藝輕騎兵嗎?”從此,“烏蘭牧騎”這一蒙古語詞匯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也成為中國文藝戰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烏蘭牧騎建立后,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重重考驗,多次面臨解散的風險。
1958年起,自然災害嚴重。為了渡過難關,內蒙古各級政府決定縮減開支,精簡人員,烏蘭牧騎等文藝團體亦在精簡范圍內。周恩來得知這一情況后,極力主張保留烏蘭牧騎建制,并提出用烏蘭牧騎的文藝演出鼓舞人心,克服暫時的困難。
1960年6月,全國文教群英會在北京舉行。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蘭牧騎指導員熱希、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女隊員伊蘭參會。群英會后,熱希等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的接見。熱希在會上介紹了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勤儉辦隊的過程。其間,周恩來同熱希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并且高度肯定了烏蘭牧騎的做法,稱贊烏蘭牧騎是“一面值得驕傲的文藝界紅旗”。會后,周恩來要求與會記者詳細報道烏蘭牧騎的事跡。6月30日,《中國戲劇報》第12期發表了《草原上的一面紅旗》一文,講述了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自此之后,烏蘭牧騎這一文藝戰線上的新生事物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周恩來的支持與肯定,為烏蘭牧騎隊員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以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為例,為減少開支,克服困難,熱希主動向上級提出:“我們不要經費、補助,只要保留我們烏蘭牧騎隊員的編制,我們就能夠傳承社會主義文藝,送到人民群眾中去。”此后,熱希帶領烏蘭牧騎隊員常年在外巡回演出,走與工農兵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從1960年起的三年時間里,烏蘭牧騎的足跡遍布鄂托克旗的各個角落,每個生產大隊都留下了他們演出的身影。
1963年,隨著全國經濟形勢的逐漸好轉,烏蘭牧騎煥發出新的活力。內蒙古自治區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烏蘭牧騎的發展,制訂了“發展烏蘭牧騎、提升烏蘭牧騎”等政策。內蒙古各盟市、旗縣開始加強對烏蘭牧騎的領導,加大投入,加強培訓,大力倡導全心全意服務農牧民的烏蘭牧騎精神。
這一時期,周恩來多次向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介紹烏蘭牧騎的事跡,并專門向毛澤東匯報了烏蘭牧騎服務廣大農牧民的情況。他詳細地向毛澤東描述了當地農牧民對烏蘭牧騎的喜愛——每當農牧民談起烏蘭牧騎時,都紛紛夸贊他們真正“懂得牧民的心”。農牧民們感慨說:“只有在共產黨、毛主席的領導下,才會有這么好的青年,送上門來為我們演唱。”
1964年3月,為了深入了解烏蘭牧騎的工作,文化部專門派張揚、冷德智到內蒙古實地考察。經過近一個多月的觀摩,張揚、冷德智親身體會到烏蘭牧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熱忱。他們回到北京后,向黨中央匯報了考察期間的所見所聞,受到了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同年11月,中央決定在北京舉辦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余藝術觀摩演出會,烏蘭牧騎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受邀參加演出。這次演出規模宏大,參與者眾多,全國各少數民族齊聚一堂,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民族盛會。

11月中旬,內蒙古自治區從各盟市烏蘭牧騎隊員中挑選出17人,組成烏蘭牧騎代表隊入京演出,這是烏蘭牧騎首次以團體身份赴京演出。經過反復考量,烏蘭牧騎代表隊最終選定了歌舞、曲藝等15個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參演節目。12月27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烏蘭牧騎代表隊全體成員。
31日晚,周恩來在布赫的陪同下,再次觀看了烏蘭牧騎的演出。周恩來一邊觀看精彩演出,一邊仔細詢問烏蘭牧騎的相關情況。演出結束后,周恩來再次贊揚烏蘭牧騎是“一面值得驕傲的文藝界紅旗”,值得社會各界廣泛學習。
在周恩來的倡導下,《人民日報》《內蒙古日報》等媒體開始集中報道和宣傳烏蘭牧騎的感人事跡與新鮮經驗。同時,根據周恩來的指示,中央和內蒙古兩級文化宣傳部門對烏蘭牧騎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一是認真總結烏蘭牧騎的工作經驗,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二是舉辦培訓班,進一步提升烏蘭牧騎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三是拍攝和錄制《烏蘭牧騎之歌》等紀錄片和影視作品;四是抽調隊員組成巡演團,開展全國巡演。
1965年6月起,從內蒙古自治區19支烏蘭牧騎工作隊挑選的40名隊員分為3隊,開始全國巡演。演出一直持續到年底,隊員們先后在27個省(區、市)演出,行程達10.5萬里。同時,許多地區開始推廣烏蘭牧騎的工作方法,不少文藝單位派人跟隊學習。
同年12月,烏蘭牧騎隊員結束巡演回到北京,再次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當毛澤東來到烏蘭牧騎隊列前與隊員逐一握手時,周恩來向他介紹:“這就是由十幾個人組成一個隊的內蒙古烏蘭牧騎!”之后,他還向毛澤東介紹了烏蘭牧騎巡回演出的總體行程,并感嘆:“他們除臺灣外,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巡回演出,比我走的地方還多哇!”
12月22日晚,周恩來在懷仁堂邀請烏蘭牧騎隊員們共進晚餐。餐食十分簡單,就是窩窩頭與大鍋菜。吃飯之前,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今天之所以請大家吃大鍋菜,就是希望烏蘭牧騎的隊員們能夠保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說罷,周恩來吃起了窩窩頭,并與隊員們親切交談。他深情囑咐道:“望你們保持不朽的烏蘭牧騎稱號,把革命的音樂舞蹈傳遍全國土地上,去鼓舞人民。”一頓簡樸的晚餐,卻折射出周恩來對烏蘭牧騎的厚愛與重托。飯后,周恩來又與烏蘭牧騎隊員一起參加了聯歡演唱會,隊員們展示了巡演期間創作的歌曲。表演歌曲《草原兒女愛延安》時,周恩來多次將隊員們叫到身邊,夸獎這首曲目十分優美,希望隊員們能夠將唱法和詞曲也教給自己。經過幾次練習,周恩來便能單獨演唱這首歌了。
正是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周恩來與烏蘭牧騎隊員們共度了幾個小時的歡樂時光。臨別之際,周恩來邀請隊員們集體演奏《東方紅》。隨著節拍響起,悠揚的歌聲在夜空中久久回蕩……
(作者系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