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眾多星光璀璨的革命家中,有一位功勛卓著,卻并不廣為人知的革命先鋒,他就是黨的干部黃火青。李鵬曾這樣評價他:“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黃火青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功勛卓著。”解放戰爭時期,黃火青被選派至冀察熱遼工作,擔任該地重要軍政領導,大刀闊斧地領導開展對敵斗爭、土地改革、黨組織建設等工作,為冀察熱遼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01年,黃火青出生于湖北棗陽一個沒落地主家庭。自青少年起他就深受軍閥混戰影響和先進文化沖擊,渴望沖破舊社會的桎梏,尋求社會的新出路。1924年,黃火青考入湖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在閱讀進步書刊、參加襄樊學生運動中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禮,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后,根據黨組織安排,他以教書為掩護,在棗陽錢崗發展黨員10余名,為棗北地區的革命事業播撒下星星之火。1927年,黃火青被選派至蘇聯學習政治與軍事,并在歸國前夕接受瞿秋白“回去帶一個團”的重托。
1930年,黃火青赴江蘇一帶開展革命工作,先后任紅14軍1團政治委員兼參謀長,上海法南區委委員、工人糾察隊特派員,江南省委軍委兵運書記,中央巡視員等職務。一次訓練班討論時,他將軍隊實際與在蘇聯所學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營設教導員、團以上設政委的想法,得到了周恩來的認可。1931年后,黃火青輾轉江西、四川、新疆、陜西等地,領導開展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統戰工作。奔波南北的革命經歷不僅使黃火青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也進一步激發了他的革命熱情,成為他毅然奔赴冀熱遼的強動力。
冀熱遼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中共中央于1945年9月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后,冀熱遼地區的戰略地位便愈發重要。作為連接東北、華北的要道,冀熱遼地區占據近8000萬畝土地,有近1600萬人口,下轄熱河、冀東和冀熱察3個行政區,控制著部分重要鐵路和港口,發展這一區域是“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前提和“保障中國人民勝利”的戰略要求。為此,中共中央于1946年10月在冀熱遼地區建立了晉察冀中央局領導下的冀熱遼中央分局,并于1946年10月將其改稱為冀察熱遼中央分局。
然而,由于冀熱遼大部地區曾長期處于日偽統治之下,以及存在蒙漢雜居的實際情況,社會關系復雜,群眾基礎薄弱,在這一地區開展革命活動,無疑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黃火青就是在這種關鍵時刻奉命來到東北地區,領導冀熱遼地區各項工作的開展。黃火青以其豐富的經驗、敏銳的洞察力和務實的精神,推動了對敵斗爭、土地改革和黨的建設,直至1948年12月冀察熱遼全境解放。
解放戰爭時期,冀熱遼因其戰略地位成為國共兩黨激烈爭奪的戰場。國民黨軍多次對平泉、承德等要地發起進攻。面對艱難處境,黃火青在部署力量進攻敵占區、保衛和鞏固敵后根據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大舉進攻,承德、赤峰等大片地區相繼陷入危機,敵我形勢急劇變化。為保存革命力量,分局機關兩度戰略轉移,遷至熱北林西縣。然而,面對蔣軍大規模進攻,黨內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有人認為:蔣軍接連的進攻已迫使我們撤退到了熱北,恐怕已無退路。
黃火青等分局領導審時度勢,作出了“敵進我進”的戰略部署,不僅表明了我黨堅決保衛并鞏固勝利果實的決心,也堅定了黨內外軍民堅持對敵作戰的信心。黃火青憶及領導民眾撤離承德時,曾道:“開始有搬家思想……情況已很緊急,這才下了決心,把穿過山洞的鐵路破壞了,還把一個大火力發電廠也破壞了,并且發動老百姓實行堅壁清野,給敵人造成困難。”在撤離過程中,由民眾自發組成的破路隊一邊破壞道路,一邊放言:“只要咱們一天不回來,就讓他們一天通不了車!他們白天修好,咱們晚上就給它掀掉!”面對重重困難,在黃火青等人謹慎決策、細致部署下,承德民眾并未因戰亂而慌亂逃竄,而是堅定、自發地執行黨的政策,共同對敵作戰,保衛家園。
隨著敵我形勢的逆轉,重新調整作戰策略以開展更有效的斗爭迫在眉睫。為此,冀察熱遼中央分局于1947年春在林西縣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會議形成了《冀察熱遼第一次黨代表會議決議》。決議明確提出:“我們的作戰方針宜采取一般以運動戰為主,配合以廣泛的游擊戰爭,大量殲敵,收復失地。”自此,以熱河為主戰場的冀察熱遼地區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彼時,黃火青主持中央分局日常工作,雖未奔赴前線,但在保衛勝利果實、鞏固敵后根據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為將分局工作開展好,黃火青多次帶隊前往各縣巡視調研,聽取工作匯報的同時,還注重指導工作與推廣經驗。楊一宇憶及隨同黃火青巡視熱遼區各縣時,曾說:“火青勉勵各縣領導要艱苦奮斗……防止政治土匪襲擊,對王云、高翔等同志背著背包從前方回來匯報,大加表揚,說他們保持了老干部本色,要繼續發揚下去。”此外,黃火青還格外關注敵后游擊區的斗爭情況。一次調研途中,他遇到烏蘭團長帶領分隊活動,在聽取了烏蘭英勇抗敵的匯報后,稱贊她為“熱河的女英雄”。分隊備受鼓舞,當即表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也要和國民黨軍斗爭到底。由于調研充分、措施得力,黃火青領導的分局工作順利推進,有效打擊了敵對勢力,成功保衛了勝利果實。
在敵后根據地逐漸穩固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擴大根據地,黃火青時常深入前線,了解敵情。面對土匪的不時襲擾,黃火青每到一地,總是首先深入群眾,摸清敵情,并在此基礎上周密研究、精心部署。他兩度參與楊家杖子戰斗指揮,挫敗了敵軍“鞏固北寧線”的企圖。此外,為及時傳遞前線信息,黃火青十分重視后方宣傳網的完善。冀熱遼日報社選派工作人員深入熱中、熱東、熱遼等地,協助當地地委創辦機關報。各地委機關報紛紛創立,以“鼓舞軍民斗志、揭露蔣占區黑暗統治、加強軍民團結”為宗旨,積極開展工作,諸如“熱河匪情”“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新聞報道被軍民熟知。各機關報及時傳遞冀熱遼地區的作戰實況,為支援前線戰爭和后方建設發揮了有力的動員作用。
黃火青領導開展的一系列前線與敵后工作,不僅有效削弱了敵軍在冀熱遼的作戰力量,還保衛了前期勝利果實,鞏固了大部分根據地,為后續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火青在領導軍民開展激烈軍事斗爭的同時,重點在熱河農村推動土地改革運動。作為新解放區,熱河曾長期處于日偽統治之下,情況復雜而特殊。1945年11月,冀熱遼中央分局與熱河省委聯合發布《關于熱河發動群眾的指示》,強調“清算運動是目前發動群眾的中心環節”。時任熱河省委書記的黃火青認識到,鞏固熱河必須以發動群眾為前提,因此他將群眾運動與土地改革緊密結合,領導民眾肅清殘余勢力,實現徹底翻身。在他的指導下,各地積極引導群眾清算地主罪行,在此基礎上開展土地改革,幫助廣大農民從地主、漢奸、惡霸手中獲得土地,真正實現了農民翻身做主人。
黃火青多次深入熱河農村開展調查研究,了解群眾運動和土地改革的效果,及時調整策略。1946年12月,他牽頭成立熱遼區土改工作團,前往熱遼各地了解土改進展。在新惠縣(熱遼地委機關所在地)停駐期間,黃火青在哈拉海吐村聽取了熱遼地委書記的工作匯報,了解了道格朗營子土改試點的情況與經驗,提出可供推廣的要點。他不僅通過聽取匯報了解情況,還分派工作團成員在貝子府等地“蹲點”,并親自前往熱遼各縣與縣委委員、基層干部及積極分子談話,深入了解當地階級構成,指導土改工作。在巡視北票縣時,他與邊沿區二區區長趙品立、四區武委會主任李潮等干部交流,肯定邊沿區“新干部成長快,群眾覺悟高”。1947年冬,他前往林東縣北井村,與貧雇農同吃同住,了解群眾對土改的看法。他白天在貧雇農訓練班講課,晚上召開貧雇農大會指導工作,推動當地土改有序開展。這些調查研究為他日后推廣試點經驗、糾正土改偏差奠定了基礎。

黃火青從實際工作中認識到“土地改革是當前革命階段的基本任務和中心環節”。在黃火青的領導下,廣大貧雇農放下“包袱”,積極參與反奸清算和土地分配。到1948年3月,土地改革已覆蓋全區65%的村屯,50%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動員了幾百萬農民參與運動,鞏固了根據地,為冀察熱遼的斗爭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有力推進了各項工作。
隨著冀熱遼地區的不斷鞏固,黃火青自1946年6月起先后擔任冀熱遼分局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冀察熱遼分局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等職務,主抓冀熱遼特別是熱河地區黨建工作。在此期間,他結合黨的中心任務,大力發展黨員,建立地方黨組織。
在群眾運動發展初期,土地改革尚未全面展開,針對“建黨工作大大落后于斗爭需要”的情況,黃火青等分局領導根據中央指示,于1946年7月明確提出“在群眾斗爭基礎上來建黨”的方針和“大量發展黨員”的任務。通過不懈努力,冀熱遼的黨建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1947年5月,在冀察熱遼第一次黨代表會議上,黃火青作了題為《冀察熱遼建黨工作》的報告。他認為,新成立的地方黨組織在戰爭和農村階級斗爭中經受了考驗,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指出了“黨員成分和質量特別重要”等問題,并詳細闡述了下一步黨建工作的重點和方式。這份報告成為冀察熱遼地區進一步開展黨建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工作中,黃火青敏銳地注意到冀察熱遼部分地區是蒙漢雜居或純蒙區域,僅熱河蒙民就有近 40萬人。他特別關注黨建工作在蒙民群體中的推進,指導相關地區設立蒙民工作委員會,加強對蒙民的考察、吸收與培養,注重發展積極參與斗爭、表現突出的蒙民基本群眾和青年知識分子入黨,并大膽提拔。這一舉措有效克服了黨建工作中的“關門主義”傾向,使蒙民積極分子和黨員認識到民族利益與階級利益的一致性,有力地促進了蒙漢團結,冀察熱遼地區黨建工作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

針對“大量發展黨員”的要求,黃火青強調,“決不是可以不顧應有的入黨手續,決不是遷就群眾思想的落后狀態,而不顧黨員起碼的標準,隨便拉來湊數”。為此,分局和各地委選派干部組成工作團,深入各村協助審查入黨資格、入黨手續,并做好輪訓教育工作。例如,寧城縣娘娘廟村在工作團的協助下,嚴格按照《黨章》規定發展黨員,結合當地實際,確立了召開支部會、與黨員談話、召開群眾大會、黨內外大會、黨內審查、舉行入黨儀式等一系列程序,不僅規范了發展黨員的流程,還增強了黨員的認同感和思想覺悟,增進了黨組織與群眾的聯系。同時,各區委、縣委制定了黨員流動訓練辦法,開展巡回教育。熱中地區依托省委下發的《新黨員課本》和地委宣傳部編寫的《支部教育參考材料》,定期開辦黨員訓練班,重點學習政治形勢、黨的性質、黨員標準和義務、黨的秘密工作、入黨流程、支部工作等內容。這些舉措兼顧了黨員發展的數量與質量,為黨的各項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
黃火青在冀察熱遼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不僅在鞏固冀察熱遼地區、推動解放區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還為支援東北乃至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秉持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堅定投身解放人民的偉大事業,成為黨的干部踐行初心使命的鮮活典范。
(作者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