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及9項標準修改單,涵蓋預包裝食品標簽、營養標簽、特殊膳食食品、食品添加劑等多個領域。
此次修訂回應了消費者長期關注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通過與國際標準接軌、強化風險管控、推動行業規范等舉措,為我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信任危機、慢性病高發與營養失衡問題、新興食品業態(如預制菜、網紅食品)的監管空白等挑戰依然存在。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分別達到11.1%和7.9%,而高鹽、高糖、高脂飲食是重要誘因。與此同時,“零添加”“無糖”等營銷話術引發的爭議屢見不鮮,消費者因誤讀標簽導致的健康風險與維權糾紛頻發。
此次新國標的修訂,既是落實反食品浪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的具體實踐,也是適應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歐盟等標準體系的必然要求。通過科學調整標簽規范、強化營養信息透明度,新國標旨在構建更公平的消費環境,引導公眾形成健康飲食習慣,同時推動食品產業向規范化、高端化轉型。
關于“零添加”,新國標明確規定,預包裝食品標簽中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語對配料進行特別強調。這一調整劍指行業亂象:例如某果汁飲料標注“不添加蔗糖”,實際卻含果糖或果葡糖漿,誤導消費者認為產品“無糖”。專家指出,“不添加”僅描述生產過程,與終產品成分無必然關聯,新規通過禁止此類模糊表述,倒逼企業以真實配料表取代營銷噱頭,幫助消費者科學選擇食品。
針對食物過敏這一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新國標要求預包裝食品必須標注八大類致敏原(含麩質谷物、甲殼類、乳制品等),并以加粗、下劃線等方式突出顯示。我國約有3%的成年人和6%—8%的兒童存在食物過敏,但此前僅部分企業自愿標注致敏信息,導致過敏風險長期存在。新規填補了這一空白,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為過敏人群筑起安全屏障。
新版《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將強制標示的營養素從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1+4”)擴展至包含飽和脂肪和糖的“1+6”模式。這一調整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旨在幫助消費者控制飽和脂肪(供能比低于10%)和添加糖(每日不超過25克)的攝入。例如,某高糖飲料若標注含糖量30克/100毫升,其營養素參考值將達60%,直觀提示過量風險。此外,新增的“兒童青少年應避免過量攝入鹽油糖”提示語,強化了對青少年健康飲食的引導。

新國標首次引入“數字標簽”概念,允許企業通過二維碼展示更詳盡的食品信息,支持頁面放大、語音播報等功能,解決老年人與視力障礙群體的閱讀難題。同時,保質期標注方式從“生產日期+保質期”改為直接標示“到期日”,并允許保質期超6個月的食品省略生產日期,減少消費者計算困擾。
新國標通過信息透明化賦予消費者更多知情權與選擇權。例如,強制標示致敏原幫助過敏人群規避風險,標注糖含量助力控糖人群科學選購,數字標簽則打破傳統標簽的物理限制,提供動態化、個性化的信息獲取方式。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指出,這些措施將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消費糾紛,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禁用“零添加”等營銷話術也迫使企業回歸產品本質競爭,推動行業從“概念炒作”轉向“品質提升”。例如,某品牌若主打“紅棗酸奶”,則須在標簽中明確標注紅棗添加量,避免虛假宣傳。此外,營養標簽的擴展要求促使企業優化配方,開發低糖、低脂產品,契合健康消費趨勢。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新國標與“健康中國2030”戰略深度契合。通過強化油鹽糖標示,引導公眾減少不健康飲食,降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率。同時,“消費保存期”的推薦性條款(即建議最后食用日期)有助于減少因誤判保質期導致的食品浪費,響應反食品浪費法要求。
新國標在致敏原標示、營養聲稱規則等方面與CAC、歐盟標準相同,為我國食品出口掃清技術壁壘。例如,飽和脂肪與糖的強制標示標準與歐盟一致,數字標簽的應用則彰顯了我國在食品信息化領域的創新引領。
盡管新國標意義重大,但其落地仍面臨挑戰。河南鄭州某食品企業負責人徐開元表示,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標簽的改造成本較高,需要通過政策扶持減輕負擔。
北京西城的汪女士坦言,消費者教育亟待加強,應避免因信息過載引發的認知混亂。“監管也要同步升級,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精準執法。”
未來,新國標有望逐步構建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公眾參與的“三位一體”治理體系,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朱蕾強調:“標準修訂的終極目標,是讓每一口食物都承載著安全與健康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