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運用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等方法,通過引入異化論,對湘桂走廊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異化表現進行論述,主要包括傳統體育文化窄化和同化兩個方面。在異化歸因的剖析中,深入研究了社會變遷、文化交流和族群認同等多個方面,從多角度理解了異化的深層根源。最后,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路徑,包括:本真發展與時代傳承需要的平衡、傳統創新與現代融合的平衡,以及社區參與推廣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旨在探討湘桂走廊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異化現象,并提出創新與融合的平衡策略,以促進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為保護和傳承瑤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湘桂走廊"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 異化現象"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G853/857"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8-0132-04
Research on the Alie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Yao Sports Culture in the Xiang-Gui Corridor
OUYANG Zhiping" LI Qin*" JIANG Haifei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Province, 42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lien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the Yao ethnic group in the Xiang-Gui Corrido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lienation theory,,mainly including two aspects: narrowing and assimil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analysis of alienation attribution,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social change, cultural exchange, and ethnic identity were deeply studied, and the deep roots of alienation were understoo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Finally,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was proposed, including a balance between authentic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for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a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al innovation and modern integration,and a balance betwee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the Yao ethnic group in Xiang-Gui Corridor,,and propose a balanced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o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modern society,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Yao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Keywords] Xiang-Gui Corridor; Yao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lienation phenomen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創造事物時,基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各種因素,主體會產生異化,即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內部互動關系受到影響,這種現象即為異化[1]。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應用于不同領域和范圍,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文化發展問題。湘桂走廊是中國南方的一個重要地理區域,蘊藏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在這片土地上,瑤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千年的瑤族傳統體育既是這個民族的文化遺產,也是社區凝聚力的象征。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現代化的沖擊,受全球化影響、技術發展以及社會結構變革等因素的作用,湘桂走廊的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其內容、形式、社會價值及實踐等方面,正經歷著持續的演變,逐漸顯現出現代與傳統體育之間在價值觀和表現形式上的差異。在當今社會,瑤族的傳統體育文化正逐漸與其原有的象征意義產生距離,并與昔日的內涵相偏離。這種“距離”和“偏離”,實際上是由于人們對自身所創造的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意義出現了異化。本文以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異化為切入點,探究傳統文化異化的原因,旨在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持,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當今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1"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異化表現
異化現象廣泛存在于文化融合的過程中[2]。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元素被廣泛傳播,導致了文化的異質性和混合性。在體育文化中,這種異化可能表現為傳統體育文化失去其獨特性,趨同于全球化的主流文化[3]。根據異化的相關理論,瑤族的傳統體育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背離少數民族固有傳統的傾向,舍棄生活儀式,片面追求競技發展方向,從而遺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屬性和精神價值,漸趨失去其文化主體地位,迷失其發展方向[4]。
1.1"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窄化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其從傳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轉變。隨著旅游產業的推動,湘桂走廊瑤族傳統文化展現出多樣化文化的迅速演變。諸如宗教信仰、傳統手工藝、節慶服裝、祭祀活動、婚禮儀式以及神話故事等民俗文化,逐漸與其原有的文化功能及傳統生活環境脫節,被賦予了新的解讀,從而使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象征意義轉變為消費標志。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文化產業的發展使瑤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文化價值轉變的危機。原本承載著集體認同和歷史文化的體育活動,可能會因市場化和娛樂化的影響而發生文化內涵的變化。這一變化有可能導致傳統文化逐漸被淡化,使體育活動更加融入全球化的文化主流。在應對文化變遷所帶來的心理需求時,人們逐漸通過文化符號的消費實踐,使得瑤族傳統文化的神圣性被逐步削弱[5]。與此同時,在傳統文化與現代風尚、鄉村生活與城市環境之間的碰撞中,許多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逐漸被人們忽視,許多傳統體育形式失去了傳承者或缺乏必要的文化環境。
1.2"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化
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然而,各族群特有的文化差異在這種過程中也逐漸被削弱。不可否認,外國體育文化使中國的體育文化在形式與內容上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然而,在中西體育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逐漸融合,導致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被削弱,難以維持其獨特的文化特征,這一現象令人惋惜。大眾文化的興起削弱了傳統文化的存在空間,導致封閉的傳統文化圈被打破。瑤族的地方文化在面對廣泛流行文化的沖擊時逐漸失去了表達的機會。瑤族傳統體育文化隨著競技化趨勢的加深,其核心內涵逐漸被淡化。瑤族傳統的體育表演逐漸失去了其固有的禁忌與規則,變成了一種被大眾文化重塑與模仿的現象,逐漸轉變為大眾化活動。傳統的體育概念逐漸現代化,成為一種普遍共享的文化形式。
2"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異化的歸因
2.1" 生存環境的喪失
從社會模式的角度來看,湘桂走廊的瑤族傳統體育根植于農耕文明背景,自其初始便展現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質。然而,伴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演變,經濟建設逐步邁向現代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導致了生產模式的轉變,從而使社會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動。從文化生存環境的角度來看,文化的生存環境是文化得以維持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基礎,體育活動的形成同樣是在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中逐步發展與總結出來的。現代社會的影響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也導致了這些體育形式的功能不斷演變,從最初滿足基本物質生活需要,逐漸轉為回應健身、競技、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等多維度需求。現代社會的發展使過去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思維模式持續變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層面同樣經歷著轉變、變異和再選擇[6]。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吸引了大量年輕勞動力,由于外出打工,瑤族人民在特定節日時也無法完全回鄉,年輕一代對傳統的民俗與體育活動逐漸產生了疏離感,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面臨“無人接班”的困境,瑤族傳統體育逐漸遭遇到異化的嚴峻挑戰。
2.2" 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
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是導致部分民族傳統體育發生變異的關鍵因素[7]。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全球化的潮流給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體系帶來了深刻影響與挑戰。在體育相關領域,強調競爭和冒險的理念,以及騎士精神,近來愈發強化的西方運動文化逐漸成為全球體育文化發展的核心力量,主導著體育文化的全球化進程。在西方體育文化環境的影響下,瑤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被弱化,促使人們依據西方的體育文化標準來對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進行改造。如瑤族傳統武術的核心價值被削弱,技術與哲學被重新定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此文化沖擊下,瑤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融入了競爭成分,并采納了西方的體育體系,導致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進入了被遺忘和棄用的境地。在不同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主流文化往往會形成某種強勢地位,而這種地位會對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造成重大沖擊和影響。
2.3" 民族文化的自覺缺失
民族文化自覺是在特定文化歷史圈中生活的人民對文化的感知,由此傳統體育文化才能由內而外延續。湘桂走廊的區域特點展現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存模式,體現了大規模居住與小型聚落相結合的特點。在各個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俗的基礎上,發展出多樣化且具有民族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因此,外界往往難以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這些傳統體育的起源與發展背景,導致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顯得片面而狹窄。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很多人僅僅識別其表象,而對于其深層的文化內涵卻難以理解,甚至對表象的認識也相當有限。在湘桂走廊瑤族傳統體育的延續過程中,受文化環境影響減弱以及外部文化的侵擾,導致瑤族群眾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減弱。與此同時,隨著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娛樂選項日益豐富,許多年輕人更傾向于將精力投入到其他娛樂活動當中,這使得瑤族傳統體育在他們眼中似乎變得不再重要,從而導致了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逐漸萎縮。
3" 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路徑
3.1" 推進保護與傳承工作
新時期的瑤族傳統體育發展亟須平衡時代需求和項目本真發展[8]。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瑤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從農村到城市的過渡。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和多樣性可能導致傳統的體育活動在城市環境中難以維持,而更多受到商業體育和現代娛樂的影響。傳統體育被賦予商業化屬性,原本是社區慶典和儀式的體育活動逐漸演變成商業賽事。贊助商、廣告商的涌入可能改變體育活動的面貌,使其更加趨向于市場化和娛樂化,從而削弱了其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同時,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給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了挑戰。高科技的運動設備和數字化的體育媒體改變了體育活動的呈現方式,可能使原本強調技藝和體驗的傳統體育文化失去吸引力。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新一代瑤族可能更多地接觸到現代化的文化和價值觀,因此,傳統文化本真發展與時代需要之間的平衡點構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2" 注重創新與融合
在湘桂走廊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中,創新與融合的策略是實現傳統與現代平衡的核心。首先,需要加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將其納入文化遺產,并在社區和學校教育中傳承下去。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確保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獨特性和深厚內涵在新一代中得以傳承。然而,單純的傳承不足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多元需求。因此,創新成為維系傳統的重要手段。在傳統體育活動中引入新元素,融合現代審美和娛樂元素,可以使傳統體育更具吸引力。這種創新不僅有助于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生根發芽,同時也為新一代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體驗。創新的同時,融合也是實現平衡的關鍵。通過與現代文化和體育形式進行對話和融合,瑤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在更廣泛的社會范圍內被理解和接受。無論是民族傳統體育之于人,還是人之于民族傳統體育,都必須獲得社會認同、民族認同和自我認同,從而創造出更富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形態[9]。
3.3" 引導社區參與傳承
在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中,社區參與與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首先,社區參與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基礎。通過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傳統體育活動得以在社區中蓬勃發展。社區活動的策劃,如慶典、比賽和體育俱樂部的建立,可以加強社區成員對傳統體育的認同感,形成共同體驗,促使其更深層次地融入社區生活。其次,社區參與也可以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通過組織培訓班、講座等教育活動,使年輕一代了解并參與傳統體育,培養他們對這一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感。這種社區內部的傳承機制有助于確保傳統體育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活動,更是社區認同和凝聚力的象征。最后,社區參與也需要與可持續發展計劃相結合,以確保傳統體育文化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制訂可持續發展計劃涉及建立長效機制,例如引入資金支持、建立相關組織、制定政策等。這些措施有助于使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工作不僅僅依賴于個別的熱情和活動,而且能夠在長期內穩步發展。
4" 結語
異化是社會生產進步、體育形式演變、社會結構變革及人與人之間依賴關系變化所呈現的結果。這種現象是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自然體現,特別是在農業與游牧文化所產生的民族體育領域,面對工業文明及經濟與文化全球化的壓力,它們是妥協和取舍中難以避免的結果。通過對異化歸因的剖析,本文從社會變遷、文化交流、族群認同3個角度審視了異化的深層原因,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了異化現象的根本動因。新時期瑤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需平衡本真發展與時代需求,平衡傳統文化創新與現代化融合,以及實施社區參與推廣的可持續性措施,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認同,提高文化自覺,讓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根脈相續、魅力重生,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陳煒,鐘學進,蔡銀瀟.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創新模式與保障機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5):29-37.
[2] 李林,張燕,秦磊.金秀瑤族傳統節慶體育的屬性及社會效益研究[J].武術研究,2021,6(1):113-115.
[3] 艾麗.文化自信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4):154-156,159.
[4] 周麗,段全偉,姚瓊,等.新時代民間體育賽事的現實困境與重塑路徑解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4):64-68.
[5] 孫亮亮,史明娜,胡帥.藏族傳統體育文化異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9(2):63-68.
[6] 孫文波,葉世俊.論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異化與回歸[J].體育文化導刊,2020(5):43-48.
[7] 黃凱琳,王春亮,黎曉春,等.旅游背景下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異化與重構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5):4-6.
[8] 姜朋,陳坤,劉暉.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再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21,43(4):93-96.
[9] 唐強.基于文化地理學的武陵山片區民族傳統體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