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扶溝縣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種養循環、化肥減量增效等項目,帶動提升全縣耕地質量,但是整體提升速度緩慢。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提升耕地質量。
一、當前耕地質量提升存在的問題
(一)耕地普遍存在超負荷利用
根據第三次國土資源普查,扶溝縣耕地面積為8.72萬hm2,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6.33萬hm2。其中,小麥播種面積6.67萬hm2、玉米播種面積4萬hm2、大豆播種面積1.33萬hm2、瓜菜播種面積3萬hm2、花生播種面積1.2萬hm2、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0.13萬hm2,耕地復種指數為215%。耕作制度一般為小麥—玉米、小麥—花生等一年兩熟,部分地塊達到一年三熟或一年四熟,如小麥—西瓜+玉米(花生、辣椒),縣域內耕地普遍存在長期超負荷利用,土壤養分消耗量大、結構劣化、質量下降的問題,尤其是保護地蔬菜生產,多年瓜菜連作,出現土壤養分失衡、微生物群劣變等連作障礙性問題。
(二)推進化肥減量難度增加
政府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種養循環、水肥一體化、化肥減量增效等技術,實現了減少化肥用量且農作物不減產量。農民的期望是增產、增收、增效,擔心減肥導致減產減收,思想上難以接受。扶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連續4年對農戶施肥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扶溝縣化肥施用量5.214萬t(折純),2021年化肥施用量5.030萬t(折純),化肥施用量仍處于高位,連年大量施用化肥,勢必會對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造成影響,扭轉農民“施肥越多、產量越高”的傳統施肥觀念還需做大量工作。
(三)持續增加有機肥、生物肥用量困難
根據試驗,若想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0.1個百分點,施用40%有機質的商品有機肥9600 kg·hm-2左右,40%的商品有機肥零售價在800元·t-1左右,采購成本高,肥效慢,施肥用工量大,增加生產成本,廣大農民雖然知道增施有機肥的好處,但實際生產中的應用積極性不高。
(四)提高耕地質量的投入資金不足
當前,由于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減少,農民對農業收入的依賴性降低,再加上農村勞動力和農資價格上漲,提升耕地質量的成本加大,農民對改良土壤投入的積極性不高。近年,扶溝縣雖然加大了高標農田建設力度,投入資金近10億元,但是主要用于農田的機井、電網、路渠、橋涵等基礎設施建設,對耕地質量提升的投入相對較少。
二、提升耕地質量的對策
(一)動員群眾增施有機肥,提升耕地質量
扶溝縣廣泛動員群眾開發當地有機肥資源,利用養殖糞物充分發酵腐熟,制作有機肥料。2017—2019年,有關部門實施了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有機肥施用面積866.67 hm2,帶動全縣增施有機肥用量14萬t(不含秸稈還田量);2021—2023年,有關部門實施了綠色種養循環項目,每年實施6 666.67 hm2,帶動全縣增施有機肥24萬t,畜禽糞污資源利用率在90%以上。根據扶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對全縣136個固定點位的土壤抽樣檢測,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提高,2017年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580%,2021年提高到1.804%,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體不斷增加,土壤活性不斷增強,土壤結構明顯改善。
(二)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化肥減量增效
2018—2023年,扶溝縣累計采集土壤樣品1466個,檢測數據8796項次。根據不同土壤肥力,每年發布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施肥配方15個,發放施肥建議卡
50 000多份;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化肥減量技術推廣,每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2.67多萬hm2,技術推廣覆蓋率達91%,年均推廣配方肥6萬多t,年化肥用量減少0.4萬t左右,節省化肥投資1200多萬元,通過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推廣力度,化肥用量持續保持零增長。
(三)推廣秸稈還田+深耕、深松,加厚土壤耕作層
扶溝縣大力推廣小麥、玉米等作物秸稈粉碎腐熟還田,小麥秸稈還田率在95%以上,玉米秸稈還田率在85%以上。通過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每年深松耕地面積2萬hm2,利用大型耕作機械設備,進行深耕深翻,4年基本實現耕地深松耕,土壤耕層由原來的15.2 cm提高到18.3 cm,既降低了害蟲和病原菌的存活基數,又增加了土壤耕作層厚度,有利于農作物根系的生長。
(四)推廣間作套種和休耕輪作技術,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
推廣糧食作物與油料作物、瓜菜的間作、套種、輪作,有條件的地塊實行休耕措施,避免土壤養分失衡。例如,扶溝縣日光溫室多采取冬春一大茬栽培模式,9月中下旬至翌年6月上中旬為栽培期,6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休耕期。
作者簡介:高會俠(1980—),女,河南扶溝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