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與文旅融合政策背景下,公共文化設施作為文化振興與產業發展的載體,其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該文聚焦陜南地區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存在的結構性困境:設施供給缺位與失衡、資源轉化效能不足、運營管理機制僵化等問題,剖析其深層成因,包括區域產業結構單一、政府主導模式局限及文化生產力轉化路徑缺失。研究創新性提出“文化-設施-產業-人”四維協同作用機制,構建文旅融合理論框架。通過系統分析陜南特色文化資源與旅游要素,提出空間提質、文化提煉、產業提升、管理提振的四重優化路徑。研究成果為破解欠發達地區鄉村公共文化設施低效困境提供理論依據,旨在縮小城鄉差距,激活區域經濟,對鄉村振興戰略下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創新具有實踐啟示。
關鍵詞 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機制;公共文化設施;路徑探新
中圖分類號:TU984" DOI:10.16152/j.cnki.xdxbzr.2025-02-020
The integration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with tourism in Southern Shaan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U Kanhua1,2,3, CHENG Zhe1, ZHANG Ruijie1,2, LI Zhaoyi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2.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ase for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Green Urban and Rural Space, Xi’an 710061, China;
3.Shaan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Spatial Planning, Xi’an" 71008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policies,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serve as carriers for both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their construction standards directly affect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dilemmas facing rural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Southern Shaanxi: inadequate and imbalanced facility supply, insufficient resourc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rigi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It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causes, including the region’s singu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led models, and the absence of pathways for transforming cultural productivity.The research innovatively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culture-facilities-industry-people\" 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ern Shaanxi’s distinctiv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elements, the study presents a four-fold optimization approach: spatial quality enhancement, cultural refine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management revitalization.The research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solving the inefficiency predicament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aiming to narrow urban-rural disparities and activate regional economies. This work offers practical insights for innovative models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mechanism;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path exploration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框架與實施路徑,明確提出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協同推進的實踐要求。其中,文化振興作為凝聚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要素,為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公共文化設施作為人民群眾日常文化生活與公共資源聯系的關鍵因素[1],在深入推進文化振興與宣揚社會主流文化、傳播前沿科技,豐富群眾日常生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部分發展相對滯后地區,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往往面臨建設資金有限、建設不成體系以及設施缺乏維護等現實問題。2019年國家文化和旅游廳明確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融合發展思路,為促進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新指南(見圖1)。
一方面,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對推動鄉村文化復興至關重要,受到學界高度關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設施作為地域特色的重要載體,對地區旅游業有促進作用,其文化經濟價值逐漸獲得認可[2-4]。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不僅能將其轉化為旅游資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提升生活質量,還能增進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和體驗,提升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實現文化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5-7]。近年來,國內學者通過空間句法、大數據、地理信息分析等多種技術方法研究了文化設施空間布局[8-11],同時有學者指出公共文化設施服務供給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12]。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圖書館、 博物館、 美術館等場館設施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和服務創新的探索上[13-16],基層文化中心也有涉及[17]。然而當前公共文化設施多存在利用率低下,甚至被挪作他用的現象,在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仍突出體現政府單一主導的特色[1]。基于以上情況,有關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18-21]、社會化運營的創新模式也在進一步探索[22-23]。綜上所述,目前關于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的研究尚不充分,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布局、文旅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務的互動關系、特定類型服務場館參與文旅融合的模式和路徑等方面的討論,且研究區域多為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和地區,缺乏對西部地區鄉村振興和文化設施建設的作用機制、內在邏輯及優化路徑的深入分析。
陜南作為陜西省文化資源富集區域,受地域阻隔、交通閉塞、經濟基礎薄弱與社會發展滯后等多種因素影響[24],加之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產能低下,致使陜南優質文化資源實現價值轉化的基礎及動力不足,難以形成生產力并被大眾認同,公共文化設施處于低水平發展的現實困境也依然存在。因此亟需以釋放著市場潛能的國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區域文旅資源稟賦作為推動陜南發展的核心動力,成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引擎。發展文化旅游業是國家戰略,也是陜南發展困境的突破口[25],因此,有必要專門討論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優化陜南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建設水準,并指明未來發展方向。
1 陜南地區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困境及成因
1.1 陜南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現狀
1.1.1 陜南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現狀
近年來, 陜南三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逐步推進“兩館一站”、 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同時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惠民下鄉演出活動, 豐富鄉村公共文化生活。 當前陜南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 但設施配置不均衡問題較為凸顯。 陜南三市除去村級、 社區級文化中心, 公共文化設施多集中在市轄區范圍。 在縣級層面,除商洛洛南縣、 安康旬陽市等區縣外, 其他縣級單位設施數量較為不足, 鎮村地區的公共文化設施相比之下更是數量寥寥(見表1、 圖2)。
在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方面同樣存在明顯短板,除漢中、安康的市轄區設施類別相對較為齊全外,其余縣級設施多僅滿足文化館、圖書館等基本文化服務。除此之外,在文化設施使用及活動開展方面城鄉差距顯著,以漢中市為例,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的村主要集中在市轄區,但占比有限,約為66%,未完全覆蓋所有鄉村,其余區縣開展活動的鄉村占比普遍較低,集中在15%~30%左右(見表2)。
1.1.2 陜南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陜南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獨特的地貌,自然生態資源品質極高,且在地區旅游資源中占有較大比重(見圖3)。與關中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陜北的紅色革命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了獨特的自然資源,陜南還擁有融合兩河文明的深厚人文景觀,形成荊楚、秦隴、巴蜀三種文化交織共存的文化奇觀[24]。
雖然陜南近年大力發展旅游業,并得到多方的重視和支持。但因發展較晚且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當前旅游業發展仍有很多不足。
1) 旅游產業落后、產業鏈不完整。漢中、商洛、安康三市的旅游業產業化程度與中東部同區位條件城市相比較為落后,未形成資源有效轉化的完整產業鏈,還無法有效整合區域優勢。
2) 旅游商品與體驗品類單一,旅游商品的開發檔次總體偏低,特色的地方飲食文化和新興產業文化知名度不夠。體驗品類以觀光旅游為主,結構單一,缺乏文化旅游內涵和拓展性的體驗模式[25]。
3) 旅游設施基礎薄弱。陜南仍有較多數量的景區由于其配套設施滯后且服務質量低下,而長期維持在小規模、低水平的運營狀態。
4) 缺乏統一、規范、品牌化的整體宣傳形象。盡管陜南旅游資源內容與類型豐富,但由于對其系統性開發起步較晚,導致目前發展規模小,真正在全國或區域打響的品牌不多。
1.2 陜南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文旅融合困境及成因
1.2.1 設施建設城鄉分布不均,不合村情民情
我國鄉村地區資源配置情況相較城市長期處于弱勢地位[26],加之陜南地區鄉村人口分布特征,秦巴山區地形與經濟條件限制,致使公共文化設施的提升建設嚴重受阻。政府設置了相對統一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以期提高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但卻忽略了不同村鎮在發展條件上的客觀差異,導致設施容易不合需求、不接地氣、走形式,影響著公眾對文化服務的滿意程度。
1.2.2 忽視公共文化設施對于游客的功能適用性
當前“重數量,輕質量;重供給,輕需求”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導向,造成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鄉土根基、不同鄉鎮的個性化需求的割裂;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體驗不同風土人情的核心訴求難以滿足,本地居民對精準文化服務的訴求無法實現。由于陜南鄉村經濟的局限,導致對旅游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更低,形成公共文化設施低效閑置與旅游服務設施供給不足并存的局面。
1.2.3 地區特色缺失,地域文化有待挖掘
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過程中,缺少對地域文化的活化,也未對歷史文化的內涵、內核、脈絡進行梳理、提煉與融入,致使既有公共文化設施的空間敘事性與文化標志性不足。雖然陜南地區旅游資源稟賦優越且數量眾多,但多為參觀游覽類景點,缺乏沉浸式文化交互場景開發,難以為居民和游客帶來高品質的文化體驗。亟待加強文化要素的挖掘,以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對公眾的吸引力。
1.2.4 配套服務支撐不足,產業結構仍需提升
部分地區已開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產業融合的探索,但開展程度與深入層次仍為初始階段。已開發的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品牌產品,也多停留在對地區特色物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級加工與包裝。未將地區文旅資源與現有產業基礎深度融合,導致文旅產業在區域競合中處于弱勢地位,該問題已成為陜南地區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的主要阻力之一。
1.2.5 設施重建輕管,管理責任體系亟需完善
一方面,隨著陜南地區部分鄉村的人口流失,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與管理缺乏社區內生動力支撐。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缺少對鄉村文化設施運行情況的走訪摸排,致使建成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低下,浪費公共財政與緊缺的空間資源。長效管護機制的缺失也導致鄉村文化設施的正常運作和管理維護受阻,公共文化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空置與損毀[27]。
2 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機制研究
2.1 文化和旅游融合引導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助力新時代背景下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提升的新動能。二者的融合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鏈接點[28],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價值目標上存在多重協同關系(見圖4)。
在文化上,鄉村旅游的介入可推動鄉村文化脈絡的系統性梳理與活化,逐步提升村民自身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以脈絡清晰、鮮明正向的鄉風村風支撐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在生產上,以旅游業為主要媒介,實現鄉村資源向旅游業態的轉換,催生新業態的形成,推動區域產業鏈重構與經濟能級躍升[29]。助力鄉村各方主體的利益平衡,以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在生態上,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陜南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基礎,另一方面旅游與文化產業產生的收益又可提升村民美化聚落與治理自然環境的積極性,以“保護-收益-再保護”的良性循環促進生態振興[30];在人才上,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介入刺激了鄉村產業的優化重組,催生了新的就業崗位,同時更優質的服務、產品需求,也對人才規模、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進而刺激相關人才的引進及培訓政策的實施,助力人才振興;在組織上,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對領導團隊及現有組織結構與運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促使鄉村對現有人員結構和業務流程進行優化調整,從而實現鄉村高效運轉,助力組織振興。
2.2 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與旅游互嵌融合、協同發展是實現新時代文化振興、提升群眾文化生活質量的客觀需要。公共文化設施作為旅游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可促進文旅融合的進一步發展,根據“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工作思路,促進二者優勢互補、協同開發,實現互利雙贏。
2.2.1 重合互通
公共文化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是承載鄉村文化和旅游活動功能的主要載體[31],二者在文旅融合導向下的多個維度,存在一定的一致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存在空間的重合性。旅游服務設施旨在為游客提供旅游文化服務、活動體驗等相關空間場所,而公共文化設施包含的文化藝術空間、公共文化空間等空間正是游客來此游玩的主要目的,二者在部分類別的空間性質上及內部要素上具有一致性[32]。
2)存在功能的對等性。公共文化設施作為由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它承擔著社會文化服務、指導基層、協助管理文化市場的職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旅游服務設施則承擔指導咨詢、豐富娛樂消費、保障旅游業健康發展的職能,在滿足旅游者基本需求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二者除服務對象不同,在承擔職能及發揮作用上基本一致。
3)存在價值的同一性。公共文化設施旨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完成對當地民眾在精神建設等方面的提升。旅游服務設施同樣是通過游覽、體驗等方式承接當地文化、地方精神對自我觀念、認知系統的重新塑造。
4)存在對象的耦合性。公共文化設施主要為滿足與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而設置,在特定環境中旅游公共設施服務對象與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對象存在同一性[32]。在該環境下的旅游服務設施對象,也應盡可能地享受到與本地居民相同的文化服務內容。
2.2.2 引導互促
作為我國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核心組成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動下,公共文化設施不僅承擔著文化傳承與普及的職能,還通過與旅游產業的深度結合,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創新空間[33]。
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不僅以文旅融合極強的文化屬性為依托,從資源、價值、治理等方面改變當前鄉村粗放式的文化服務供給[33]。還能以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為基礎,將文旅融合納入公共文化設施服務供給之中[31],擴大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空間覆蓋范圍和均勻程度。通過二者的互滲融合、互利互促,在助力文化振興、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美好生活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見圖5)。
3 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理論框架構建
3.1 公眾需求為根本,滿足主客文化需求
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借助文旅融合的發展契機,將公共文化設施作為連接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紐帶,切實提升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與文化服務供給水平(見圖6)。并對已建設施空間進行文化賦能與品質提升,以及服務升級和相應功能的嵌入[34],滿足主客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需求,塑造出文化特色鮮明與人文關懷兼備的新時代公共文化設施(見圖7)。
這不僅為公眾進行文化活動與文化體驗提供了更具特色與人性化的物質空間。同時,還可將地方血液注入公共文化設施的日常使用與維護,保持設施的活力度、提高群眾的活躍度。另一方面,本地化、特色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更易以空間和活動為媒介引導游客融入地區生活,形成滿足主客文化需求的文旅融合新形式。
3.2 地域文化為驅動,促進文化升值轉換
堅持以地域文化為驅動,提升地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意識,注重對地區歷史建筑、文化民俗、傳統手藝的維護與發展,留住鄉土文化根脈,傳承鄉村文化記憶[35]。當地的文化要素通過設施、產品的具象化,與品牌、產業的衍生化,達成文化要素向商品、活動、場所等消費價值的升值轉換,最終通過體驗與消費再度提升居民及游客的文化認同從而實現文化價值向旅游價值的轉化(見圖7)[29]。
地域文化是地區風俗與生活習慣的集成,是地區文化價值的高度凝練。對游客來說,旅游的本質就是消費與體驗當地文化,對當地人來說,當地文化是牽動回憶的絲絲“鄉愁”。根植于地方和經歷的社會記憶,經由個人情感和社會環境的共同作用轉換為維系地方與人的重要紐帶[36]。憑借某一特定地域文化場景、產品的設計、活動企劃,地域文化所承載的記憶與經歷得以再次觸發、傳遞,完成個人對該記憶的理解與共鳴,使居民和游客能深層次的感受和體驗地域文化所承載、傳達的文化信息。
3.3 旅游產業為核心,延伸重組產業鏈條
立足地方特色,探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價值鏈的契合點和融合點,拓展文化旅游新形式,對旅游產業進行滲透、延伸、重組,推動產業系統性升級與文旅融合發展[37],以豐富業態激活消費動能,促進當地產業價值鏈的融通,實現地區產業多元一體化融合(見圖7)。
一方面,引導文化在地區產業間的縱向深化,以本地文化為引,在保護和傳承地方特色的同時,注重將地方特色市場化、產品化,推動當地特色工藝、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完成內部技術改進與流程優化,向前向后延伸拓展生產部門[38],提升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實現地區旅游資源價值的提升和從業者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強化同一文化關聯產業間的橫向銜接,圍繞旅游“食、住、行、游、購、娛”等核心要素,明確多個產業內部企業的分工與職能,強化產業內部的協同融合,提高地區間生產聯系與合作,通過提供一站式、多維度的旅游產品與服務、推動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
3.4 文化設施為載體,疊加復合設施功能
創新公共文化設施空間功能,在滿足當地群眾人際交往、休閑娛樂等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兼顧游客體驗當地文化的需求,以功能健全與空間復合為主要手段,因地因情因需,轉變現有設施單一的功能性質與服務對象,滿足公眾多元文化需求。
首先,深入了解當地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運行情況,排查亟需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篩選出適宜改造的公共空間或閑置空間。其次,圍繞核心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場館品質,將功能性質單一的公共文化設施或可利用空間改造為公共服務、產品經營、文化消費等功能復合,知識培訓、文化傳播、文化演藝等活動疊加的新型文化設施。最后,規劃推出集教育、體驗、參觀、文創等功能性質為一體的文旅活動,提升文化服務的豐富度與覆蓋度(見圖7)。
4 陜南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優化路徑
4.1 空間提質——促進設施質量提升與城鄉均衡發展
陜南地區文化設施的配置應在已有服務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特點,在設施標準上因地制宜,在內容供給上精準對路,選擇合理的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和布局方式,以公眾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新需求為依據,擴大公共文化設施的規模與數量,同時對已有設施進行改造,使其更加舒適、富有創意[34]。同時,通過“中心城區設施提質、鄉鎮設施增量、中心村設施賦能、自然村設施符合”的多層級提升策略(見表3),健全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鄉村流動,煥活鄉村振興生命力,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見圖8)。
4.2 文化提煉——弘揚傳承地域文化并促進文化增值
陜南應深入挖掘多類型文化內涵,解碼地域文化基因,利用鄉土性與地方性文化特色為旅游賦能。市縣應充分借助現有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34],鄉鎮應借助鄉村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禮堂等文化場地,以及廢棄村民住宅、閑置公共建筑等場所作為文旅發展的橋梁,通過空間敘事設計、景觀基因植入、文化事件策劃等方式呈現。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化涵養的同時,打造“場景的文化化、文化的場景化”的文旅新模式,實現文化和旅游與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見圖9)。
4.3 產業提升——地域文化為支點帶動陜南產業升級
陜南豐富的生態與地域文化資源是陜南顯著的個性特征,也是文旅產業發展的優勢條件。首先應充分了解與收集陜南城鄉文化資源分布地點、文化特色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的優勢與特點,進行有效整合。之后,根據各區域的文化資源、市場需求、經濟基礎等實際情況,錯位競爭,突出載體,依托當地現有產業基礎,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完善地區產業鏈、發展地區產業品牌、建立產業發展組織模式。最后,科學謀劃該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生產力布局(見圖10)。
4.4 管理提振——強化人才隊伍,加強制度建設
陜南地區可立足產業發展,在“地區-市縣-鄉鎮”不同尺度下統籌職業技術教育資源,開設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所需技術培訓專業,提升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市場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市場意識、管理理念等專業素養。為文旅及其相關產業培養合格的文化服務人員、產業技術工人和產品營銷人才,壯大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人才隊伍(見圖11)。
同時,應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把加快公共文化設施發展作為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圍繞“活動搞起來、場地用起來、群眾樂起來、人才動起來”,推動“建、管、用”有機統一。加大建設項目推進和檢查力度,確保公共文化設施發展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5 結語
本文以陜南為研究區域,論述了陜南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如設施嚴重缺失、供給不均衡、服務水平與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低下等,并逐一剖析了問題成因。其次,揭示了以文旅融合為導向的“文化-設施-產業-人”作用機制,探討了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同時,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對旅游要素進行系統分析,構建了以地域文化為驅動、公共文化設施為載體、旅游產業為核心、大眾需求為主體的公共文化設施文旅融合理論框架。最后從空間提質、文化提煉、產業提升、管理提振四個層面提出陜南公共文化設施優化路徑,為鄉村振興背景下陜南公共文化設施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提供方法支撐。
參考文獻
[1] 李國新. 我國公共文化保障立法的內容、特點與突破[J].圖書館建設, 2016(12): 25-27,36.
LI G X.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curity legislation in China[J].Library Development, 2016(12): 25-27,36.
[2] 解佳. 文旅融合促進城鄉共生:媒介基礎設施的視角 [J].旅游學刊, 2024, 39(6): 11-13.
[3] RICHARDS G.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2): 261-283.
[4] SILBERBERG T. 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 [J].Tourism Management, 1995, 16(5): 361-365.
[5] 吳欣, 黃明華, 史曉楠. 安康市轄縣縣城文化設施適宜性標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42(2): 328-333.
WU X, HUANG M H, SHI X N. The suitability standards of cultural facilities in counties governed by Ankang City[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 42(2): 328-333.
[6] 張新成, 高楠, 王琳艷, 等. 鄉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協同水平測度及路徑識別研究[J].旅游科學, 2024, 38(7): 56-78.
ZHANG X C, GAO N, WANG L Y, et al. Measurement of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public service and path identification[J]. Tourism Science, 2024, 38(7): 56-78.
[7] GETZNER M. Urban and rural preferences for cultural policies and infrastructures [J]. Cultural Trends, 2020, 29(5): 378-399.
[8] 謝秋逸, 常直楊. 江蘇省公共文化設施空間結構及驅動因素——從數量統計到效能評價[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46(4): 50-59.
XIE Q Y, CHANG Z Y. Spatial structure and driving factors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quantity statistics to efficiency evaluation[J].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6(4): 50-59.
[9] 于亞娟. 基于POI數據的內蒙古公共文化設施空間結構與影響因素[J].干旱區地理, 2025, 48(3): 528-538.
YU Y J. Spati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lnner Mongolia based on POl data[J].Arid Land Geography, 2025, 48(3): 528-538.
[10]張祥智, 劉馨. 毗鄰隔離社區文化設施可達性評價與布局優化——以天津市望海樓社區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 2023(6): 68-74.
ZHANG X Z, LIU X.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and layout optimization of cultural facilities in adjacent segregated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Wanghailou community in Tianjin city[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23(6): 68-74.
[11]單卓然, 張馨月, 袁滿, 等. 武漢市文化設施時空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2, 37(5): 115-122.
SHAN Z R, ZHANG X Y, YUAN M, et al. Research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facilities in Wuhan City[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2022, 37(5): 115-122.
[12]曹銀山.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 圖書館, 2024(12): 87-92.
CAO Y S.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J]. Library, 2024(12): 87-92.
[13]劉藝, 沈玖玖. 文旅融合視角下景區圖書館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 2024(9): 35-48,96.
LIU Y, SHEN J J.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willingness to use scenic area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J].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 2024(9): 35-48,96.
[14]張瑾瑜, 向勇. 人文經濟視野下博物館文旅價值評估:現狀、指標構建與實施路徑[J]. 河南社會科學, 2024, 32(12): 112-120.
ZHANG J Y, XIANG Y. Cultural and tourism value assessment for museu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Current status,indicator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J].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24, 32(12): 112-120.
[15]趙麗帆. 文旅融合下博物館旅游綜合貢獻度評價體系與實證——以廣東省博物館為例 [J]. 中國博物館, 2024(4): 11-18.
[16]周紅雁. 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路徑探析[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20(6): 23-27,41.
ZHOU H Y. Path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public libraries[J]. Library Work and Study, 2020(6): 23-27,41.
[17]宋婷婷, 胡慧, 姚征峰. 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計與研究[J]. 中外建筑, 2021(12): 122-126.
SONG T T, HU H, YAO Z F.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rural comprehensive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tourism and finance[J]. 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2021(12): 122-126.
[18]高明明, 王竹, 裘知, 等. 動態發展視角下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研究綜述與展望[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3, 38(2): 129-135.
GAO M M, WANG Z, QIU Z, et al.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2023, 38(2): 129-135.
[19]官衛華. 基于句法分析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方法——以南京為例[J]. 城市規劃, 2015, 39(12): 80-90.
GUAN W H. Configuration method of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based on space syntax: A case study of Nanjing[J].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 39(12): 80-90.
[20]賀廣瑜, 吳敏, 童心, 等. 農村服務半徑型公共設施配置標準研究——以開化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 持續發展 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 杭州: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2017: 10.
[21]申明銳, 尹介琪, 喬藝波. 基于時空大數據的縣域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評估與調控方法[J]. 城市發展研究, 2024, 31(7): 86-96,109.
SHEN M R, YIN J Q, QIAO Y B. Method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unty-leve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big data[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4, 31(7): 86-96,109.
[22]苗美娟, 李斯, 李龍淵.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的探索與實踐——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例[J]. 圖書館論壇, 2022, 42(9): 73-82.
MIAO M J, LI S, LI L 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zed operation of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Taking Dong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J]. Library Tribune, 2022, 42(9): 73-82.
[23]鄒勝男, 陳世香. 體制內委托經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治理機制創新[J]. 圖書館論壇, 2019, 39(9): 48-54,63.
ZOU S N, CHEN S X. Within-system entrusted management: An innovation of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facilities[J]. Library Tribune, 2019, 39(9): 48-54,63.
[24]龔桂莉. 秦巴山區生態旅游扶貧開發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 2019.
[25]張凡, 胡永紅, 段德罡. 秦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 中國工程科學, 2016, 18(5): 46-51.
ZHANG F, HU Y H, DUAN D G.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Qinba mountain area[J]. Strategic Study of CAE, 2016, 18(5): 46-51.
[26]楊繼芳. 鄉村振興戰略下開遠市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 2019.
[27]董帥兵, 邱星. 供給側視角下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振興——基于全國31省267個村莊的調查分析[J]. 圖書館學研究, 2021(2): 30-36.
DONG S B, QIU X. The effect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267 villages in 31 provinces[J].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 2021(2): 30-36.
[28]何璇. 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銜接問題研究[J]. 中國行政管理, 2021(5): 155-157.
[29]傅才武, 程玉梅. 文旅融合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與政策路徑:一個宏觀框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60(6): 69-77.
FU C W, CHENG Y M. Dynamic mechanism and policy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 macro framework[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60(6): 69-77.
[30]陳建. 契合中的差距:鄉村振興中的文旅融合政策論析[J]. 長白學刊, 2021(3): 72-79.
CHEN J. Analysis of policy in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J]. Changbai Journal, 2021(3): 72-79.
[31]潘穎, 孫紅蕾, 鄭建明.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鄉村公共文化發展路徑[J]. 圖書館論壇, 2021, 41(3): 68-77.
PAN Y, SUN H L, ZHENG J M.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J]. Library Tribune, 2021, 41(3): 68-77.
[32]陳慰, 巫志南.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問題、戰略及機制研究[J]. 文化藝術研究, 2020, 13(2): 1-12.
CHEN W, WU Z N. The problems, strategy, and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and tourist public services[J]. Studies of Culture and Art, 2020, 13(2): 1-12.
[33]吳若宇. 文旅融合政策背景下天津市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創新研究[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 2022.
[34]李陽. 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與展望[J]. 圖書館論壇, 2021, 41(10): 8-13.
LI Y.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prospect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ublic services[J]. Library Tribune, 2021, 41(10): 8-13.
[35]侯馨遠. 鄉村旅游提質升級,路在何方?[N].農民日報, 2021-12-22 (003).
[36]周瑋, 朱云峰. 近20年城市記憶研究綜述[J]. 城市問題, 2015(3): 2-10,104.
ZHOU W, ZHU Y F. Review on the studies on city memory in the past 20 years[J]. Urban Problems, 2015(3): 2-10,104.
[37]李瓊. 產業融合視角下紹興黃酒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 2015.
[38]孟鐵鑫. 基于價值鏈的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動力機制與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 2019, 47(6): 320-324.
MENG T X.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to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value chain[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 47(6): 320-324.
(編 輯 亢小玉)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278047);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省政府研究室2024年度重點課題(2024HZ1186);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2024年全省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研究項目(2024HZ1236)。
第一作者:余侃華,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綠色宜居村鎮規劃設計、國土空間規劃與設計研究,yukanhua1983@chd.edu.cn。
通信作者:程哲,女,從事國土空間規劃與設計、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研究,1490845199CZ@chd.edu.cn;張睿婕,女,講師,碩士生導師,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更新、數字鄉村建設研究,9063016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