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連接社會教育與文化的橋梁,閱讀是個人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并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重要方式。在全民閱讀倡議發出并實踐數十年的當下,閱讀如何突破時空局限,彌合社會圈層閱讀鴻溝,是學界和業界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诖?,文章從閱讀主體、內容、形式等六個維度切入,分析全民閱讀推廣工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路徑,希冀對新時代全民閱讀工作有所助益。
【關鍵詞】新時代 全民閱讀 閱讀教育 閱讀的全面性 推廣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4-005-04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4.001
全民閱讀是提升國民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個人的成長、教育的強大、文化的繁榮、國家的強盛以及民族的復興都離不開閱讀。倡導全民閱讀,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提出“書為人人(Books for All)”的倡議。1995年,4月23日被確定為“世界讀書日”。1997年“全民閱讀(Reading for All)”項目正式發起,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1]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知識工程”開始倡導全民閱讀,到2006年中宣部等11個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給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發出賀信,“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歷經數十年發展,全民閱讀已成社會共識。
那么,全民閱讀推廣工作應如何有效推進?我認為,關鍵之一是加深對于全民閱讀內涵的全面認識。全民閱讀,顧名思義是面向全體人民的閱讀。但是,對于全民閱讀的“全”,有著不同的解釋。我認為這個“全”,不僅是對參與主體的廣泛要求,更是對閱讀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維度的全面覆蓋。具體而言,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閱讀主體的全面性
全民閱讀,關鍵在于一個“全”字。全民閱讀的“全”,首先體現在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全面性上,這也是全民閱讀的本質特征。閱讀主體的全面性,意味著全民閱讀活動不能僅限于特定的群體或階層,而應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包括有著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教育背景的人群。
其一,年齡層全覆蓋。從全民閱讀群體看,基礎在于兒童和青少年。對于0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需要通過親子閱讀、校園閱讀活動等形式,激發其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從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人的閱讀是有敏感期的。兒童時期是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所以,閱讀培養要抓早、早抓,從兒童抓起。如果錯過兒童期,青少年時期的培養難度會加大。所以,中小學階段的閱讀非常重要。書香校園則成為書香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石。對于成年人,我們鼓勵職場人士利用業余時間閱讀,鼓勵企事業單位組織各種閱讀研討活動。按照閱讀的一般規律,成年人要么出于工作需要,通過單位組織的閱讀完善知識體系;要么出于育兒需要,通過親子閱讀增進閱讀素養;要么出于休閑需要,通過各類閱讀公益機構組織的閱讀活動豐富其精神世界。應根據成年人不同的閱讀需求,提供個性化讀物。對于老年人,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的閱讀內容,還要鼓勵老年人成為閱讀的分享者和推廣者,分享優秀的圖書,向身邊人推廣閱讀。
其二,不同地域全覆蓋。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城市圖書館或社區閱讀中心等機構的閱讀設施較為齊全,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比較豐富的閱讀資源,因而全民閱讀的關鍵是加強社區的閱讀設施建設和完善閱讀條件,開展各種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閱讀活動。對于農村居民和邊遠地區居民而言,由于閱讀設施和閱讀資源相對少,相關閱讀推廣部門可以通過設置流動圖書車、農家書屋等方式,將閱讀資源送到偏遠地區,縮小城鄉閱讀差距。
其三,職業個性全覆蓋。不同職業的人需要閱讀不同的專業書籍,這對于提升職業技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至關重要。可以通過企業圖書角、職工書屋等,為職工閱讀提供便利。例如,從2008年開始,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工人集中的企業、工業園區、重點建設項目工地建設了大量職工書屋,極大地保障了廣大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農民工的基本文化權益,豐富了基層職工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應該特別鼓勵企業家讀書,并且希望企業家能夠帶動員工閱讀。如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所說:“要想掌握商業分配的原則,只有一點——學習?!北葘κ謱W得更快更好,是企業競爭的秘訣。
其四,特殊群體全覆蓋。閱讀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不容忽視。美國學者艾瑞克·唐納德·赫希曾指出,“閱讀能力是民主教育事業的核心”,[2]不同群體之間的閱讀差距恰恰是造成社會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全民閱讀的群體中,鄉村閱讀和弱勢群體閱讀是閱讀工作的短板。雖然有農家書屋等項目,但是鄉村的閱讀資源與條件總體仍較為落后,農村留守兒童的閱讀困境仍然存在,視障兒童、聽障兒童以及殘障人士的閱讀基本處于全民閱讀的盲區,亟須得到相應關注與改善。對于殘障人士,可以通過提供盲文書籍、有聲書、無障礙電子書等方式,確保他們也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如廣州圖書館通過為不能到館的視障讀者快遞盲文書籍、舉辦盲人詩歌朗誦比賽以及無障礙影視作品欣賞、現場口述電影等活動,讓更多的殘障人士愛上圖書館、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他們認識世界的好幫手。[3]對于少數民族群體,在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權益的同時,可以通過提供多種民族語言的閱讀材料,讓其熟練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與文化。對于有特殊需求的群體,可提供針對特殊需求出版的閱讀材料,讓不同群體在閱讀中增強認同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從閱讀主體全面性看,推進全民閱讀關鍵還在于榜樣示范。首先,領導干部是最重要的榜樣。有人曾經說過,不是所有的閱讀者都能夠成為領導者,但所有的領導者一定都是閱讀者。閱讀不僅能夠幫助他們作出科學決策,還能夠引領社會風氣。其次,社會精英是大眾效仿和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成功各有路徑和偶然性,但善于讀書是不二法門。在榜樣引領下,企業家、公務員要想事業精進,自然也離不開閱讀。再次,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需要通過閱讀提升職業素養,讓教學工作游刃有余。最后,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只有具備一定程度的閱讀素養,才能指導孩子閱讀。而現在很多中小學生父母,本身就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起來的,自己的童年時期就很少有教科書之外的閱讀活動。因而父母只有從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開始,才能有效指導孩子閱讀,幫助孩子從小就親近閱讀。
綜上所述,全民閱讀是一項面向全社會的行動,一個環節也不能忽視。以領導閱讀和社會精英閱讀引領書香中國建設,以教師閱讀推進師生共讀,以父母閱讀推進親子共讀,與孩子一起成長,是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基礎工程。
二、閱讀內容的全面性
全民閱讀的“全”,還體現在閱讀內容的全面性上。費爾巴哈曾說過,人是他自己的食物的產物。我們的日常飲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軀體的成長與發育,甚至影響我們的健康。閱讀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影響我們的心靈成長與精神發育,影響我們人生的幸福與完整。
英國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論學問》中說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毕鄳?,我們提供的閱讀材料,應盡可能涵蓋各領域、各主題、各角度,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
其一,知識領域廣泛。通過文學作品,無論是經典的中外文學,還是現代的文學作品,以小說、詩歌、散文等不同體裁,綜合提升讀者的文化素養。通過科普讀物,對已有的科學知識、創新的技術進展等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向讀者普及科學常識,提升讀者科學素養。通過人文社會科學讀物,提高讀者的歷史意識和人文情懷,幫助讀者正確定位小至個人、大至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觀,用人文情懷關愛他人。
其二,主題豐富深入。通過生活實用類圖書,幫助人們學習烹飪、健康、理財等生活知識,提高生活品質。通過專業發展類圖書,幫助人們提升職業技能、掌握行業動態等,助力讀者職業成長。通過身心健康類圖書,幫助人們進行身體認知、情緒管理等,促進身心健康。通過哲學藝術類圖書,幫助人們提升審美品位,升華思想境界,追求乃至創造精神世界的永恒。
其三,思想觀點多元。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相互交織,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豐富多樣。同時,由于各種媒體算法的廣泛運用,定向推薦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繭房”,容易形成人們的思維定式和某些偏見。如何幫助人們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審辯式思維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成為新時代全民閱讀的一個新的挑戰。
三、閱讀形式的全面性
在不同時空場景下,不同人群或同一個人需要不同的閱讀形式。新時代全民閱讀工作需要在閱讀形式上多加思考和創新,讓人們的閱讀生活更加便利。
紙質書籍作為傳統閱讀方式,便于集中注意力,潛心投入,深度閱讀;電子圖書,無論是通過電子閱讀器還是手機APP,都能夠提供便捷的閱讀體驗。而在開車、運動等情況下“聽書”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特別是對于沒有閱讀習慣的大人或孩子而言,“聽讀”也是有效的入門方式。所以,有聲圖書越來越得到更多人認可。此外,大字圖書無論是對于視力障礙的人士,還是對于視力退化的老年人,都能夠改善其閱讀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紙質閱讀備受重視,數字閱讀也蓬勃發展,不同的閱讀形式在共同推動著全民閱讀,其經驗和教訓都值得我們分析、總結,從而更好地推動全民閱讀。
四、閱讀制度的全面性
近年來,從國家相關部門到全國各地都制定了有關全民閱讀的政策、法規。這些閱讀制度的建立,對全民閱讀產生了積極影響。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為盲人閱讀提供法律保障的國際條約《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一直備受期待的《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也于2025年3月21日發布。以上法律、法規都為支持、促進、深化全民閱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接下來,我們要重視閱讀制度上的全面性,進一步完善閱讀法律法規。可以嘗試借鑒國外經驗,研究制定《全民閱讀法》《青少年閱讀促進法》等。通過推動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閱讀制度建設,為全民閱讀的深入開展提供法律保障,起到規范市場秩序、推動資源整合、推進學術研究、縮小城鄉差距、豐富內容生態、強化公眾意識、優化閱讀環境、促進終身學習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國際合作,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五、閱讀機構的全面性
不同的力量,意味著不同的角度。共同的合力,才能推動全民閱讀的全面開展。
各級黨委宣傳部門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各地文化單位、出版單位等,都是全民閱讀的重要力量,都在各自領域從不同角度推動全民閱讀工作開展。為進一步提升全民閱讀工作的覆蓋面和推動力,一是建議成立更多國家級閱讀機構,如國家全民閱讀指導委員會、中國閱讀學會、中國全民閱讀促進會等公益性、學術性組織,實現不同部門之間各種專業力量的有效整合。二是建議更多的高校成立閱讀研究機構。在這樣的背景下,民間和官方、學術和應用、公益和商業等多種力量共同協作,以取得最佳全民閱讀效果。
不同機構的參與本身就體現出社會各界對全民閱讀重要性的共識,更易形成廣泛的社會支持。首先,在此過程中,不同的力量之間可以共享資源,形成優勢互補,有效提高全民閱讀的整體效果;其次,不同的力量可以滿足多元需求,對于越來越個性化的讀者而言,提供越豐富的選擇就意味著有了越持久的閱讀;再次,不同的力量有助于創新,無論是閱讀內容、閱讀形式還是推廣模式等,任何創新都會在點點滴滴中推進全民閱讀。
六、閱讀效果的全面性
全民閱讀之“全”,最終必須體現在閱讀效果的全面性上。于整體而言,閱讀效果的全面性意味著通過閱讀活動實現個人成長、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民族復興的不同層面的整體促進。于個體而言,閱讀效果的全面性意味著通過閱讀活動進行知識的積累及思維的訓練,實現精神的引領,掌握關鍵的技能,具備核心的素養,進而從容應對各種挑戰。我多次講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心靈的成長,不可能有個體精神的完整發育,也難以實現內心的寧靜滿足與人性的完整和諧。[4]
其一,助力民族復興,是全民閱讀的最高追求。一個國家、民族的閱讀普及與提高,決定了整個國家與民族的精神力量,而精神的力量對于一個國家、民族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有著關鍵作用。國際閱讀協會曾經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梢姡喿x對于不斷強化文化認同、凝聚國家民心、振奮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質、淳化社會風氣、構建核心價值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其二,全民閱讀能夠促進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一方面,全民閱讀能夠真正讓人們感受文化認同,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積極自主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全民閱讀通過對眾多領域的經典和現代的不同作品的閱讀,能夠激發創新思維,推動文化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其三,全民閱讀能夠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助力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外,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內容,全民閱讀能夠幫助讀者拓寬國際視野,了解“一帶一路”的美好愿景、了解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多彩文化,增強國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內,全民閱讀不僅能夠提高全民素養,也有助于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切實增強國際影響力。
綜上所述,從“全”字觀照全民閱讀,能從多個維度,為我們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工作厘清方向、明晰路徑。當下的中國,正值需要提振精神力量、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用心推動全民閱讀,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弘揚中華民族重視閱讀、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更能幫助我們看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未來的方向。全民閱讀之“全”,不是我們的浪漫夢想,而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與卓越的追求。我們相信,我們所閱讀的每一本書,都是一片片美麗的羽毛。正是由閱讀的羽毛組成智慧的翅膀,助力推進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飛翔!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 深化全民閱讀工作的若干思考[J]. 中國出版,2024(21):5-19.
[2] 艾瑞克·唐納德·赫希. 知識匱乏:縮小美國兒童令人震驚的教育差距[M]. 楊妮,譯.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3.
[3] 吳鳳思. 助“讀”助“看”,廣州圖書館發布“最受歡迎十大盲文書”[EB/OL].[2023-12-15].https://www.163.com/dy/article/IM0R85CR05129QAF.html.
[4] 朱永新. 閱讀搭建精神天梯:新閱讀論綱[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41-48.
[5] 新教育研究院.以閱讀為翼——新教育實驗“營造書香校園”操作手冊[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4-5.
New Task of" National Reading in the New Era
ZHU Yong-xin(New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Abstract: Reading, as a bridge between soci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is a crucial element for individuals to engage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This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the present day, where the national reading initiative has been promoted and practiced for decades. The challenge of overcoming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reading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and addressing the reading gap across various social strata, is a shared concern that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must seek to respond. Based on all these factor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ness across six dimensions—such as reading subjects, content, and for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all links to work in concert to promote national reading campaign. It hopes to offer insights and support for advancing national reading effor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new era; national reading; reading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reading; promo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