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發展演變與效果分析

2025-04-22 00:00:00羅小藝張晗
編輯之友 2025年4期
關鍵詞:全民閱讀

【摘要】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經歷了自組織涌現與局部探索、自上而下的系統構建、多層次結構與自組織協同三個主要階段,已形成一套覆蓋全民的閱讀活動品牌體系。在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數字化、全民化、品牌化、常態化等背景下,其演變呈現出邊界擴張、動態演化和協同演進的特征。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在人民性、公平性、公共性和精準性四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全民閱讀 閱讀推廣 全民閱讀活動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4-016-10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4.003

目前,推進全民閱讀已經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書香中國”的一項關鍵舉措。閱讀不僅是個體獲取知識、智慧和思想的橋梁,而且對于提升國民文化素養、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過去20年的大力推廣下,全民閱讀實踐已經從基礎的普及階段轉為系統化和制度化的全面深入階段。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被連續12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強調了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的重要性。“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這一議題不僅接連出現在2022年、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如何進一步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厘清這一問題,需對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發展和演變進行宏觀梳理與洞察,同時對活動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和評估。

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文化工程,區別于個體閱讀行為,它通常由政府、國家級文化機構或大型社會機構主導,依托于多方力量共同推進,具有明確的愿景和階段性目標。例如,《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全民閱讀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階段性目標涵蓋全民閱讀理念推廣、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閱讀活動效果提升、基礎設施和內容供給完善等多個方面。其中,組織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是全民閱讀工作的重點任務。從更具體的角度來說,狹義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更注重通過特定傳播渠道,將“閱讀”這一行為擴散至社會系統,并被“全民”接受和采納。這一側重強調了在實踐中如何將閱讀的習慣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實現閱讀行為的社會化。

我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發展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受到政府政策、社會環境、文化需求、技術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系統論的視角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可以被視為一個開放系統,其發展依賴于系統內部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交互。①系統思維的本質在于對復雜問題的概念化:強調從整體上理解復雜問題,識別關系模式和變化趨勢,不局限于對孤立事件進行分析。[1]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發展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運用系統思維有助于識別閱讀推廣活動的演變模式及政策、社會需求、技術發展等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對進一步深化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文基于系統論視角提煉了我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演變趨勢,并對活動效果進行了系統評估。首先對全民閱讀活動的發展過程進行了歷時性的梳理,這是分析全民閱讀活動演變趨勢的基礎。活動演變趨勢的提煉主要從全民閱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活動對象、活動主體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其中,閱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受益于科技發展的賦能,呈現出系統邊界持續拓展的趨勢;活動對象呈現出全民化和重點人群兼顧的并行演化特征;活動主體主要是政府和相關機構,在其推動下,全民閱讀活動呈現出品牌化和常態化協同演化的趨勢。全民閱讀活動沿著這三個主要趨勢演變,并在人民性、公平性、公共性和精準性四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三個發展階段

1. 1980—1996年:自組織涌現與局部探索

在1980年至1996年間,閱讀推廣活動經歷了從零散到有序的自組織演化。該時期的閱讀活動主要依賴于文化機構、事業單位及各類社會組織的自發倡導與組織。盡管缺乏全國性、系統化的政策支持,但在特定地區和群體中,逐步形成了一定規模且相對固定的模式,體現了系統論中的涌現特性。涌現特性指的是,相互作用的低層次個體或局部行為產生高層次的整體行為或特性,且這種整體特征通常無法從個體行為中推導或預測。1982年的“振興中華”讀書活動便是從局部自發行為演變為大規模文化現象的典型案例。

“振興中華”讀書活動由上海市總工會、共青團上海市委、解放日報社和上海市出版局共同發起。1983年,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倡議下,該活動迅速擴展至北京、安徽、廣東、山東、河南等多個省市。到1983年10月,全國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職工讀書指導委員會,使“振興中華”讀書活動成為自下而上的文化現象。[2]除了讀書活動,上海書展(1981年)、文匯書展(1985年)、上海書市(1986年)、滬版圖書訂貨會(1987年)等一系列書展、書市相繼涌現,并逐漸演化形成固定模式。

進入20世紀90年代,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閱讀推廣活動中,活動形式和組織方式更加多樣化。例如,1990年《中國教育報》和中國少年報社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小學生讀書活動;②1991年教師團體成立中國閱讀學研究會,通過學術交流探討閱讀理論發展與推廣實踐。傳統文化機構與商業主體通過開發系列圖書、贊助、捐贈等形式支持閱讀推廣。例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啟動了“經濟學家手札”“鄉土中國系列”“考古人手記”等社會科學方向的圖書項目。上海首屆讀書節(1995年)和江西人民出版社策劃的系列讀書活動也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成果。③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閱讀推廣活動主要為地方性和局部性的探索,尚未形成全國性、系統化的政策支持和閱讀制度。這種局部性探索的特征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狀態密切相關。隨著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社會整體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出版業的商業化改革和迅猛發展直接豐富了閱讀材料的多樣性,提升了閱讀材料的可獲得性,這些都為閱讀活動的自組織涌現提供了現實條件,也為后續閱讀活動的社會化和規模化奠定了基礎。

2. 1997—2010年:自上而下的系統構建

1997年,中宣傳部、文化部等九個部委聯合發出《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這一變化意味著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從自下而上的自發組織轉向自上而下的系統構建。2000年,作為“知識工程”的重要項目,“全民讀書月”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啟動,④標志著全民閱讀活動逐漸發展為具有明確社會目標和固定模式的全國性文化活動。當時,“全民讀書月”活動被視為發展圖書館事業的重要方式,其內容與圖書館的活動緊密相關。例如,2001年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全民閱讀月”活動,伴隨《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精華》首發式及館藏碑帖展覽的開幕式一同展開。

除“全民讀書月”活動外,各地政府部門亦開始組織閱讀活動,許多省市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相繼啟動。2000年8月,寧波市舉辦首屆“農民讀書節”,吸引了20多萬農民參與;①自2001年起,上海定期舉辦“上海讀書節”;2005年,廣東省重啟“南國書香節”活動,東莞市委、市政府主辦東莞首屆讀書節等;2006年,蘭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舉辦第二屆蘭州讀書節。

除全國性閱讀活動的開展和各級政府的組織推廣外,全民閱讀活動的系統構建還體現在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上。[3]2006年,中宣部等11部門發布《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明確提出要在全國各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并對各地區、各部門舉辦閱讀活動的方向進行了細化。②同年,中國圖書館學會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成立,負責指導、協調、組織全國范圍內的閱讀和科普活動,如設定每年閱讀活動的主題,并將相關要點傳達給各分支機構,推動自上而下的活動動員。2007年,中宣部等17部門發布以“同享知識,共創和諧”為主題的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進一步推動了全民閱讀活動的常態化。

自上而下的閱讀活動推廣系統的構建,促進了全民閱讀系統的有序發展,為全民閱讀系統的進一步成熟提供了必要的框架條件。同時,社會上自主發起的各類閱讀節、讀書會、閱讀競賽等活動,增強了全民閱讀系統的自組織能力,使該系統能在自上而下的倡議和推動下,自主形成更復雜且高效的內部結構。

3. 2011年至今:多層次結構與自組織協同

自2011年起,全民閱讀推廣活動進入全面制度化、政策化的階段,逐步呈現出多層次結構與自組織協同發展的特征。隨著更為細化和針對性政策的出臺,全民閱讀從制度培育階段轉向大規模實施階段,體現了從“國家激勵動員的社會活動向國家戰略的縱深發展”的轉變。[4]

2011年,《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開展全民閱讀”納入黨的全會決議。同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關于深入開展2011年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2012年,“開展全民閱讀”被列入“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的重要文化建設工程,并寫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自2013年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連續多年發布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多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彰顯其在國家政策層面的戰略地位。

2016年,首個國家級“全民閱讀”規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發布,明確提出建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商推進機制。2020年,《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進一步為全民閱讀的推進提供了全面的部署和指導框架。國家層面通過制定國家級的閱讀推廣規劃和目標,舉辦全國性的閱讀活動,為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提供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各省、市、縣等地方政府根據中央規劃,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或規劃,推動區域性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各地制定的政策和規劃包括《湖北省全民閱讀促進辦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江蘇省“十三五”全民閱讀發展規劃》《海南省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2016—2025年)》《福建省全民閱讀2017—2020年發展規劃》等。

地方政府在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中發揮了多層聯動的作用。例如,深圳市政府主辦的深圳讀書月活動,由市政府制定總體活動方案,各區政府和相關機構共同實施,形成市、區、社區三級聯動的推廣模式;北京市實施的“首都讀者計劃”(2022年),采用市、區、街鄉、社區村四級推廣框架;云南省推出“一市一品牌、一縣一活動、一館一特色”的閱讀活動。同時,社會組織、教育機構、媒體平臺和企業通過提供優質內容、宣傳推廣等方式,組織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例如,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的“中國好書”活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舉辦的“百社千校”活動,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發起的“書香中國萬里行”活動,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讀者大會”等。在這一多元主體、多層聯動的框架下,中央與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及文化機構在閱讀推廣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復雜且多元的內部結構和協作機制。各地逐步建立了省、市、區、街鄉、社區多層次聯動機制,極大提升了全民閱讀的覆蓋面和自組織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經過了自組織涌現、自上而下的系統構建、多層次結構與自組織協同三個發展階段。我國全民閱讀相關法規數量的變化趨勢為這三個階段的劃分提供了實證支持。本文以“全民閱讀”作為標題字段,通過在北大法律檢索數據庫中檢索,獲取了1980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的中央和地方性法規共299部,數據分布見圖1。在所有全民閱讀法規中,地方性法規的數量占絕大多數(約95%),而地方工作文件又占地方性法規的絕大多數(約88%)。①其中,2017年發布的47個地方性法規文件均為地方工作文件,內容涉及各省、市開展全民閱讀工作或活動的通知、中長期規劃等。這表明,全民閱讀法規數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地方政府推進閱讀推廣活動的力度和深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數量的變化趨勢。

1980年至1996年間,我國未出臺針對全民閱讀的專門法規,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主要呈現自下而上的涌現特性。1997年,國家首次提出全民閱讀的倡導,并開始組織全國性的閱讀活動。全民閱讀進入政府推動階段,但相關法規仍處于空白狀態,閱讀推廣活動可以調動的資源有限,其系統性、規范性仍較弱。自2006年起,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開始探索全民閱讀的制度化路徑,地方性法規數量開始緩慢增加。此階段的全民閱讀已經上升至國家層面的系統化推廣階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法規支持體系。自2011年起,相關法規數量大幅增長,并于2017年達到歷史峰值。這一時期,全民閱讀推廣活動進入系統化實施和貫徹階段。各地相繼出臺地方工作文件和規范性文件,以確保全民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和穩步推進。

二、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演變趨勢

隨著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深入發展,其形式、內容、活動對象、主體及特征均呈現出明顯的演變趨勢。特別是閱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受到數字技術的深刻影響,呈現出線上線下融合、載體多樣化、內容數字化等特征。同時,活動對象從局部群體逐漸擴展到全民,呈現出全民化和重點人群兼顧的雙重特征。活動主體逐漸演變為政府及相關機構,呈現出多層聯動的特征。在活動主體的大力推動下,全民閱讀活動呈現出品牌化和常態化協同演化的趨勢。

1. 科技賦能下的系統邊界擴展

數字化技術的賦能使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系統邊界得到了顯著擴展。早期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主要依賴線下場地、實體書籍和傳統的活動形式,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振興中華”讀書活動以讀書小組、撰寫書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形式為主,主要在新華書店等公共場所進行,活動的覆蓋面和形式相對單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租書店和報刊亭的興起,全民閱讀活動的系統邊界有所拓展。然而,物理空間仍然限制了活動的參與度與多樣性。2000年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使閱讀推廣的內容逐漸向數字資源擴展。2001年國家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月活動首次納入計算機應用、數字圖書館資源演示、網上推薦書目等活動,標志著數字技術的初步應用。

自2010年以來,數字化浪潮使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產生了質的飛躍,線上線下融合的推廣格局逐漸形成。數字技術的賦能使全民閱讀的系統邊界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為全民閱讀推廣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和活動形式。線上活動如讀書沙龍、直播課程、在線講座、網絡直播等大量涌現,使閱讀從傳統的單一載體延展至多平臺、多媒體傳播。例如,自2015年起,深圳讀書月專設“互聯網+”板塊,舉辦“手機閱讀季”“有聲閱讀生態大會”等活動,將移動端與社交媒體結合,使閱讀變得更加便捷與普及。與此同時,有聲書、電子書、VR閱讀等新形式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閱讀活動的物理邊界。②這種邊界拓展的背后,是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響應,是系統適應性的具體表現。

科技賦能下的閱讀內容呈現出立體化、多樣化和互動化的趨勢。閱讀內容從經典文學作品延展到自媒體文章、網絡小說、博客、有聲書、VR圖書等,甚至包括人工智能生成的個性化內容。北京“閱讀驛站”活動通過整合喜馬拉雅、掌閱、得到等多家數字出版平臺的資源,構建了一個開放且動態的內容系統。在“互聯網+”時代,閱讀推廣與其他文化活動的協同作用日益凸顯。社交平臺上的互動讀書活動(如微信讀書、抖音讀書)、閱讀推廣與旅游、展覽、研學等的結合(如“書香中國萬里行”活動),豐富了閱讀的參與模式和體驗模式。2020年,重慶讀書月活動推出的“書香重慶號”專列以及常州日報報業集團與喜馬拉雅平臺推出的“常州地鐵有聲圖書館”,將部分車廂打造成數字圖書館,乘客可通過掃描二維碼收聽有聲書。在數字化技術的賦能下,這些創新舉措促使閱讀推廣活動與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拓展了全民閱讀活動的邊界。

2. 全民化與重點人群兼顧的演化動態

全民閱讀活動覆蓋對象逐步擴展,呈現出兩個并行發展的演化動態:一是覆蓋對象的廣泛擴展,即全民化;二是對特定人群的精準關照與資源配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閱讀活動的參與者逐漸從最初的職場人士、城市居民及青少年,拓展到全社會各個群體,涵蓋了兒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形成了全年齡段、綜合型的閱讀推廣體系。1994年,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將“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列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為全民閱讀全民化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教育基礎。到1998年,93%的人口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率降低到5.5%。①

與此同時,“書香家庭”“書香社區”“書香機關”“書香企業”“書香鄉村”“書香軍營”“閱讀推廣人”等系列活動的持續開展,進一步凸顯了閱讀推廣活動的全民化特征。這些活動通過廣泛動員和靈活的組織形式,深入各類社會組織和場景,促進了全民閱讀文化的普及。例如,“書香家庭”活動通過親子閱讀和家庭讀書會形式,推動家庭成員閱讀習慣的形成。可以說,書香系列活動通過拓展閱讀活動場景,有力地推動了各社會群體、各階層的閱讀行為。

盡管全民化趨勢顯著,青少年、兒童、老年人、鄉村居民等仍然是全民閱讀推廣活動重點關注的對象。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及地方政府的具體實施方案均重視特殊或弱勢群體的閱讀需求。2016年發布的《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強調“少兒優先、保障重點”,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兒童、城市流動兒童,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困難群體的基本閱讀需求。“書香校園”“少兒報刊閱讀季”“親子閱讀”“家庭閱讀”等活動的廣泛開展,旨在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2023年,武漢開展的“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活動,根據不同群體的閱讀特點設立了多樣化活動,如兒童及青少年閱讀、大學生創新創意閱讀、鄉村閱讀等,體現了對重點人群閱讀需求的關注。

此外,關注老年群體的閱讀需求也成為全民閱讀推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中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2.9億,占總人口的20%以上。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群的閱讀需求日益凸顯。為提高老年人群體的閱讀參與度,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自2014年起每年舉辦“向全國老年人推薦的優秀出版物”評選活動。同時,工信部發布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專項改造行動方案》也推動了各大數字平臺的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了更便捷的數字閱讀體驗。

3. 品牌共振和常態化下的系統協同演進

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展現出明顯的品牌化和常態化趨勢。這兩大趨勢相互促進,不僅提升了閱讀推廣活動的社會影響力,也為全民閱讀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以“書香中國”這一國家級品牌為例,各省市結合自身區域特色開展了相應的書香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在推廣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明顯的品牌效應,[5-6]如“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書香嶺南”“書香江蘇”“書香上海”“書香天津”“書香安徽”“書香重慶”“書香荊楚”“書香南京”“書香成都”等。活動的品牌化不僅有利于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還促使各類社會主體積極聯動,構建多方受益的閱讀推廣網絡。全國80%以上的縣(區)已建立各自的全民閱讀品牌,②形成了一個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全民閱讀品牌體系。各地的書香系列活動形成品牌共振效應,又進一步增強了“書香中國”這一國家閱讀品牌的影響力。

常態化體現在全民閱讀活動的定期舉辦上。每年的全國性閱讀活動,如“讀書日”“讀書月”“讀書季”“書香中國”“書香社會”等,已成為相對固定的文化盛事。目前,我國有400多個城市常設讀書節、讀書月活動。以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為核心節點開展的各類讀書節、讀書月活動,已成為全社會期待的文化現象。常態化的活動機制不僅為公眾提供了持續培養閱讀習慣的機會,也為閱讀文化的社會認同打下堅實基礎。

常態化的全民閱讀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經年累積,形成持久的品牌效應。例如,上海“振興中華”讀書活動自1982年起已持續舉辦40余年。深圳讀書月自2000年起每年舉辦,上海書展自2004年起連續舉辦,“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自2011年舉辦至今。此外,中國數字閱讀大會和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分別舉辦10年、7年。這些活動已經從單一的閱讀活動演變成常態化的社會文化實踐。通過不斷調整和創新,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活力和適應性,使閱讀文化深深扎根于社會。

品牌共振和常態化相互作用,構成了推動全民閱讀活動持續發展的兩大驅動力。各地品牌化閱讀活動可視作系統中的各個子模塊,這些模塊各具特色,通過統一的品牌框架(如“書香中國”)實現系統性的協同工作。這種模塊化策略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更通過各個模塊之間的正向反饋,持續增強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常態化確保全民閱讀活動從偶發性文化事件轉變為可持續的、動態更新的社會文化實踐,逐漸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影響力。

三、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分析

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作為我國政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國民文化素養的重要舉措,已經成為促進社會進步、推動文化繁榮的關鍵力量。這一活動不僅滿足了個人的文化需求,更在社會層面上扮演著培育公眾閱讀習慣、促進社會公平、激發文化認同和社會參與意識的基礎性角色。自1980年以來,我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經過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在內容、形式、活動對象及主體上均呈現出明顯的演變趨勢。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經年累積,在人民性、公平性、公共性和精準性四個維度均取得了顯著成就。下面從這四個維度出發,主要基于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現狀,系統分析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取得的效果。

1. 人民性:對公共文化需要的滿足和推動

英國學者沙琳·庫克等在其《需要和權利資格:轉型期中國社會政策研究的新視角》一書中提出,社會政策或活動效果的衡量可以從需要和權利分配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正是通過回應和滿足人民的閱讀需要、文化需要及基于閱讀的社交和文化認同需要,體現出強烈的人民性。

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滿足公眾對知識的需要。隨著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推進,國家對出版業的支持逐步加強,出版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圖書品類顯著增加。從2004年到2018年,我國的圖書出版種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從2004年的20.8萬種增至2018年的51.9萬多種。①文化、科學、教育和體育、歷史、地理等各類圖書的出版種數均得到了較快增長。從2004年至2013年,圖書出版印張數年平均增長率為5.9%,2013年達到712.58億印張。出版物的多樣化不僅為不同文化層次、興趣領域的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公眾的知識需求。系列圖書的品牌化,如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華書局的“二十四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等,進一步擴大了優秀圖書的影響力,提升了大眾閱讀意愿。

除了知識獲取,閱讀推廣活動也回應了公眾的社交和情感需要。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讀書會、書展、討論活動,閱讀活動不僅促進個體閱讀,還為公眾提供了交流思想和討論問題的平臺,滿足了公眾的社交需要。交流和討論有助于加深理解,形成共同的話題和興趣。全民閱讀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紐帶,將社會中的個體聯結在一起。此外,全民閱讀活動通過推廣歷史著作、經典文學和文化讀物,增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例如,2023年深圳讀書月的主題為“閱歷史文脈 讀現代文明”,聚焦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公眾通過對這些共同的文化符號的討論和分享,建立起文化共鳴和情感連接,從而形成更為緊密的社會紐帶。這種文化認同和情感聯系不僅滿足了公眾的情感需要,還在社會層面促進了共同價值觀的形成和社會和諧的實現。

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主題設計通常緊扣國家發展戰略或重大社會議題。例如,2024年“書香嶺南”全民閱讀活動包括“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重點活動。這些主題閱讀活動的開展,顯著提升了公眾對社會事件或公共政策的關注度。通過閱讀相關報道或在閱讀推廣活動平臺上進行討論,公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進而在公共事務中達成共識。

2. 公平性:縮小文化權利資格分配的差距

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對公平性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縮小不同社會群體在閱讀資源獲取和參與機會等文化權利資格分配上的差距。權利資格是指社會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對不同個體或群體分配權利和資源的方式和程度,關注社會成員能在多大程度上平等地表達、獲取和享受公共服務。全民閱讀的目標不僅是讓部分群體閱讀,還要確保所有社會群體,無論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或經濟狀況,都能平等享有閱讀資源和機會。因此,是否確保資源獲取與參與機會的公平性,是衡量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現象較為突出。為縮小這一差距,國家層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縣市級圖書館覆蓋率和啟動農家書屋工程,從而逐步提升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水平。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的增加主要源于縣級市和地級市圖書館數量的增加。過去30年,尤其是近10年,縣市級公共圖書館的機構數、從業人數、流通人次及有效借書證發放數量均穩步增長。2015年,縣圖書館的各項指標如機構數、從業人數、總藏書量、流通人次均達到階段性峰值。近五年,縣圖書館數量穩定在1500家左右,同時總藏量和書刊外借冊數均顯著增加——從2017年的1.74億冊、5872萬冊增長到2022年的2.59億冊、7319萬冊。這些增長顯著擴大了文化資源的普及性和可及性,使經濟欠發達地區或鄉村地區的廣大群體能獲得相對平等地參與閱讀的機會。

此外,針對特殊群體的閱讀推廣活動也取得了較大進展。例如,少兒圖書館的數量從2014年的108個增至2022年的146個,同時其總藏量和圖書流通人次均有大幅提高。①廣泛開展的“書香家庭”“書香社區”等活動,為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社會群體參與閱讀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可以說,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有效促進了針對不同群體的閱讀資源建設,使各群體更便捷地獲取閱讀資源,從而享有相對平等的文化發展權利。

科技賦能下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對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電子書、網絡文學、有聲書等的普及,極大降低了個人獲得閱讀內容的成本,使得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便捷地獲取大量閱讀資源,從而使閱讀成為觸手可及的行為。我國歷年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18年,72.5%的成年國民選擇將新華書店作為購買圖書的首選渠道。到2023年,78.3%的成年人通過手機進行閱讀,36.3%的成年人通過聽書方式獲取相關內容,且人均電子書閱讀量達3.4本。這一趨勢表明,公眾獲取圖書資源的渠道和能力顯著提高,特別是重點人群和特殊人群的閱讀率也得到顯著提高。例如,2023年未成年人的閱讀率超過86%,人均圖書閱讀量超11本。

3. 公共性: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體系完善

公共性在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中體現為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這二者是實現全民有序參與閱讀活動的基礎條件。公共文化設施是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基礎,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的建設與發展直接影響全民閱讀推廣的效果。實際上,發展公共圖書館、社區書房等閱讀設施建設是推動全民閱讀的關鍵措施之一。《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

在過去的40余年里,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公共圖書館、職工書屋、社區書屋、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實體書店、閱報欄等設施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普及的重要陣地,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全民閱讀活動的廣泛性和深入性。我國的公共圖書館數量穩步增長,省級、地市級文化館數及縣市級群眾文化機構數較40余年前都有了質的飛躍。數據顯示,從1980年到2023年,公共圖書館業機構數與閱覽室座位數增長顯著(見下頁圖2)。2011年到2022年,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翻了一倍,從74平方米增至149平方米;公共圖書館組織的講座數增加了1.5倍,參加講座人次從654萬增至2493萬。這表明公眾對閱讀和文化活動的需求得到了有效滿足,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交流的場所,其功能得到了加強和拓展。

農家書屋作為拓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舉措,經歷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浙江農家書屋數量已達1.8萬家,其中寧波市實現了農家書屋全覆蓋,數量超2000家。②同時,四川省在2024年啟動針對全省2萬余家農家書屋的“百千萬”效能提升工程。作為基層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圖書館等設施的建立有效解決了全民閱讀活動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并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得到了較快發展。

隨著數字閱讀的普及,圖書館正經歷從傳統服務模式向現代服務體系的轉型升級。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專業化能力不斷提升,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下,傳統的閱讀推廣形式如講座、薦書、書展等逐漸演變為新形式。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圖書館的服務范圍與服務模式得到極大創新和擴展。云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幫助讀者節省了時間和經濟成本,同時也拓寬了閱讀推廣的邊界。為了更高效地推廣閱讀活動,許多圖書館不僅加強內容資源的建設、提升圖書館核心競爭力,還對館員進行定期培訓,確保館員掌握最新的閱讀推廣理念和方法。此外,“圖書館+”等創新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許多圖書館與農家書屋、社區、學校、科研機構等進行互聯互通,促進閱讀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4. 精準性:精準推廣和反饋機制的優化

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精準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目標群體的定位與差異化服務,有針對性地滿足多元化需求;二是通過科技賦能和評估指標構建,優化推廣活動的反饋機制,提升活動反饋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精準推廣的關鍵是針對不同群體的特定要求,在推廣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個性化設計,并將活動信息準確送達目標群體。各地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在實施時會基于不同群體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方式和內容。

針對老年人的閱讀需要,全民閱讀大會舉辦銀齡閱讀論壇,專門為老年群體提供合適的閱讀內容。針對青少年群體,深圳市推出未成年人讀書日活動,北京閱讀季的“北京大學生讀書節”已成為閱讀季的重要品牌活動。青島市則舉辦了2023青少年閱讀萬人馬拉松,以比賽形式激勵青少年培養閱讀習慣。對于特殊群體,2024年“世界讀書日”前后,北京開展了700多場閱讀活動,包括童書市集活動、針對青少年的“遇見藏書票”活動,以及展示孤獨癥和自閉癥兒童畫作的“擁抱最美星辰”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關注兒童的閱讀需求,還增強了特殊兒童的社會參與感。此外,北京組織了“共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閱讀分享會(2024年),四川省圖書館聯合四川省盲人協會舉辦了“閱讀點亮人生”盲文圖書摸讀比賽(2020年)。2024年舉辦的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上,成立了視障群體無障礙閱讀版權服務聯合體,以進一步保障視障讀者的文化權益。針對農村讀者,開展了“新時代鄉村閱讀季”“鄉村閱讀推廣人”“鄉村圖書館”“希望書庫”等系列活動,有效滿足了農村讀者的閱讀需求。

反饋機制的優化對于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反饋是系統根據結果對自身進行調整的過程。正反饋通過增強系統內部的某一變化或趨勢來促使系統進一步發展,而負反饋則通過削弱或抵消變化來維持系統穩定。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反饋機制在評估指標的構建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下得到了大幅優化。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明確提出要建立全國性的書香社會指標體系。2020年,《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指出應“加強評估督導,制定完善全民閱讀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評估全民閱讀發展水平”。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等機構已連續20余年發布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對媒介閱讀率、閱讀時長、閱讀方式、閱讀推廣活動滿意度和參與度、公共設施知曉率和利用率等關鍵指標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同時,各地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主體積極推動本地化評估,通過走訪、問卷、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反饋,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評估活動,如各省市編制的全民閱讀指數報告、南昌市財政局開展的2019年度全民閱讀活動項目支出績效評估等。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閱讀推廣的反饋機制更加及時和高效。社交媒體和在線讀書平臺的應用使得組織者能即時獲取參與者的反饋。通過線上讀書會、書評互動、直播分享等活動,組織者可以實時收集讀者的意見和建議。這種反饋機制不僅提高了活動的互動性和參與度,還使推廣活動的調整更加靈活和及時。例如,微信讀書等數字閱讀平臺已經整合了讀者的閱讀數據分析工具,從閱讀頻率、時長和內容偏好等維度,對活動效果進行綜合評估,從而為活動設計提供數據支持。此外,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型在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分析不同群體的閱讀行為和需求變化,活動組織者可以精準調整資源分配,確保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例如,閱讀行為的數據化跟蹤可幫助組織者了解特定區域或群體的閱讀傾向,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和推廣適合這些群體的閱讀活動。

同時,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也在積極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反饋機制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優秀圖書的評選和推薦通常是各地讀書月、讀書日和讀書季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業和出版行業也會組織圖書評選活動,如“中國好書”評選、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的“中國出版政府獎”和國家圖書館主辦的“文津圖書獎”等。在這些活動中,有的主辦方設置開放的讀者選書、評書、投票環節,不僅增強公眾參與感,還激勵優質內容的供給。圖書評選活動中讀者的反饋和評價不僅影響圖書的銷量,還能幫助出版商更好地了解讀者需求,從而更有效地進行圖書的選題策劃和出版。

我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取得的成效也反映在閱讀指標的全面提升上。自1997年全民閱讀活動進入系統構建階段以來,我國綜合閱讀率、閱讀時長、閱讀量和活動參與率等指標總體呈現增長趨勢。盡管圖書、報紙、期刊等的閱讀率出現波動,但數字化閱讀增長趨勢明顯。2001年,圖書、報紙、期刊的成人媒介接觸率分別為54.2%、49.8%、36.7%,這些數據在其后五年稍有下降,自2008年開始又呈現增長趨勢。數字閱讀的接觸率自2008年開始增長迅速,從24.5%增至2017年的73%。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4年4月發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23年我國綜合閱讀率達到81.9%;成年國民每天平均讀書時間為23.38分鐘,電腦端在線閱讀時長為65.14分鐘;成年國民對全民閱讀品牌活動知曉率達74.1%,參與度達67.5%。相比之下,2018年我國國民綜合閱讀率為69.7%,有38.6%的人對自己的閱讀狀況表示滿意,只有6%的人知道自己身邊有讀書活動或讀書節,且僅有8.5%的國民參加過讀書節活動(主要為圖書展覽會和特價書市)。對2023年參與過全民閱讀品牌活動人員的調研數據表明,成年人對閱讀活動的滿意度達72.8%,表示“不滿意”的僅占1.2%。

結語

我國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經歷了三個階段:1980年至1996年的自組織涌現和局部探索,1997年至2010年政府主導的系統構建,2011年至今的多層次多主體協同發展。這一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全民閱讀活動品牌體系。得益于科技賦能,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系統邊界被重新定義,傳統的時間、空間和物理載體限制逐漸被突破,推動閱讀推廣活動轉變為開放、動態的網絡化系統。全民閱讀活動在持續擴展覆蓋面的同時,更精準地響應各類重點人群的文化需求,呈現出全民化與重點兼顧并行發展的動態特征。通過品牌化和常態化雙重驅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演變為一項長期的社會文化實踐。經過40多年的持續推進,我國全民閱讀活動在人民性、公平性、公共性和精準性四個維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為:滿足和推動了人民對閱讀和文化的需要;縮小了不同群體在文化資格分配上的差距,促進了文化權利資格的公平性;推動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服務體系的完善;在推廣服務的精準性和反饋機制的優化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參考文獻:

[1] Checkland P. Systems Thinking, Systems Practice: Includes a 30-Year Retrospective[M]. New York: Wiley, 1981: 25-28.

[2] 梁騰. 20世紀80年代“振興中華”讀書活動的興起及其影響[J]." 當代中國史研究,2023,30(2):41-55,157.

[3] 徐同亮. 全民閱讀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探析[J]. 中國出版,2017(3):18-23.

[4] 王炎龍,江瀾. 全民閱讀主題活動的社會動員機制研究[J]. 中國編輯,2019(2):14-18.

[5] 司新麗. 以品牌化運作創新城市閱讀推廣模式——以“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為例[J]. 圖書情報工作,2017,61(14):85-93.

[6] 嚴貝妮,衛玉婷.“書香中國”戰略下我國全民閱讀活動品牌建設研究——基于我國各省的調查分析[J]. 圖書館學研究,2019 (17):78-85,39.

The Evolution of" National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LUO Xiao-yi1, ZHANG Han2(1.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2.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national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have undergone three main stages: spontaneous emergence and local exploration, top-down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and multi-level structures with spontaneou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 comprehensive branding system of reading activities, which engages the entire popul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igitalization, nation-wide engagement, branding, and normalization, the evolution of national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exhib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expansion, dynamic developments, and coordinated progression. These activitie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four aspects: participation, fairness, publicity, and accuracy.

Key words: national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national reading activity

猜你喜歡
全民閱讀
倡導全民閱讀工作研究
倡導全民閱讀 建設書香城市
基于不同媒介的閱讀推廣模式探析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54:49
推進無錫全民閱讀的對策建議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01:56
從全民閱讀看圖書館的義務與責任
依托農家書屋提高全民閱讀積極性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0:34:42
全民閱讀活動與公共圖書館推廣服務研究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0:26:55
全民閱讀背景下高職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培養研究
新媒體時代高職大學生踐行“全民閱讀”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復合型文化場所:實體書店的立體化轉變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5:37: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图狠狠干|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资源站| 久青草免费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婷婷亚洲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爽妇精品| 日本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日韩高清成人| 亚洲一区黄色|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黄色在线不卡|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久久超级碰| 国产人人干|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99在线视频免费|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最新国产在线|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网在线|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久久6免费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午夜日b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青青草一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成人在线天堂|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香蕉伊思人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91娇喘视频| 欧美国产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亚洲天堂网2014|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