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來華留學生數量持續增長。作為特殊群體,留學生的“中國城市故事”敘事能力影響著中國城市形象在國際上的傳播。本文深入剖析來華留學生“中國城市故事”敘事能力的關鍵要素,并提出相應的提升路徑,旨在助力來華留學生更好地傳播中國城市形象,提升中國城市的感召力與吸引力。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留學生選擇來華學習和生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來華留學生數量呈增長趨勢,共有195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華求學,“留學中國”的影響力和品牌度持續提升。這些留學生不僅是中國城市的直接體驗者,更是“中國城市故事”的講述者。他們在華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塑造了其對中國城市的個人認知,更通過他們的朋友圈、社交平臺、回國后的分享等方式,在國際社會中廣泛傳播中國城市形象。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這一宏大敘事體系中,留學生講述的“中國城市故事”別具意義,為世界認識中國提供了獨特視角,有助于讓國際受眾更全面、深入、立體地了解中國的發展成就、文化魅力與人文精神。
但由于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及對中國城市的認知程度不同等因素,來華留學生在講述“中國城市故事”時面臨諸多挑戰,其敘事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提升來華留學生“中國城市故事”的敘事能力,對展現中國城市的多元風貌,推動中國城市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來華留學生“中國城市故事”敘事能力提升的關鍵要素
(一)目標意識與傳播動力
明確的目標是來華留學生講述“中國城市故事”的內在驅動力。留學生在講述中國城市故事時,應有清晰的目標定位,究竟是增進國際受眾對中國城市的了解,消除他們對中國城市的誤解,還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只有目標明確才能使留學生擁有足夠動力去挖掘中國城市故事,提升敘事傳播的效果。在傳播過程中,留學生還需要注重反饋信息,根據受眾的反映及時調整敘事內容和方式。通過不斷調整和改進,留學生可以提高敘事能力,進一步強化自己講述“中國城市故事”的動力。
(二)知識儲備與話題挖掘能力
豐富而全面的知識儲備是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城市故事”的基石。留學生要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對中國國情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要了解不同文化符號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意義,要知悉中國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情況與成就等。而善于在大量的知識中挖掘具有特色、吸引力和傳播價值的故事對留學生也至關重要。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有著不同的興趣點,留學生能否根據受眾的特點挖掘具有吸引力的故事素材決定了故事傳播的效果。
(三)文化適應與社會融入能力
文化適應與社會融入是來華留學生成功講述“中國城市故事”的關鍵環節。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體系,留學生在講述中國城市故事時,需要深入理解并尊重中國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規范,避免因文化誤解而導致敘事過程中影響國際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為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留學生應更加深入融入當地生活,親身體驗城市的文化底蘊。這種深度的文化融入能夠讓留學生在敘事過程中傳遞出多元、真實、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使他們所講述的“中國城市故事”更具吸引力和可信度。
(四)情感共鳴與敘事技巧
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是衡量來華留學生敘事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中國城市故事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元素,留學生需要善于捕捉這些元素,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受眾。在敘事過程中,可以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配合豐富的非語言行為如肢體語言等,能夠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同時,運用跨媒體手段,如短視頻、圖片等,更直觀地展示故事場景,讓受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留學生還可以綜合應用敘事視角切換、敘事結構設計等,設置合理的懸念與沖突,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讓受眾能夠產生沉浸感。
(五)語言運用與跨文化傳播能力
語言作為敘事的重要媒介,在來華留學生講述“中國城市故事”中發揮至關作用。來華留學生需要具備流利且準確的中文表達能力,以便清晰地傳達故事的內容和情感。對于一些具有中國城市特色的詞匯和概念如“石庫門”“胡同”等,留學生不僅要掌握其準確的中文表達方式,還要了解這些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以便在講述故事中能夠準確地向外國友人解釋清楚。跨文化傳播能力也是留學生敘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在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留學生需要充分了解這些差異,避免在敘事過程中產生文化誤解。在講述中國城市故事時,留學生需要根據受眾的文化背景,靈活調整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使故事更易于被接受。
二、來華留學生“中國城市故事”敘事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強化目標導向,激發敘事動力
通過多種方式向來華留學生闡述中國城市故事傳播的重要意義,引導來華留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和責任。可以通過舉辦文化交流講座,邀請專家學者介紹中國城市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現狀和挑戰,讓留學生了解講述中國城市故事對促進文化交流、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重要作用,增強他們傳播中國城市故事的榮譽感。建立激勵機制,對在敘事方面表現優秀的留學生給予表彰和獎勵。可以設立專門的獎項,對那些講述故事生動、傳播效果好的留學生進行獎勵。同時,將留學生的敘事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激勵更多留學生積極參與到中國城市故事的講述中來。
(二)豐富知識體系,夯實敘事基礎
高校等相關教育機構應充分認識到提升來華留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性,為他們開設涵蓋中國國情方面的專門的課程和講座。可以通過國際教育學科體系的重建、課程的重新設置,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實地考察、小組討論等,讓留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城市的發展脈絡和特色。還應構建一支善于講中國故事的教師團隊,全面系統地向留學生講述中國城市發展的故事。高校可以為留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習指導、平臺和資源推薦,幫助他們更高效地了解中國城市發展情況。同時,建立學習交流平臺,讓留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從而拓寬知識視野,為敘事積累豐富的素材。
(三)提升文化體驗,創新敘事方式
為了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好地融入中國文化,高校和社區可以組織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民俗文化體驗活動等文化活動,讓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習俗,增強文化認同感。鼓勵留學生結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對敘事方式進行創新。不同國家的文化有著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留學生可以將本國的文化元素與中國城市故事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敘事風格。同時,鼓勵留學生充分借助社交媒體平臺,以短視頻、圖文并茂的博客等形式,創作在中國城市的生活點滴和故事感悟,通過互動強化中國城市形象的傳播,塑造積極向上的中國城市形象。
(四)培養共情能力,優化敘事策略
高校和相關機構可以開展包括文化差異分析、情感溝通技巧、跨文化心理調適等在內的跨文化交流培訓課程,幫助來華留學生提升共情能力。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讓留學生學站在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和認知方式。指導留學生注重故事的結構設計,運用情感化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將自己對中國城市的情感融入故事中,讓受眾在情感共鳴中更好地理解中國城市故事。
(五)提升語言水平,增強敘事效果
為了提高來華留學生的中文表達能力,高校應提供多樣化的語言學習資源和支持。開設系統的中文語言課程,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進行分層教學,逐步提升留學生的中文水平。組織中文語言交流社團,為留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讓他們在日常交流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邀請專業的寫作、演講教師為留學生進行培訓,教授他們敘事技巧,如如何組織故事結構、如何運用修辭手法增強語言感染力等。鼓勵留學生參加中文演講比賽、故事分享會等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語言運用和敘事水平。
三、結論
提升來華留學生“中國城市故事”敘事能力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留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高校及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目標意識與傳播動力、知識儲備與話題挖掘能力、文化適應與社會融入能力、情感共鳴與敘事技巧、語言運用與跨文化傳播能力等構成了敘事能力的關鍵要素。針對這些要素,通過強化目標導向、豐富知識體系、加強文化融入、培養共情能力、提升語言水平等路徑,有效地幫助來華留學生提升敘事能力,更好地講述中國城市故事,提升中國城市故事的吸引力。
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關注來華留學生敘事能力的動態發展。隨著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和生活時間的增加,其對中國城市的認知和敘事能力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留學生的敘事特點,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在講述中國城市故事時會有哪些差異。通過不斷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不斷完善提升策略,為推動中國城市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城市的魅力和發展成就,吸引更多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友人來華交流。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研究員。本文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課題“統一戰線服務‘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研究”〔ZK01202401016〕階段性成果)
兼職編輯: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