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作為全球涵蓋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且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不僅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重大的戰略契機與突破途徑,還促進了RCEP成員國之間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與便利化,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為深入探究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本文選取2012—2022年全球33個國家的季度面板數據,運用雙重差分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對RCEP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的作用進行評估,并對其內在作用機制展開深入剖析。研究發現: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RCEP主要通過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加大對外投資力度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RCEP;人民幣國際化;PSM-DID;區域經濟;對外貿易;對外直接投資
中圖分類號:F752;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4(a)--04
1 引言
2020年11月,東盟10國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共同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有力地推動了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促進了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為我國經濟的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近年來,伴隨我國經濟實力的穩步增強、金融領域的日益開放及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人民幣被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納入其貨幣錨的考量范疇。截至2024年7月末,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占比4.61%,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幣儲備規模占比2.69%,這些變化體現了人民幣國際貨幣職能的提升。
隨著RCEP的落地及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及其影響機制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對于人民幣計價、結算職能,高云龍和高曉鵬(2023)[1]提到,在RCEP下擴大各國貿易合作,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幣計價、結算能力。趙晶等(2021)[2]認為,RCEP有力地推動了各國間跨境電子商務增長,為人民幣作為貿易計價和結算貨幣構建了更為便利的平臺。云倩(2023)[3]則提出充分運用RCEP規則,通過建設數字貨幣合作區、人民幣結算示范區來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對于人民幣儲備職能,姚文寬(2021)[4]提出,要推動人民幣在自貿區范圍內采取合理的回流措施,深化貨幣金融合作,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劉楷歌和傅澤(2021)[5]則強調,需加大與RCEP國家雙向直接投資力度,鼓勵以人民幣為投資幣種,創新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
綜上所述,學界對RCEP與人民幣國際化展開了深入研究,但既有文獻對RCEP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相對有限,且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層面;將RCEP作為研究背景,未能有效地評估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本文將在以下方面做出邊際貢獻:(1)本文構建RCEP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理論框架,剖析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內在影響機制,并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假設。(2)本文采用雙重差分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選取2012—2022年全球33個國家的季度面板數據作為樣本,深入探究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準確量化RCEP的政策效應,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建議。
2 理論分析框架
RCEP在經貿合作領域提出了一系列便利化、自由化規定,建立了較高標準的經濟貿易規則。一方面,RCEP激發了人民幣的需求。RCEP各成員之間經濟結構高度互補,成員國可以在區域內產業鏈中創造更多的附加值,促進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整合,并加快亞洲地區人民幣的流通。另一方面,RCEP助推人民幣計價、結算、儲備職能的發揮。隨著RCEP的落地,中國將加強與成員國的金融合作,與各國中央銀行簽署本幣互換協議,強化人民幣的計價功能,通過擴大對外投資、增強人民幣資金流動性來放大人民幣兌換的乘數效應。
從貿易層面來講,RCEP區域內國家貿易總量占中國貿易總量的1/3,RCEP使得區域內實現了更高水平的開放,貿易壁壘大幅降低,貿易便利化程度極大提高,且區域內各國資源稟賦不同,與中國形成了互補的對外貿易分工體系,不僅能滿足國內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還有助于人民幣發揮計價結算功能。
從對外投資層面來講,RCEP實現了高于以往區域內投資協定的開放水平。隨著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國內企業會擴大與各成員國貿易與投資份額,對人民幣跨境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持續增加,同時促進金融機構迅速擴大在海外的業務布局,不僅便利了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還為人民幣金融產品的創新與在海外市場上的流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RCEP協定有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假設2:RCEP會擴大對外貿易,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假設3:RCEP通過提高對外投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3 實證設計與變量選擇
3.1 實證設計
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方法,估計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效應,將基準回歸模型設定如下:
Indexi,t=β0+β1Treatedi,t+β2Ti,t+β3Treatedi,t×Ti,t+λ∑Controlit+εi,t
其中,被解釋變量Indexi,t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Treatedi,t為國家虛擬變量;Ti,t為政策時間虛擬變量。RCEP于2020年11月簽署,故本文選擇2021Q1作為政策沖擊事件發生的時期。交乘項Treated×T是核心解釋變量;Controlit指一系列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
3.2 變量設定
被解釋變量按照上文所述,借鑒鄧黎橋(2014)[6]、林樂芬和王少楠(2016)[7]、程貴和張小霞(2020)[8]的做法,貨幣國際化的測算從貨幣的交易、計價及儲備三大職能出發,分別采用離岸市場外匯交易量占比、國際市場幣種結構(利率衍生工具占比、國際債券凈發行額占比和未償付額占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儲備貨幣占比,并賦予其等額權重,用以衡量人民幣國際化程度。
綜合以往文獻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的研究,本文選取以下可能影響因素作為控制變量:第一,選取貨幣發行國貿易差額的世界占比(trade)表示一國對外貿易情況,采用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總額的比重(ofdi)作為指標。第二,選取金融開放度指數(kaopen)來測度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第三,選取發行國人均GDP的自然對數(lnpergdp)及該國GDP占全球的份額(gdp)評估經濟實力的因素。第四,采用通貨膨脹率(cpi)、特別提款權匯率的標準差(vol)來反映其對內和對外幣值的穩定情況。第五,引入滯后一期的貨幣國際化指數(L1.index)作為解釋變量,以描述國際貨幣使用的持續性和慣性特征。
根據數據可得性原則,本文選取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日本、新加坡、大韓民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9個成員國作為實驗組;將非RCEP成員國國家作為對照組,具體包括加拿大、比利時、瑞士、德國、挪威、瑞典、丹麥、法國、英國、愛爾蘭、意大利、智利、哥倫比亞、捷克、奧地利、秘魯、葡萄牙、西班牙、芬蘭、巴西、墨西哥、荷蘭、南非 23個國家,分析的時間跨度為2012Q1至2022Q4。本文采用Quadratic-match方法對數據進行了補全處理,同時統一將各變量的中國數據做差處理(表1)。
4 實證分析
4.1 傾向得分匹配
4.1.1 傾向得分匹配結果
本文利用PSM將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匹配,表2是傾向得分匹配的Logit回歸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顯著的系統性差異,劃分并不是隨機的。
4.1.2 平衡性檢驗和核密度函數圖
為準確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本文進行了平衡性檢驗,并繪制了核密度圖,以驗證樣本匹配的效果滿足評估標準。由表3可知,匹配后的變量標準偏差均小于10%,說明匹配后處理組與對照組變量的差異明顯縮小,整體樣本基本符合平衡性檢驗。由圖1可知,在PSM之前,實驗組核密度圖與控制組有較大偏離;而在PSM之后,兩者重疊度高,表明匹配質量提高[9]。
4.2 基準回歸
為消除時間相關趨勢的干擾,本文構建雙重差分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無論是否添加其他控制變量,列(1)、列(2)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都顯著為正,說明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即驗證假設1。
不同因素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不同。第一,經濟實力對人民幣國際化指數正相關作用顯著,說明經濟實力支撐本國貨幣。因此,增強貨幣發行國的經濟實力,可以極大提升其貨幣國際化水平。第二,對外直接投資的系數顯著為正,這意味著增加對外投資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具有積極作用,在對外投資的進程中會擴大人民幣影響,推進投融資人民幣計價。第三,貿易順差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貿易逆差能夠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會推動更多進口商品和服務使用人民幣結算,形成商品輸入與資本輸出的“雙循環”,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和地位。第四,經濟實力、通脹率、貨幣慣性的系數為正,且前者系數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以國家綜合實力為支撐。
4.3 平行趨勢檢驗
由圖2可知,在政策實施之前的三個時期,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統計意義上并無明顯的差別。從政策實施后的第二個時期開始,回歸系數顯著為正。這一變化表明本文選取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具有可比性,滿足平行趨勢假設。
4.4 穩健性檢驗
4.4.1 改變樣本匹配方法
嘗試不同的匹配方法來增加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包括最近鄰匹配、半徑匹配等。由表5可知,不同匹配方法的估計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基本接近,這說明盡管匹配方法不同,所得結論在統計上也是一致的,即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
圖2 平行趨勢檢驗
4.4.2 增加控制變量
為了增加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文借鑒孫光國和趙健宇(2014)[10]等的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加入政治穩定、軍事力量等非經濟因素,也可以促進或阻礙一國貨幣國際化進程。本文采用世界銀行公布的政治穩定系數來刻畫一國政治穩定程度,用一國軍事支出在本國GDP的占比來衡量該國的軍事實力。由表5列(4)(5)可知,增加政治穩定和軍事實力控制變量,交叉項回歸結果系數仍顯著為正,證明結果具有穩健性。
4.5 機制檢驗
本文進一步驗證其中的理論機制,參考馬述忠和展超(2021)[11]的做法,加入Treated×T與機制變量的交互項來間接說明相關的作用機制,選取貿易、投資兩個機制變量,剖析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影響的機制。
從表7列(1)的估計結果可知,貿易與雙重差分項交互項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RCEP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隨著貿易擴大而增強,假設2成立。這一結果從側面說明,增加與RCEP成員國的貿易往來,能夠促進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商品的購買和支付手段,發揮人民幣計價、結算職能,進一步深化人民幣的區域化進程。
由表6列(2)可知,估計系數顯著為正,RCEP對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并進一步提升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假設3成立。在RCEP背景下,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有利于中國發揮自身優勢,面向RCEP其他國家擴大對外投資規模,進一步在區域內部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從而激發人民幣的真實需求。
5 結語
本文基于2012—2022年全球33個國家的季度面板數據,運用雙重差分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進行實證分析,檢驗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的影響效應。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與影響機制檢驗,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RCEP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由于RCEP自由貿易區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存在戰略協同關系,推進RCEP將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重要戰略契機與突破路徑。
第二,RCEP通過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及加大對外投資力度來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在共建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政府應積極發揮調控作用,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辟更多渠道,同時加深中國與成員國之間的經濟金融一體化程度,逐步提升金融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抓住RCEP新機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政府應發揮積極調控作用,加強政策引導,促進中國與成員國家的經濟金融一體化,疏通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傳導渠道;企業應積極響應政策,結合自身發展的特點及外部市場的變化來做好長遠規劃。
第二,深化與成員國家貿易合作,擴大跨境人民幣的使用規模。基于RCEP國家的差異化與互補性,加快區域內資源的整合步伐,促進人民幣流入海外,培育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使用慣性。企業應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力度,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采用人民幣計價貿易投資。
第三,擴大投資合作,深化人民幣投融資功能。搭建更多國際經貿交流合作平臺,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擴大對RCEP成員國的投資規模,推動人民幣在對外投資中的使用,拓寬人民幣跨境流通與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高云龍,高曉鵬. RCEP協定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J]. 北方經貿, 2023(6): 90-94.
趙晶,曹晉麗,劉藝卓. RCEP協定簽署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 國際貿易, 2021(5): 89-96.
云倩. RCEP框架下在東盟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探析[J]. 亞太經濟, 2023(8): 31-40.
姚文寬. 中國-東盟自貿區人民幣區域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 對外經貿實務, 2021(12): 66-69+84.
劉楷歌,傅澤. RCEP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新機遇、新策略[J]. 商業經濟, 2021(6): 90-92.
鄧黎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國際儲備份額視角[J].經濟研究參考,2014(38):41-53.
林樂芬,王少楠.“一帶一路”進程中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6(2):75-83.
程貴,張小霞.“一帶一路”倡議是否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 基于PSM-DID方法的實證檢驗[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0,40(10):80-95.
王慧,劉宏業.國際貨幣的慣性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J].經濟問題,2012(5):110-113+120.
孫光國, 趙健宇. 產權性質差異、管理層過度自信與會計穩健性[J]. 會計研究, 2014(5):52-58+95.
馬述忠,房超.跨境電商與中國出口新增長: 基于信息成本和規模經濟的雙重視角[J].經濟研究,2021,56(6):15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