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呈現穩定狀態,2020—2024年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持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仍存在檢測力量薄弱、經費保障不足、設配老化、監管體系不健全、安全意識淡薄和合格證推行工作還不平衡等問題,為了更好地提高農產品檢測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可以從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壯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加強安全意識和強化追溯管理等方面著手,逐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更好地為全區農產品質量保駕護航。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檢測機構;檢測人員;檢測設備
中圖分類號:F32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7-0042-04
Abstrac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have generally shown a stable state. 2020—2024, the pass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random inspection has remained above 98%, which has been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for many yea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weak testing force, insufficient funding guarantee, aging equipment and alloc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s.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testing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 can gradu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capabilit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starting from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capabilit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tea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hanc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supervision capabilities, strengthening safety awareness, and strengthening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to better protect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region.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人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對物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在食品方面,已經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對食物的質量要求愈來愈高[1]。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意味著食品安全尤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法對農產品相關的生產、標準、銷售等都有明確規定,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發展邁向更細、更好的高質量發展。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1.1" 大力發展“六特”產業
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全區)大力發展“六特”產業,并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全區葡萄種植面積 58.3萬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 ,綜合產值 342.7 億元;枸杞種植面積43.5萬畝,綜合產值300億元;奶牛存欄量88萬頭,牛奶全產業鏈產值610億元;肉牛飼養量220萬頭,海原牛肉端上中國——中亞峰會國宴餐桌;灘羊飼養量1 380萬只,4次入選國宴指定食材;冷涼蔬菜面積達到299.1萬畝,產量729萬t,“寧夏菜心”“六盤山冷涼蔬菜”等享譽全國。2022年“六特”產業綜合產值2 410億元,特色農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8.4%,脫貧群眾50%以上的收入來自發展特色產業。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中寧枸杞、鹽池灘羊品牌價值分別位居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榜第8位、第11位、第31位,品牌價值別達到320億元、191億元和106.8億元;鹽池灘羊位列畜牧類排行榜第1名。
1.2 農業標準化水平穩步提高
堅持綠色導向、標準引領,著力推進標準體系構建、示范基地打造和對標達標生產,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125項,復審清理農業地方標準273項,編制完成牛奶、肉牛、灘羊等11個嚴于、高于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的產業全鏈條標準體系,建設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136個、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34個,通過綠色、有機等質量認證農產品達到570個,寧夏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連續三年(2020—2022年)在全國績效考核中評為優秀等次,2021年度位居全國第三。同時,籌建新一屆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力開展標準宣貫、培訓等,將標準體系轉化為耳熟能詳、簡單易懂的“口袋書”“明白紙”,指導生產主體用標貫標、對標達標。
1.3" 有序推進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增強,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累計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1 086萬張,約24.2萬t農產品帶證上市。以“六特產業”為重點,分產業、分批次、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領域地方標準征集、篩選、立項、評選等,發布地方標準29項,正在掛網公示地方標準26項,立項地方標準50項。發布“六特產業”——冷涼蔬菜標準體系,至此,全區“六特”產業標準體系全部建成。
1.4" 有序推進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加快推進良好農業規范建設,全區5市13個縣(區)已開展良好農業規范體系建設,共有35家生產經營主體獲證,持證主體覆蓋全區葡萄酒、枸杞、牛肉、奶牛、鹽池灘羊和冷涼蔬菜農業“六特”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榮獲全國首批良好農業規范高質量發展機構,靈武市、鹽池縣、涇源縣率先在全國創建國家整建制推進良好農業規范高質量發展試點縣,舉辦了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保障能力建設暨中國良好農業規范工作現場推進會,成功獲批第二十三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在寧夏舉辦。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普遍存在缺機構、缺人員、缺裝備、缺經費,監管能力不足、手段落后、設備老化等問題,無法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也制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發展。
2.1" 檢測力量薄弱
目前,從省到市再到縣及鄉雖然已經基本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2],檢測隊伍不穩定,基層檢測人員偏少,平均市級10人、縣級2人,遠遠不能滿足檢測任務要求,65%的鄉鎮無檢測人員;基層檢測人員大多數非專職、專業,技術水平無法勝任檢測工作[3-4]。檢測人員流失嚴重,人力嚴重不足,部分人員受困于待遇保障、職稱評定等,工作缺乏積極性;老齡化嚴重,檢測能力水平低,儀器操作生疏,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差,面對新形勢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求,整體行業工作經驗薄弱;檢測能力普遍偏弱,專業知識缺乏,對定量檢測知識理解困難,影響正常檢驗檢測工作秩序。
2.2" 經費保障不足
檢驗檢測經費主要靠上級主管部門項目支撐,沒有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導致監測樣本量少、覆蓋面窄,無法滿足檢測需求。除銀川市每年都有相對固定的市級檢測監管經費外,其他市縣受地方財政制約,導致財政配套經費不足以支撐監管檢測,遠遠滿足不了檢測工作需求。以定量檢測為例,2023年農業農村部下達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檢測指標是1.7批次/千人,2024年計劃提高到1.8批次/千人,2025年達到2.0批次/千人,平均檢測費用1 000元/批次(實際費用高于此值),僅此一項經費就高達1 200萬元(以2022年寧夏725萬人口為基數計算),且逐年遞增,到2025年,預計需檢測費用為1 500萬元。自治區財政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持續壓減,并由2019年的2 630萬元壓減為2023年的1 955萬元(該預算其中還包括完成宣傳、教育培訓、農資打假和綠色認證等工作);受地方財政制約,很多市縣財政配套經費不足以支撐監管檢測,以現有資金安排遠遠滿足不了工作需求,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預警、品質評價等工作無法有效開展,這也是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設備老化
一套檢測設備動輒上百萬乃至幾百萬元,縣區無財力購置,目前許多實驗室設備都是2012年左右由農業農村部配置,配備的儀器檢測參數少,檢測結果不準或精密度不高,有的縣區因無人操作,長時間閑置不用甚至廢棄,無法滿足當前檢測要求?,F有儀器設備老化且配備不足[5],完好率較低,存在“檢不了”“檢不準”等現象,不能完成越來越多參數的檢測要求;設備閑置嚴重。部分檢測站實驗室建設不規范甚至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檢測工作的開展和精密儀器運行。
2.4" 監管體系不健全
自治區層面雖然構建了涵蓋技術推廣、日常監管、質量檢測、行政執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但基層監管體系普遍不健全,越往下走,力量越薄弱。
從縣級質量監管隊伍看,部分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職能設置不合理,職責不清,導致監管缺失。2018年機構改革后,各縣(市、區)均對農業農村局下屬事業單位進行了撤銷合并,部分縣(市、區)撤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心”,但未對職能進行合理設置,監管職能分散在農業執法隊、檢測中心、種子站、農技中心和動物衛生監督等機構,銀川市所轄三區農業行政檢查和行政處罰分別由農業農村部門和綜合執法部門負責,工作協調不暢、相互推諉,監管工作落不到實處。
從鄉鎮監管隊伍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嚴重不健全或有名無實,人員嚴重缺失,全區192個鄉鎮中僅有67個掛牌成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并發揮作用,僅占35%,部分鄉鎮無專職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保障,一些監管人員甚至缺乏基本的監管常識,無法或者沒有承擔起對農民質量安全知識培訓、技術推廣、日常巡查、監管措施的督促落實等法定監管職責。
從數字化監管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低,監管方式落后。信用體系建設、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質量追溯制度等推進緩慢,應急處置、聯合行動能力不強,從自治區到市、到縣、到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普遍停留在“人盯人”的時代。隨著電商平臺銷售渠道的興起,催生了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網絡營銷,由于網絡營銷的產品來源復雜,交易過程隱蔽、隨機、不透明,導致無證經營、假冒偽劣等違法違規行為大幅增加,發生違法問題調查取證、溯源難,對監管提出巨大挑戰。
2.5" 安全意識淡薄
生產經營主體特別是大量小散戶,法律意識、質量安全意識淡薄,重數量輕質量、重個人利益輕社會責任,銷售、使用禁用農業投入品和包裝物、銷售不合格農產品的行為時有發生,不科學使用農藥、獸藥、肥料及各類添加劑、包裝材料的問題普遍存在,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隱患。多數養殖散戶及個別中小規模種、養戶標準化生產水平低,存在濫用藥、網購質量不明的藥、不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小型飼料加工廠特別是小作坊違規添加違法添加劑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其中,以蛋禽類與魚類為例,產蛋期禁用藥物和垂釣池“回鍋魚”地西泮問題始終較難解決,目前,市場上并無較好的綠色高效技術或物美價廉、好用的替代品,大量散戶種植養殖時為提高產出,選擇大量使用農業投入品。不良農資店非法銷售假冒偽劣農藥、獸藥、肥料和添加劑等農資行為沒有完全杜絕,生產記錄、銷售臺賬流于形式,捆綁銷售不同農藥現象較多。還存在科技創新滯后問題,主要表現為2個方面:一是新型農業投入品研發滯后。高毒、高殘留農獸藥、肥料及添加劑、包裝物禁止或者限制使用以后,沒有及時研發出物美價廉、好用的替代品,為了防治病害,或者為了提高產量、提前上市、減少運輸損耗、延長儲存期,便會有人鋌而走險,使用價格更便宜、更容易見效的禁用品。二是綠色優質技術攻關滯后。沒有及時總結提煉、及時研發推廣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和適用、好用的農機具,很多生產經營者特別是大量散戶種養戶還在沿用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為提高產出,只能大量使用農藥、獸藥、化肥及各種添加劑,包括禁用投入品。
2.6" 合格證推行工作還不平衡
總體來看,全區合格證覆蓋率較低,各品種的開具情況差異較大,其中,雞肉、禽蛋等小型畜種產品和蔬菜、水果等品種合格證制度推行的較好,但是牛肉、羊肉等大型畜種產品和糧食作物等品種合格證制度推行進度較慢,覆蓋面還不廣。甚至個別縣(區)推行效果不明顯,存在地區不平衡現象。
3"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建議
3.1"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
加強機構現有技術人員的培養,通過每年選派檢測人員去省級檢測機構跟班學習,重點學習檢測儀器的使用、樣品的前處理等,切切實實夯實檢測技能,不斷提升檢測人員的檢測能力;指導各檢測中心建立健全各項檢測規章制度,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3.2" 壯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
穩定檢測機構體系隊伍,每年的招聘中對檢測人員有一定的傾斜,鼓勵新招聘的人員(如“三支一扶”)投身到檢測隊伍,適當地對檢測人員進行固定,并在合理的范圍內對專職檢測人員尤其是鄉鎮檢測人員給予一定的績效獎勵,從而確保檢測人員能夠留得住。
3.3" 增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為基層檢測機構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增加檢測機構的硬件水平[6],并將老舊檢測設備更新換代、儀器維護等費用列入財政預算,邀請工程師指導檢測人員熟練簡單的儀器運維,讓他們能夠應對檢測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可以熟練運用設備開展監測工作。
3.4" 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及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
突出提升縣級監管能力、市縣檢測能力、鄉鎮監管能力、信息化監管能力“四項能力”。重點強化各級監管人員法律、法規及業務培訓,全面提升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逐步打造一支懂農事、懂農技、精法律、會執法和敢處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鐵軍。指導涉農鄉鎮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支持鄉鎮創建合格證村級服務站點,快速提升鄉鎮監管能力。加快配備“智慧農業”“掌上監管”和藥殘速檢等便捷高效的智慧監管設備,快速提升信息化監管能力。健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規范化、精準化管理,以“缺什么、補什么”為原則,配備便攜式檢測箱和移動監管終端等日常巡查信息采集裝備,著力提升鄉鎮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開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星級評定,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嚴格落實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獸醫器械等農業投入品許可制度和農藥、獸藥經營者銷售臺賬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嚴厲打擊、從嚴從重處理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種子、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違規違法行為,規范市場秩序。依法查處超劑量超范圍用藥、違法使用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使用違禁藥和獸用原料藥、飼料非法添加抗菌藥等違法行為。
3.5" 加強安全意識并加快轉變綠色生產方式
及時指導宣傳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禁用藥名錄、限用藥使用要求、肥料農膜及包裝物的科學使用方法、成熟綠色種養技術模式推廣等,重點推廣有機肥、緩控釋肥、水溶性肥、生物菌肥、高效低風險農藥和生物農藥等綠色投入品,推廣性誘、燈誘、色誘和食誘等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產品。組織開展畜禽抗生素和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推動獸用抗菌藥物減量使用。推廣使用達標農膜、可降解農膜。多渠道、多形式(如“小品”、歌舞、戲曲等)舉辦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不斷提高農民識假辨假和依法維權能力。以小散種養戶和農藥、獸藥、肥料、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為重點,創新方式,組織開展接地氣的培訓,分層次、分時段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分散生產經營農戶開展技術培訓,普及安全用藥知識技能,提高生產經營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水平。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每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 000萬畝,推廣病蟲害專業化綠色防控融合示范680萬畝次。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高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整縣推進農用殘膜回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立完善種養結合的綠色循環發展機制。到2027年,全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0%以上,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以上。建立形成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85%,回收的廢棄物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農用殘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
3.6" 強化追溯管理
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全面推進電子合格證管理,強化帶證產品的監督管理,督促生產者落實自控自檢要求,推動形成生產者自覺開具、市場主動查驗、社會共同監督的新格局。完善農產品追溯體系,推進農產品追溯信息貫通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并向市場流通和消費端延伸。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主體作用,推動重點品種、重點領域、重點地區農產品全過程追溯。持續優化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功能,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管理和應用,穩步實行主體名錄、農資使用、質量控制和執法處置等信息“一張網”管理。推進種子、農藥、獸藥包裝、標簽二維碼標識和電子追溯制度,提升農資監管信息化水平。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需要依靠多方力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用來滿足檢測所需要的儀器設備、技術指導、檢測人員等;另一方面,還需要對農民的思想意識進行引導,不僅僅是需要加強宣傳,還可以通過將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安全法》的宣傳標語張貼在醒目地方以此來做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監管水平,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懲處來減少違法行為,相關部門還得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對檢測流程和檢測標準有明確的規定,嚴格監督檢測工作進展,避免出現消極敷衍的態度和違反規章條例的行為。
未來通過各方的努力,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定可以穩步提升,進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從而逐漸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王道麗,王繼超.焦作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J].河南農業,2024(9):33.
[2] 楊如箴,李佳,劉露,等.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探析[J].食品安全導刊,2023(30):15-18.
[3] 肖放.新時代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形勢與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9(1):3-6.
[4] 張芬鵲,房俊波,韓曉蓉,等.渭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5(10):191-194.
[5] 郝榮寶,王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現狀及發展分析[J].食品安全導刊,2023(13):18-20.
[6] 朱若男,吳兵,易霞,等.黔西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24(5):40-42,186.
第一作者簡介:丁成秀(1995-),女,碩士,初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
*通信作者:羅龍龍(1995-),男,碩士,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為實驗室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