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池
1919年5月—1997年3月
河北任丘市人,當代劇作家,表演藝術家。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冀中人民自衛軍三縱隊一支隊教導員,一二〇師獨一旅回民大隊教導員、獨一旅宣傳隊長、戲劇隊隊長兼戰力劇社隊長,西北軍區戰斗劇社戲劇股長、指導員,西北藝術學校二部戲劇系主任,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兼實驗話劇團團長,西南人民藝術學院戲劇系副主任,西南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1955年擔任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后兼任四川省戲劇學校校長;1978年調任中央歌劇院院長。1947年參與創作歌劇《劉胡蘭》,該作品在中國當代戲劇史上產生重要影響。在四川人藝期間,創作《一個木工》(合作)、《今朝英雄》(后改名《今朝兒女》)等話劇作品;導演話劇《一個木工》《同志,你走錯了路》《七十二家房客》《霓虹燈下的哨兵》《千萬不要忘記》《李雙雙》;主演話劇《今朝英雄》(建國十周年獻禮劇目)、《克里姆林宮的鐘聲》,電影《猛河的黎明》《十級浪》《達吉和她的父親》。
1963年4月16日,四川劇場上演了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后簡稱“四川人藝”)排演的《霓虹燈下的哨兵》(后簡稱“《霓》”),4月27日開始針對學生團體包場開出了“半價優待”,其間迎來了多所院校的學生。在這些觀眾中,有兩位四川石油學院的學生代表,他們是帶著任務來觀摩的——1958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四川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大學前身),學院黨委決定排演《霓》,排練該劇的工作任務就落到了“四川石油學院業余文工團”的肩上。
觀摩之后,校文工團給四川人藝寫來了一封信,這封信是寫給《霓》劇務組的,安排接待這兩位觀眾的正是四川人藝當年的院長、該劇的導演劉蓮池。信中寫道:“去劇團觀摩的二位同學受到你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更感人的是還帶回了不對外發行的劇照,使我們在排演中少走了許多彎路,全體同學表示一定要演好劇來答謝你們。……前幾天收到了由何京發同志轉寄的錄音效果時,我們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大家紛紛表示除了用信件表達感謝外,非把這劇演好不可……”
1963年2月底,一部有爭議的話劇被調到北京演出,沒想到僅演出兩場,好評如潮,而劇中的“八連”事跡更加廣為流傳。這部話劇正是原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話劇團創作排演的《霓》。在京領導和廣大觀眾認為這是一部生動且深刻地反映斗爭生活、反映在新形勢下防腐拒變主題的劇目;是能夠讓更多的黨員干部和群眾感受到“不要在糖衣炮彈面前打敗仗”這一樸素道理的劇目。劉蓮池院長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臺好戲,“也要讓好八連的紅花開在咱大西南”。于是集體決定,劉蓮池擔任導演,預計當年三月底排練,四月底進行演出。
當四川人藝的《霓》上演第10天,國防部下達命令,授予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稱號;8月1日,毛主席為“好八連”賦詩,“拒腐蝕,永不沾”“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成為八連精神的詩意表達,廣為流傳。
劉蓮池院長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他反對在作品中生搬硬套、故弄玄虛,他更主張二度創作要凸顯文本的精神主旨,帶領觀眾感受到作品內在生力與動力,而不是在一些旁門左道的“導演技巧”與“迎合觀眾口味”上下功夫。例如,在《霓》導演構思中有這樣一些文字,基本可以展現出他的戲劇觀念來:
“在劇本中,光從臺詞上來了解曲曼麗,要到第八場游園會時才能明確她是一個特務,我希望在舞臺上,她時隱時現,可以早一點使觀眾明白她的行動、目的,我覺得這樣處理的原因是:這不是驚險劇,不必要把她弄成一個‘謎’。……路華與特務搏斗的那段戲:拉開房門的時候,其實特務已在門外,敵我立刻對峙起來,陡增緊張氣氛。搏斗也只需要那么三五下,關鍵性的擒敵動作,便很快結束了。……明天排練希望在排練前劃好場地,能盡量找到實物代替目前的代用道具。……明日排練的演員們的準備工作要做好,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行動,都要用功處理。記者、資本家等,上場還是要注意自己的目的,要記住規定情境……”
這些準確規范、生動凝練的導演談話、提示都有著鮮明的“斯氏”體系的味道。也許正是1951年劉蓮池院長隨中國青年文工團出訪蘇聯、東歐、維也納等地進行訪問演出,并擔任導演及組織工作時在國外的所見所聞,才讓一個農民出身的指戰員一步步成為了藝術家。
在《霓》藝術檔案的“排演日報”中,還有一句劉蓮池院長用鋼筆寫上去的話:“戲要積極,要活起來,選擇典型性動作要鮮明,不要瑣碎的動作,上場任務也要清楚、真實。”針對舞美設計,導演做過一個這樣的指示:“南京路的景象很逼真,但是位置安排要注意恰當一些,游園會顯然指的是人民公園,而在那兒可能是看不到永安公司‘七重天’(屋頂花園)的外景的,若改大新公司(‘中百公司’)和國際飯店作為背景則更好,所以要造成很大的變動。”今天看來,這些指示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劉蓮池院長對細節的把握。
1963年4月8日下午7時至10時,全劇第一次連排后,劉蓮池院長作了這樣一份報告:
“首先,希望增強時間與地點典型性的渲染。舞臺上的一切都應該表現出‘十多年前’剛解放的四月末五月初,上海多雨季節的特點,在布景、服裝、道具上下一些功夫。例如,剛解放的時候解放軍同志們的服裝是另一種顏色——淡黃色,不要讓我們感覺服裝上有‘這幾年解放軍’的感覺。既然故事發生在上海,就應該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加入一些上海方言(原則是能讓大家聽得懂)。例如,曲曼麗叫‘非非’時可叫‘fí fí’,而不是‘féi féi’;阿男叫阿香時不稱‘姐姐’,而叫‘阿香姐’;而阿香叫阿男時稱‘阿男’,而不是‘弟弟’;再有,說‘你’字的時候,應讀‘儂’。其次,談談個別人物形象塑造。演員要掌握好童阿男‘年齡影響之下的不夠成熟’的特點,阿男只有十六七歲光景,是個不成熟帶稚氣的孩子,但是由于生活的經歷,他不會像林媛媛那樣幼稚、天真和嬌氣;固然阿男出身貧寒,有鮮明的階級感情,但是他又是在十里洋場的上海長大的,‘上海兵’的特點也不能全無,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角色,不能簡單化。”
翻看著這些文獻,讓我一陣陣感嘆著劉蓮池院長當年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一部話劇的誕生,傾注的是各個舞臺部門、崗位的協同配合與精湛的專業技藝。遺憾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翻遍了1963年版《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所有資料,沒有發現一張劇照,而劉蓮池院長在1978年調任中央歌劇院院長,在此之前也未能參與復排的工作。
回溯劉蓮池院長在四川人藝的這一時期,可以說,他是把全部心血投入在了劇院建設和人才培養上。擔任院長之后,他根據當時劇院年輕人較多的實際情況,大膽創新,敢為人先,使劇院井噴式地“出新人、出新戲”,朝氣蓬勃、欣欣向榮,以致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四川人藝入選“全國八大劇院”。劉蓮池院長注重訓練演員語言形體和表演基本功訓練,他喜愛著年輕人,信任著年輕人,大膽起用新人并培養了一代代優秀藝術人才。20世紀60年代初,他親手建立了省內第一所戲劇學校,當年的許多學生,至今仍然為西南的戲劇藝術做著自己的貢獻。一代代的接力,一輩輩的堅守,讓今天的巴蜀戲劇舞臺藝術后繼有人,長盛不衰!
劉蓮池院長,四川人藝好想您!我們一代代戲劇的后來人,會懷念著我們曾經的老院長——劉蓮池。謹以此文作為劇院全體演職人員向老院長獻上的一份敬意,永遠懷念劉蓮池院長。(作者系劉蓮池院長后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