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祥倫
四川省藝術院東坡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成都永陵博物館原副館長,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徐悲鴻張大千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一品天下書畫院榮譽院長。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并獲獎。2000年,在成都舉辦“馮祥倫人物畫精品展”,2001年,在美國舊金山時代畫廊舉辦“中國成都馮氏父子畫展”。出版有《馮石甫馮祥倫父子畫集》《馮祥倫畫集》《蜀宮樂伎圖》《成都歷史名人》。
吾年八十四,投身畫壇久矣。于諸多創作題材中,以蘇東坡為藍本的繪畫,于我而言意義非凡,頗有感悟!
東坡一生,風雨兼程,卻始終豁達灑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此等超脫之境,令我心馳神往。創作時,我常思索如何將其精神凝于筆端。每一根線條,皆試圖勾勒出他面對困境的從容;每一抹色彩,皆欲展現其內心的曠達。我深知,繪東坡之形易,繪其神難。為達此境,我深入研讀其生平事跡、詩詞文章,探尋其精神脈絡。我仿佛能看到,在黃州的東坡之上,他荷鋤勞作,卻吟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在嶺南的荔枝樹下,他笑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種隨遇而安、樂觀向上的精神,成為我創作的核心指引,讓我筆下的東坡,不只是歷史的影像,更是精神的象征。
東坡詩詞為我的創作提供無盡靈感。“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旖旎風光躍然紙上,啟發我以細膩筆觸描繪自然景致,烘托東坡的詩意情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份對親人的思念與對世間美好的期許,讓我在畫面中注重情感的傳遞。我嘗試將詩詞中的意象巧妙融入畫作。畫東坡夜游赤壁,便繪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浩渺月色;畫他與友人相聚,便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的氛圍,營造相聚的珍貴與時光的流轉。詩詞與繪畫,相互交融,觀者仿若能透過畫面,聆聽東坡的詩意吟哦。
在表現形式上,我擅長寫意筆法,從他飄逸的衣袂,到深邃的眼神,皆力求精準傳達其文人氣質。在色彩運用上,摒棄艷麗,以淡雅之色為主調,契合東坡的文人風骨。同時,我也大膽創新,融入現代審美理念,在構圖上打破常規,以獨特視角展現東坡的生活場景,賦予畫面新穎之感。
繪蘇東坡題材,是我與這位千古文豪的跨時空對話。我愿以筆為媒,以墨為介,希望讓更多人通過我的畫作,領略東坡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