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幼矩
四川省藝術院東坡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會學術部主任、花鳥畫會常委,四川詩書畫家國際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詩詞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成都民盟書畫院副院長,成都畫院專職畫師。主要作品有《九寨溝》(郵票用畫)、《血凝河山》(中央軍委用畫)、《九寨金秋》(四川省委用畫)等。
張幼矩作為一位學養深厚、才華出眾的藝術家,在書畫、詩詞、楹聯等領域造詣精深。他在山水畫創作方面更是聞名遐邇,有目共睹。他的繪畫作品的風格,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30歲—39歲):“淺絳”山水。這種筆墨色彩相較于他后來畫山水的色彩是另一種調子,較多地體現了宋元山水畫的沿襲,可以說比較傳統。如1981年山水《青城山陰亭》;1982年工筆重彩花鳥《春回天彭》;1983年工筆花卉《蜀葵》。
第二階段(40歲—49歲):彩墨山水。1982年張幼矩著手創作巨幅《川康形勝圖》長卷。這幅畫全長80米,直觀反映了紅軍在四川境內的英雄史事。筆墨厚重,構圖完整,氣勢磅礴。單從它直觀上的篇幅和內容,就足以將人震撼。再細細品味畫中的每處風景,都凝結著作者一步一個腳印的心血,一筆一份情感的付出。這一時期的山水創作有各式各樣的表現技法,既有繼承傳統的,又有創新的,在處理某些問題時他并未拘泥于傳統畫法,而是在大自然壯美圖景的震撼之下一步步走向創新。
第三階段(50歲—60歲):“金碧山水”。張幼矩先生最負盛名的金碧山水,有創造性的發展,磅礴大氣、金碧輝煌。他把金銀這兩種重金屬的色彩從裝飾性的功用上解放了出來,開辟出了“金碧山水”這樣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代表作有《錦繡河山鐵鑄成》《云路蟠錦繡 金暉照雪山》《金色西部》等。
第四階段(60歲以后):回歸水墨本體。退休后,張幼矩選擇回歸國畫的水墨本體,把金碧山水暫時放下,爭取在藝術上再突破一步,于簡練中追求更簡練,繁密中追求更繁密,畫出以前沒有的畫來。代表作有《太平渡》《東方欲曉》《昔日夔門》等。
綜上所述,我以為張幼矩的山水畫美學特征集中表現了壯美的審美理想。所謂壯美就是雄壯美麗,體現在張幼矩山水畫中,至少表現出以下三種特色:即筆墨雄逸,布局雄闊、造境雄奇。他們共同構成了張幼矩山水畫之美學特征。無論是淺絳山水、彩墨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這種追求是以一貫之的。張幼矩的山水畫,特別是他的歷史題材山水畫,其精神支點在于以傳統為基礎,并在其基礎上發展創新,內容和形式體現了一種昂揚上進的心理態勢。在藝術手法上,有一種由技而道的藝術大成,是高度把握了中國畫傳統技藝與功力后的得心應手,顯示了一種自由往來于藝術天地間的豪氣與靈氣。
總之,張幼矩山水畫中表現出來的壯美特征繼承了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為中國山水畫實現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支撐點和突破口,值得我們加以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