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小欽
四川省藝術院東坡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職業畫家協會副主席,國韻文華書畫院藝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原創書畫交流協會理事,四川省天府畫院副院長,四川四海畫院院務委員。出版個人畫冊十余種,代表作有《火把節》系列、《牧歌》系列、《唐馬》系列等。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并獲獎,被《美術》《國畫家》等收錄。
“沒骨法”的“沒”應讀為“mò”,意指骨線隱沒于形體或墨色之中,若讀為“沒有”的“méi”,則是大錯特錯。沒骨法溯及宋而盛于清,是中國畫表現語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如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徐渭的芭蕉、牡丹,任伯年的花鳥,齊白石的蝦,張大千的潑彩山水……
“沒骨法”與“雙勾法”相對應。雙勾法是從形體的外輪廓或結構的邊緣下筆,即“從外到內”的畫法;而沒骨法是從結構的中央(即“骨點”)落筆,通過行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提按,使墨色浸潤的邊緣剛好達到形體、結構的邊緣,即“從內到外”的畫法,它要求畫家深刻理解物象內部結構,極端熟悉紙、筆、墨、色、水的性能,同時要掌握好以墨破色,以色破墨,以水破墨、色的時間。
骨法用筆在雙勾法中很容易體現出來,但在欣賞上物象與筆墨卻是分離的:我們欣賞到的物象實際上是骨法用筆所“圍”出來的空地!這與我們欣賞書法是大相徑庭的。實際上,沒骨法更要求骨法用筆,同時要求轉折提按必須在結構的骨點上,它是將書法中的點擴大、線變粗,通過墨色、線面的組合,交切、粘接、轉側來塑造形象,形象即筆墨本身。從這點上看,沒骨法更接近書法。
沒骨法既可用于熟宣紙上的工筆畫或寫意畫,也可用于生宣紙上的寫意畫。在宣紙上先勾好鉛(炭)筆稿線再皴擦點染,最后不用墨線勾輪廓的,可稱為“間接沒骨法”;對白紙潑墨潑彩,一般不勾輪廓線的,稱為“直接沒骨法”,此法更顯痛快淋漓,更能得其天趣,激發藝術家的創造熱情,也更接近書法的“抒寫性”。
可以說研習既接近于書法,也近于水彩的“沒骨法”是融合中西繪畫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畫家可以隨個人修養、審美追求的不同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強調書法用筆,讓筆痕墨跡都清晰地保留下來;可以強調墨色變化,追求水彩趣味,讓筆觸粘接、疊壓、互破;也可以順結構而用筆,純用沒骨法或是沒骨、雙勾結合,執兩用中,既會“雙勾”又能“沒骨”,天地自然寬闊。
水彩畫三要素是色彩、水分、時間,沒骨法的三要素似可總結為筆墨、水分、時間,其效果好壞與氣候也有密切關系。中國畫注重筆調、墨調、色調、水調和情調,而沒骨法要求一筆之中盡可能五調皆有,要追求一種“大沒骨”氣度。把對山川人物花鳥的綜合理解折射為點塊、色階、筆墨,更需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以使五調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