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加強
四川省藝術院原院長、東坡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筆名千江月,竹林頑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博士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田園牧歌研究院院長,四川省紅星(省直)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西部經濟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四川藝術產業協會主席,擅長墨竹、評論、寫作。
“我好像是鄉下的一段小竹子,被命運女神雨打風吹,不經意間幸運地掉在龍泉山腳下四川省沫若藝術院、巴金文學院那片文化巨匠棲息的草地上,自此落地生根,長出一抹新綠、一籠青翠、一院林盤,我有時也分不清自己是林盤農夫、竹林頑童,或者自己就是竹本身,是每年都有雨后春筍破土而出的一片竹林……”盧加強先生讀竹、愛竹、寫竹,自喻“竹林頑童”。作為美學博士后的他,集作家、評論家、學者于一身。閑暇之余,他酷愛畫墨竹。賞讀他的墨竹畫作品讓人領悟到借竹抒寫的虛心向上、高潔坦蕩、堅韌不拔。其筆下的竹神形各異,千姿百態,高雅靜謐,或疏朗遒勁,或瘦勁挺拔。他在墨竹史的長河中汲取各家的長處,在水法、墨法、筆法、文法中去表現心法。他既外追自然的寫生,又內求心中的竹的形象,率意表達自我的性情。他筆下的墨竹千姿百態:或風竹或雪竹;或晴竹或雨竹;或茂竹密林或瘦竹云煙;或濃墨重彩或淡雅清新……不同的形態,不同的心境。
在植物界,墨竹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成為文人墨客表達自己精神修養的文化符號。四川是竹產業的大省,竹是長江上游生態防護林的重要植物,盧加強把竹從自然之竹上升到文化之竹,精神之竹。一幅竹,把畫家的個人修為,把畫家詩書畫的文化氣質都展示在上面。盧加強先生對竹的酷愛,既是對竹的崇尚,對蘇東坡、鄭板橋、文同等文人墨客的見賢思齊,又是自我的內心修煉吧。正如他詩中寫的“與誰同坐?文同東坡我。”他還寫道:“吾寫竹,有五四三訣,樂五人東坡文同夏昶鄭板橋千江月,運四筆,筆筆見筆,筆筆見墨,筆筆見姿,筆筆見氣,求三得,一幅畫既成,如得一字,如得一人,如得一詩。”古今合一,天人合一,竹林之外,夫復何求!
盧加強先生有一顆永遠天真爛漫的心,傳遞給每一片竹葉,玩是他探索世界釋放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方式。他的熱情與活力傾注在時代文化精神的弘揚中,其筆下的墨竹是時代的文化符號,中國畫是時代的中國話,用筆用字詞,千古不變或微變,而內容、情韻,則是為時代而抒寫,是時代敘事的創新探索。新竹高于舊竹枝,莫道翠竹萬年青,年年破土筍不同,我們期待盧加強先生在墨竹創作的藝術道路上,再為中國畫壇奉獻一片新綠,根在湖州,葉在當代,筆引清風,墨香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