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銳楷
四川省藝術院東坡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四川省政協書畫研究院人物專委會委員,四川省巴蜀詩書畫研究會研究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蜀都書畫院常務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理事,成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藝術創作,“新”是時間概念,是歷史的過程;“美”是追求的旨歸,是永恒的探索。在整個20世紀里,美與丑的評析一度曾被“新”與“現代”的時間判斷所取代,求“變”求“新”仿佛成為藝術的全部追求。回望中國藝術歷史,藝術形態始終處于求新的變化之中,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風貌,但分明又是藝術語言延續的結果。這種獨特并不是刻意求“新”,而是一種文脈的自然推進。“恒”是美,“美”是恒,它作為藝術不變的因素,一直在承前啟后,縱貫藝術史的經脈。
銳楷的人物畫藝術創作有三個方面令人首肯與激賞:一是有著對人生關注的熱切和熾熱的愛憎,而不是心如止水的冷漠。我們說,人物畫要有足夠的陽剛之氣去獲得雄健、博大、深厚的底蘊,如果做不到,作品就會失去畫家人生的態度。《哈尼陽光》《新城建設者》是畫家對社會、對人民、對人生、對壯美以更多關愛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種生氣勃勃、生趣盎然的藝術生機,而不是崇尚簡淡、幽遠、空靈、靜謐的藝術境界。二是把切入點放在“寫實的回歸”上,使作品展現蓬勃生機。讀《人物群像》,我折服的是銳楷寫川西老農、民族老人、古代戰將、域外老者,皆以寫實為主。其寫實已不是僅給予外部的“形”應有的關切,更多地注入了畫家個人性情的抒發,擁有更大的容量吸納古今中外的有益營養。三是其筆墨踐行有著歷史遺產的精粹和民族繪畫的特性——筆墨、造型、意境、氣勢、結構、色彩……我們說,藝術家創造的美是多樣的,這多樣的美應具備精神品格。但,筆墨一味求“新”,使許多畫家陷入歧途,站在一個矮小的山頭上自以為成功,而難望歷代高峰的項背。許是銳楷從小生活于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故其在創作初期,就打下了深湛的基本功。《老缶圖》是銳楷寫吳昌碩的一幅作品,畫家打通了人生與藝術的通道,作品度物寫真,寫形傳神,從特殊中挖掘個性與特征,充滿了對故事的敘述性想象及詩意精神,深刻而真實地表達了對吳昌碩先生藝術人生的理解。
畫得像不像,漂亮不漂亮,完整不完整,豐富不豐富是20世紀以來寫實主義的觀點,其實中國畫應是看畫得活不活,深刻不深刻,筆意好不好,境界深不深,格調高不高,所以就有了“心靈質量”的“寫意”之說。寫意并非草率之筆,寫意是長期修養的沉淀,是學問積累的深入淺出,是心跡的剖白、情感的流露。我說這些,是想向銳楷表明一個藝術研究者的心跡:“路漫漫其修遠兮”,你要鍥而不舍,向更高境界不斷攀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