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新時代要求,回應社會關切,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文化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專門闡述了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入繼承與創新,來源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導”。為傳承國粹書法,發展中華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思路決定出路,理念決定未來。理念要新發展,書法要新理念。
下面,筆者結合成都書法實際,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中國書法理念作一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新時代中國書法理念,總的理念是堅定文化自信。
一、樹立和踐行文以化人的理念
中國漢字書法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中國書法承載著中國的文史哲,而文化要人格化,書法要樹立和踐行文以化人的理念。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又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和象征。梁啟超先生認為:中國人寫字有特別的工具,就成為特別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條的美、力量的美、光明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他說:“美術一種要素是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正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的美術,那么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梁啟超先生的高論擲地有聲。實際上,中國書法是具有深刻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的不同于西方任何藝術的獨特藝術,必須以漢字為載體,具有文化傳承和文明傳播的獨特功能;而不僅是視覺和線條形式外在的美,是時間與空間、內容與形式有機統一的文化大美。學者型書法家魏學峰先生認為:不懂得中國書法就無從了解中國哲學及其藝術……
上下五千年,以漢字為標志的中華文明創造了中國書法三千多年輝煌發展的歷史,今天依然具有世界意義和強大的生命力,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龐大的參與者和受眾,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中國漢字書法藝術是中華國粹之一,是全世界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已于2009年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書法終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值得所有關心中國書法的人欣慰的事情。這表明,中國書法,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全人類。
但是我們應清醒地意識到,當代中國書法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土壤正在弱化、變異,書法創作外在形式的張揚與內在文化的萎縮是不爭的事實。對此,一切關心書法事業的人都應懷有一種憂患意識,保持傳統,堅守文化,使古老的書法藝術在新的時代得以傳承與弘揚。
中國漢字書法是中國藝術中的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形象代表和文化象征,她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與情操,在當今東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仍一枝獨秀,風光依舊。在這寶庫中還潛藏著巨大的智慧與力量,彰顯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有說服力的莫過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京”字“中國印”會徽標記,最令國人驕傲的莫過于奧運會開幕式的中國筆墨畫卷和漢字文化無與倫比的超越時空的魅力!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話語權與日俱增,中國書法與中華文化必然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放光芒。
二、樹立和踐行書以載道的理念
自然宇宙與生命之人格化,族群社會與生活之人格化,必須以生命人文體悟書法人生。中國書法承載著中國的儒釋道,其表征是表現文字演進的各種字體與各種書體的書法作品,核心是人之“道”。樹立和踐行書以載道的理念是中國書法最本質的內在要求。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四十多年來,在傳統文化大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新古典主義的文化浪潮中,在“文革”中當“牛鬼蛇神”打入另冊而一度中斷了的傳統書法藝術,很快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作為一種美的藝術,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化身,目前,書法正處在她的鼎盛繁榮時期。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與此同時,由于現代書寫工具對毛筆甚至對硬筆的取代,計算機鼠標和新媒體的應用家喻戶曉,書法的實用性日益弱化,書法已漸趨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樣式。就書法藝術本體看,這是一件好事。但單純的藝術創作,必然會因追逐形式上的成功而忽視書法藝術特有的內涵美。重“技巧”,輕“內涵”;重視覺沖擊,輕藝術修煉,人心浮躁。筆者認為,中國書法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關鍵是以心傳心,書以傳道。書風各呈氣象,百花齊放,這誠然是好事,但在精神取向和藝術追求上,應“技”“道”兩進,得書法之“道”,以繼承傳統、發揚傳統,與時俱進、與古為新,守正創新,同時以追求心性自由,體現個性、樹立個性為旨歸。遵循“板凳須坐十年冷”與戒、定、慧的古訓,腳踏實地地沉潛到傳統的海洋中去挖掘,去汲取傳統的營養。作品要體現書法家對傳統的真誠,對創造的真誠。因為真誠就是鮮活,真誠就是清純,真誠就是生動,真誠就是生命,唯真誠才能創新,只有鮮活的生命才能感動世界,只有清純的靈魂才能撼動人心。傳承書法之妙,神采為上。神采的顯露又全在技法運筆;傳承技法運筆之道,又歸于用心。古人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筆正乃可法也。”《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書法當散其懷抱,方可為書。書法就是“心畫”,講究禪宗意味,禪茶一味,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追求精、氣、神的完美統一。每每提筆揮毫,凝神靜氣,方臻妙境。故書法如太極,太極如書法。書法是地上的太極拳,太極拳是天上的書法。
蔡邕《九勢》道:“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書法從自然開始。張長史《肚痛帖》為瑣事書牘,自有自然生發之理;米元章《珊瑚帖》為隨筆書畫,自有自然組合之妙。全球抗疫之際,余居家隔離,閑中自覺,自然書寫。即興偶書書圣《喪亂帖》,出于清明祭祀懷古;意臨懷素《苦筍帖》,出于崇敬先賢之才;書辛稼軒《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出于“閑愁最苦”。至于寫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三種境界,更是數十年臨池與創作心得,非專為展覽而書。唯恭錄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是主題書寫,也系臨趙之謙《漁隱叢話》等古賢經典之后的自然流露……
一言以蔽之,字如其人,字如其心。書乃“心畫”,真如自在,核心是人之“道”也。
三、樹立和踐行致敬經典的理念
在三千多年的發展中,古人將書法的技巧創造得幾乎盡善盡美,今天的書法藝術遠沒有達到歷史上的高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實現中國書法永續發展,必須不忘初心、致敬經典。經典書法作品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財富和精神力量。作為新時代的書法人,要樹立和踐行致敬經典的理念。
要找到新時代書法發展的根據,把握新時代書法前進的方向,為中國書法注入活力,必須回歸優良傳統,讓博物館中的經典書法活起來。要致敬經典,必須深入經典。臨摹歷史與古今經典碑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臨摹經典是借鑒前人創造的優秀成果與總結的法則規律,不是簡單的仿古、復古和重復當代名家的“機械化”模仿性書寫。歷史上的書法,是士子文人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一種藝術形式和生活方式,不是出名牟利的手段。古代書家首重人品。在當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重構社會道德風尚的新時代大環境下,書法家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也亟待提高。而這些要求都有賴致敬經典,堅持書法本源,克服“美術化”和所謂“前衛派”現代書法傾向,發揚優良書法傳統,提升書法文化品位與人文精神。
四、樹立和踐行與古為新的理念
中國書法創新是其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中華文明最大的無形資產;臨摹經典是為守正出新,創新是新時代主題,必須樹立和踐行與古為新的理念。以入古為前提和基礎,努力探索科學創新之路。
科學創新就是堅持易經的核心思想即“中正”,把握書法的合理空間,戴著經典書法這一“腳鐐手銬”跳舞,在紙上用毛筆尖跳芭蕾。那些打著創新旗號,任意丑化漢字,挑戰國人審美價值觀的做法;那些詭怪百出、弄異炫奇的所謂書法,都不能稱為“新”,注定要遭到唾棄。無論是借助現代考古新發現,依托碑版文字和民間書法追求創新,還是借鑒現代美學的觀點,在空間結構上試圖打破漢字造型規律,或在筆法上求新圖變,都不能喪失中國漢字這個中國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古賢左丘明《左傳·新序·雜事》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通過書寫漢字入古入心,用書法獨特的筆墨語言,表現人格、抒發性情。正如石濤所言:“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時代在變遷,審美在轉型。書圣之子王獻之獨創的行草書最能表現書寫者心情與性靈,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最受時人推崇。碑與帖無高低之分,唯有風格流變之別,應相滲妙用;硬筆與軟筆無貴賤之別,都應顯出文雅趣、書卷氣、中和美,在變化中求類同,在相犯中求協調,自然天成,和而不同。如此上下求索,勤于筆耕,方可步入書法堂奧,從學習優良傳統與古為新的“必然王國”翱翔于書法藝術的“自由王國”。水到渠成之日,自是書法創新之時。
五、樹立和踐行培根鑄魂的理念
傳承弘揚中國漢字書法是樹立和踐行中華文化自信總理念的根本要求,必須樹立和踐行培根鑄魂的理念,大力實施翰墨薪傳國培計劃。讓中國書法世代相傳是對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 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書法是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必須讓中國書法煥發青春,永遠屹立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之林。作為新時代的書法人,書法經典傳承人,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培根鑄魂,繁榮發展中國書法藝術, 旨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事關中華國家文化安全。關鍵要從娃娃抓起,培養書法傳承人,使之注入靈魂,血脈相傳。為此,加強書法文化的基礎性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刻不容緩。筆者呼吁:要真正加強書法教育,培養書法人才。改變長期以來“重西學,輕國學;重外語,輕國語”的傾向。要學習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讓書法進課堂,入考場,使之真正落地。全面加強各級高校和中小學書法學科建設,編寫統一的書法教材,建設標準化書法教室,更多地培養書法學習研究與創作人才。特別要在中小學校,結合漢語教育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識、讀、寫能力,培養對書法的興趣,涵養學生的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全面加強書法美育教育,分層次廣泛深入開展硬筆和毛筆書法培訓教育,為培養新時代書法接班人和美育人才打好基礎。同時,要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全面建立社會書法教育網絡系統,在全國建立更多的書法培訓教育基地,廣泛開展群眾性書法活動。要加強正確導向,創作精品力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書寫時代,提高道德修養、文字功夫、精神境界,須忍耐寂寞,不斷提高書法的質量和意境。要加強文化修養,提升學術水平。為了加大書法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我們應首先讀書習文,寫好中國字;同時,策劃書法專題項目,聯合各類書法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對書法遺產進行整理、研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系統、完整、詳實、準確的資料體系,為后人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要注重書法理論學習研究,進一步提高書法學術水平。同時,開展正常的書法藝術批評和藝術爭鳴,既大浪淘沙,又包容和諧,去偽存真,提高社會受眾的辨別欣賞能力。要加強書法對外交流,推進國際書法傳播。我們要以中國書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契機,提高中國書法的世界影響力。書法申遺成功,為我們全面宣傳展示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書法家協會要主動策劃書法活動,推介書法人才,宣傳書法文化與文化書法。同時,參與文化藝術部門和社會文藝組織的書法活動,開展文企聯姻;配合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以孔子學院等組織為載體,從普及漢語和漢字書寫入手,吸引世界各國更多的人學習中國書法。以“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為理念,開展國際書法交流,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更多的人民了解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書法藝術真正走向世界。
六、樹立和踐行新時代書法新理念
2015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新發展理念,指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要深入理解、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中國書法要按照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既是事關中國書法發展方向的宏觀問題,又是事關中國書法高質量發展的書法本體的學術問題。因此,樹立和踐行新時代書法新理念,要上升到學術理論的高度去加以考量。
中國書法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書法永續發展動力問題。要寓創新發展理念于書法傳承之中,走有區域特色的書法傳承創新之路,為文化自信增光添彩。要推動新中國書法融合創新高質量發展,鑄造書法特色新品牌,為文化強國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同時加強書法組織自身建設,把各級書法家協會和新書法組織建成溫馨和諧、創新發展的書法之家!
中國書法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書法發展不平衡問題。要寓協調發展理念于書法有法之中,推進書法教育、創作、研究、普及、交流協同進步,讓中國書法別樣精彩。要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以創作培訓與傳承發展為重點,頂層設計推進出作品出人才。2020年12月25日重磅推出的《成都市巴蜀書畫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為成都書法高質量發展提供“十四五”規劃頂層設計,在全市推行實施,值得研究借鑒。
中國書法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書法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問題。要寓綠色發展理念于書法品格追求的全程之中,書法人沉下心來,力戒浮躁,堅守我們的精神家園,留一方凈土;書法組織加強自身行業道德體系建設,推進中國書法健康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貢獻書法力量。
中國書法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書法發展內外聯動大格局問題。要寓開放發展理念于書法精準對外交流與學習借鑒之中,推進中國書法沖出畫地為牢的藩籬,使之走向世界,讓書法文化使者走進“一帶一路”,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就是要開門辦會,建設有門檻而沒有圍墻的書法家協會,推動網上書協建設。
中國書法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書法公平正義問題。要寓共享發展理念于書法文化惠民志愿服務活動之中,讓書法接地氣,惠及民生。社會關切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書法作品和書法人存在發展的理由。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為自覺行動。
讓書法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和進地鐵等公共空間常態化,讓中國書法進千家萬戶,惠及尋常百姓之家,實現書法藝術存在的永恒價值。
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整個社會和一座城市的基因和血脈。漢字書法是中國文化之根本、中華藝術之精粹、藝術中的藝術、藝術中的最高藝術,是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瑰寶。漢字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史中唯一從古至今延續不斷的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文化的指紋標識、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永恒的精神圖騰……
思路決定出路,理念決定未來。細節決定成敗,格局決定高低。學習書法也如此。理念要新發展,書法要新理念;生活要藝術化,工作要時代化。樹立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中國書法新理念,勢在必行。要樹立和踐行文以化人的理念、書以載道的理念、傳承經典的理念、與古為新的理念、培根鑄魂的理念和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的新發展理念,堅定文化自信,遵循中國書法家協會關于“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方針,傳承發展漢字書法這一中華國粹,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讓人類非遺中華國粹漢字書法藝術在堅守中繼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繁榮中弘揚,筑牢中華民族的文化長城,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