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 明代大儒王陽明帶領一群學生去登泰山,感受“山人合一”的意境。
一開始, 大家都興致勃勃,但隨著山路越來越崎嶇陡峭,一部分學生感到體力不支,不愿繼續爬山了。
王陽明見狀, 也不勉強,允許他們中途退出,自己帶著其余學生繼續向山頂進發。
愈接近山頂, 山路越發難走,跟隨他的學生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疲憊不堪。終于到達山頂后,他們紛紛癱坐在地,氣喘吁吁。唯獨王陽明腰桿挺直,泰然自若,額頭上僅見細微汗珠,正閑適地站在山頂,眺望遠方的美景。
遠處的藍天、白云、山川、河流、村莊,都讓王陽明心曠神怡。如此心境不容錯過,他向學生們提議現場作詩。學生們紛紛搖頭,竟無一人愿意嘗試:“太累了,哪里還有心思作詩。”王陽明還是不勉強,自己一口氣作了三首詩,每一首都十分精彩。
學生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一名學生忍不住問道:“老師,我們登山已經筋疲力盡,您又比我們年長不少,怎么還能如此從容不迫地吟詩,難道您不累嗎?”
“我當然也會累,我只是身累。”王陽明笑道,“你們感到特別疲憊是因為身心俱疲,你們心里也在想著山高路遠,發愁走很多步才能到達山頂。而我心里則認為山高萬仞,只登一步。”
學生不解:“我們攀登了這么多步,怎么可能只登一步呢?”王陽明解釋道,大家在登山時總是凝視著遙遠的山頂,感覺它高不可攀,腳下的路似乎永無止境;同時又擔心腳下崎嶇的山路,害怕一不小心就會墜入峽谷深淵,因此邊走邊焦慮,心情自然越來越沉重,累就在所難免了。“而我登山時,既不仰望山頂,也不擔憂險路,只專注于腳下的每一步。”
山高萬仞,只登一步;知行合一,安住當下。人生的困難一如險峻的山峰,當我們感到心累、失落、不如意時該如何調整步伐?王陽明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
(摘自《環球人物》2025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