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STEAM教育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很有幫助,但其在基礎教育實踐中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硬件條件參差不齊、教學效果評價較為刻板等問題。在充分了解南通市小學STEAM教育開展情況的基礎上,基于高校與小學平等合作模式,提出STEAM教育區域發展創新理念,通過走訪區域小學STEAM教育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研究并試圖回答如何開展項目活動以實現“高校—小學”教師在合作中的雙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并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跨界·大成”STEAM教育課程體系,并提出小學STEAM課程開發的區域推進策略。
關鍵詞:高校;小學;STEAM教育;跨界·大成;區域發展
文章編號:1671-489X(2025)07-0-05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5.07.
0" 引言
STEAM教育起源于美國對本國的科技創新人才危機和人才培養的反思,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便是推動STEAM教育發展。STEAM教育被視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除此之外,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等21世紀核心關鍵技能。
基于前期研究發現,我國STEAM教育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如何將其做實做細,如何構建本土化的STEAM教育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國發展STEAM教育不能照搬國外研究模式,應當結合本土教育的具體情況具體設計,這樣才能讓STEAM教育健康發展。本研究嘗試基于高校與小學合作的視角,利用高校洞悉STEAM教育理念本質的科研力量,指導并反哺基礎教育開展STEAM教育的實踐研究,以期促進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實現高校與區域小學合作共建,促進小學STEAM教育發展。
1" 在區域層面推進STEAM教育的必要性
STEAM教育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是因為它順應了社會發展對人的客觀要求,代表了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同時又與未來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STEAM教育是一種創新教學理念,它打破了傳統分科教育的做法,更強調跨界與整合;它弱化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課本”,更強調具體問題情境的創建,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它不只要求學習者對知識的識記,更重視學習者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思維的養成。
客觀地說,STEAM教育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教育界內外對它的核心理念和實現方式都存在模糊認知,STEAM教育的跨學科性、整合性和復雜性等特性要求STEAM教育的發展需要通過區域推進來實現,首先,STEAM課程所需硬件條件要求高、教學空間特定,需要耗費大量資金,一所甚至兩所學校往往缺乏這樣的物質保障條件,也難以開展STEAM課程;其次,教師憑借個體的研究難以厘清STEAM課程的具體內涵,容易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教育實踐的本質,一所單獨的學校很難實現跨學科教學整合,即便個別學校具備學科專家,能夠組織教師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也難以保證STEAM教育發展的科學性和包容性[1]。因此,STEAM教育必須在區域層面整體規劃發展,以便擁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硬件設施建設,進行區域層面的STEAM教師培養,構建科學性和融合性相結合的STEAM課程體系。
2" STEAM教育區域發展:高校與小學的合作
與創新
面對上述STEAM教育發展需求和日益變化的挑戰,作為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主體——高校,通過與區域、學校以平等的關系進行合作解決實際問題。2017年,南通市“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研究”項目啟動,引導部分師范類高校與一批小學建立合作、支持關系以促進區域小學辦學質量的改善與提升,推進本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至2022年,已有3所高校、6個區縣、28所小學參與了該項目的教研活動,以大學附屬學校、高校服務支持區域發展等形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本研究倡導的高校與中小學合作發展項目,旨在全面推動STEAM教育和教師共同體發展,有效提升STEAM課程開發的整體質量。
2.1" 高校為區域制定STEAM教育發展規劃
STEAM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推廣和普及必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實踐層面來說,高校可以為區域的STEAM教育發展作出宏觀規劃(見圖1),可以與區域進行配合完成任務框架的搭建[2]。
地方高校與區域在推進STEAM教育的合作過程中,首先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從相關調研、SWOT分析入手,基于國際視野、數據挖掘和研究報告等進行前期準備,高校研究團隊在合作中作發展趨勢研究,給區域STEAM教育提供多項策略選擇;進而高校與區域共同探討STEAM教育愿景、目標和實現路徑,以建立項目為抓手,合作探究課程建設與實施計劃;在規劃完成后,需要考慮STEAM的具體實施,例如,經費預算、平臺搭建的科學合理性,環境建設、因素分析等具體實施問題。不難發現,在規劃中高校可以將研究和區域發展需求相結合,共同立足地方特色制定STEAM教育發展規劃,從而避免只有共性而沒有特色的區域STEAM教育實踐。
2.2" 人才培養:主體雙方平等合作
高校與區域小學之間跨機構合作的具體實施路徑與實踐操作既需要自上而下的理論指導,更需要發揮合作主體雙方的主體性,積極探究,在實踐中實現構建與創新[2]。傳統的合作模式中,高校與區域學校的合作存在不平等性,例如:一方面,高校與區域內的小學和大學附屬學校雖然存在長期合作關系,但區域內的優質小學有更多一線教學實踐經驗,在為高校提供職前培養的過程中略占優勢;另一方面,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認為高校是培養一線教師的主陣地,有更宏觀的發展視野,但不能根據不同區域和學校的實際需求去解決一線教學問題。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構建“在小學培養高校人才,在高校培養小學教師”主體雙方平等合作模式(見圖2)。
2.3" 高校支持區域STEAM教育發展的實踐與反思
2.3.1" 網上教研活動:打磨優秀課例,建設教學共同體
地方高校基于“高校STEAM教材試點校教學支持”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研究,為了更好地打磨優秀教學課例,多次進行聽課與座談活動,入校了解STEAM課程的教學實施情況。首先,在交流中發現選取的7所試點小學的教師能夠使用教材進行授課,但教師反饋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不自信,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效果;其次,有不少教師對STEAM教育的實質和理念把握不是很準確,對自己能否勝任該學科的教學產生懷疑,影響教學實施。地方高校借助項目研究,提出采用網上研討的方式,聚集7個試點校的教研人員設計研討活動,明確支持策略。
1)線上集體教研活動設計(見表1)。召開9次線上會議,共開展了約20個小時的熱烈研討,分別進行“教學設計研討”,即前期準備好教學設計方案,分析教學設計的亮點和難點,共享改進建議;“專題研討”,即針對入校調研發現的共性關鍵教學問題進行集中分析和研討;“課堂實錄視頻”,即基于真實的課堂情境思考教師教學的適切性等。
2)特色研討協議提升研討效率。該網上研討的流程有別于一般的會議交流,高校研究團體在研討中設計并使用成熟的“研討協議”,讓教師并非簡單參與或是與演講人達成共識,而是讓試點校的小學教師在研討過程中渴望交流、愿意交流,從而創造有價值的研討。活動流程如圖3所示。
以試點校教師對“《紙飛機起航新夢想》小學三年級STEAM課程設計”的線上研討為例,主講教師闡述了她在這節課中雖將創意寫作與STEAM學習概念結合在一起,但是教學設計過程中融合得較為生硬。在“其他教師分享觀點”(環節五)的討論中,主講教師不發言,其他教師的討論高效地實現了知識共建和觀點碰撞:
有教師認為“創意寫作和STEAM有內在的關聯,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生物學家和建筑師同屬于一個行業,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藝術和科學成果;STEAM中的A(Art),不只是狹義的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也包含了語言藝術在內的廣義的藝術,將STEAM教育與創意創作融合發展,為STEAM教育的實施貢獻了又一種有效的路徑,可以說將創意創作融入STEAM的學習是教育教學的創新之處。”
還有教師認為“STEAM在藝術與科學之間搭建了橋梁,突破了藝術和科學長期分科教學的局限,這不僅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在不同領域所需的各項技能與素養,而且還能夠為學生創建全面發展的道路,在多學科之間建立聯系,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不同學科的興趣和才能。”
“當科學課程與創意寫作相結合的時候,教師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采用各類故事、小說的方式講授科學知識,學生不再死記硬背,而是分項目、有流程地進行知識學習,更快、更高效地掌握STEAM學科的概念,并牢牢記住。”
“我們融合創意寫作與STEAM教育的目的是啟發學生,讓他們愛上STEAM學科,同時,也讓他們愛上寫作,挖掘STEAM學科與創意寫作的內在關聯。通過這樣的教育模式,我們培養了更多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創作的學習者,真正實現創新人才的落地培養。”
3)教研活動討論與反思。從“項目”研究的后期效果討論發現,在高校和區域小學合作探究中,活動的設計、協議的選擇、問題的診斷等內容都體現了高校對于教師實踐共同體如何建設的重要理論研究與發現,一線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充分學習了理論研究的方法,并為自身后期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同樣,區域小學教師在一線教學過程中收集的寶貴數據和過程性成果,也支持了高校科研項目的開展。
2.3.2" 高校助推小學STEAM教學質量提升:區域本土化課程實踐
STEAM教育著眼于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核心素養重要的實踐落腳點之一。高校助推STEAM教育區域發展,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著力點應當是如何以更寬廣的視角審視學科之間的關系,如何結合本土化特征從課程的改革、學科關系的重組、課程活動的設計和教育評價方式的變化等方面,與區域小學共建資源和方案。
1)本土化STEAM教育課程。STEAM教育的包容性很強,不同地區實施STEAM教育的訴求不同,有的旨在培養具有數學、工程等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有的旨在打破學科壁壘,改變學校教學文化,變革教師的教學理念,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等。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驗不可簡單地直接復制到另一區域,本研究立足的區域發展STEAM教育理念是用何種價值取向推動教育改革,主要取決于本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尤其應當對接城市發展定位,避免“拿來主義”,盲目照搬[3]。南通市的3所高校團隊帶著一雙雙會發現的眼睛,深入區域小學支持教學改革,緊緊抓住區域基礎教育特色、學校特色、學科特色、教師特色和學生特色。
2)“跨界·大成”STEAM課程體系。基于本土化研究和發現的原則,高校和區域小學合作創立了“跨界·大成”STEAM課程。該課程包含許多價值元素:“跨界”意味著融合,小學教育不再是傳統的分科教學,而是把學科按照不同的主題活動整合起來,從兒童成長的規律出發,強調用結構化思維而非線性思維進行教育實踐;“大成”意味著德才兼備、學識淵博。大成教育孕育著“大的生長”,追求成為自己、成就他人。區域基礎教育的本土化特征在于關注學生的全面生長,整體建構適合的教育。用“跨界·大成”培育未來的創造性、工匠型人才,為每一個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4]。
“跨界·大成”STEAM課程教育理念是基于南通市基礎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嘗試,切合本市基礎教育現狀和發展需求。例如:強調綜合運用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將其作為課程的核心目標,解決學生雖然學了許多知識,但是綜合運用能力不強的問題;強調引導學生關注人文、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強調課程的體系與規格,讓參與課程實施的教師能較快適應并較好把握。
“跨界·大成”課程研發團隊初步設計了包含“三個層級”“四大模塊”和“五個主題”的課程體系框架,其中,“三個層級”是指:主題—任務—活動;“四大模塊”分別是:建筑工程、交通能源、環境生態和人文綜合;“五個主題”包含探究一個規律、設計一個方案、制作一個產品、體驗一種規律和創作一篇文章。
3)小學STEAM課程實踐區域推進方案(圖4)。從實踐落地研究來說,小學STEAM課程區域推進是動態循環的,高校與區域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構建本土化區域課程體系,區域教師實施課程,學生學習課程[5]。在動態循環體系中,通過高校與區域合作制定具有可實踐性的課程體系,教師和學生利用課程體系開展教學和學習,以達到推動STEAM教育發展的目的,這是正向的自上而下的區域課程推進模式;在循環的過程中,另一種逆向推進模式是由個體教師對特色課程不斷打磨和精修后,推廣至區域形成示范課程,從而讓小學STEAM課程區域推進得以可持續發展,這種自下而上的課程推廣模式同樣能夠助推區域STEAM教育發展[6]。
3" 結束語
在研究實踐過程中總結出教育、教學的最后一公里“落在教師身上,落在課堂里”,小學STEAM教育區域推廣的關鍵在于:第一,高校與區域小學教師充分發揮各自主體能動性,平等合作,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充分形成經驗積累和文化積淀;第二,以“區域”為抓手,依托高校的理論優勢及人才優勢,合作共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STEAM課程體系;第三,以學科融合創新理念為核心,進行高校理論研究和小學課堂實踐雙軌合作,創建區域特色,合作探究課程發展并進行區域推廣。研究過程中,“高校—小學”教師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有效促進了區域STEAM教育的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傅騫,鄭婭峰.創客教育區域推進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5):61-68.
[2] 閆雅萍.高校與中小學合作的實踐共同體及主體性:基于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的實踐反思[J].英語學習,2017(4):17-22.
[3] 李璐.區域智慧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運城智慧教育示范區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7):56-62.
[4] 朱愛華.跨界整合,為兒童大成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2018(21):66-69.
[5] 陳尚寶.基于3SE模型的STEM教育區域發展模式探索:以深圳市鹽田區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7):30-32.
[6] 陳尚寶.基于3SE模型的STEM教育區域發展模式探索:以深圳市鹽田區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