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實踐育人在高校美育通識課程改革中的核心作用,通過深度剖析中國民族音樂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及獨特價值,致力于探尋中國民族音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背景下的美育通識課程改革路徑。重點關注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高效融入美育通識課程體系,借助體驗式、沉浸式學習以及課程思政與藝術實踐的有機融合等手段,從理論到實踐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認同感,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5)04-0064-03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文化傳承和美育推廣的前沿陣地,大多開設了民族音樂相關美育通識課程,致力于培養提升大學生的藝術審美和人文素養,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創新性美育教學體系。“藝術+”協同教學模式的提出,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推動藝術與人文、科技之間的跨界融合,從而拓寬了美育的渠道。它不僅是教學方法的創新,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元化、開放性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成長,在人文的關懷中提升,在科技的引領下創新,在實踐的磨礪中成才。這是一次教育的升華,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此基礎上,高校進一步發掘和應用實踐育人理念,這不僅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具備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關鍵環節。因此,民族音樂教學模式中的實踐育人理念,不僅影響個人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更關乎中國民族音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背景下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與應用價值。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挑戰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有關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美育教育及創新性教學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國內研究重點聚焦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機制、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以及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等領域。學者們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與底蘊,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傳承策略和教學方法。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國際上盡管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直接研究相對有限,但跨文化音樂教育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國外學者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并積極探索通過音樂教育促進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的途徑。然而,當前研究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深層次機制與規律挖掘方面尚不夠深入,且在美育教育及創新性教學的評估體系與長期跟蹤研究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音樂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傳承民族音樂的使命,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挖掘多樣的民族音樂形式,整合國內外音樂文化資源,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重大,有助于提升整體文化實力,完善音樂教育體系,促進民族音樂發展,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意識,加深對音樂文化內涵的理解。面對當前形勢,高校音樂教師應以創新理念改革教學措施,提升教學質量。
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創新性教學的構建與成效
(一)精研理論,發掘民族音樂內涵
從高等藝術院校系列美育通識課程設置與課堂內容選擇來看,其理論板塊精心設計了五大章節,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第一章為“緒論”,概述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脈絡、文化背景及在全球文化多樣性中的地位;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聚焦“民族樂器與演奏藝術”“民歌與說唱藝術”“戲曲與舞蹈音樂”,每一章節均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樂種與曲目,深入剖析其音樂特色、藝術價值及背后的文化意蘊;第五章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音樂傳承”,重點介紹非遺項目中的音樂元素,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策略。此五大章節相互銜接,構成了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系統認知框架。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深度融合“藝術+”協同教學模式,全力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藝術與人文、科技的跨界融合。首先,通過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開設藝術大講堂等,拓展美育渠道和載體,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國樂魅力,創造藝術人文氣息濃郁的校園環境,將美育融入通識教育,形成高校美育育人創新范式。其次,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與個性化發展;規劃系列民族音樂進階式課程,既包括對傳統民樂演奏技巧和曲目的教學,也涵蓋現代音樂理論、音樂制作軟件等現代元素的教學,確保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民樂傳統經典與現代創新知識,并充分運現代多媒體技術,模擬音樂演奏場景,融合現代音樂創作元素,增強學生的表現力與創造力,為學生帶來豐富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在跨學科多元化學習思維的牽引下,開展博雅教育與人文藝術相結合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專題必修與選修課程,通過深入探討中國器樂的歷史發展、流派特點、演奏技藝,以及其在當代社會的新角色和表現形式,使學生獲得關于中國音樂文化的全面認識,學習如何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創作手法相結合。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相關音樂論壇、藝術類專業中外青年學者共研論壇,積極推進高水平學術研討交流活動,拓寬國際學術視野,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推動文化守正創新。此外,通過跨學科選修課程,如藝術管理、文化交流等,拓寬知識領域,促進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融合與創新,采用互動式教學和案例分析,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合作學習,提升審美與分析能力,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躬行實踐,弘揚民族音樂魅力
中國民族音樂的多元形式展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精神風貌,每一樂種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實踐教學的寶貴資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正是基于這樣豐富而獨特的民族音樂寶庫,我們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其一,體驗式與沉浸式學習相融合。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能夠凸顯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國風雅韻”之民族器樂專題導賞音樂會,以實踐育人創新成果導向為立足點,引導學生追溯國樂歷史、鑒賞國樂之美、品味國樂韻味,循序漸進地學習民族音樂所蘊含的美學風格、美學品格、美學形式、美學信息等;從樂器名稱、歷史沿革、樂器形制、流派與傳譜、重要演奏技法,全面介紹民族器樂藝術歷史源流及其基本形態,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琵琶藝術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與審美內涵,從而樹立廣泛而深刻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通過現場音樂賞析與示范演繹,生動講演國樂異彩紛呈的經典作品,其中包含廣東音樂風格作品、山陜音樂風格作品、江南音樂風格作品、少數民族音樂風格作品等,結合音樂導賞中的曲目創作背景、曲目演奏技法、曲目情感內核闡述,以傳統美學意象與時代審美風尚的高度統一,打造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在領略民族藝術魅力的同時,提升音樂欣賞的審美境界。
其二,兩個課堂有機融合。融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通過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社團活動,依托藝術社團開展與民族音樂相關的系列草地音樂會、藝術實踐音樂會、民族音樂文化專題講座等校園實踐活動,拓展實踐平臺,形成校園音樂文化傳承模式。例如,以藝術鄉建為主題,組織師生走出課堂、走進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文化傳承基地,與當地專家、演奏員進行交流學習,深入挖掘富有地域音樂文化特色的樂種,了解其歷史淵源、演奏技巧、傳承現狀等,在培養其審美感知力的同時,了解每一器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藝術價值與文化背景,從而真切體悟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其三,積極發掘和應用實踐育人資源。首先,通過與當地文化部門合作開展經典美育系列高水平展演活動,邀請專業民族樂團走進校園,在現場演繹與互動交流中提升學生在音樂欣賞實踐中的審美境界,領略國樂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此外,積極探索高校與社會資源的整合路徑,建立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學生之間的傳承模式,通過定期工作坊學習指導,推動傳統音樂演奏技藝的可持續性發展與傳承;與各地專業院團開展深層次合作交流與資源共享,推動高校產學研創新發展,開拓民族音樂傳承與實踐基地相關合作,積極建立行業導師人才庫,引薦專業經驗豐富的業內優秀表演藝術家擔任行業導師,建立常態化行業導師機制,助力高等院校藝術人才的教育培養逐步完善。同時,推薦學生參與民族音樂相關管理部門和基地建設的專家研討活動,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集中學習與對口指導相結合,制定包括專題講座、名家指導、實地考察、實戰演練、業界交流、專業賽事等在內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參與音樂會排演全過程的體驗式實踐學習機會,努力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民族音樂交流互鑒作出積極貢獻。
(三)理念創新,推動民族音樂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從理論到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翻轉課堂,以學生分組鑒賞研討、民樂創作、優化展示的課堂實踐形式為課程重點,每一期課程開展沉浸式民族音樂經典作品的現場演繹,通過課程持續孵化和凝練優秀教學實踐民族音樂作品。
引入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明確學生在課程結束時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如學生能夠獨立創作一首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能夠熟練演奏一種民族樂器等,并根據這些目標來規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比如,在“民歌與說唱藝術”的教學中,設定學生在課程結束時能夠創作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作品的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地區民歌的風格特點和創作手法,并通過實踐練習逐步幫助學生掌握創作技巧,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通過“藝術+”協同教學模式的深入推進,促進藝術與人文、科技等多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比如,在“民族樂器與演奏藝術”的教學中,不僅講解樂器的演奏技巧,還引入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物理學原理(如樂器發聲的原理)等,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掌握民族樂器的演奏藝術。同時,全過程貫穿思政引領和實踐育人策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民族音樂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創新的方式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四)成效解讀,評估研究成果
1.學生反饋量化分析: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0份,回收率為96%。其中,92%(442人)的學生對創新教學模式表示“高度認可”,表示“滿意”及以上的比例高達98%(470人)。根據五分制量表評估,學生在“學習興趣提升”方面的平均得分為4.7(標準差0.6),而在“學習動力增強”方面,平均得分為4.6(標準差0.5),顯示出顯著的正向變化。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活動的學生中,95%(456人)的學生表示“收獲頗豐”,其中80%(384人)的學生特別指出,通過活動不僅掌握了至少一項傳統音樂演奏技巧,還深刻理解了相關文化知識,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該部分通過開放式問題統計得出)。
2.教學成效量化評估:通過前后測對比,學生在藝術審美能力測試中的平均得分從活動前的3.2(滿分5分)提升至活動后的4.3(標準差從0.8降至0.6),提升幅度達到34%。在音樂作品創作與表演考核中,能夠獨立完成作品的學生比例從活動前的50%(240人)增加到活動后的85%(408人),顯示出顯著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升。通過問卷調查中的特定問題評估,學生在“對非遺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關注度”方面,表示“非常關注”或“比較關注”的比例從活動前的60%(288人)上升到活動后的90%(432人),體現了文化傳承意識的顯著增強。
三、高校美育通識課程改革的創新探索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藝術+”協同教學模式、兩個課堂有機融合、實踐育人三大創新點在高校美育通識課程改革中的關鍵作用。第一,“藝術+”協同教學模式的引入,極大地拓寬了美育教育的邊界。通過將藝術與其他學科如科技、歷史、社會等深度融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了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藝術審美能力得到提升,還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審視和理解世界,形成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文化素養。第二,發揮第二課堂在美育教育中的關鍵作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自信。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教學,使學生在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面價值觀念的熏陶,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為學生成長為有擔當、有情懷的時代新人夯實了基礎。第三,實踐育人的深化,使得美育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延伸到了廣闊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通過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藝術創作展覽、社區文化服務等實踐活動,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與力量,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結"語
當下,創新性實踐育人成果導向在美育教育中的應用前景廣闊。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藝術+”協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究,通過促進藝術與人文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挖掘更多行之有效的跨學科融合路徑與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持續拓展實踐育人的應用范疇,將美育教育與社會發展、文化傳承緊密相連,為培育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藝術新人添磚加瓦。同時,伴隨科技的持續進步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們應密切關注美育教育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涌現的新契機和新挑戰,積極推動中國美育教育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參考文獻:
[1]付渤淮.非遺視域下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分析[J].炎黃地理,2023(3):38-40.
[2]丁欣.少數民族音樂類“非遺”的文化身份探析[J].藝術評鑒,2023(17):19-24.
[3]肖珺.非遺視域下民族音樂審美理念探析[J].黃河之聲,2023(22):34-37.
[4]朱建華.非遺視域下《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黃河之聲,2020(14):158-159.
[5]高松.基于“非遺”視角的民族音樂傳承推廣策略探析[J].藝術百家,2020,36(6):127-131.
[6]韓雪.民族音樂學視野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J].北方音樂,2017,37(2):20.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