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青年是整個社會最具生氣、最有闖勁的群體,他們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力軍、排頭兵,還是創新引領者,理應充分發揮其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青年工作能力有待培養、基層組織架構有待完善等制約青年參與的問題。為了進一步吸引青年參與鄉村振興,應通過加強青年能力培養和基層組織建設等舉措,為鄉村全面振興匯聚更多青年力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鄉村振興戰略旨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繼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共同富裕。如此宏偉的任務,需要全體人民的一致參與,更需要作為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力軍的青年參與。青年參與鄉村振興既是發揮個人才干,展現自身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重要途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許多制約青年參與到鄉村全面振興工作中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其中,組織問題較為突出,原因在于青年參與鄉村全面振興主要是通過支教、大學生村官、科技指導等職務身份來實現,而鄉村中的行政組織等存在一些不配合的情況,制約了青年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大展拳腳”。因此,文章將主要聚焦青年參與鄉村全面振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關的路徑建議。
青年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中的角色定位
青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組織動員廣大青年立足本職崗位,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中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青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主力軍,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主要的參與者。青年要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力軍,就要組織廣大青年參與到鄉村振興之中,為其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不能僅僅是一小部分青年參與,而是廣大青年全面且深入參與到鄉村振興中,要參與到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包括助力發展鄉村的產業、宣傳鄉村特色文化、以自身才學帶動鄉村本土人才等。因此,廣大青年要牢記總書記囑托,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振興之中,去敢吃苦,去長才干。
青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排頭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青年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排頭兵意味著青年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先鋒作用、帶頭作用,也就是“質”的方面的要求。排頭兵就是要沖鋒在前,到一線去,到基層去,到最艱難的地方去。為此,國家實施了多項專門項目來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等,積極鼓勵和引導廣大青年,深入鄉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青年參與鄉村全面振興要求青年深入到田間地頭,到最艱苦的農村去發揮自己的才干,助力當地發展。要敢于挑大梁,啃硬苦頭,積極攻克鄉村振興中的難題。例如,如何扶持當地落后的產業、如何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等問題都是青年作為排頭兵要勇于挑大梁去解決的。
青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引領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鄉村全面振興不是讓青年下鄉進行傳統的農業勞作,而是在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后,利用自己的才學助力鄉村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如若因循守舊,必然會讓社會的發展停滯不前。當前,農村缺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員,而青年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了解當今社會現代化的需求,思維天馬行空,有著許多新想法。青年參與鄉村全面振興就要做鄉村振興的創新引領者。運用現代科技知識賦能傳統產業,提高其經濟效能;在保留鄉村原有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吸引社會大眾喜愛的新文化;利用青年人最擅長、最喜愛的互聯網平臺,搭建鄉村與城市、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效交流的橋梁等。鄉村發展潛力有待挖掘,青年實現創新創業的目標大有可為。
青年通過組織制度參與鄉村振興的瓶頸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全面推進產業、文化、人才、生態、組織振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五大振興對應鄉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方面,既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的落實與體現,也是對鄉村問題的全面概括。因此,青年如何參與鄉村全面振興也應當從這五個方面著手。文章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青年群體的參與力度直接影響著基層組織的活力。因此,青年參與基層組織工作,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有必要予以檢視和優化。
青年的治理能力素養不足且缺乏培養
青年的能力素養是指青年面對一項工作展現出來的應對能力、處理能力和協調能力,以及對工作的態度、面對困難的心態。高校具有豐富的專業人才和良好的實踐平臺,但在培養青年參與鄉村治理的能力中未發揮出應有的優勢。青年主要的能力素養都是以學校的專業知識為主,不了解鄉村的總體情況,缺乏對我國農村的實踐認知,面對農村的實際情況不知如何開展工作。農村缺乏對青年治理能力的培養,使得其在農村怎么開展群眾工作、如何進行黨建工作等缺乏經驗。同時,對青年心理能力建設的培養力度不足,如青年的抗壓能力等。高校每年都有參與有關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但如何通過收集這些學生遇到的困難并總結出普遍的心理困境,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此外,國家在保障青年通過公務員制度和社會組織參與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相關措施還不夠完善。例如,高校指導建立像科技小院等專業幫扶組織的措施對吸引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但青年在參加基層工作后,缺少實踐經驗及對其能力的培養機制,這些都將制約青年在鄉村振興上的長期參與。
村民自治組織效能和財政能力不足
鄉村地區有著豐富多樣的傳統習俗和風俗,這些文化傳統往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開展工作時,如果未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會導致與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不協調。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通過科學規劃和柔性引導,實現鄉村發展的目標。如果未充分考慮當地村民的實際需求,則會影響政策的落地效果。同時,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影響對于青年人才的資源配置及生活保障。
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還需完善
一是駐村第一書記是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渠道,但第一書記任期一般是兩年,進入鄉村后基礎性調研就要花費大量時間,真正留給其實施發展規劃的時間并不多。這意味著青年下鄉后只能了解鄉村的基本情況,真正能參與到鄉村發展決策中的機會不多。二是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加速推進,村“兩委”工作在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黨組織建設工作還需進一步優化。
青年參與鄉村組織振興的現實路徑
無規矩不成方圓,組織振興在五大振興中發揮著中央樞紐作用,在組織振興領導下,其他方面的振興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依賴與保障”。鄉村也不例外,“鄉村組織是構成鄉村社會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關鍵力量”。而青年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社會各方應注重青年組織能力的培養。
高校應拓寬青年學生鄉村治理能力培養渠道
首先,應當注重開展課外實踐教學與實地調研,搭建校地合作平臺,建立鄉村治理實習基地,組織學生深入鄉村開展實地調研、社會服務和實踐項目,鼓勵學生參與鄉村治理相關的調研活動,了解鄉村治理的現狀和問題。其次,為培養學生的鄉村治理能力,應與基層政府、鄉村組織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圍繞鄉村治理開展研究和服務;同時,整合校內外資源,舉辦學術論壇和工作坊,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鄉村治理經驗,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機會,拓寬學生的視野。最后,針對青年學生自我認知差、應對鄉村復雜情況容易失去信心等情況,應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將鄉村治理實踐納入高校的育人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項目,在參與中認識鄉村的基本情況,鍛煉應急情況處理能力。
明確權力邊界與激活鄉村經濟活力
針對村民委員會在工作中存在的職能定位不夠清晰的問題,應首先明確其職能邊界,優化工作流程,以更好地發揮村民委員會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應當通過立法或政策明確職能邊界,規范“黨務”“政務”和“村務”的內容及辦理程序,并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的職能,確保權力監督的落實到位。同時,不斷優化治理結構,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對于村民委員會財政能力不足的問題,應將財政支持政策有比例地向鄉村傾斜,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加大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優先化解公益性債務。同時,拓寬資金渠道,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鄉村項目建設,承接部分公共服務項目,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并規范財務管理,定期公開村級財務收支情況,接受村民監督,確保財務透明。
提升負責人意識與完善黨組織架構
首先,大學生村官在短期內較難全面了解基層情況,因此應注重基層負責人意識的提高,做好日常資料整理工作,同時選拔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黨員干部擔任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由其擔任村民委員會管理者之一,能夠讓其迅速了解當地的大概情況,更快速地投入到鄉村組織振興中來。其次,不斷完善工作機制與黨內民主制度,保障黨員和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年度黨建工作責任清單,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推動黨組織負責人落實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并健全基層黨組織的監督制度,在基層事務得到及時處理的同時也讓負責人接受群眾的監督。最后,應根據黨員人數變化和工作需求,及時調整黨組織設置,并且對于黨組織負責人應落實選舉的要求,保障村民的選舉權的同時,也讓負責人暴露在陽光下,尤其是村“兩委”的人員選任,更應讓更多年輕人擔任,防止思維固化導致的工作無法開展現象的大范圍發生,也讓形象工程、應付式建設逐漸減少。
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一場持久戰,而鄉村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廣大青年的建設力量加持下,能夠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但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水平、受教育程度與風俗習慣等,均影響著青年進行組織振興建設的成果,廣大青年在參與鄉村治理時,應避免過度追求治理成果的單一化,才能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