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麻章區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面臨資金短缺、產業規模小競爭力弱、農業科技人才不足、“農文旅”產業融合不深等困難和挑戰。為此,文章建議從完善鄉村振興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優結構大規模亮品牌、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和深化“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推動麻章區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黨中央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深刻洞見和重大戰略決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關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也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文章系統總結麻章區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取得的成效,分析其面臨的挑戰,提出全面推進麻章區鄉村振興的對策與建議,對推動麻章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麻章區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
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效果顯著
產業振興是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源泉,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1]。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麻章區立足自身特色農業農村資源,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打造“一村一品”壯大特色農業打響特色農業品牌,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建立農村電商產業園,深化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培育農業新業態,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推動“粵西數谷”數據產業園、湖光科技創新產業園、智慧鄉村建設等,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構建了“園區經濟+文旅經濟+數字經濟”新發展格局,給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農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見下表)。
鄉村生態宜居建設成果顯著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2]。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麻章區高度注重鄉村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實施了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系統治理項目和植樹造林工作,恢復和提升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強了村容村貌整治,實現了村莊的綠化美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區所有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硬底化道路,衛生戶廁普及率和生活污水處理覆蓋率顯著提高;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打造了“湖光鄉韻”鄉村振興示范帶,推動了村莊風貌提升和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培育生態旅游,推動了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打造了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開展了“美麗庭院”建設活動,引導廣大農戶參與共建美麗環境。當前,全區美麗宜居村莊比例達到了70.2%,示范帶村莊100%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建立
鄉村治理的質量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農村地區的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要求[3]。近幾年來,麻章區積極探索鄉村治理體系創新,實施“頭雁工程”和黨員先鋒工程,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建立村規民約的備案審查制度,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治;扎實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工作,持續開展“平安夜訪+公共法律服務”活動,加強人民調解體制機制建設,以法律牽引鄉村治理;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提升村民文明素質,以道德文化浸潤鄉村治理;加快“大數據+基層鄉村治理”的智慧鄉村建設,以智慧支撐鄉村治理。
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卓有成效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和落腳點[4]。近幾年來,麻章區厚植文明鄉風,打造宜居宜業鄉村,麻章鎮云頭下村入選第三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綠美宜居村莊,麻章鎮厚禮北村、云頭下村和太平鎮甘園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麻章區建立健全村規民約,以村規民約引導提升村民文明素質,城家外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現在,麻章區已創建全國“五好家庭”1戶、省文明家庭1戶、廣東省美麗庭院2戶、最美家庭3戶、市文明家庭4戶;各鎮共評選星級文明戶2 535戶;麻章區推薦獲評“廣東好人”9人、“湛江道德模范”2人、“湛江好人”15人,區級及以上文明村占比達96.7%。
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生活富裕涉及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落腳點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5]。近年來,在各項戰略政策的支持下,麻章區積極利用自身優勢,盤活當地資源,推動鄉村農產業優化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逐年增長。麻章區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 981元、24 613元、30 398元,每年增長率分別為增長11.5%、增長6.1%、增長5.7%。此外,麻章區逐年提高城鄉低保、孤兒、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救助補助標準,農村低保標準從2021年每月551元提高到2024年每月592元,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麻章區的農民生活富裕水平逐年提升,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麻章區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麻章區鄉村振興雖然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但其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著不少困境與挑戰。
資金短缺的挑戰
資金是鄉村振興的血液。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麻章區通過政策支持、土地流轉、項目引進、社會投資等方式籌集資金推動鄉村振興項目建設,但鄉村振興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資金短缺是制約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融資渠道狹窄是制約鄉村振興資金供給的重要因素。傳統金融機構對農業和鄉村項目的貸款條件較為嚴格,而新型融資方式如社會資本引入、股權融資等尚未在麻章區形成規模,進一步加劇了資金短缺的狀況。資金短缺使得一些鄉村振興項目難以得到有效實施,影響了鄉村振興的整體進程。
產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的挑戰
麻章區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產業整體規模仍然較小、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品牌影響力弱、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制約著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難以使鄉村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產業體系;產業鏈短、產品加工不深、品牌營銷力度不強,制約產品附加值提升,削弱產品市場競爭力。如何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壯大實業規模,實現產業專業化、多元化、集群化發展是麻章區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業科技人才供應不足的挑戰
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在于人才振興[6]。農業科技研發、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農產業轉型升級、農產品安全關和質量把關都取決于農業科技人才。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加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麻章區鄉村青年勞動力外流現象日益嚴重。青年勞動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他們的流失不僅導致鄉村勞動力短缺,還使得鄉村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和創新力。再者,由于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落后,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進一步加劇了人才短缺的問題。
“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挑戰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7]。“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現在麻章區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如何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挖掘和整合鄉村“農文旅”資源,持續增強“農文旅”融合,突出“鮮美麻章”“農文旅”品牌特色,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農業體驗、鄉村文化、生態旅游等多元化鄉村新業態,提升“農文旅”產業的吸引力,增強鄉村振興內在動力,是未來麻章區鄉村振興必須寫好的文章。
麻章區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對策與建議
完善鄉村振興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一要創新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引導金融資源向鄉村振興項目傾斜,鼓勵支持金融機構開發助推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如鄉村振興債券、農業保險等,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支持。二要健全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機構、社會投入聯運機制,政府制定出臺優惠扶持政策,以資本合作、股權融資等方式,吸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鄉村振興項目開發,不斷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優結構、大規模、亮品牌
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多元化發展是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麻章區應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建設,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以特色產品規模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推動“一村一品”發展[8],打造更具有市場前景農產業品牌。一是做大做強特色種養殖業。麻章區要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農業基礎,把花卉、水果、蔬菜等傳統優勢產業做強,擴大特色品種蓮霧、釋迦、猴面包樹等種植規模,示范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依托廣東恒興集團、國溢水產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把對蝦養殖、羅非魚養殖、金鯧魚養殖等優勢水產品做強,同時,進一步擴大生蠔、石斑魚、泥丁等稀有品種養殖,擴大產業鏈。二是加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發揮產業園區引領作用,為農業產業提供集聚發展的平臺;加強特色農業產業的科研,推進特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健全和拓寬特色農產品推廣渠道,利用“科技賦能”實現產品“破窗”宣傳,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四是擴大開放合作,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以及海南自貿港的合作,拓展市場,吸引外資,推動特色農產品入灣出海走向世界。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
農技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是鄉村振興的智力支撐。麻章區要加強鄉村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重視村民現代農業科技的培訓。一是建立柔性暢通的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引導農村智力回歸農村。二是健全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助農興業服務長效機制。三是搭建平臺“筑巢引鳳”,建立健全農技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留住人才。四是健全“鄉村智庫”賦能鄉村振興機制。五是健全鄉村農技人才教育培養體系,提升村民現代農技能力與水平。
推進“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舉措。麻章區要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統籌鄉村振興和建設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兩件大事,推動“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一是建立協調聯動機制,科學規劃和協同推進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二是建立“科技賦能”產業融合新機制,牢牢抓住數字化發展新機遇,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整合三大產業要素資源,形成“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樣式。三是加快打造“農文旅互融互促”鄉村文新業態,挖掘整合鄉村的農文旅資源,打造鄉村非遺文化體驗游、生態農業觀光園、智慧農業產業園等新業態,構建“紅色文化、藍色濱海、綠色生態、金色工業和墨色文化”“五色一體化”及鄉村“農文旅”新格局,提升“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經濟效益。四是完善“農文旅”融合發展治理服務機制,利用數字技術,構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平臺,推介文旅品牌,實現鄉村文旅“破圈”傳播,提升“農文旅”融合發展治理服務水平。
麻章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全面發展,也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面對挑戰,麻章區需不斷創新和完善鄉村振興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優結構大規模亮品牌、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以及推進“農文旅”養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古楊梅,魏旭堃,郭玉華.湛江市麻章區農村地區的產業類型研究[J].鄉村科技,2023,14(18):48-51.
[2]劉仕賢,李佳薇.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與紓解路徑[J].環境保護,2024,52(15):69-71.
[3]劉冀.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農業經濟,2023(08):43-44.
[4]段婧婧.鄉村振興之鄉風文明建設:時代意蘊、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向[J]. 農業經濟,2024 (08):46-49.
[5]郭君平,曲頌,吳碩.中國農民生活富裕的時空分異、宏觀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J].改革,2024(04):63-76.
[6]徐姍姍.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鄉村人才振興研究[J].農業經濟,2021(06):109-110.
[7]黃志海.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23(05):40-43.
[8]張媛佳,曾曉茵,劉少群,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惠州市鄉村發展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2,13(06):22-25.
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2023年度規劃項目“麻章區建設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ZJ23YB55);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2023年度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湛江市紅色資源發展研究”(項目編號:ZJ23YB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