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結晶,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源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在紅色傳承、文化產業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高素質人才缺少、產業鏈條單一、群眾認知匱乏等問題。為此,文章通過對班瑪縣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效、現實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路徑建議,以期能為新時代如何深化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一些參考。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革命象征,對于地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獨特的價值功能。紅色文化可以通過與鄉村振興各領域的精準銜接,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和潛力。作為紅軍長征唯一經過青海的地方,班瑪縣承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因此,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班瑪縣可以以紅色文化為發展底蘊,破解鄉村振興困境,以紅色信仰之光照亮班瑪鄉村振興之路。
班瑪縣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效
班瑪縣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青海省紅色文化資源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蘊含的不畏艱難、敢于奮斗、堅持不懈、不放棄的革命精神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的審議時專門提到班瑪紅軍溝紀念館,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鼓舞,班瑪縣紅色資源逐步得到了開發利用,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日益壯大。
紅色旅游推動產業興旺取得客觀成果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推進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近年來,班瑪縣在紅色資源的精神指引下,深度挖掘開發“紅、綠、金”三色文化產業,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如紅色旅游、藏雪茶、羊肚菌、黑陶、唐卡等,成為當地群眾的增收產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紅色教育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路徑,構建起一條獨特的融合發展模式,秉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理念,班瑪縣凝心聚力,推動紅色文化旅游向更高質量發展,讓“紅色班瑪”的品牌更加鮮亮奪目的同時,也為本地群眾提供了創業平臺和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能夠實實在在地享受到紅色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
紅色景觀促進生態宜居取得一定成效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在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的帶動下,班瑪縣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紅色建設中,相繼修繕和建成朱德舊居紀念館、李先念舊居、紅軍亭、紅軍哨所、紅軍橋、紅軍棧道等文化景點,并持續加快旅游道路、觀景臺、旅游公廁、景區標識等配套設施建設,推進以“紅色文化傳承引領”為核心理念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班瑪縣)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極大的推進。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縣容縣貌煥然一新,紅色文化和綠水青山緊密融合,相得益彰。班瑪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為班瑪縣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紅色文化教育塑造鄉風文明初見成效
鄉風文明是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更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班瑪縣通過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在積極營造崇尚奉獻、不懈奮斗、恪守法治的優良社會風氣的同時,致力于深化地方文化底蘊,穩固思想文化堡壘,進而提升當地群眾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推動鄉村文明風尚的全面建設與發展。近年來,班瑪縣先后建成紅軍溝紀念館、文史館、紅色廣場等一批紅色陣地,梳理“牛骨頭燉野菜”“找不到主人也要付錢”“為傅鐘畫像”等軍民魚水情的故事,編寫《紅軍長征途經青海班瑪》《紅軍長征在班瑪》《青海果洛班瑪地區的紅色記憶》等紅色書籍,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不竭動力,并內化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激發了群眾奮發向上的力量,涵養了文明鄉風。
班瑪縣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班瑪縣依托紅色歷史、綠色生態和金色文化底蘊,確立“三色班瑪”建設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尋求鄉村振興與“三色班瑪”建設契合點,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與利用,也在鄉村振興各領域、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在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上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高素質人才缺少
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涵蓋對紅色歷史的深入研究,還包括紅色資源的開發、運營等方面的工作,這就迫切需要有深厚理論功底、創新思維、善于研究及定位市場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從紅色遺址、遺跡和歷史文獻中梳理紅色歷史的脈絡并提煉出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設計與之相關的體驗項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然而,班瑪縣紅色文化研究深度不足,高質量研究成果少,紅色產業管理滯后、運營水平不高、發展后勁不足。缺乏長期從事紅色資源整理挖掘的專業人才,這是制約班瑪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其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發展滯后,缺乏專門的引進機制及有效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人才自主培育能力不強,教育資源不均衡,也導致當地學生難以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從而限制了其成長為高素質人才的可能性。
產業鏈條單一
近年來,雖然班瑪縣“紅色歷史+綠色生態+金色文化”的發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旅游業方面有了初步進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全縣的經濟發展,但其孵化的旅游產業的輻射能力較弱,影響力不足。通過深入探索班瑪紅色文化相關產業發展落后的原因,發現在紅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缺乏明確的經營理念和正確的品牌意識,合作程度較低、品牌影響力薄弱,具有本地鮮明特色的紅色文化系列衍生產品開發不足,產業體系不完善。加之,紅色文化資源在呈現形式上較為單一,主要依賴于紀念碑、紀念館、革命活動遺址的標注等靜態展覽為主,許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也僅僅停留在文字記載上,未能通過更加生動多元的形式向公眾展示,缺乏為游客提供深度參與且互動性強的體驗式服務,難以使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班瑪紅色文化的魅力。
群眾基礎薄弱
將紅色文化與新時代下的發展任務相結合,離不開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積極支持。這一過程不僅需要在傳承中深入學習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與深刻意蘊,更需從中提煉精髓,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紅色文化的內涵,并且充分發揮自身主體作用,通過實踐探索,確保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勁動力。然而,班瑪縣在開展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宣傳活動時,發現許多群眾對于紅軍長征在班瑪的故事以及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和歷史意義了解并不深,一方面,紅色文化活動形式過于單調,缺少創新;另一方面,當地群眾對紅色文化認知度不夠,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低。這就使得紅色文化無法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價值觀念的樹立。紅色文化也就成為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無法落地生根。
班瑪縣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破解班瑪縣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各方主體應當積極行動,全面落實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落地的各項工作,逐個擊破各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將班瑪紅色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充分轉變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
強化政策引領,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培養
人才是決定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在鄉村振興中作用的制勝因素。當前班瑪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在人才供給上存在動力不足、數量不夠的雙重挑戰。為了深化紅色文化對于鄉村振興的作用,應重點加強人才政策支持,從支持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入手,制訂對高素質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引進和培養方案,打造班瑪紅色文化人才高地。一是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要制定系列專項扶持政策,鼓勵省內外專家學者申報班瑪紅色文化研究項目,并邀請高水平研究團隊對班瑪紅色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研究,有效提升科研產出質量。同時,要強化對引進人才的系統化教育培訓機制建設,確保人才資源的多元化與穩定性。二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形成一套挖掘培養機制,重點引導和鼓勵本地青年積極參與紅色文化建設,為其提供專業技能培訓或專家指導等多樣化的成長平臺和機會。同時,應通過物質保障、職務晉升等方式強化本地人才對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將其與個人發展統一起來。此外,還要為紅色班瑪建設做出貢獻的本地人才給予榮譽獎勵,激發其參與紅色班瑪建設的熱情。
推進深度融合,以紅色文化為抓手建設和美鄉村
班瑪縣應當著力推進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將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和精神實質全面融入到班瑪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以紅色文化主導的新時代新鄉村典范。第一,“紅色文化+基層黨建”,通過專題講座、研討交流等方式,認真開展干部教育培訓,提升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力;深入群眾開展走訪調研,主動化解矛盾、排查隱患,在建設平安班瑪、構建和諧家園上,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第二,“紅色文化+鄉風文明”,可以將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地方建設中,鼓勵廣大群眾參與;組織開展講黨課、送學上門、走訪慰問等活動,激勵干部群眾爭當移風易俗的先行者,傳承良好家風、弘揚淳樸民風、培育文明鄉風。第三,“紅色文化+特色產業”,可以將黑青稞、藏雪茶等獨具班瑪特色的農副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延長產業鏈,在銷售與推廣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以豐富產品內涵;積極探索依托于農林產業的體驗式種植或采摘項目,為游客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文化的機會,促使其成為實現經濟效益創收的重要支柱。第四,“紅色文化+科技創新”,推出兼具趣味性和交互性的科技化展現方式,打造紅色旅游沉浸式體驗。例如,利用智能導覽、闖關答題、情景對話等,增強紅色旅游的參與感和互動感;利用VR、AR等高科技手段對紅色文化進行演繹,為游客提供云游班瑪體驗,感受紅色歷史的奮斗征程。
組織群眾參與,更好發揮自主性作用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和促進農民參與可以有效避免農村發展走彎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法寶,也是鄉村振興成功的重要法寶。只有進入群眾視線、融入群眾生活、走進群眾心靈、被群眾所了解所熟知,才能讓紅色精神落到實處,彰顯其價值。因此,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應立足于群眾需求,尊重群眾主體性地位,才能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發展。
一方面,應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積極發動群眾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傾聽群眾意見,讓群眾在參與中受教育,明晰紅色文化的當代意蘊,并發自內心地支持班瑪建設,成為紅色班瑪建設的主體力量。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各種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群眾對本地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讓群眾在學習中領悟紅色文化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可以利用紅軍溝紀念館、文史館、紅色廣場開展講座、演出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吸引并激發群眾對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濃厚興趣。此外,應構建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政府部門應基于本地實際,設立專項資金,靈活運用物質獎勵與資金支持,提高群眾學習紅色文化、講述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的熱情,營造出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確保紅色精神能夠深入人心,成為群眾行動的內在動力與自覺準則。
保護好班瑪紅色文化資源并進行傳承與發展,是班瑪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需要直接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應全面分析審視當前班瑪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現狀及面臨的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路徑,將班瑪紅色文化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對鄉村振興各領域積極賦能,使之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積極發揮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信仰,為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