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供水工程是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用水的關鍵基礎設施,其長效運行管護對于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文章從可持續視角出發,深入剖析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的現狀,通過傳統管護與成功管護的案例對比,揭示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構建長效運行管護機制的策略,并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旨在為農村供水工程的長效穩定運行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為實現農村供水工程長效穩定運行,諸多政策文件提供了方向指引。《盤州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暫行辦法》和《盤州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獎補資金管理辦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相關法規,從運行管理、水源保護、供用水管理、水質檢測監測及管護經費等方面,構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運行機制。《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政府監管、企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思路,落實各方責任,建立縣域統管推進機制,明確統管模式和實施主體,做好專業化管護工作,助力提升農村供水工程管護水平,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這些政策從不同角度為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構建提供了堅實保障,促進農村供水工程可持續發展。
現狀剖析:洞察問題,危機效應啟“思”
農村供水工程作為農村居民生活用水的基礎保障,其運行管護水平直接關系到居民生活質量與農村可持續發展。在我國農村供水事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管護模式的差異導致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傳統管護模式在諸多地區暴露出嚴重問題,從敷衍的日常維護到資金短缺、人員技術不足,嚴重影響供水穩定性與可靠性。與之相對,部分地區探索出的成功管護模式則為農村供水帶來了新的生機。剖析這兩類典型案例,能清晰洞察當前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的現狀與問題,為后續機制構建提供現實依據。
傳統管護案例
在部分農村地區,傳統的供水工程管護模式存在諸多弊端。例如,在某縣的一些村莊,供水工程建成后,交由村民委員會負責日常管護。但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且精力分散,對供水工程的管護往往敷衍了事。當供水管道出現小范圍滲漏時,未能及時發現和維修,導致滲漏逐漸加重,不僅浪費了大量水資源,還影響了周邊農田灌溉,造成農作物減產。村民反映水壓不足問題時,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只是簡單檢查水泵,未深入排查管道堵塞等其他問題,便敷衍回復村民,致使村民長期用水不便。
資金方面,某地區供水工程管護資金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撥款,來源單一且有限。由于缺乏足夠資金用于設備維護和更新,老化的水泵、管道等設備無法及時更換,頻繁出現故障,嚴重降低了供水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人員管理上,管護人員未經專業培訓,對供水工程運行原理和維護要點了解甚少,面對復雜設備故障時束手無策,只能等待專業技術人員維修,期間可能造成長時間停水,給村民生活帶來極大困擾。
成功管護案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安徽省裕安區的成功經驗。裕安區成立了專管機構“裕安區農村飲水管理站”,負責區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行業管理。從制度上,2019年更新完善《關于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裕安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壓實保障;責任上,明晰工程產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資金上,每年從財政預算中按當年農飲投資的1%列出日常管護維修資金,“十三五”期間安排管護資金1 695.9萬元,2021年安排399.47萬元;人員上,按每個水廠管護人員不少于3人的標準統籌調配,現有146人,確保小故障隨時修,大故障當天排除,24小時不停水。
在水質保障方面,要求各水廠對出廠水、末梢水日檢不少于2次,檢測9個項目指標并做好記錄臺賬。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每月兩次對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末梢水進行檢測,還建成農村水廠視頻監控系統和水質在線檢測系統,利用電腦終端和手機App實時查看運行和水質監測情況。通過這些措施,裕安區各農村水廠水源保證率達100%,水質達標率符合國家標準,從“源頭”筑牢用水安全屏障。
機制構建與實施:策略落地,協同執行求“實”
在明確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存在的問題后,構建長效運行管護機制迫在眉睫。從政策層面來看,無論是《盤州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暫行辦法》和《盤州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對運行管理各環節的規范和資金的使用,還是《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工作的通知》對縣域統管模式的推動,都為機制構建提供了方向。借鑒如湖北省赤壁市明確管護主體、安徽省裕安區完善資金保障等成功地區的實踐經驗,從權責分配、資金保障、技術支撐和人才培養多方面著手,確保各項策略落地生根,協同執行,為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提供堅實支撐。
明確權責分配,“責任到人”保運行
以湖北省赤壁市為例,2019年成立赤壁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統一負責赤壁全域供水工作,明確了管護主體,避免了多頭管理導致的責任不清問題。
政府層面,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承擔農村供水工程行業管理和監督職責,制定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和規范,指導和監督工程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審批供水工程建設方案,確保符合標準要求;定期檢查運行情況,提出整改意見并監督落實。同時,協調環保、衛生等部門,共同做好農村供水工程管護工作,如環保部門負責水源地環境保護,衛生部門負責水質檢測和監督。供水工程產權所有者或經營者是直接管護主體,應建立健全工程管護制度,落實管護人員和經費,確保工程正常運行。制定設備操作規程和維護計劃,定期維護保養供水設備;加強管道巡查和維護,及時修復破損管道,防止漏水和爆管事故。采用市場化運作的供水工程,供水企業應按合同約定履行管護職責,建立客戶服務熱線,及時受理用戶投訴和咨詢,解決用水問題。用水戶也應承擔責任和義務,按時繳納水費,愛護供水設施,不得私自改裝、損壞供水管道和設備。積極參與供水工程監督管理,發現問題及時向供水單位或相關部門反映。
完善資金保障,“多元投入”穩發展
資金是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的關鍵。但僅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滿足長期需求,需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
政府財政應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工程設施維修、更新改造、水質檢測等。對小型農村供水工程,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解決設備老化、管網破損等問題。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將農村供水工程納入民生保障項目。合理制定水價,根據供水成本、水資源狀況和用戶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學確定水價,并建立調整機制,適時調整水價,確保水費收入覆蓋供水成本和管護費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管護,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特許經營等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投入資金。企業投資建設規模化供水工程,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供水效率和質量,政府給予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政策優惠。此外,還可通過設立農村供水工程維修基金、開展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
強化技術支撐,“以技提質”優管護
先進技術是提升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湖北省武穴市中心水廠,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為農村飲水安全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水廠建立數字孿生總控室,借助智慧水務孿生平臺,實時查看各個制水工段水質實時數據以及設備運行狀態,及時發現供水管道破損情況,遠程關閉閥門,鎖定區域組織搶修,及時恢復供水。
推廣應用先進的供水技術和設備,提高供水工程自動化水平和運行效率。采用智能化水泵、閥門等設備,實現遠程監控和自動化控制,根據用水量變化自動調節供水流量和壓力,降低能耗和運行成本。推廣新型水處理技術,如超濾、反滲透等,提高供水水質,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建立健全水質監測體系,配備先進檢測設備和專業檢測人員,定期對水源水、出廠水和管網水進行檢測和分析,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每天對出廠水進行常規指標檢測,每周對水源水進行全分析檢測,每月對管網末梢水進行抽檢,確保供水水質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建立水質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水質檢測結果,接受公眾監督。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農村供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供水工程運行狀態、設備維護、用戶信息、水費收繳等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科學性。通過管理信息系統可實時查詢供水設備運行參數、故障記錄等信息,及時安排設備維護和維修;統一管理用戶信息,方便水費收繳和用戶服務。
立足人才培養,“以才興業”
人才是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的核心要素。赤壁市通過擇優培養、鄉鎮選聘等措施,充實各鄉鎮水廠管理和技術人員隊伍,人員食宿在鄉鎮,定崗、定人、定責,確保24小時內對小型水廠實施維修、搶修。
加強對農村供水工程管理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參加專業技術培訓和業務知識學習,邀請專家學者授課,開展實地參觀學習活動,讓管理人員掌握最新供水工程運行管理技術和方法。鼓勵管理人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和職稱評定,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職業認同感。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水利、給排水、自動化等相關專業高校畢業生和技術人才到農村供水單位工作,提供住房補貼、生活補貼等福利待遇,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和晉升機會,鼓勵人才發揮專業特長,創新工作方法。加強對用水戶的宣傳教育,通過開展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向用水戶宣傳節約用水重要性,普及供水設施正確使用和維護方法。組織志愿者深入農村,指導村民正確使用水龍頭、水表等供水設施,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設備損壞和水資源浪費。
效果評估:回顧反思,反饋效應拾“優”
構建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后,對其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至關重要。通過圍繞供水水質、供水保證率、水費收繳率等關鍵運行指標進行量化分析,能直觀展現機制運行成效。同時,從用戶滿意度、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多維角度考量,可全面評估機制對農村社會、經濟、環境的綜合影響。基于評估結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優化完善管護機制,是不斷提升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圍繞運行指標,“以效驗果”促提升
構建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后,需對運行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圍繞關鍵運行指標評估,可直觀反映機制實施成效,促進提升。
供水水質是重要評估指標。定期對水源水、出廠水和管網水進行全面檢測,對比機制實施前后水質數據,如檢測微生物指標(細菌總數、大腸桿菌群數等)、化學物質指標(重金屬含量、余氯含量等)是否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某地區引入專業管護團隊和先進水處理技術后,出廠水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從80%提升到95%以上,管網水余氯含量穩定在合理范圍內,保障了居民用水健康。供水保證率也是關鍵指標。統計一定時間段內實際供水量滿足設計供水量的天數比例,對比機制實施前后供水保證率,評估機制對供水穩定性的影響。某農村地區完善供水設施維護計劃和應急搶修機制后,供水保證率從85%提高到95%,減少了停水次數,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水費收繳率也需評估。較高的水費收繳率意味著資金回收良好,能為供水工程持續運行提供穩定資金支持。分析機制實施前后水費收繳數據,了解用水戶繳納情況。
更新評估體系,“多維考量”巧優化
為全面、準確評估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效果,需不斷更新評估體系,從多個維度考量。
除運行指標外,還應考慮用戶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方式,收集用水戶對供水水質、水量、水壓、服務態度等方面的滿意度評價。某地區開展用戶滿意度調查后發現,雖供水水質和水量指標達標,但部分用戶對供水服務響應速度不滿意。針對此問題,當地供水單位優化客戶服務流程,縮短維修響應時間,提高了用戶滿意度。社會效益也是評估重要維度。農村供水工程良好運行對農村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有積極影響。評估機制實施后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農村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穩定可靠的供水保障促進了農村養殖業和種植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減少了因用水問題引發的鄰里糾紛,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環境效益同樣不可忽視。評估農村供水工程在水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成效。先進節水技術和設備的應用,減少了水資源浪費;合理的水源保護措施有效保護了當地水環境。某地區推廣節水器具和加強管網維護,減少了水資源漏損,對水源地進行生態修復,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根據評估結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管護機制進行優化和完善。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改進措施,不斷提高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實現農村供水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的構建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關系到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現狀的深入剖析,借鑒成功案例經驗,明確權責分配、完善資金保障、強化技術支撐和立足人才培養,構建起科學合理的長效運行管護機制,并通過科學的效果評估不斷優化完善,才能確保農村供水工程長期、穩定、安全運行,讓農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優質水,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需不斷探索創新,適應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持續提升農村供水工程的運行管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