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正當其時,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持、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為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基層引導作用、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優秀傳統鄉村文化等途徑來實現。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內涵
鄉村思想道德
鄉風文明建設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鄉風即代表了鄉村風氣,是一定地區鄉村整體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現,是區別于不同地區、民族人民生活方式的獨特彰顯。有的鄉村風氣熱情奔放,有的鄉村風氣含蓄內斂,是長時間的生活方式與地域特性所導致。鄉風分為兩種,一種是文明鄉風,一種是不良鄉風。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改進落后鄉風,制止糟粕鄉風。文明鄉風包含孝老愛親、鄰里互助、愛護村集體公共設施、遵守村規秩序等,這些均屬于鄉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具體實踐中,可通過在村集體樹立宣傳標語、舉辦文明鄉風促進比賽、開展文明鄉風精神講座等方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鄉村生活方式
鄉村生活方式是村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千百年來,廣大鄉村形成了穩定的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生活方式。傳統的鄉村生活方式包括以自然為主的飲食生活與以集體為主的鄉村社交,前者依靠特定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鄉村生活方式,后者則成為傳統節日、民俗或曲藝的基礎要素。隨著現代科技不斷進步,傳統鄉村生活方式迎來了新的轉變。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組織村民建立互助團體,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目標,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
中華優秀傳統鄉村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包括非遺技藝、傳統節慶、戲曲曲藝、傳統體育、民族歌曲、民族文字、傳統民俗等。其中,這些傳統文化很多都已被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進行保護。除此之外,廣泛存在于我國農村的傳統鄉村文化,如宗族文化、祠堂文化等,與當前推崇的尊老愛幼、夫妻和睦等家風家訓密切相關。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需注重中華優秀傳統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當地政府應因地制宜,通過支持舉辦傳統節日慶典活動、撥款用于培養鄉村非遺傳承人、利用先進科技創新發展傳統技藝、將民俗鄉村文化融入鄉村旅游產業中、吸引成功人士回鄉建設或贊助等舉措,不僅可以使村民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鄉村文化服務,提高鄉風文明水平,還能將鄉村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與現代社會相融合,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活力。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意義
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持
2019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 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僅重視鄉村的經濟建設發展,更應當注重農民的精神面貌。建設文明鄉風,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持。一方面,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可以使農民增強自身文明素養。另一方面,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文娛活動,豐富其內心的精神需求,如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各類志愿活動等都有助于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增強鄉村文化自信,提升鄉村形象
文明的鄉村文化代表一個村集體的整體外在形象,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有利于繼承和弘揚文明鄉村文化,增強鄉村文化自信,樹立新時代新農村的優良面貌。鄉風文明建設要重點改造落后的風俗習慣,使其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同時,有傳承價值的文化習俗應當擇善保留并傳承。鄉風文明建設有利于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鄉村文化,保持鄉村文化的獨特性與獨立性,讓新一代鄉村人更好地繼承文明鄉風,讓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文明鄉風,提升鄉村的整體形象,打造文明鄉村新名片。
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鄉村文化包含多樣內容,有民間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民間文學,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節令等傳統節日文化,有編織、刺繡、陶藝、剪紙等傳統技藝文化,有白墻黑瓦、流水人家、四合院建筑、圓形土樓等建筑文化,有麻辣火鍋、酸菜粉條、早茶點心等鄉村飲食文化,有輪作、間作、套種等種植技術文化,有犁、耙、耬等傳統農具文化,有孝親敬老、夫妻和睦、睦鄰友好等禮儀文化。通過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能夠讓優秀鄉村文化根脈得以保存,增強鄉村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文化發展。
助力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的文旅產業逐漸成為新的產業支撐點,各地鄉村都深挖自身的文化內涵,因地制宜,打造文旅小鎮與文化鄉村,如浙江嘉興烏鎮、北京密云古北水鎮、江蘇無錫拈花灣小鎮、陜西咸陽袁家村、浙江湖州莫干山民宿、江西上饒篁嶺村等,均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收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打造特色文明鄉村旅游產業,有利于為留守農村的婦女老幼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經濟來源,也能夠吸引成功人士回鄉發展,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現實困境
鄉村不良習俗屢禁不止
部分村民認為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摧毀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固化思想較難轉化,導致了鄉風文明建設難以推進。不良習俗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封建禮教思想與生活方式,一類是不良生活規范。前者如出現疾病或災禍,不尋求科學的方法解決,反而輕信迷信的做法,造成人身財產損失。后者如環保意識不足等行為,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為了方便通常采用“焚燒秸稈”的方式,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傳統鄉村文化嚴重流失
中華優秀傳統鄉村文化種類繁多,但部分非遺文化面臨“人走藝絕”的境況。農民對于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不足,加劇了傳統鄉村文化的嚴重流失。長此以往,不僅會減弱當地村民對自身文化的凝聚力、認同感,更不利于鄉風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充分發揮基層引導作用
第一,明確鄉村地區執法機構的職責。對于不良鄉風的制止不能僅通過村民委員會等基層自治組織開展,基層政府在促進鄉風文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鄉鎮派出所為例,鄉鎮派出所可以利用鄉鎮集會、節假日等時機,通過發放鄉風文明宣傳資料、設置鄉風文明宣傳咨詢臺、擺放鄉風文明宣傳展板等方式,向鄉村百姓宣傳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有關社會秩序、婚姻家庭有關規定。鄉鎮派出所還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現場講解等形式,針對鄉風文明進行案例警示,也可以與鄉鎮文化站合作,定期在農村組織鄉風文明文化匯演活動,播放有關鄉風文明主題的電影等,在文化娛樂中傳遞現代文明理念。鄉鎮派出所還要定期開展調研活動,加強重點區域和時段監管,并與鄉鎮政府、民政、司法、文化等部門定期溝通協調,共同探討文明鄉風的推動措施。
第二,提升基層自治組織自治能力。應當提升村干部的道德意識與政治素養,提升其鄉風文明建設能力。基層自治組織可以組織村民完善村規民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禮儀等有關鄉風文明的內容納入其中,如酒席標準、禮金標準、紅白喜事規模等,均應與現代文明相適應,并通過宣傳欄、廣播、村民大會等形式,加強村規民約的宣傳。基層自治組織還可以利用中秋民俗晚會、村集體迎新春晚會、村集體敬老愛老晚會等,在晚會上展示傳統民俗、文明鄉風等內容,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村集體也可以選出鄉風文明榜樣人物,利用榜樣的影響力將鄉風文明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融入村民心中。基層自治組織還可以利用冬日非農忙時間、節假日時間等,開展法律知識講座、農業知識講座等,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培育有文化的新時代農民。
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應當大力推進鄉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基層政府要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通過開展道德教育,使村民從內心意識到文明鄉風,拒絕不良鄉風。應當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通過學校開展道德教育課程,社會開展思想道德公益講座、舉辦文明家風走入家庭活動比賽、樹立道德教育標語等方式,營造文明鄉風。
第二,培育鄉風文明建設人才隊伍。鄉風文明建設人才隊伍的培養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進行挖掘。從內部來看,基層政府和村民委員會要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集中村里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建立一支文明鄉風建設隊伍,負責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文化修養、運用新媒體宣傳弘揚鄉村歷史文化、推動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與綠色轉型。可以鼓勵和引導村民參與鄉風文明志愿服務組織,如環保志愿者隊伍、關愛孤寡老人志愿者隊伍和留守兒童志愿者團隊等,營造良好的鄉村互幫互助環境。如環保志愿者隊伍可以定期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維護;關愛孤寡老人志愿者隊伍可以與村里孤寡老人建立對接,為其日常生活提供照料;留守兒童志愿者團隊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給予關照。村民委員會應建立本土人才資源庫,將具有文化特長且有一定威望的村民組織起來,共同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共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從外部來看,當地政府與村民委員會可以與高校合作,建立高校大學生實習基地,使懂得農業種植、兒童教育、文化建設、法律培訓等領域的學生來鄉村實習,為村民宣傳相關知識,為鄉風文明建設注入活力。當地政府還可以邀請農業種植、鄉村文化、法律、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村里進行公益講座,宣傳先進農業種植技術,宣傳先進文明理念,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傳承優秀傳統鄉村文化
第一,應大力挖掘瀕危的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基層政府應針對優秀傳統鄉村文化開展全面普查與記錄,組織文化專家、民俗學者、攝影師等進行全面普查,并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傳統鄉村文化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同時,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文化傳播平臺,進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題欄目報道。例如,自2015年開始,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皮紙制作技藝數字化保護工程有序推進,利用圖片、視頻、音頻技術對皮紙制作技藝進行數據存儲。保亭縣民族博物館不斷推動民族文物的數字化傳承,對200余件民族文物進行全方位數字化檔案記錄。潤州區對燕子窩山歌、燕子窩獅舞等鄉村文化進行搶救性“云備份”記錄等。
第二,應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文體活動。針對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層政府應將當地的傳統文化打造成公益文體活動,不僅可以守住鄉土文化底色,還可以推進文體活動的創新發展。有傳統體育歷史的鄉村可以開展鄉村體育比賽與課程培訓;有傳統曲藝歷史的鄉村可以開展戲曲表演與戲曲體驗項目等。例如,2021年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開展健身氣功志愿服務活動;2023年枹罕鎮“小紅星”公益課堂進行跳棋文化公益講解;2024年安陸市趙棚鎮雙橋村婦聯開展巾幗普法活動宣傳法律知識等。
第三,應加強鄉村文物修復和保護。政府相關部門應對鄉村傳統文化進行普查登記,建立數據檔案。針對正在遭受歲月侵蝕破壞的建筑、古遺址、傳統村落等,應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進行保護。例如,2016年因臺風洪水而遭受破壞的泰順廊橋,進行災后修復工程,在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和浙江省文物局的共同努力下,國寶廊橋修復工程完成;湖南省零陵區傳統村落歷史悠久,部分建筑損毀嚴重,零陵區政府推動修繕古樸民居,復原歷史街巷,推動傳統村落活態傳承。
第四,應發展文創產業與文旅產業。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可以依托當地特色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發展文創產業與文旅產業,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可打造本地歷史人物的文創形象產品,或在歷史遺跡基礎上復建古建筑,打造文化品牌形象與文旅新名片。例如,湖北省蔡甸區黃虎村深耕知音文化,打造文創產業集群;廣東省鶴山市雙橋村依托桑基魚塘風貌,打造嶺南水鄉文化,挖掘古勞魚皮角等文化遺產,提升古勞水鄉旅游區知名度;山東省沂南縣竹泉村秉承“保護性開發”原則,以古村生態和沂蒙民俗為特色,推動休閑旅游。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文明素養,更能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因此,需因地制宜,深入持續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