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實現鄉村振興,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運用是關鍵一環。文章從研究新質生產力有利于科技創新、產業振興、人才發展入手,分析了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所面臨的多方面挑戰,包括創新驅動基礎不牢、產業載體薄弱、人才支撐不足等,提出了以創新驅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以產業融合為鄉村振興積蓄動能、以人才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的路徑,以推動科技興、產業強、人才聚,讓更多新質生產力噴涌而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我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新的理論詞匯。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催生新模式、激發新動力,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蘊
鄉村振興需要新質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鄉村振興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現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的先進生產力、是產業振興的先進生產力、也是人才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引領創新驅動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新質生產力主要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創新在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有助于推動進一步的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就在于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推動新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出現。第一,新質生產力有利于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科技創新催生了新的產業新形態,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轉變,促進產業組織的深度調整。例如,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實現了技術變革。第二,新質生產力有利于生產工具革新。科技創新帶來了新的生產工具,新的生產工具的應用又推動了現代產業體系的全面革新。例如,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能夠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的先進生產力,可以有效地開辟發展的新賽道,以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
新質生產力是促進產業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還有利于產業的全面升級,是著力于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先進生產力。“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新質生產力不僅可以有效地改造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重新煥發新的創造力,還能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拉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更重要的是,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為內核的新質生產力能夠催生新動能、新產業、新模式,是推動產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第一,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帶動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為鄉村經濟帶來轉型升級的機遇,催生新的產業形態,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增長點。第二,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推動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了智能化、高效化,為旅游業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優質的資源。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業的轉型升級,推動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質生產力是促進人才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人才生產力,人才資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新質生產力可以培養熟練運用新質勞動資料的新興勞動者。第一,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提升鄉村居民的素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具備高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倒逼人才培養,通過教育和培訓的方式,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技術技能,使之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骨干力量。第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為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可能孕育出新的產業,帶來新的就業機會,為人才提供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第三,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所面臨的現實挑戰
新質生產力正以蓬勃之勢崛起,為鄉村振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質生產力將驅動鄉村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發展。但在前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驅動基礎不牢、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產業載體薄弱、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不足等方面的問題。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驅動基礎不牢
創新是核心動力。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振興需要建立創新驅動的基礎,但目前面臨以下問題。第一,農村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農村地區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薄弱,科研機構、高校等科技資源相對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缺乏科技資源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質生產力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和應用。第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薄弱。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缺乏對科技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制約了新質生產力在農村的投入和推廣。第三,農村政策服務措施不健全。農村雖建立了一系列有關鄉村振興的政策服務體系,但缺乏有效的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政策服務體系,使得新技術和新模式難以在鄉村落地實施。針對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農村政策服務措施,推動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的創新驅動發展。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產業載體薄弱
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農村地區產業載體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產業結構單一。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往往以傳統農業為主,缺乏多元化發展。這導致了農村地區在吸引新興產業、創新科技企業的過程中面臨嚴峻的挑戰,限制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作用的發揮。第二,現代服務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現代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對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但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在農村發展空間受限。由于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不完善,影響了新質生產力在農村的應用。第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農村地區需要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以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需要。然而,農村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強有力的產業基礎,而當前農村地區的產業載體尚不完善。針對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不足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要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支撐,但目前存在以下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第一,農村人才儲備不足。農村地區缺乏高素質、技術熟練的專業人才,特別是缺乏掌握新技術和新工藝的人才,制約了新質生產力在農村的應用。第二,農村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匱乏,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缺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人才的機制和平臺。同時,農村人才培訓投入不足,對于在農村從事生產工作的人才缺乏持續的專業培訓和學習機會,使得他們跟不上新技術發展的步伐。第三,農村人才引進機制不暢。由于缺乏吸引外部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來鄉發展的有效機制,使得農村地區吸引優秀人才的能力較弱。第四,人才留鄉意愿不強。許多優秀人才更傾向于在城市發展,農村地區缺乏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人才流失和外出務工現象嚴重,缺乏吸引人才留鄉發展的機制。針對以上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引進、留鄉機制,加大對農村人才的培訓和支持力度,提高農村人才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留在農村從事生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必須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守牢創新“主陣地”,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必須厚植鄉村資源沃土,建設壘砌產業“黃金臺”,為鄉村振興積蓄動能;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注入發展“源頭水”,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以創新驅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以“新”為出發點,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守牢創新“主陣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生產力,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第一,建立農業科技園,整合多方資源,吸引農業科技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入駐。在園區提供基礎設施、政策優惠、技術孵化服務,企業開展新技術研發、新產品試生產;科研機構成果有了轉化平臺;金融機構提供投資融資服務,形成產業集聚、要素匯聚、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加速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落地。第二,利用現代農業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促使農民實現智能化管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土壤、氣候、作物生長等情況,實現現代農業園精準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第三,匯聚海量農產品供應商與采購商,打造電商平臺,打破地域限制。通過直播帶貨、線上展銷等形式,助力農產品銷售。第四,收集分析消費大數據,反饋給產地農戶與企業,指導生產與新產品研發,倒逼農業生產標準化、品牌化,提升農業市場化水平與應變能力,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產業融合為鄉村振興積蓄動能
以“質”為立足點,厚植鄉村資源沃土,為鄉村振興壘砌產業“黃金臺”。在新質生產力的加持下,農業不再是孤立的生產環節,與二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以產業融合為鄉村振興積蓄動能,要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第一,“農業+加工”模式。通過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或者深加工,不僅可以延長農產品的保質期,還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第二,“農業+旅游”模式。“農業+旅游”模式就是將旅游業與農業相結合,利用農業景觀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消費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它通過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向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通過科技創新減輕農業對環境的壓力,加快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模式著力于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態路徑,積極探索“藍天碧水青山”向“資產資本資金”轉換的最優路徑,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第三,“農業+電商”模式。“農業+電商”模式發展潛力巨大,利用這一模式進行農產品的推廣、銷售,助力農產品開拓市場,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暢通經濟循環,讓鄉村產業實現多元化、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以人才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以“生產力”為落腳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源頭水”。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支撐。第一,全方位培養好人才。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快智能勞動者等新型勞動者培養,加大全社會勞動者的數字知識、數字技能的普及力度,以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智能勞動者職業技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人力支撐。第二,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引進一批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解決生產難題,協助地方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參與項目評審與驗收,為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筑牢知識與技術根基。第三,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在農村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營造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促使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退伍軍人、外出務工人員變身“新農人”,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要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能夠解決鄉村振興面臨的諸多挑戰。新時代,要通過創新驅動、產業融合、人才培養,全面推進鄉村的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堅定信心、鉚足干勁,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厚植產業發展沃土,優化產業結構;以人才建設為核心推進鄉村全面發展,使鄉村振興的“新”力量不斷涌現,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