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通過分析新質生產力的含義、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特征,以及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與挑戰,闡述了新質生產力對數字鄉村建設的推動作用。同時,文章提出了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包括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培育數字化人才、發展智慧農業和農村電商、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數字鄉村包容性建設和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為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思路和建議。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而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鄉村的面貌。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借助新質生產力的力量,能夠有效提升鄉村的數字化水平,促進農村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當前數字鄉村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基礎設施薄弱、人才短缺、產業數字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在此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深入研究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新質生產力的含義與特征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而且也對新質生產力作了深刻的論述。
新質生產力的含義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結合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及要求,可將新質生產力的含義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生產力形態,強調通過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以及前沿技術應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新質生產力追求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而非單純的速度,注重效率提升、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三是新質生產力要求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強調綠色低碳發展。四是新質生產力以人才為第一資源。新質生產力將人才作為核心要素,強調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推動教育、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五是新質生產力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如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
新質生產力的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它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內涵,以產業發展為主要載體,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文章主要分析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方面的作用,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方面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新質生產力是高科技的生產力,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5G、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實現農村地區網絡全覆蓋的同時推動了農業生產智能化。第二,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的生產力,智慧農業的應用、數字化鄉村治理平臺的建設、智慧教育與醫療的推廣、綠色技術在鄉村的應用、城鄉數字資源的互聯互通及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的發展,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第三,新質生產力是高效能的生產力,能夠通過數字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推動農業產業鏈數字化,實現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鏈條高效協同。
新質生產力、數字鄉村建設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新質生產力是技術革命在物質生產領域的具體化,其核心是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對傳統生產力的超越。鄉村作為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數字鄉村建設試圖通過技術革命消弭空間上的差異,其本質是技術對空間的重塑。數字鄉村建設是新質生產力在鄉村場域的具象化,其核心是技術嵌入傳統鄉土社會的辯證過程。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鄉村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文化關系等被重新編碼。共同富裕是社會存在的高級形態,是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變革推動鄉村建設這一過程的最終價值歸宿。
簡單來說,這三者的關系本質上是技術革命、空間重構與社會理想的辯證統一。新質生產力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數字鄉村建設將技術轉為具體的實踐場域,共同富裕賦予技術發展以倫理意義和政治方向。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所蘊含的先進技術和創新理念,能夠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發展思路,加速農村數字化轉型。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之一。數字鄉村建設,可以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差距,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共同富裕是新質生產力和數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標。新質生產力和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都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與現狀
當今世界正處于蓬勃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不僅能對社會產業、經濟、治理等多個領域進行重塑與革新,也深刻改變了鄉村的生產生活,成為鄉村實現內生性發展的不竭動力。
數字鄉村建設是指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手段,包括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農業發展、農村電商繁榮、鄉村數字治理等內容,目的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提升農村發展質量和水平。
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23年6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0.5%以上。數字作為生產要素不斷與鄉村產業結合,賦能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塑造農村新業態新模式,涌現出一批數字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浙江省德清縣就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典范。該縣通過建設“數字鄉村一張圖”平臺,實現了農業生產、鄉村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全面數字化。在農業生產方面,德清縣推廣數字農業,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在鄉村治理方面,通過數字平臺實現了村務管理、環境監測、應急指揮等功能的集成,提高了治理效能。德清縣還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培育了一批本土網紅品牌,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德清縣的成功經驗表明,數字鄉村建設需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農民需求,讓數字化成果真正惠及廣大農民。此外,要注重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特色和優勢,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數字鄉村建設路徑。例如,井岡山地區將紅色資源與數字技術結合助力井岡山地區經濟產業實現巨大發展。
鄉村數字治理效能也在穩步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在鄉村地區落地生根。然而,目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鄉村數字資源稟賦存在先天不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部分地區網絡覆蓋不足,寬帶速度較慢。其次,農村人口外流嚴重,數字化人才短缺,難以滿足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需求。當前農村人口外流成為鄉村振興不可回避的阻礙。一方面,外出農民工人數不斷增加,導致鄉村人口空心化、老齡化;另一方面,鄉村空心化狀態下的留守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老齡化嚴重。再次,農業產業數字化程度不高,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仍需加強。此外,數字鄉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跨部門協同機制有待健全。最后,數字技術適配性差,數據與安全問題得不到足夠重視。目前我國現有數字技術多針對城市或規?;r業設計,難以匹配我國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的實際需求。同時,鄉村存在“數據孤島現象”,涉農數據相對分散;農民隱私保護意識不足,農民個人信息、土地數據等容易泄露,安全防護體系薄弱;農村人口對數據采集和共享的接受度低等數字信任缺失問題。這些挑戰制約了數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需要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來破解。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
為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夯實發展根基。推動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優化建設,推動城鄉數字基礎設施的協調發展,同時要因地制宜,結合鄉村實際開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培育數字化人才,增強內生動力。要充分發揮黨委領導作用,提高農民的主體性,建立健全農村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校企合作、定向培養等方式,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會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培育本土數字化人才的同時,還要吸引外來人才,構建人才引力場,為引進人才提供優惠政策;建立“數字鄉村人才飛地”,在省會城市設立聯合辦公空間,吸引自由職業者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等。
第三,發展智慧農業和農村電商,促進產業興旺。要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要完善農村電商生態體系,培育本土電商平臺和網紅品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第四,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提升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币虼?,數字鄉村建設也要從管理層面進行創新,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要結合實際優化治理過程,建設統一的鄉村數字治理平臺,整合各類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資源,實現“一網通辦”。同時,要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鄉村治理的精準性和預見性,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例如,將農村集體資產、土地流轉等相關信息上鏈,確保數據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村民可以實時監督村務決策和財務收支。建立“數字村務站”,集信息查詢、事務辦理、意見反饋等功能為一體,方便村民或老年人主動查詢或辦理相關事務。
第五,推進數字鄉村包容性建設。尊重老年人主體的需求,維護老年人的數據安全和數字權益,建設城鄉融合的數字生活新場景,推動城鄉多元主體共建數字生活體系,打造智慧文旅、數字紅色旅游等數字生活場景,以大數據賦能城鄉數字生活場景創新。
第六,要注重數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推進數字化的同時,要保護好鄉村的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的協調統一。從哲學否定之否定規律出發,傳統鄉村在技術的沖擊下面臨“第一次否定”,而數字鄉村通過技術賦能鄉村實現了“第二次否定”,在更高維度重建鄉村活力。但這一過程需要保留鄉土社會的本體價值,也就是要保留鄉村的特色、本土文化的傳承,注重鄉村可持續發展。
我國數字鄉村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面臨諸多困境。新質生產力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通過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文章通過對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路徑的研究,力圖探索出實現鄉村共同富裕的路徑。展望未來,應繼續深化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培育數字化人才,發展智慧農業和農村電商,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同時,要注重數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好鄉村的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只有堅持創新驅動、統籌兼顧,才能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