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多方主體之一,是體現國家治理過程中的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重要的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社會組織發展迅猛,極大地拓展了社會的包容力,形成了多元化格局。文章通過對重慶“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考察,發現目前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領域主要集中于經濟、教育、養老方面,同時,存在農村基層制度安排不充分、社會組織內部規范不健全、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能力不足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健全法律法規,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等推動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路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日趨凸顯,為社會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提供了有力支撐。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使農村基層治理變得更加有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學者黃家亮認為,社會組織在歷史、現實、觀念、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總體發展水平依然不夠成熟,相應的社會經濟結合機制也探索不足,距離融入競爭合作、交流學習、共享互補和多元共治的新型社會治理格局還有一段路程。這是從理論視角所提出的分析,從實踐視角出發,他提出了“破解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現實困境,需要從宏觀架構到微觀運作的整個鏈條上形成一個清晰的發展框架與戰略思路。”文章則是從其他角度來探究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以及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具體方案。
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現狀
隨著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全國各地逐漸推出“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來進行更深層次更具體化的農村基層治理,當“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社區效率明顯提升,并且在經濟、教育、養老等各個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經濟領域
在經濟領域,重慶市九龍坡楊家坪街道新華二村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低收入家庭居多的社區,主要問題在于缺乏就業技能、動力和途徑。“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致力于為新華二村社區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補充性的社會援助,包括技能培訓、就業資源鏈等,以期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了更好地幫助救助對象,特別建立了就業信息坊,該平臺匯集了街道社區、企業以及其他相關機構,以便更加便捷、快速地向救助對象提供招聘、培訓等信息,并且根據救助對象的服務檔案,精準篩選出最符合他們需求的招聘和培訓信息,以激勵他們勇于嘗試,拓展他們的就業渠道。此外,設立的就業加工坊和就業夢工坊是適齡失業救助對象的“造血”平臺。“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就業技能培訓和匹配崗位對接,促進適齡失業救助對象實現穩定或者靈活就業,獲得長期發展。在“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設立的這三個平臺下,那些低保失業人群逐漸拾起自信,應對困境的能力也逐漸提高了起來。“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為熱情和智慧的援助奠定基礎。“輸血”和“造血”的雙重努力充分激發了救助者的動力,讓他們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教育領域
在教育領域,“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設立專門的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模塊,主要服務對象是6~8歲的農村留守兒童青少年,通過情境體驗式、小組互動式、主題培訓式、個別輔導式等方式,采用個案輔導、團體輔導、友好社區倡導等方法,在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開展服務,幫助青少年提升自身能力,改善成長環境,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除此以外,“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還經常開展其他相關的活動,致力于帶領小朋友們從實踐活動中學到知識,并且打開孩子們的眼界,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外在事物,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熏陶。
養老領域
“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努力推動“五個老有”的理念,即讓農村老年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包括有所保障、有所醫療、有所學習、有所快樂、有所作為。公建社營、五社聯動則以“一站式”的服務理念,建立了富安社區老年大學、松鶴管家服務隊以及民安華福“一站式”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以此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時也增強老年人的社交能力,擴展老年人的交往圈,從而更好地服務老年人,使他們可以更好地融于社區,獲得更好的生活。2022年,九龍坡民政局和渝州路街道攜手“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20余名農村老年人帶去節日祝福,以改善他們的晚年生活品質。“仁愛社區”的活動旨在傳播中秋節的傳統文化,讓志愿者們了解如何制作美味的月餅,經過一番精彩的講解,“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們熱情地招待了許多年邁的父母,讓大家一起享受著親自烹飪的美味,“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們也親自帶著自己的月餅,走進了孤獨的老年人的世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社會組織的愛與關懷。
在未來,“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將會繼續帶領更多的志愿者發揮鄰里互助的精神,尤其在養老領域,利用各種載體,搭建居民共建共享的活動平臺,為老人提供關愛服務,推進農村社區和諧建設。
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存在的問題
影響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因素是多層面、多主體的。其中,主要主體是居民、社會組織和政府。政府制度安排,資金投入和社會組織自身的能力都是影響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重要因素。
農村基層制度安排不夠充分
一方面,由于農村基層監督制度欠缺,加上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改革的推行,我國正在邁向混合登記管理體制的新時代,這使得混合監管的挑戰比以往的單一管理更加嚴峻。相比于混合監管,雙重管理下的社會組織在參與農村基層治理時,相關監管部門對其行為與日常活動監管存在疏忽或不足;而相對于雙重監管,混合監管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如何監管,每個地區都有不同,混合監管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做到因地制宜是個大工程。同時,不同農村地區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地區不接受混合監管,希望使用固定的職位來對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進行監管,這也成為一個新的難題。學者肖慧也指出,當前我國正在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轉型,對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在方式上存在“重登記、輕過程、重管理、輕監督”的問題,影響了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農村基層治理分配制度不合理、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基層干部聯系基層不夠深入等問題,成為阻礙推進農村基層治理的主要因素。在新冠疫情期間,重慶市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就曾遇到過類似問題,由于分配制度不合理,將社會組織的大部分成員都分配到其他部門,導致治理問題層出不窮。
總之,在農村基層治理層面,主要問題出在制度安排上,基層政府作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資金提供者與制度保障者,在制度安排方面還有待改進。
社會組織內部規范不夠健全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組織逐漸不能夠適應社區的發展,做不到與社區發展同步。關鍵問題在于內部治理薄弱,自治力弱,沒有形成分工合作的協同模式,監管體系不健全。許多社會組織在時間、空間、人力等基礎資源方面,過多地依賴于政府,自治力較弱,不具備獨立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由于政府的支持,許多社會組織得以獲得資金和人力資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它們過度依賴政府,而未能真正實現法人化,從而影響了其發展。以“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例,“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暫時還沒有推出適合社區工作的模式,僅僅靠單一的協作模式,幫助社區人員解決社區日常問題,沒有穩定的模式會導致在處理社區工作時效率不高,過程煩瑣復雜。
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尚有不足之處
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能力不足,包括非標準化機構、發展不平衡、獨立運作和實踐能力薄弱等方面問題,這些問題均對農村基層治理有直接影響。
首先,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可度和社會實踐能力比較低。我國社會組織實行混合型的管理方式、多元化治理模式,所以每個社會組織的認可標準也有所不同,管理成效也很難完美,這影響社會組織作用的發揮。而且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除非嚴重違反基層治理的準則,否則是沒有規范有序的懲罰機制。社會組織在結構、運作上都有變化,這會導致內部結構發生不可避免的變化。
其次,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這表現在各地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在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社區都存在差異化發展。由于社會組織的成員大多來自非專業領域,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見解可能存在差異,還有部分成員的思想觀念較為陳舊,從而影響他們在參與農村基層治理中的表現。許多社會組織負責人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他們在工作之余,會抽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以更好地完成社會組織的任務,從而提高農村基層治理的效率。
完善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對策
加強農村基層制度建設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進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關鍵因素,農村基層干部應當結合目前地區發展實際情況和居民實際需要,制定最新的統一的規章制度,確保社會組織能夠有效地參與到農村基層治理中來。除此之外,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應提升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加快出臺對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法律法規,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并且為其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以確保其能夠有效地參與到農村基層治理中;建立健全跨行業協同監管機制,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市場主體及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構建多元共治格局,推動社會組織自覺維護良好聲譽,為其健康有序發展夯實制度基礎。
完善社會組織的內部規范
首先,完善社會組織的內部架構對于提高他們在社區中的工作效率至關重要。構建理事會與監事會二元治理架構,明確決策權與監督權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通過分層授權、分級管控確保科學決策流程,為組織規范運作提供制度保障,形成權責分明、協調運轉的治理機制。其次,提升社會組織的服務水平,不斷創新管理和服務的方式方法,增加居民對其信賴度。最后,構建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常態化研修體系,通過專題研討班、實務工作坊等方式提升從業人員能力,推動形成專業化人才梯隊,為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提供智力支撐。
提高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
為了更好地參與基層社區治理,社會組織成員必須擁有更強的專業技能和獨立性。一方面,社會組織應該積極招募專業人才,并且通過舉辦科學的講座,向公眾宣傳社會治理的知識,以增強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不僅能夠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而且還能讓它們在社會中享有更高的聲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可以通過一些內部營業活動、捐贈活動、志愿活動來不斷擴大資金籌措渠道。同時,可到各大高校開展有關社會組織的講座,為社會組織引進人才,減少對政府的依賴,從而保持組織運行的獨立性。此外,學者郭飛認為社區社會組織是我國公共行政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必不可少的社會力量,其實際發展的路徑關鍵在于補強。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加強合作交流,實現協同共治。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逐漸被重視,但是在社會實踐中還有不足。例如,制度安排不充分、社會組織能力薄弱等問題。農村基層治理不是僅靠一方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它需要多方位、多層次、多主體共同發展,需要完整的一套管理體制和制度。要從政府、社會組織、居民等多個主體出發,找到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在社會組織本身方面,重點在于整頓社會組織內部結構,從多方面著手,推進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不斷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水平,從而提高農村基層治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