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農村發展進程中,因占地補償引發的糾紛并不少見。這些糾紛不僅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也影響著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幾個實際案例,為大家剖析農村占地補償糾紛中的法律問題。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農村占地補償糾紛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涉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土地權屬爭議、胎兒權益保護、合同履行等多個方面的法律問題。農民朋友們在遇到類似糾紛時,要及時了解相關法律規定,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增強法律意識,妥善保存與土地權益相關的各種證據,以便在糾紛發生時能夠有力地主張自己的權益。
案例一:外嫁女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
(一)案情簡介
1993年,王女士與毛栗坡村的村民熊先生登記結婚,并將戶口遷至毛栗坡村。1999年11月,王女士與熊先生離婚。2001年,王女士因離婚將戶口重新遷回羅家村,并在羅家村長期居住生活,還取得了羅家村分配的承包土地,相關部門也向她發放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權證明等文件。2017年、2021年、2022年,羅家村二組的集體土地被有關部門征收,村組按人口分配征地補償款。2017年,王女士分到了3 500元土地補償款。然而,2021年按人口分配的15 000元及2022年分配的8 000元,羅家村二組卻以她已結婚出嫁為由,未給她分配這兩筆款項。
(二)裁判觀點
法院審理查明,2001年12月,王女士將戶口遷回羅家村二組,毛栗坡村民委員會出具證明證實王女士離婚遷出毛栗坡村后不再享受該村的任何福利。此外,2019年4月,祥云縣人民政府向王某甲戶(王女士的侄女)頒發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承包期限自1998年10月1日至2028年9月30日止,承包地確權總面積3.24畝(約0.216公頃),承包地塊總數5塊,承包方家庭成員包含王女士。2021年9月,祥云縣祥城鎮羅家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向王某乙(王女士的大哥)戶頒發了祥云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證,股權證上載明王女士系其中的家庭成員,持有股數為1。法院審理后認為,王女士在羅家村二組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其請求羅家村二組支付案涉土地補償款合計23 000元的訴訟請求成立,法院予以支持。12月5日,云南省祥云縣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羅家村二組支付原告王女士案涉征地補償款23 000元。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三)律師說法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在農村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是關鍵。一般來說,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應綜合考慮當事人的戶籍登記狀況、生產生活狀況以及是否以本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為基本生活保障等因素。王女士離婚后將戶口遷回羅家村二組,并在羅家村二組取得了承包土地,還擁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權證明,這些都充分證明了她在羅家村二組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村規民約不能違法:羅家村二組依據自行制定的分配方案,以王女士以結婚出嫁為由,未給她分配征地補償款。但是,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羅家村二組的分配方案剝奪了王女士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享有的征地補償款分配權,違反了法律規定,應屬無效。
外嫁女權益保護:在現實中,“外嫁女”的征地補償款分配權益常受侵犯。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婦女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補償費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只要“外嫁女”具備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就應依法享有征地補償款分配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
案例二:村民小組間林地征地補償款權屬爭議
(一)案情簡介
2014年,因行政區劃調整,原貴州省黃平縣屯上村一組、二組、三組合并為屯上村中心一組。2018年,黃平縣黃谷公路建設項目啟動,出于建設需要,黃平縣新州鎮政府計劃征用位于該縣名為“蘿卜沖”的部分集體林地共計30.746畝(約2.05公頃),涉及征地補償款79萬余元。這筆巨款引發了原屯上村一組、二組、三組村民對該林地的權屬爭議。原屯上村三組率先提出,“蘿卜沖”一直由其管理和使用,山林權屬、征地補償款應當由其獨自享有。而原屯上村一組、二組的村民們則認為,那片林地是三個村民小組共同享有的,應當由大家共同分享征地補償款。由于林地存在權屬爭議,新州鎮政府將征地補償款提存。2018年9月,新州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幾經調解未果后,原屯上村三組村民向黃平縣政府提出申請,要求對該林地爭議權屬糾紛作出處理。
(二)裁判觀點
黃平縣政府經調查核實后作出決定,確定上述林地歸屯上村三個村民組共同享有。原屯上村三組村民對此表示不服,隨即向黔東南州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州政府復議后維持黃平縣政府作出的決定。2020年8月26日,原屯上村三組村民一紙訴狀將黔東南州政府、黃平縣政府起訴至法院,要求對爭議林地的權屬確權糾紛重新作出行政處理決定。庭審中,法院認為原屯上村一組、二組和三組均未能提供有效的權屬憑證及其他合法有效依據證明爭議林地實際的權屬情況,黃平縣政府決定爭議林地歸原屯上村三個村民組共同享有并無不當,判決駁回原屯上村三組的訴求。原屯上村三組不服該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判決駁回其上訴。原屯上村三組申請再審后,其再審申請仍被法院裁定駁回。
(三)律師說法
土地權屬爭議解決途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此案中,原屯上村三組村民在與一組、二組協商無果后,依法向政府申請處理,在對政府處理決定不服時,又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途徑來維護自身權益,這是符合法律規定的解決途徑。
證據的重要性:在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中,證據至關重要。各方當事人都需要提供有效的權屬憑證及其他合法有效依據來證明自己對爭議土地的權利。原屯上村三個村民小組均未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爭議林地的實際權屬情況,在此情形下,法院根據現有證據和事實,維持了政府作出的林地歸三個村民組共同享有的決定。這警示大家,在涉及土地權益問題時,務必妥善保存能夠證明土地權屬的相關證據,如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林權證等。
爭議化解的多元化:雖然通過訴訟程序能夠對爭議作出裁決,但在實際操作中,多元化的爭議化解方式更為可取。在此案中,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雖未能成功解決糾紛,但這是爭議化解的重要嘗試。之后,檢察機關聯合多個部門,通過多次召開院壩會,傾聽村民意見和訴求,進行釋法說理,最終促使三個村民小組就補償款分配達成共識。這種多元化的爭議化解方式,既考慮到了法律規定,又兼顧了村民之間的和諧關系,有利于實現案結事了。
案例三:胎兒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
(一)案情簡介
某村為整村搬遷自然村。2024年2月1日,某村民小組通過民主議定程序制定《某村民小組土地款分配方案》,載明向村小組每人分配征地補償款,可分配對象人員的戶口登記截止時間為2023年12月31日。當時,小陳還是尚在母親腹中的胎兒。小陳的父母均是該村民小組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小陳于2024年2月13日出生,2月26日申報落戶。現該村民小組以小陳的戶口登記時間不在該分配方案的截止時間之前,不向其發放征地補償款。小陳的法定代理人遂將該村民小組訴至法院,要求該村民小組向小陳支付征地補償款。
(二)裁判觀點
法院審理認為,對胎兒權益的保護,在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也應當得到落實和貫徹。土地補償款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喪失的補償,具有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功能。土地補償分配權是基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而產生,在分配方案中應把胎兒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預留相應份額。尤其是對集體經濟組織全部集體土地予以征收的,進行安置補助時更要充分考慮胎兒的特殊情況,給予特別保障。最終,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該村民小組向小陳支付征地補償款。具體到本案,小陳在分配方案中可分配對象人員的戶口登記截止時間2023年12月31日之前已是胎兒,權益應受到保護。某村民小組可以就征地補償費如何分配作出決定,但不得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分配方案不得剝奪胎兒的正當、合法權益。當然,若是出現胎兒分娩時為死體的特殊情形,則預留的權益份額可另行處置。
(三)律師說法
胎兒權益保護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分配中,胎兒的權益同樣應得到保護。因為土地補償款具有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基本生活的功能,胎兒作為未來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權益不應被忽視。
民主議定程序與法律規定的平衡:村民小組通過民主議定程序制定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這是村民自治的體現。然而,民主議定程序不能違反法律規定。雖然村民小組有權決定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方式,但在制定分配方案時,必須充分考慮胎兒等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不能以不合理的規定剝奪其應有的份額。
特殊情況的處理:對于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特殊情形,法律規定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在征地補償款分配中,若出現這種情況,之前為胎兒預留的權益份額可按照法律規定或集體經濟組織的相關規定另行處置,以確保補償款的分配合理、公平。
案例四:土地平整費用與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
(一)案情簡介
多年前,廖某林、廖某榮和許某盛三戶人購買了溫某三兄弟的一棟房子,并花費3 000元將房屋旁閑置的部分土地進行了平整,用于堆放雜物。2020年因國道擴建,征收了溫某等三兄弟在國道邊上的土地,其中房屋旁的閑置土地獲得補償征收款13 800元,補償款打入了村集體賬戶。因雙方對補償款如何分配存在較大爭議,糾紛久拖不決,補償一直未分配。廖某林等三戶人認為房屋旁的空坪是自己花錢進行了平整,補償款應當分得一半。溫某三兄弟不同意,認為該空地屬于自己的,對方沒資格分得補償款,拒不退步,為此導致補償款一直滯留在村集體賬戶里。
(二)裁判觀點
經司法所工作人員調解,從情理和法理兩方面入手。向廖某林三戶釋明,雖然其花錢把土地平整,但該土地的權屬歸屬于溫某三兄弟,對半分肯定不公平,在法律上也得不到支持;同時勸導溫某三兄弟,該閑置土地確實在廖某林三戶人家門口,而且他們花費了資金進行平整,溫某三兄弟適當分一點給對方,糾紛就能早日解決,補償款也能早點到賬。經過不懈努力,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溫某三兄弟分得補償款7 800元,廖某林三戶分得補償款6 000元,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三)律師說法
土地權屬與增值投入的關系:土地的權屬是確定征地補償款歸屬的基礎。在本案中,房屋旁閑置土地的權屬明確歸溫某三兄弟所有,這是分配征地補償款的前提。雖然廖某林等三戶對該土地進行了平整投入,使土地增值,但這并不改變土地的權屬性質。不過,他們的投入行為在補償款分配時應予以適當考慮。
公平原則的體現:在處理此類糾紛時,要遵循公平原則。溫某三兄弟作為土地的所有權人,應獲得主要的征地補償款。而廖某林等三戶的平整投入也付出了成本,從公平角度出發,他們應得到一定的補償。最終雙方達成的分配方案,既尊重了土地權屬,又考慮了廖某林等三戶的投入,體現了公平原則。
調解在糾紛解決中的作用:通過調解解決糾紛,具有靈活性和高效性。在本案中,司法所工作人員從情理和法理兩方面開展調解工作,促使雙方當事人換位思考,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調解不僅解決了糾紛,還維護了雙方的關系,避免了通過訴訟可能帶來的繁瑣程序和更大的矛盾沖突。
案例五:電力公司未按約定支付占地補償費用糾紛
(一)案情簡介
前幾年,某電力公司因項目施工需要占用轄區群眾孫某的耕地。供電塔塔基為永久性占地,雙方簽訂了補償協議。但今年,某電力公司未按約定支付孫某青苗補償、復耕費、地堾損害費、撂荒費等。孫某撥打了12345市民熱線,希望協調電力公司及時支付土地補償費用。
(二)裁判觀點
12345熱線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到任務后,第一時間聯合東古城司法所、法學會工作站及矛調中心組成調解小組,深入實地開展詳細調查核實,并親自入村進戶核實占地情況及補償訴求,適時組織當事人開展調解。在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意見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歸納了爭議焦點,及時對雙方進行溝通和勸導。通過耐心釋法和不厭其煩析理,最終電力公司支付所欠孫某土地補償費用,一場土地糾紛得以穩妥解決。
(三)律師說法
合同的法律效力:電力公司與孫某簽訂的補償協議具有法律效力,雙方都應按照協議約定履行各自的義務。電力公司未按約定支付青苗補償、復耕費等費用,構成違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孫某有權要求電力公司按照協議約定支付相應費用。
糾紛解決的多元渠道:孫某通過撥打12345市民熱線來尋求幫助,這是一種便捷的糾紛解決途徑。相關部門接到訴求后,迅速組成調解小組,通過實地調查、組織調解等方式,積極推動糾紛解決。這種多元主體參與的糾紛解決機制,充分發揮了各方優勢,能夠更高效地解決糾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依法維權的重要性:在遇到占地補償糾紛時,被占地農民要像孫某一樣,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無論是通過協商、調解還是訴訟等方式,都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避免采取過激行為,以免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要注意保存好相關證據,如補償協議、土地權屬證明、損失證明等,為維權提供有力支持。
學法用法指南:農村占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涉及諸多法律法規,這些法規從不同方面規范了補償款分配的流程、標準和權益保障,旨在確保農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作為土地管理領域的核心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了土地征收的基本程序和補償原則。在征收耕地時,需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補償費用涵蓋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對于征收其他土地,如林地、草地等,其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征收耕地標準規定。此外,該法還強調了保障被征地農民生活和長遠生計的重要性,要求在制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時充分考慮被征地農民的利益,為后續補償款的分配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進行了細化,進一步明確了土地征收程序和補償安置機制。在補償款分配方面,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應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準,并制定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分配辦法。同時,強調社會保障費用必須單獨列支,征地補償安置費用需足額到位、專款專用,有關費用未足額到位的,不得批準征收土地。這些規定增強了補償款分配的可操作性和規范性,切實保障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從民事法律角度對農村占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在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保護等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了農民對土地享有的相關權益。例如,對于因土地征收導致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消滅或變更,承包方有權獲得相應補償。在補償款分配過程中,若出現侵犯農民物權等民事權益的行為,農民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維護自身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專門針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作出解釋,其中,涉及農村占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內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解釋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這一解釋在平衡村民自治與農民個體權益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提供了明確的裁判依據。
地方政府相關規定:各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關于農村占地補償款分配的具體規定。以山西省為例,其制定的《山西省征收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地補償費分配使用辦法》規定,土地補償費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戶,土地被全部征收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撤銷建制的,土地補償費80%分配給被征地農戶,其余20%平均分配給征地補償方案確定時本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成員;土地被部分征收的,已確權確地到戶的土地,其土地補償費以不低于80%的比例支付給被征地農戶,其余20%留給村集體經濟組織。這些地方規定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利益訴求,為當地農村占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