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鄉二元體制向城鄉融合轉變過程伴隨著人口大量流動的特征,隨之而來的是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等問題,能否讓遷移人口獲得真正歸屬感,是融合的關鍵。戶籍政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學界對于戶籍政策的變動和人口流動與現行戶籍政策的適配性進行了大量研究,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法的研究分析,將學界研究分為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角度出發和自下而上的群眾行為角度出發兩個方向,并從戶籍政策動因及作用路徑、城鎮居民遷移鄉村現象這兩個方面,深究完善方向和創新點。
城鄉融合中的戶籍流動政策研究概覽
城鄉融合政策旨在解決長久以來的城鄉二元體制滯后問題,該體制通過“農業”與“非農業”的二元戶籍管理,割裂了城鄉間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阻礙了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加劇了城鄉差距,成為共同富裕的障礙。為破除這一模式,國家推出多項戶籍改革措施,包括逐步放開落戶限制、降低門檻,全面放開小城市落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等。其中,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進一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的有效手段。
城鎮化與城鄉融合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進入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決心。圍繞“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與融合,戶籍流動成為核心問題。國家為此提出積分落戶制度、“人地錢”掛鉤政策等。在此過程中,社會福利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至關重要,旨在讓戶籍回歸其本質的人口登記功能。
盡管城鄉融合研究廣泛,但學界對戶籍流動政策的研究相對匱乏。文章從政府政策視角和群眾行為視角兩個維度對戶籍流動政策研究進行分類,并精選新時代城鄉融合后期及戶籍流動為主體的研究作為對象,以深化該領域的研究。
城鄉融合戶籍流動政策研究的雙重視角: 政府政策與群眾行為
從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角度出發
以政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當今學界對于城鄉融合戶籍流動現象研究的主流趨勢。把政府政策作為研究出發點,研究面較寬。在這一領域,學界研究通常從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出發,研究政策的作用路徑、政策的意義,以及針對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研究應對措施。其中,學界研究多從城鄉融合的角度出發,極少從戶籍的流動本身作為作為切入點展開探討,最終研究結果基本指向減少落戶限制和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工合法權益兩個結果。針對城鄉融合下的戶籍政策研究,學界研究習慣于以社會現存問題為解釋政策路徑,探究政策的理想落實效果。從政府政策角度出發,研究視角相對較為單一,一般分為分析政策和從現存問題出發對應政策兩種研究方式。從現有政策出發,以社會現存城鄉融合的戶籍障礙為橋梁,落腳于減少或消除政策阻礙是目前學界學者通常的研究思路。分析政策的研究傾向于探究政策制訂動因以及理想作用效果,側重于解讀政策制訂的背景目標,而問題導向的研究方式則更注重從現實問題出發,探討政策調整的可能性。然而他們都是更多地把目光放到戶籍流動的上層建筑方面,缺少一些對于人本身的關注。
消除戶籍身份和公共福利、基本公共服務的關聯,將戶籍身份與農村“三權”脫鉤,逐步放開特大、超大城市落戶限制作為國家政策在學界現有研究中達成主要共識,在當今學界以此作為戶籍研究部分的主要論述還存在。
在這一主流趨勢中,也有一定創新性研究角度存在,與通常的分析弊端、直接研究對策的方法不同,這些研究通過不同的途徑來進行政策分析。李國正的研究從國際經驗出發,借鑒美國和日本的城鎮化進程,并將研究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提出建立產業互補和交互融合的社會結構以及構建多元都市圈,推進城鄉雙向流動、公共服務均等化。蔡繼明、李新愷的研究將土地制度與戶籍制度相結合,提出兩點對策,“通過擴大住宅建設用地有效供給而降低地價,進而降低戶籍人口城市化住房門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年猛的研究思考角度新穎,從地方政府立場出發,思考戶籍改革成本高、地方政府主動性低時戶籍改革推進難的主要障礙,基于此闡釋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業轉移人口的四方分擔對策。
總體來說,這一研究視角作為研究戶籍制度的傳統方法,在考察弊端和研究對策時往往呈現出較高的重復性特性。所以,如何在傳統視角下進行創新途徑的研究是當今學界的短板。
從自下而上的群眾行為角度出發
以群眾行為作為考察的出發點是當前學界涉及較淺的研究角度。從群眾行為出發研究戶籍制度,有利于直接觀察到實施效果,以及社會現存最直接、最廣泛的戶籍障礙。以人民群眾的切實行為和切實利益作為研究切入口,轉化研究視角,和群眾同方向的研究方法更具有針對性。
從自下而上的群眾行為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相較于從政府政策出發角度,研究面較窄,但相對來說可創新點較多。自下而上的群眾行為是從群眾自發的流動行為出發,考察鄉村居民或城鎮居民選擇遷移的動因、遷移路徑、遷移的內在邏輯、遷移困難以及遷移后的福利保障。從這一角度出發,可關聯角度較多,人民群眾作為社會主體,每個群體的利益不同,選擇是否遷移以及遷移路徑不同。社會群眾相較于政府政策具有更強的自主性,他們的遷移包含著很大的主觀能動性,活動性較強。從群眾行為出發,由于群眾作為個體社會關聯多種多樣,具有不確定性。以上都導致這一角度的研究方向的可考察點、可研究方向多種多樣,就決定了在這一領域內,學界研究的研究方向、過程重復率較低,更具有創新性。
鄭永蘭的研究從農民工再嵌行為出發,講述了在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民工發生嵌入行為,然而隨歷史變遷,曾經的嵌入發生脫嵌,隨著城鄉融合的發展歷程,農民工為了追求核心利益進行再嵌行為。文章研究了再嵌行為的發生和路徑,以及融合視角下的內在邏輯。該研究中“從大城到小城”“從城到鄉”是再嵌行為的兩條路徑,再嵌地距戶籍地的距離較上一次嵌入縮減是再嵌行為的主要特征,研究結果深入分析農民工再嵌行為,為深入分析農民工戶籍遷移的原因和路徑提供基礎。鄭永蘭以此為基礎從國家政策、城鄉推拉力、農民工多層嵌入三個切入點談內在邏輯、弊端及對策。這篇文獻對城鄉融合下的戶籍流動研究具有重要貢獻,農業轉移人口是戶籍流動的主力軍,以他們的再嵌行為切入研究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研究途徑。
錢文榮,鄭淋議的研究更具有創新性。城鄉融合大背景下,城鄉二者之間的融合各因素是相互流動,學界研究通常將目光放到要素的雙向流動,而此篇文章將研究重點放在人口的雙向流動。而且,相較于學界普遍對于雙向流動研究傾向于從鄉到城的流動,這篇文獻一反戶籍從鄉到城的研究常態,創造性地將目光轉向以鄉村發展為目標的人口雙向流動的研究視角,從打通進城渠道、全面開放村莊、構建制度體系三個方向出發,談從權利開放理論到農村開放實踐的遷移,其中,農村居民政治身份與經濟身份分開,財產權利與公民權利脫鉤這一觀點的提出極具創新力。
城鄉融合中戶籍流動政策研究的貢獻與局限
學界貢獻與當前研究方向
學界在城鄉融合中戶籍流動政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如何通過戶籍政策打破城鄉融合障礙,以及鄉村居民轉移到城鎮后如何通過戶籍政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兩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及農業轉移人口四方分擔機制的研究,結合土地制度與戶籍制度,共同探討了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與城鄉融合的推進路徑。這些研究為當前戶籍政策層面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消除戶籍身份與公共福利、基本公共服務之間的關聯,以及將戶籍身份與農村“三權”相脫鉤,成為戶籍政策研究中的兩個突出方向。這兩個方向的提出,有助于打破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人口流動與融合。
利益分配與保障的重要性
人口遷移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伴隨著人與人之間、思想觀念之間以及利益之間的沖突與摩擦。在思考社會福利問題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原有人口與遷移人口的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問題。這包括遷移人口能否參與到原有的利益團體中,以及新的利益分配與何種權利掛鉤等。這些問題對于城鄉融合中的戶籍流動至關重要。
研究的局限性與未來方向
盡管學界在城鄉融合中戶籍流動政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戶籍流動具有雙向性,但當前學界主要關注鄉村向城鎮的流動,對城鎮向鄉村的戶籍流動研究較少。其次,學界缺乏對戶籍流動的內在路徑和動因的深入研究。這些局限性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方向,即加強對城鎮向鄉村戶籍流動的研究,以及深入探討戶籍流動的內在機制和動因。
戶籍政策動因、作用路徑及人口雙向流動研究
戶籍政策動因及作用路徑
未來,學界應對當前甚至之前的社會戶籍流動背景與情況現狀、趨勢進一步做深入調研。社會戶籍流動現象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用農村居民向城鎮遷移來涵蓋整個社會戶籍流動的現狀,缺乏多層次地深入探查,在社會調研以及社會背景論述層面不夠嚴謹。
多層次、多方向的背景考察和闡述有利于全面探討戶籍政策制定原因。多層次、分級別論述更便于推進研究深入,對于戶籍政策制定動因通常有兩種考察出發點。一方面,戶籍政策制訂基于城鄉融合本身或城鄉融合中的人口融合;另一方面,戶籍政策的制定修改源于人口融合流動障礙以及流動后的融合問題。
戶籍政策作用路徑是對于政府政策考察的關鍵研究點。政策的作用對象是政府或群眾,作用路徑的切入點及關鍵作用點,這兩個方向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空白部分,有進一步深入探查的空間。未來,學界應深入探討戶籍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作用路徑,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背景考察和闡述來全面探討戶籍政策的制定動因。
城鎮居民遷移鄉村的動因及融合問題
1.戶籍政策動因及作用路徑的深入探討
為了全面理解戶籍政策的制定背景和實施效果,未來,學界需要對當前及之前的社會戶籍流動背景與現狀進行更為深入的調研。社會戶籍流動現象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要求我們不能僅僅用農村居民向城鎮遷移來概括整體情況,而應進行多層次、多方向的背景考察和闡述。
戶籍政策的制定動因通常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一方面是基于城鄉融合本身或城鄉融合中的人口融合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源于人口融合流動中的障礙以及流動后的融合問題。多層次、分級別地論述這些因素,有助于推進研究的深入,并更全面地探討戶籍政策的制定原因。
2.城鎮居民遷移鄉村的動因及融合問題探究
人口雙向流動是學界研究較少關注的領域。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鄉村居民向城鎮遷移已成為一種趨勢,但與此同時,城鎮居民遷移鄉村的趨勢也逐漸興起。這一社會現象背后的邏輯原因值得進一步挖掘和研究。
城鎮居民遷移鄉村的動因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如追求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尋求新的生活體驗、逃避城市壓力等。同時,遷移后的融合問題也不容忽視。由于城鎮與鄉村之間經濟成分和環境的差異,新遷移人口在鄉村應獲得何種權利、勞動分配與利益分配能否直接置換等問題值得學界深入發掘和廣泛調研。
深究城鎮居民遷移鄉村的動因及遷移后的融合問題,不僅有助于拓展研究空間,還能為制定更為合理的戶籍政策提供有益的參考。此外,對于戶籍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政策效果的評估以及政策調整的可能性等方面也應進行深入探討,以進一步完善戶籍政策體系。
文章將學界城鄉融合戶籍制度研究分為政府政策與群眾行為兩大角度。前者聚焦于政策解釋、背景目的,旨在降低落戶門檻、保障轉移人口權益,促進城鄉融合;后者打破單向視角,探究人口雙向流動、農民工再嵌行為及其動因,以推進城鄉融合。未來,研究可深入探討戶籍政策動因、作用路徑及城鎮居民遷移鄉村的動因、融合問題。文章存在局限性,僅選取代表性文獻,未全覆蓋學界研究,旨在清晰展現學界研究的飽和與不足,指出戶籍政策研究的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