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推進共同富裕最有效的手段。農民工群體的高質量充分就業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內在要求,也是對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一初心使命的具體體現,是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共享”這一要求的必要舉措。但在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依然面臨多種現實問題的挑戰。為實現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必須在供給側上、在勞動主體的能力提升上、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及完善勞動市場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最大的民生,也是推進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后,這一目標已成為我國社會工作中關鍵的一環。對整個社會發展來說,持續推進好新時代條件下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不僅有利于社會整體就業局面的穩定以及共同富裕根本目標的實現,也對開創農民工群體在新時代社會環境急劇變化下的就業新局面,實現其經濟收入的穩定持續增長產生積極的效果?;诖耍恼陆柚酝嚓P研究的成果,進一步探討當下我國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就業的價值意蘊,分析當前我國農民工群體在就業方面表現出的新的趨勢與特點以及存在的困境,探究實現推進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路徑選擇。
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價值意蘊
農民工高質量就業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標的不斷追求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價值的體現,一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對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根本目標的追求應回到人的勞動過程中去探索,人應該在勞動過程中得到腦力與體力的全面協調充分的發展即人的勞動能力得到全面發展,而異化勞動是導致勞動主體無法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根源。不斷推進探索農民工在高質量充分就業中實現全面發展的實現路徑,破解其發展困境,使農民工群體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價值,進而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當下無論是從農民工群體的就業所集中的領域與行業來看,還是從農民工群體在收入水平、生活滿意度以及社會地位的調查來看,都存在多方面的短板,這些短板直接影響著農民工群體在勞動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農民工高質量就業是對中國共產黨始終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一初心使命的具體體現
“奮斗幸福觀”強調勞動是獲得幸福的根本途徑,不斷實現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正式對這一理念的深入貫徹。勞動個體的幸福獲得是建立在勞動過程中的物質財富以及精神財富的創造基礎上的,這種勞動幸福既體現在勞動過程中的對于物質利益的獲得,同時也在于勞動過程中自身價值的實現。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將高質量充分就業貫徹到底,這對于農民工群體真正能從勞動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自我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現就是對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一初心使命的集中展現。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通過不斷推進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與體現各勞動主體的能動作用與主人翁地位,也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由人民共享這一承諾的最好實踐。
農民工高質量就業是落實新發展理念中
“共享”這一要求的必要舉措
新發展理念中“共享”要求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進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具體落實。一方面,對于構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來說,不斷實現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其組成部分的關鍵。實現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在供給側可以幫助人力資源在市場上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在拉動消費方面則有利于刺激消費需求的擴大,為構建高質量發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對于新發展理念中“共享”要求的落實來說,農民工群體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們應該“共享”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果。
農民工高質量就業是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
內在要求
對于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來說,不斷推動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與作用。一方面,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而推動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改善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徑,高質量充分就業可以有效提升其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這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穩步推進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來建立“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對于維持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實現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過程中,其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對于緩和因收入差距引發的社會矛盾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偟膩碚f,實現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對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促進社會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與積極作用。
當前農民工群體就業的發展趨勢與現實困境
當前農民工群體就業發展趨勢與特征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多方面深層次的變化,農民工群體的就業趨勢也在這種變化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具體來說,當前,農民工群體就業趨勢與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一是農民工群體年齡分布呈現出漸進性的老齡化結構,人力資源結構有逐步優化的趨勢?!?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平均年齡從2012年的37.3歲上升至2023年的43.1歲,同時,具有大專及以上文憑的占比相比較與上年上升了2.1個百分點。二是我國農民工就業分布地區狀況逐步向中西部回流,呈現出就近就業或本地化就業的趨勢和特點。受我國經濟產業政策的影響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民工群體的分布持續向中西部回流的特點逐漸顯現,其流動范圍和流動距離表現出顯著縮小的特點。三是我國農民工就業行業逐漸向服務業轉移,自主創業的人數有所增加。新的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行業對以勞動密集型、低技術水平為特點的重復性常規工作的產生替代效應,迫使他們由制造業、建筑業等傳統行業向較低端的服務行業遷徙。同時,由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對鄉村發展的扶持政策陸續出臺,這對我國農民工群體選擇在農村創新創業產了較強的吸引力。
當前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就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是農民工群體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間存在失衡,由于當前宏觀經濟環境、技術因素、社會環境發生的多重變化,傳統產業結構受到巨大沖擊,特別是以往可以容納大量農民工就業的傳統產業的規模開始縮減,這是導致農民工群體就業總量與產業結構間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新興產業的大規模興起使農民工群體因自身知識結構、職業素養等原因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相應的適應力,存在被勞動力市場淘汰的現實困境。由于產業結構對勞動者的專業素養、知識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得當前農民工群體的人力資本水平無法達到相關產業的用人標準與要求,由此在產業結構與農民工群體就業結構間就產生了失衡的問題。
二是現有勞動力市場制度不能滿足當前農民工群體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要求,勞動力市場中仍然存在的影響就業公平的不合理的設置。在當下勞動力市場以多種形式出現的就業歧視問題仍然突出,在不同程度上損害了農民工群體的基本權益,也嚴重阻礙了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大多數農民工只能以次級勞動力市場為目標選擇就業場所,使其困于低技術的重復勞動中。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影響平等就業的非制度性的歧視,使得農民工群體在獲取高質量就業崗位的意識與能力較差。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農民工勞動力市場正處于新老相交的階段,而這種就業歧視在新一代農民工群體中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呈現出代際相傳的特點。
三是新形態的就業方式提升了農民工群體在就業中的保障難度,隨著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新業態、新行業成為吸納農民工群體就業的重要方式。這些依托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的新行業具有產品需求大、進入門檻低、工作靈活等特點,對于農民工群體獲得就業機會、提高勞動收入、增加就業彈性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些新的就業形態在為農民工群體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更靈活的工作方式的同時,也顛覆了傳統的勞動關系和性質。由于多元化的工作方式、碎片化的工作時間以及存在去組織化的特點,使得其打破了以往固定的具有強制性的勞動從屬關系,而傳統的勞動法律法規體系難以界定這一就業形式中勞動關系的認定問題。
推動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踐路徑選擇
在供給側: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其根本途徑
解決農民工群體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問題最終需要依靠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來實現。這就要求把就業優先導向與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有機統一起來,這不僅能為高質量充分就業帶來就業崗位數量增長,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崗位的質量。結合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把實體經濟的發展作為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和創新驅動器,這是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為高質量就業創設更多更高質量崗位的關鍵與立足點。注重把實體經濟的發展與新技術的使用相結合以引導農民工群體在就業崗位上積極轉崗,提升就業質量。同時,對于新形態的就業方式要加強規范與引導,積極支持鼓勵新行業、新產業的創新性發展,對新形態產業要其引導好、規范好、管理好,就能為農民工群體創造更多更廣泛的就業機會,為其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創造有利的就業環境。
在勞動主體的能力提升上,
建立系統完整的農民工技能提升再教育體系
解決好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問題還需要在其內生動力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引導、鼓勵、支持以用人單位為主體的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由于用人單位最了解崗位所需要的能力與技能,因此要發揮其在農民工群體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上的主要作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技能培訓方案,自覺主動將農民工納入到職業技能培訓提升系統中,為其提供長遠的發展規劃。另一方面,支持、鼓勵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穩定的長期的技能培訓提升聯系。用人單位也可以利用職業院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專業的教師隊伍積極為農民工群體技能提升提供助力。除此之外,政府部門應積極作為,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為建立系統完整的農民工技能提升再教育體系做好保障,積極整合相關資源,搭建社會、職業院校與用人單位在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合作平臺。
完善以創業帶動
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渠道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關鍵途徑。特別是對于農民工群體而言,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現,需要我們積極引導并大力支持他們返鄉創業,這不僅是解決當前就業困境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政府應當積極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吸引農民工群體返鄉創業。同時,政府還需要提高創業服務水平,確保創業者能夠獲得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此外,社會資本在農民工返鄉創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政府應當重視并充分利用農民工群體返鄉創業的社會網絡資源,積極搭建合作平臺,促進社會網絡資源的整合與拓展。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發展農民工群體返鄉創業的社會支持網絡,為他們的創業活動提供豐富的社會資本。這樣,我們就能全方位提升農民工的創業能力,幫助他們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經濟的雙重增長。
加強對新形態就業方式的
勞動制度建設與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勞動形式的多樣化,需結合這些新的特點和變化,制定和完善勞動法律法規體系,以適應在新條件下農民工群體權益保障的新需求。這將有助于有效保障農民工群體的合法權益,確保他們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并為實現農民工群體的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和政策支持。同時,還需努力消除農民工群體在就業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歧視現象,深化勞動力市場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探索與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相配套的社會保障制度。此外,我們應暢通農民工群體的維權渠道,加強對消除就業歧視的宣傳力度,重視提升農民工的法律意識,通過這些措施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從而為實現農民工群體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實現我國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這一根本目標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的必然要求。在實現農民工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立足當下我國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并有效落實相應的政策措施,將這一目標充分融入到經濟發展全局中。這不僅涉及到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還包括了教育、培訓等多方面的綜合施策,以確保農民工能夠獲得與現代產業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和知識。同時,還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完善,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平臺,從而實現他們的職業發展和社會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