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強化生態保護等行動方案,已在各地實現初步突破,特別是在農業綠色轉型、生態農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節點,實現了重大突破。文章對農林經濟面臨的資源濫用、環境衰退、產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況進行調研,結合國家農業政策與相關學術研究成果,提出構建農業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依賴政策引領與科技進步,明晰農林經濟持續發展路徑,促進農業林業經濟綠色轉型及產業檔次提升,助力農業與生態環境實現和諧共存。
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破壞與生態退化問題,亟需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農林經濟路徑。據《2024年統計年鑒》,全球農業經濟在過去20年增長了近90%,2022年累計達到3.8萬億。盡管全球農業占比變化不大,但農業就業比例從2000年的40%降至26%,資源過度開采與生態退化成為嚴峻挑戰。我國通過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研究農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以應對當前的挑戰,為政策制定與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引導農業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
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農林經濟的定義與范圍
農業與林業的經濟運作及其相互影響是農林經濟的研究范疇,內容涉及土地管理、作物種植、林業培育、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資源分配、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等活動均屬農林經濟范疇,關涉農村經濟的各個層面。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基礎,2024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結果,2024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共計28 451億,GDP占比3.5%(見表1)。表1的數據說明,農林經濟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橫跨農業、林業、牧業及漁業等多個行業,農業現代化穩步前進,農林經濟的范疇與內容持續拓寬,包括眾多農業相關產業與服務范疇。
可持續發展理論概述
當代需求與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可持續發展理論由聯合國于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其基礎原則涉及公平、穩定,力圖經濟、社會和環境同步發展,在農業部門同步滿足糧食生產需求,推進生態環境的優化升級、促進生態多樣性,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農業發展模式從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綠色、低碳、循環的可持續模式過渡。
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農業林業實現長遠穩定,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農民經濟收入穩定上升,其核心要義涵蓋以下內容:在農業與林業領域,強化節約資源,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合理開發水土資源,促進城鄉一體化,降低化肥農藥依賴,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加快農業林業科技進步步伐,增進生產效率、提升品質水平,需加大農業科技研發資金投入,傳播前沿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助力產業結構高效升級。關心農民經濟狀況與生活品質,減少城鄉差異,促進社會正義,增強農民生產技能及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施,推動鄉村經濟整體進步,實施并推動農業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機制,給予必需的資金、技術及市場援助。
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資源過度開發與環境退化
我國農林經濟迅速擴張,遭遇資源過度開采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重大壓力,過度耕作、過度放牧及過度捕撈活動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降低?!?023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年報》指出,我國耕地面積持續下降,水資源短缺現象日益凸顯,若干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污染現象頻發。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用量大,造成土壤及水體污染。2023年《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農用化肥總用量為5 079.2萬噸(純),比2021年減少2.15個百分點,反復對環境施加壓力。為應對這些考驗,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方針,重視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培訓,資源過度開發與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需持續跟蹤并整治。
農林經濟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林經濟結構存在一定缺陷,農業種植與養殖結構不匹配,農產品加工水平不足,《2023年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2023年,種植業增加值達89 755億,第一產業增加值所占比例為54.9%;畜牧業增加值計16 621.8億,占比為24.6%。農產品加工業及服務業發展滯后于國際水平,農產品增值潛力未充分挖掘,農民經濟收入增長速度不高,《2023-2024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顯示,2023年,農副食品加工業及食品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為7.7%和12.5%,整體素質需進步,調整農林產業結構,國家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農產品加工及服務行業水平,推動鄉村經濟整體進步。
農民收入水平低
《2023年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1 691元,增長7.6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懸殊現象依舊存在。農村居民收入渠道單一,主要靠工資收入支撐,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占比不高,收入起伏不定?!掇r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23-2024)》報告稱,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尚不理想,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為防止返貧,我國實施了精確幫扶計劃,實現農村經濟的多元化拓展,增加農民收入。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及消費支出核心數據呈現了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的基本輪廓,說明收入上升與消費結構演變趨勢(見表2)。
政策落實與監管執行不力
在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期間,政策實施與監管執行尚存漏洞,農業政策在若干地區執行存在疏漏,政策成效打折?!?023年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2023年,農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上升7.7%與12.5%,政策實施與監管執行存在漏洞。為提高政策落實與監管實施,保證政策實施到位,2024年1月23日,農業農村部舉辦新聞發布會,解讀2023年農業及農村經濟運行結果,突出強化政策實施與監管力度,維護農業農村經濟良性循環,2023年中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及食品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狀況如下(見表3)
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
優化農林產業結構與產業融合
在改善農林產業布局與產業融合方面,可采取以下創舉來推動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結合”的新模式,借助生物技術、無人機及大數據手段推動農業與林業產品革新升級。一是借助生物技術,培育出適應當地氣候變化的作物及耐旱、抗病蟲害的林木品種,提升農林業抗逆性及經濟效益水平。二是實行無人機、自動化裝置及物聯網技術,采用農林生產精準管理模式,增強作物種植效益與林業資源可持續性動力,推動農業與新能源行業相結合,促進農業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項目實施。三是搭建太陽能發電設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將過剩電能反充電網,該模式大幅減少農田能源消耗,助力農業與新能源產業同步前行,實現農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實施農村生態旅游及農林文化旅游項目投資,實施地方農業文化保護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實施農業旅游、森林療養計劃,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推動農林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引進
推動農業林業經濟持續發展步伐,強化科技創新與人才吸納是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舉措。一方面,加強科技創新。一是推廣使用新技術,擴大農業科技研發資金規模,尤其是智能化與數字化農業技術的創新實施與推廣,拓展農業物聯網技術邊界,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對農作物生長實施精確監控與管理,采用智能灌溉和施肥等資源節約技術,此舉能增進生產效率,有助于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是實施農業科技服務體。建立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為農業工作者提供技術培訓及咨詢,依托網絡平臺與鄉村站點為農民提供農業科技發展知識,進而強化其生產技術及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強協作。倡導農業科技企業與科研院所、農業高校的合作互動,助力技術成果走向產業舞臺,縮短農業科技研發到實際應用的時間節點。另一方面,加強人才引進力度。人才引進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一環,政府可設立“農村科技人才扶持項目”,招募農學、林學、環境科學專業人才至農村一線進行技術援助工作,提升農村人才的工作與生活品質,設立全面的科研與教育交流中心,引導人才投身現代農業的創新與發展領域,促進農業林業向高質化、智能化、環保型邁進。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
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合理整合必須采納全面治理手段。一是推動資源循環再生,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管理措施,防止農田過度開墾與濫用現象,采取土地流轉、農田統一管理手段,提高土地利用效能,減緩土地退化及荒廢進程。二是應用節水灌溉及水循環利用技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控制水資源浪費行為,在農業耕作階段,必須落實化肥農藥的管控要求,促進環保生產流程,降低化學品消耗,轉向研發生物農藥與有機肥料等環保型資源。三是支持農民采用清潔生產方式,推廣綠色農業產業,增強農業持續發展水平,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改造,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示范工程,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及能源資源,打造生態穩定的農業生態圈。四是政府應加大力度支持生態保護政策實施,形成生態補償模式,以財政補助、稅收減免為策略,激發農民和企業生態保護熱情,推進生態保護區建設及管理,強化環境治理,遏制生態破壞,維護農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
通過科學的戰略規劃與實施路徑,推動農業林業經濟向綠色轉型,優化產業配置,增加農民收入,強化生態安全,已建立初步框架。盡管政策與技術改革取得一定進展,農林經濟仍面臨資源過度開發、環境退化和技術滯后的挑戰。未來,應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協調農業與生態保護發展,提高政策執行與監管力度,提升農民素質與收入水平,促進農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朝綠色、智能和活力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