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產業。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提高農戶的綠色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轉型,已經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趨勢。河南省沈丘縣在促進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戶收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沈丘縣也面臨著生產者自我認知不足、農業綠色發展資金投入不足、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明確以及農業綠色制度體系建設亟需加強等現實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文章提出增強沈丘縣農戶自身綠色生產意識、多方面推動農業生產主體行為綠色化、拓展農業綠色發展市場渠道以及完善農業綠色制度體系等策略,以期為促進沈丘縣農業綠色產業體系優化發展,實現“產業增綠”與“產值添金”的同步融合提供一定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加快實現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因此,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生產,已成為至關重要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念的一次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方向。”河南省沈丘縣,位于豫東南地區,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之一,糧食年產量達到16億斤以上。該縣擁有河南省規模最大的中央直屬庫——紙店中儲糧直屬庫,其年儲能力達到50億斤,彰顯了其在糧食儲存方面的強大實力?。沈丘縣注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三網”建設等策略,提高了農業御災和綜合生產能力。然而,沈丘縣在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方面的技術投入存在短板,與現代農業綠色生產的要求存在顯著差距。為進一步推動沈丘縣農業綠色發展,提高農戶參與農業綠色生產中的積極性,文章結合沈丘縣農戶參與農業綠色生產的現實困境,從多方面提出對策,旨在促進沈丘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沈丘縣農戶參與農業綠色生產的價值體現
保護農業環境,促進生態平衡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和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在此背景下,生態環保工作不僅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更是成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沈丘縣減少對傳統有毒有害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推廣實施綠色生產技術,使用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等環保替代品來降低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污染。通過這些措施,有效減輕了沈丘縣環境壓力,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更為健康的有利環境,達到生態系統的和諧與平衡。其次,沈丘縣在2023年5萬公頃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建設中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其中,平移式噴灌面積0.058萬公頃,自走式機器人噴灌面積0.04萬公頃,微噴帶灌溉面積0.5萬公頃,移動噴槍灌溉面積0.35萬公頃,卷盤式噴灌面積4.052萬公頃。這些技術的使用不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也賦能土壤條件改善和作物精準施肥,減少農業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水土流失、水體污染等,為維護生態系統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食品安全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使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對農產品選擇標準也日趨健康化。這種變化已深入到人們對農產品消費選擇的標準上。沈丘縣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確保公眾飲食安全,提升食品流通安全保障水平。沈丘縣農業農村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規定,制定詳細監督的檢查計劃,確保食品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監管部門履行監管責任,特別關注農村、城鄉結合部、旅游景區和學校校園及周邊等重點區域的食品安全,以確保這些區域的食品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實施“三強”行動?,通過強化優勢再造、創新驅動和要素保障,推動傳統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同時,為進一步推動沈丘縣綠色農業發展,沈丘縣舉辦了“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慶?;顒樱故井數氐霓r產品,促進了農業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于安全健康的食品需求將會持續上升,而綠色食品產業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有望成為未來市場的主力軍。
增加農戶收入,改善生活品質
2024年,河南省農業農村局下達沈丘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846萬元,擬定開展玉米全程社會化服務任務面積9.4萬公頃(種、防、收環節托管系數加權面積7.89萬公頃),涉及22個鄉鎮、街道的部分村,覆蓋農戶1萬戶以上。通過項目的實施,農業綠色生產等社會化服務覆蓋農戶比例不斷提高,服務規模經營面積不斷擴大,有效實現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逐步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和綠色高效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等具體目標。一方面,沈丘縣通過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和玉米、推廣稻田綜合種養、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加工等措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加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統籌推進力,通過出臺相關方案和機制,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效能,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去,實現鄉村人才回流。探索“村企共建”新模式?,如李寨村通過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活品質。???
沈丘縣農戶參與農業綠色生產的現實困境
農業生產者自我認知薄弱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可知,個體的行為意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于個體的某項具體行為產生決定影響,與此同時,行為意向又是由主觀規范以及行為態度所決定。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人口向城市流動現象愈發嚴重,使得沈丘縣農村地區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極大影響沈丘縣農戶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尤其是那些長期從事粗放式生產的種植大戶,他們的思維往往變得僵化,進而缺乏主動承擔農業綠色生產責任的意識,在權衡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時,他們更多地會選擇農業經濟效益而忽視或犧牲生態環保。這種認知偏差不僅影響了沈丘縣農戶對綠色農業的深入了解,更制約了他們對綠色農業發展潛力的充分挖掘。因此,要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綠色轉型,就必須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偏差,提升農戶的科學素養和環境保護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責任價值觀,從而為沈丘縣綠色農業的繁榮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業綠色生產配套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高昂的技術投入成本成為沈丘縣綠色農業生產的一大瓶頸,嚴重阻礙農戶向更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轉變。資金短缺限制著農戶擴大綠色農業種植面積和提高作物產量的意愿。此外,沈丘縣農戶之間在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上的差異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他們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管理現代耕作系統,沒有更多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投入,公益性服務體系運行舉步維艱,辦公條件落后,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單一且單項技術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轉化率低,這進一步限制了他們向綠色農業轉型的步伐。
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明確
當前,沈丘縣農產品市場面臨的一個顯著問題是產品流通信息的分散性。這種信息的分散導致區域產業公共服務信息共享難以實現,使得農戶在市場分析和預測上處于不利地位。由于地方政府提供的企業統計數據缺乏足夠的指導作用,加之缺乏官方的市場信息發布平臺,這進一步影響農戶對市場需求動態的深入理解和準確預判能力。此外,農戶對農產品的價格變動、銷量增長以及銷售種類等關鍵信息沒有建立起精確的記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在計劃下一年度的農業種植面積和銷路時往往缺乏可靠的數據支持和合理的參考依據,農產品因不能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而可能遭遇滯銷,從而給農戶帶來經濟損失。
農業綠色制度體系建設亟須加強
農業綠色發展需要有嚴密的體系支撐,從農產品生產到農產品加工、質量監管再到銷售環節,各方面配套政策法規涉及面廣且制定和推行難度大。沈丘縣在綠色制度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和規范,導致在推進綠色建筑建設試點工作時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影響工作的順利進行?;?制度與現實脫節、不切實際?,沒有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導致制度與現實脫節,難以有效執行?;?制度與執行脫節、執行不力,導致制度無法有效落地,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沈丘縣綠色農業的發展進程。
沈丘縣農戶參與農業綠色生產的對策探討
引導農戶參與綠色生產,增強農戶自身認知
首先,在宏觀層面上要提升農戶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清醒認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科學論斷,與時偕行,與時俱進,堅定不移地走好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沈丘縣需加強農戶技術培訓和引導工作,舉辦各類培訓班和定期組織技術交流會,為農民提供系統學習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的機會,有效增強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能力和信心。其次,在制定和管理綠色農業政策時,應考慮農戶認知在綠色農業政策中的作用,幫助農戶避免可預見的行為風險,降低綠色農業技術的使用成本。在有條件補貼和培訓農戶開展綠色生產的情況下,降低他們對使用綠色生產技術的成本感知。再次,應加大對傳統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危害和綠色生產貢獻的講解和宣傳,讓農戶了解綠色農業生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傳內容可與綠色生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相結合,使農戶進一步認識到參與綠色生產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有利于環境生產和社會發展。最后,政府可以頒布政策以及制定標準,如減稅、降低貸款利息等,呼吁更多農戶采用更綠色、低碳的技術和原材料進行生產。
多方面推動農業生產主體行為綠色化
農業綠色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首先,沈丘縣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和提供財政補貼來鼓勵和支持綠色農業的發展。例如,通過政府補貼和優惠引導,減少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面源污染。其次,沈丘縣農業農村局應根據《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制定農業循環低碳生產制度、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制度和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構建農業綠色生態轉型的資金保障機制。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綠色投融資渠道,包括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支持,為綠色農業項目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促進資本市場對農業綠色發展的關注和投資。最后,借鑒國內外經驗,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通過設立農業綠色發展基金、綠色農業信貸產品等,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農業項目中。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廣綠色金融知識和服務,提高公眾對綠色金融的認識和參與度。通過以上措施有效促進沈丘縣農業綠色生產的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拓展農業綠色發展市場渠道
農業綠色發展思想及相關技術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和艱巨性。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強化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途徑。建立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的“綠色農產品”銷售基地,同時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銷售市場,以農貿市場為平臺向外輻射。采取“互聯網+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健全農產品市場服務網絡體系,大力支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幫助農民依托電商平臺銷售自產農產品,解決農民自產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問題。
完善農業綠色制度體系
沈丘縣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稅收政策、財政激勵和市場準入等手段,鼓勵農戶采用綠色技術和方法,包括減免稅收、提供補貼、獎勵有機農業認證等。首先,設立生態農業示范項目,通過這些項目向農民展示農業綠色發展的最佳實踐。項目可以包括有機農業、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等。其次,細化操作流程和細節,農戶可以通過參觀這些項目,學習新的農業技術和方法,了解如何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提高產量和質量。最后,建立健全監督和考核機制,確保制度落實到位。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位置,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防止將農業生產與生態建設對立,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
農業綠色發展作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因此,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要大力宣傳和推廣這一重要模式。文章通過對沈丘縣農戶參與農業綠色生產的困境與對策探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首先,應引導農戶參與綠色生產,增強農戶自身認知。其次,多角度推動農業生產主體行為綠色化,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再次,拓展農業綠色發展市場渠道,為農民提供更多的綠色技術支持;最后,完善農業綠色制度體系建設,以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動當地農業向綠色升級轉型,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