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有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存在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抗風險能力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認為可通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等對策予以解決和應對。
農業是強國之基,只有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才能成為現實。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不斷出臺政策予以支持和引導,但是我國農村地區廣袤無邊,并且不同地區有其獨特性,存在的問題呈現多樣化特點,這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希望能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持。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頭等大事,是國家穩定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而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首先,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科技創新,在科技支撐下,智能農機裝備、精準農業、數字農業等將成為現實,這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還能降低生產成本,有效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其次,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高度重視耕地的保護和利用。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護耕地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國家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和利用,注重通過實施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措施,有效保護了耕地資源,提高了耕地質量。同時,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這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重要舉措,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首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等的引入,使得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同時也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的發展,這使得農民收入渠道增多,也為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支持。其次,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民不再局限于從土地里“刨食”,而是有機會、有渠道參與多種經營,這一方面可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可助力兩者之間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改善農村生活條件
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可助力農村改頭換面,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等均達到更高層次,讓農民可以享受到更便捷、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首先,農業農村現代化可助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如農村道路硬化、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信息化建設等均獲得不俗成就,不僅改善了農民生活質量,還有效提高了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其次,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助于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我國針對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實施了多項整改措施,如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使得農村環境衛生水平大幅提升,同時還推動了農村綠化美化工程,對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我國持續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如通過推進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村公共服務的便利性和質量;通過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了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農業農村現代化存在的問題
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不僅會阻礙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還會演化為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危險因子。主要表現如下:一是耕地資源退化嚴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耕地資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城市擴張、基礎設施建設等占用大量優質耕地,導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另一方面,長期過度耕作、不合理施肥、灌溉等農業活動,使得耕地質量退化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酸化、鹽堿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二是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加劇。傳統農業中的灌溉方式較為粗放,造成大量水資源被浪費,當達到一定程度后,甚至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斷流、湖泊萎縮等生態問題。同時,由于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大量污染物進入水體,加劇了水資源污染,進一步威脅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三是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過度耕作、不合理施肥、農藥濫用等農業活動,導致土壤污染、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頻發。此外,農業廢棄物處理不當,如秸稈焚燒、畜禽糞便隨意排放等,也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仍存在諸多不足,制約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提升。一是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二是農業科技人才短缺。一方面,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科技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端科技人才匱乏,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素質參差不齊。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三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單一,缺乏多元化創新主體的參與;另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創新要素流動不暢,導致農業科技創新效率低下。此外,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環境不佳,創新激勵機制不完善,也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保障。但當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仍較為突出,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農村交通設施落后。一方面,農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民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農村交通設施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導致交通擁堵、安全隱患等問題頻發,不僅影響了農村經濟的運行效率,也降低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農村水利設施老化。農村水利設施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卻存在水利設施老化的問題,如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設備陳舊,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灌溉的需求;一些農村的水利設施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導致水資源浪費、灌溉效率低下等問題頻發。三是農村能源與通信設施不足。一方面,農村能源供應不穩定、能源利用效率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村通信設施落后、信息不暢,導致農民獲取市場信息、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等渠道受限。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村經濟的運行效率,也降低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農業抗風險能力低
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統一體,面臨著諸多風險。一是自然災害頻發與抵御能力弱,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災害頻發,如洪澇、干旱、病蟲害等,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然而,當前我國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較弱,難以有效應對各種自然災害。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如農田水利設施老化、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等,難以有效抵御自然災害的沖擊;另一方面,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農民缺乏應對自然災害的保障手段。二是市場風險與應對機制缺失。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市場風險挑戰。然而,當前我國農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仍較弱,缺乏有效的應對機制。一方面,農產品價格波動大,農民難以準確把握市場信息,導致生產決策失誤;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鏈不完善,農民缺乏議價能力,難以分享到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增值收益。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也降低了農民的收入。三是農業生態環境風險與防控能力不足。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業生態環境風險問題日益突出。然而,當前我國農業防控生態環境風險的能力仍較弱,難以有效應對各種生態環境風險。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土壤、水體等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另一方面,農業廢棄物處理不當,如秸稈焚燒、畜禽糞便隨意排放等,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也威脅了人類的健康。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對策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動力。為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政府應持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確保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穩步提升;以設立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等方式,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項目落地,同時也要優化農業科技研發投入結構,重點支持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等的研發,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二是培養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對此,應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的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此外還要實施農業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投身農業科技創新事業。三是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依托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構建一批具備先進科研設施、完善的科研管理與服務機制的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并推動不同平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的高效率共享與利用。四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政策保障。政府應制定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相關政策,囊括農業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科技獎勵等方面,激發農業科技創新的活力。
深化農村改革
深化農村改革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深化農村改革,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確集體產權歸屬,保障農民集體資產權利,同時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政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并落實政策扶持與財政補貼,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和規模化發展。三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如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促進農村集體收入穩步增長,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農村集體經濟的組織建設工作,旨在提高其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四是強化農村社會治理。要切實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讓每個農民有渠道表達心聲;要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引導村民依法辦事;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改善農村交通條件。落實農村公路硬化、拓寬、改造等工程并做好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改善農村交通條件,保障農村客運服務良好發展,讓農民出行更便捷。二是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要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田水利建設、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改善農村水利條件,同時要加強農村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提升農村能源供給能力。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推廣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改善農村能源供給條件,并加強農村能源安全管理和監管,確保農村能源市場的穩定與安全。四是完善農村信息通信設施。實施農村寬帶網絡覆蓋工程、推廣移動互聯網應用等,改善農村的信息通信條件,并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信息服務水平。
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
農業抗風險能力是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優化農業保險政策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通過政府補貼、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等方式,推動農業保險制度的普及和應用。同時,加強農業保險監管和服務,確保農業保險市場的穩定與健康發展。二是加強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控。建立健全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控體系,提高農業災害預警和防控能力。通過加強農業氣象服務、病蟲害監測預警等方式,提高農業災害預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加強農業災害防控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與應用,提高農業災害防控效果。三是整合農業產業鏈。加強農業產業鏈整合,提高農業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產業環節,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著力加強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作與配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四是提高農民風險意識與應對能力。加強農民風險意識教育與培訓,提高農民應對農業風險的能力。通過舉辦農業風險知識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普及農業風險知識,開展農民風險應對技能培訓與演練,提高農民在農業災害發生時的自救互救能力。
2024年吉利學院“一院一品”教學改革“儒商義利觀與現代企業家精神的契合性研究 ——以李書福為例”(項目編號:2024JG3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