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人遺弓》這則寓言中,荊人看到家國,孔子心系人類,老子則放眼世界,視萬物為一體,以天地容得失。字在精簡,格局卻不斷擴(kuò)大,得失也愈加豁然。
三者之言,究其本源,都是將小我之得失,置于更大之格局下,從個人的狹小境地到廣闊的群體空間,傳達(dá)的是將自我置身于世界的品格;得失之煩憂,在世界面前,便成太倉稊米,自然也便釋然。“心有一隅,房子大的煩惱就只能擠在一隅中,心有四方天地,山大的煩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也許無法參透老子的物我相融,“無人”之境的超然,但我們可以置自身于天地之中,置世界于胸懷之內(nèi),如此,亦不失為一種豁然。
中華兒女的基因里從不乏淡看得失的豁達(dá),血脈里流淌著放眼天下的氣度,從范仲淹“憂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到而今無畏萬丈深淵,維護(hù)世界和平的維和戰(zhàn)士,人們贊譽(yù)這些英雄,不只是因?yàn)槠鋵ι谋簦袑ζ渖嵝∥遥靥煜轮矊幍姆瞰I(xiàn)的歌頌,對其博大胸懷的贊譽(yù)。道路也許坎坷漫長,但用個人之小失,凝成安寧之力量,每一滴水的匯聚,最終匯成世界之大得,而世界之安寧,國家之強(qiáng)盛,也將成就小我的幸福;個人與世界,本就是得失的互相饋還,情感的彼此溫養(yǎng)。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習(xí)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的講話振聾發(fā)聵。把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風(fēng)采才會璀璨奪目。當(dāng)時代的火炬?zhèn)魅胛覀冎郑?dāng)中華的未來擔(dān)在我們之肩,愿我們能放眼世界,去創(chuàng)造更好的世界。
(指導(dǎo)教師" 朱霞清)